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1#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他写的哲理小说,“永远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于重,灵与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2#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大约10年前的时候看很多书都看不太懂,以至于当时看过的很多东西现在都不记得了,所以都算不上读过。这本书在当时看的书里面算是那种看不下去的:) 这两年再看的时候,才有更多的感悟。有位很爱读书的朋友说这本书的组织有点乱,因为总是不时地出现一些似乎与当时的情节没什么关系的哲理感悟。我倒是没觉得那有什么不合时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3#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最开始是这个书名吸引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听熟说惯了生命不能不能承受之重,当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勾起嘴角微笑,一种仿似看到知己的舒然在心里漫开。于是买了这本书。
  特丽莎的猜忌与勇气,托马斯的神经质,萨宾娜的偏执决绝,弗兰兹的坚定与追寻,之间孰轻孰重,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想法。
  之间我却是最喜欢萨宾娜的性格的,或许她是偏执,并且冷漠,但是她却是最真实的。真实的做最真实的自己,不怕千夫所指,不随波逐流。
  或许大家都认为i她的方向错了(但她却是认为这是对的),但没有人能否认她的勇气无可比拟,试问谁能像她一样忠于自己,仅仅忠于自己。
  
  很多人看完都觉得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而不是“轻”。
  这又让我感到好笑了,轻和重,深与浅,都只是个人的一念之间。
  难道这些小小细节比不上那样的深重么,它毕竟是关键的所在。有时候只是一个微笑,一个念头,甚至只是一个回眸。却足以让你一生回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4#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目录:
  第一部         轻与重                   1
  第二部         灵与肉                   45
  第三部        不解之词                  97
  第四部        灵与肉                    151
  第五部        轻与重                    207
  第六部        伟大的进军                287
  第七部        卡列宁的微笑              337
  
      这不是评论,连读书笔记都算不上。是照着读的时候画的笔迹抄下来。偶尔可能会有一些琐碎的歪歪扭扭的字,【】里的就是,比较个人,可以无视。
  你可以说这些是好句子。不过,这本书中好句子太多了,我怕自己用签字笔把书画满了线,所以,还是少画一点。
      看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03年7月第1版,10年5月第31次印刷。译者是许均。
  译本用的是萨比娜,我习惯地用萨宾娜。
  
  P63:
  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乐章,直至深深地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真正的美而不自知。】
  
  我们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见而剥夺了生命的美丽。
  【曾经的我们多么喜欢抓住甚至“寻找”这些巧合,为了让自己兴奋,感到某件美好事物的价值。而现在呢,我们虽然还会在脑中闪现出感知到偶然巧合的信息,但立刻,马上,我们会主动地将它们赶走,并且对自己的“幼稚”嗤之以鼻。更有甚者,许多人已注意不到这些美丽的巧合了。】
  
  P78: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生命中,许多社会画面不就是这样。】
  
  P94:
  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
  【毫不费力地获得一种坠落的快感。】
  
  P101:
  爱情之于弗兰茨,就是对死亡的不断等待。
  
  P133:
  萨宾娜问:“那你为什么不偶尔用用你的力量对付我呢?”
  “因为爱就是放弃的力量。”弗兰茨温柔地回答。
  萨宾娜明白了两件事:其一,这句话很动听而且是真心话;其二,说了这句话,弗兰茨在情欲里便威风不再。
  
  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P138:
  弗兰茨骑着萨宾娜背叛了他的妻子,而萨宾娜骑着弗兰茨背叛了弗兰茨。
  
  P145:
  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
  
  P160:
  从那以后,她(特蕾莎)明白了集中营绝无特别之处,并没有什么值得让人惊讶的,而是某种命定的、根本性的东西,来到世上,就是来到它的中间,不拼尽全力,就不可能从中逃出去。
  【这个庞大的集中营里的暴力有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但无一不指向这样一个目标:摧毁除自己以外的个体,砍断与大家不一样多长出来的触角。】
  
  P167:
  调情是没有保证的性交承诺。
  
  P189:
  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
  
  P196: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
  
  P248:
  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我们可称之为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让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
  
  P249:
  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P271:
  特蕾莎睡着了,她做着残酷的梦,他却不能叫醒她。
  
  P272:
  然而世界是如此丑陋,没有人会愿意起死回生。
  
  P276:
  失去地位的知识分子的境况无一例外,情况永远都是这样,让人看了不舒服。
  
  P282:
  一个人们在看到燕子时才会勃起的世界,在那里他可以爱着特蕾莎而不被性欲的愚蠢冲动所纠缠。
  
  P299:
  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
  
  人类的博爱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P302:
  媚俗是掩盖死亡的一道屏风。
  
  P303:
  在极权的媚俗之王国,总是先有答案并排除一切新问题。所以极权的媚俗的真正对手就是爱发问的人。
  
  P306:
  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P366:
  恐惧是一种撞击,是彻底失去理智的一瞬间。
  
