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我们不能彼此独立,再相爱。
  为什么你要改变我,为什么你不能喜欢我本来的样子。
  
  傻气得问,我只是有良心没心机
  
  你却草木皆兵。
  
  爱得很痛苦,不快乐,绝望,毫无目的,那你为什么还要去爱。
  以一个稍微美一点的形式折磨自己,不那么有趣了呃。
  
  
  那个男人,他认为做爱和睡觉不一样,他没法停止他的性友谊,他每周和不同的人做爱,又在完事后把女人赶走坚持独自入眠,他不定时不定量保持他的爱好。
  但他也爱她,她是他在河边救下的婴儿,随水流而来却不可抗拒,他竟与她同眠,他只是舍不得她,他安慰她的嫉妒和痛苦。
  
  这是我理解的你嗤之以鼻的爱情。
  
  
  永远没法达成和解,但是却还是爱下去。
  
  她每天闻着他头发里女人下体的味道,他在和其他女人做爱时看表,厌倦,想到她,回家后仍旧邀约其他女性。
  
  
  
  这矛盾吗,和一个你没法达成和解的人,相爱。
  
  
  
  
  没法用肌肤去碰触,用嘴唇去安抚,用下体去交融。
  
  我凭借自言片语。竟试图与你的灵魂拥抱。
  
  
  
  
  
  那个蠢的要命的三个字叫异地恋。
  
  
  
  仍是平凡男女俗的掉渣的争吵与爱情。呢。
  
  你还是要像个男孩寻求安全感,甜言蜜语用最理性的嘴巴说。
  
  
  那是谈恋爱不是爱情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猛然发现这书当年竟然才买23,再用我的先锋卡打个八折,只要十八块钱!而且旧版的装帧和印刷在我看来都是要好过新版的。我当年一套米兰昆德拉算是买值了。)
  
  这书对我现在而言依旧太复杂,提纲式的书评是没法写的,但是零碎的感悟倒略有一二。
  
  开头的一部分的确读的云里雾里,后来逐渐窥得了一些核心。首先是”Kitsch“一词