  P372:
  特蕾莎的软弱是咄咄逼人的,总是迫使他就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5#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一个人的灵魂足够自由,生命又是何等的轻。终于懂得了题目的意思。就好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去。负重了的人生想获得轻松。一旦轻松到了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动力的时候,人就会落下了迷茫的圈套,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变得不可承受。掏空了灵魂的肉体,都不过为尸变活动。久久未能从文章抽离,不是因为生命太轻或太重,只为那刚刚产生对生命轻重的意识,不能定义自我的轻与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6#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身处于人群中还能保持真实的自我吗?20世纪的极权国家里,只有处于人民队列里,才能有尊严的活下去,除此之外的,便是被剥夺了公民权利的人。似乎处于人群中,才是好的,而一旦被驱逐,则令人恐惧,这样少年凯歌才指控了父亲,只为觉得安全。
  “重”比“轻”好。因为重总意味着冠冕堂皇的,而轻是被驱逐的,被忽视的,因为它真实却丑陋。粪便是真实的,但它是被“重”排斥在外的,它是“轻”的,虽然是它组成了人的一部分。它不重,它也不媚俗。
  排斥了“轻”则排斥了真实的人本身。
  美好的口号和字眼是媚俗的,代替了活生生的生活和生命。向伟大进军,剥夺了作为人的独特性的价值,使人的面目模糊不清。但那时,队列中的人是充满了安全感和崇高感的。但这能使人类这个地球上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物种,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吗?
  独处是一件危险的事,远比置身于人群中来的危险,需要更多的勇气。虽然,只有独处,人才能进行清醒的思考,才能放弃对伟大的追求,而关注那不被关注的生命本身,为“自我”活,而不为“目光”活。
  这个世界被笼罩在冠冕堂皇下由来已久。自然,冠冕堂皇常有不同的一套体系。在朝鲜和在美国,也许后者更注意讲究宣传技巧,可它们都公然叫嚣着正义。不管它们的话语有些什么表述差别,可它们都自我感觉良好。这正义却会结出“恶之花”。以普世价值为名,去入侵别的国家。而这不同国度的人们,在人群里群情激昂的表情,也许都带着那么一点大义凛然和正义必胜的庄严感吧。
  他们的面目如此相像。
  而米兰昆德拉想歌颂的是独特性。是光环罩不到的黑暗,那里尚有的真实的人性,不上台面,不被颂扬,他们充满了偶然,叫人难以把握,也可能是为了躲避“伟大”的角落里的人,他们喜欢独处,他们不喜欢在人群中却背叛自己的灵魂。他们是勇敢而孤独的人。
  二战中的德国,正是许多普通人作为纳粹的走狗帮凶,《朗读者》中的汉娜也是这样一个。他们只能随波逐流。问题在于,当时过境迁,其他人又都可以跳将出来“控诉”,而汉娜却成了替罪羊,为所有的人顶罪,那些曾经跟她一起并肩战斗,或真或假地相信他们的元首的人们,总是身处于人群中,不管怎么世易时移,总是站在“正义”的一方,总是有权利用鄙夷的眼神、正义的怒火,去向汉娜这样的人开战,而获得平静。
  昆德拉对此进行了质疑,时过境迁,真的可以以“被骗了”“愚蠢”就蒙混过关吗?而把责任都归结于个别人头上,如希特勒,如汉娜这样的“傻子”身上?俄狄浦斯刺瞎双眼,以示忏悔,为什么人就这么容易轻易地将自己的罪过抹杀的干干净净?汉娜是孤独的,却也不对自己的灵魂撒谎,或许是这一点,使她不朽。
  对自己的良心还要撒谎的人类,还有未来吗?
  媚俗队列中的人们,实则是极其危险的。他们是帮凶。而大多数并不意味真理。而那被大多数所极力歌颂的真善美,是昆德拉所说,“已讲过一千次的美”,“意味着故作多情的集体谎言”。
  这是属于当代的命题,还是千百年来人类的命运?他们向往着一个乌托邦,泯灭人类差别,也泯灭人类爱恨的乌托邦,最终只是毁灭了人类。
  米兰昆德拉曾经如萨比娜一样,在法国见到对他表示同情的人,对他的处境,对他的祖国遭受的,可昆德拉如萨比娜一样,对这种同情感到厌恶。其实这种遭遇与他向来反对的没什么区别。他们都是媚俗。
  在极权国家中,你无处可逃。还好可以出国,在国外,却又处于了一种看似相反实则同质的包围中,仍然无处可逃。
  于是米兰昆德拉歌颂独处中的人类,这是对存在的一种思考。在这里,没有那种“伟大和光荣”,有的只是最真实的人,他们需要美,他们也要排出粪便,这一切组成他们。他们不是活在一种虚幻的美好中,他们只想找到全部的自我。
  那种光荣甚至排斥对弱小事物的同情,那本是人性美好的部分。因为弱小的事物与伟大的事业格格不入吗?只有这种爱心,尚可以拾回对人类的信心,所以托马斯爱着特雷莎,跟她在一起,他才觉得幸福,觉得真实。
  媚俗试图抹杀独特性,而特雷莎是独特的,与托马斯一样,她也珍视自己的独特,所以她无法忍受无视她独特性的母亲,母亲公开朗读她的日记,母亲嘲笑她怕羞,母亲总试图使她和她一样,一无遮挡地在众人面前,所以她想着逃离她。
  托马斯还曾在众多的女人那里寻找着人的复杂性,这是他跟不同的女人上床的原因。但终有一天他发现索然无味,甚至记不住一个急着在找的女人的脸。她们淹没在一起,除了特雷莎,没有人是独特的,爱情是唯一的存在。
  他们都是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的人,他们既不需要别人的目光,只是需要彼此,爱情使他们保持了独特性。
  只有在这样一种个人的小小角落中,撇去了所有的被加诸其上的光环,在垂死的小狗卡列宁的信任的目光中,他们获得了存在的“轻”,也就感到了幸福。
  要获得这种幸福是多么不易,在承受了很多的变故之后,他们才迎接了这“轻”,这“轻”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7#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我先不看别人的评价,先把自己对于这本书的想法写出来,怕受到那些“正统”的看法影响太多,失去了自己的自由。
  对于这本书,我最早是在读高中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其的介绍,对于它的介绍当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拜读,借口读书忙。在今年,我也不是通过购买书籍,而是在网上下载电子书观看。可能电子书不方便我翻阅前面作者说描述的内容,我总是把一些情节忘却。然而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也是每有会意边足矣。书本有四个主人公,对于刚才看到介绍说只有三:托马斯、特丽莎、萨滨娜,还应该加上弗兰茨。只有加上他,这部故事才有了框架,才有了灵魂,才会吸引人。
  我把这部书分成三部分,一讲爱情,二讲政治,三讲生活。
  爱情的话,一开始就是作者极力描写的,托马斯与特丽莎哪种让我觉得缘分注定的爱情,有点归宿感的恐怖。不可否认托马斯这样的花花公子,以上床一夜情的爱情在特丽莎出现后彻底改变的。他也在反复的思考是否为了一棵树放弃了一整片森林,就是他的爱情观是不允许他这样做。然而这就像是月老牵完红线,不管今生你是风流种,都是只能为伊而活。当然托马斯确实因为特丽莎而放弃了他美好的生活,这个涉及到第三方面,暂且阁下不谈。觉得这四个的联系真的很奇妙,竟然是托马斯与萨滨娜是一对情人,萨滨娜与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就是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让看似没有关联的来个故事在同一个时空发生了。他们所演绎的正式作者想表达的爱情。
  下一个,关于政治,因为这个很敏感,我也就不想多谈了,总之吃人的政治会把所有多给毁灭了,包括人们小小的幸福。但是依然会有人反抗,斗争到底!
  最后一个生活,其实这个应该囊括前面的两个。不是吗?所有的一切不正是一种生活的形态吗?让人觉得生活原来就是这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文笔欠佳,想法愚钝,写的就这么多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8#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看第一章的时候我变深陷其中
  原来生命如此粘着
  我在这次唯一的轮回中
  那样的不由自主
  那样的身不由己
  那样的悲歌
  守着桃花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9#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所有我看完的书中花的时间跨度最小的一本。看完《笑忘录》之后,很想再涉猎米兰·昆德拉的其他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很期待的一本,它也在我要看完的50本书的清单之上。这本书是从308借的,和我看过的那本《笑忘录》属于一个系列,和我在书店看到的那本一模一样。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看完,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想来,这主要是由于课本极其晦涩,我决定暂缓复习大计;寝室又停电,我没办法用电脑造成的。一次在课堂上,三次在寝室,再加上昨天在自习教室待到11点,我看完了这本近400页的书。上次看完《忏悔录》后,由于这本书枯燥的内容(自传并不是吸引人的文学作品,卢梭自己也说了)、自己看书时的心情,对这本书的特点已经没有力气去归纳了,除非让我再翻一翻。其实我要说的,全部在《忏悔录》的后序之中。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花了点时间再翻了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虽然,这篇日志归类在“书评影评”之下,但是我还不敢妄称这样的东西为“书评”、“影评”。它只是我个人对自己看过的书或者电影的一些总结、思考。我不打算用这样的东西去影响别人。并且,我会偏重谈自己的感受,不会对这类作品做深入的探讨。这些话,算是“书评影评”的开篇语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几个特点:
  
  1、全书以两对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为主,第一部《轻与重》、第二部《灵与肉》、第四部《灵与肉》、第五部《轻与重》、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是写特蕾莎和托马斯以及小狗卡列宁(不要怀疑,标题确实是重复了,也呼应了);第三部《不解之词》、第六部《伟大的进军》是写萨比娜和弗兰茨。我是看完这本书才清楚地意识到的,在看的时候差点糊涂了,奇怪怎么主人公的名字变了。某些章节有两对主人公的交叉描写。
  
  2、线索铺垫多次出现,它的作用我就不说了。比如托马斯和特蕾莎偶然的相遇,比如托马斯站在窗户前的描写,比如把特蕾莎比作放在篮子里顺河漂流的婴儿的情节等等等等。
  
  3、昆德拉思想的深邃性时刻体现在其中。比如对生命轮回说的思考,对es mess sein(非如此不可) 的考证,以及对生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即引出于此)、人性对社会的思考等等等等。
  
  4、全文引用了许多其他作家的著名作品的句子、提及了许多史实、真相、引用了许多神话故事等等,使作品内涵极丰富,体现了昆德拉的文学修养性。如果说我们该学习他,该学习的地方就在这里。
  
  5、文章写作方式独特,这包括第一点:排布了两对主人公的故事,但他们之间有统一性。描写与思考相互随意穿插,在有必要的时候独立成篇,抛弃了结构的禁锢。比喻奇特、梦境怪异新奇(比如特蕾莎围着游泳池转圈的梦,梦见托马斯变成野兔的梦,梦见卡列宁生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的梦等等)、想象的奇谲瑰丽。
  
  6、角度奇特。从一开始,昆德拉便告诉我们他是在写小说,托马斯是产生于某个特定场景的人物(写小说的人常常让人相信故事的真实性与逻辑性,怎么会想昆德拉一样坦白呢?),这样看来,托马斯是他的儿子。可是慢慢地我又觉得作者是主人公的朋友。后来又觉得主人公的故事就是作者的故事。尽管昆德拉是跳出了这个圈子,但故事的连贯性丝毫没打折扣,它就像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7、对性不遮掩亦不色情的描写。文章中的两对主人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婚姻不忠,以男人的背叛。托马斯作为一个曾经身肩重任的外科医生,在不得已辞退之后,开始了对女性(性领域)的解剖。他要探索的是她们身上那百万分之一的与众不同的部分。要承认的是,中国和(上世纪的)欧洲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没必要嚷嚷什么让中国也开放。我个人比较能接受中国传统的风气。
  
  8、媚俗、牧歌……你知道在说什么吗?
  
  9、作品中表现出的对自己祖国处于水深火热的无奈,对俄国入侵者的愤慨,对政客、明星作秀的厌恶,无不表现昆德拉有一颗仁爱的心灵。
  
  10、卡列宁的微笑?一只狗的微笑?卡列宁是托麦斯为了补偿寂寞的特蕾莎才买的狗,它陪特蕾莎度过了许多日子,也随两位主人公走到了最后。卡列宁因为肿瘤死了。两位主人公也因为车祸丧生了。这是一篇悲剧小说吗?
  
  11、其中,2、3、4、5、6、7也是《笑忘录》的特点。
  
  评论首发地址:www.shou-wang.co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0#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始看到题目感觉是个沉重的话题,读起书来才发现它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话题。故事里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让你重到无法站立,越读下去越是重,后来我不再去读了,因为后来哪怕是故事人物的一个思考都会让我觉得重负难堪。是的,米兰。昆德拉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给我们,我认为是最富于人性和理性交织的一个故事,极大地展示人性又极力地运用理性,是的,我们的社会难道不是如此吗?正因为是人性与理性的充分交织才越来越重。
  
   开篇不久作者就跟我解释到什么是轻,什么是重,为什么重可以承担,而轻却不能承受。我发现越是往下读越觉得是不断深入地理解这两个问题,会使得自己的思考都模糊了。
  
   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完,说实话,我无法坚持看完,因为太重了,尽管中可以承担,可是我还是选择了放弃,不是因为不能承担,而是因为这个重给了我不适,所以我放弃把它读完。
  
    我还是会力荐这本书,因为它很重。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3 00:27 , Processed in 0.0475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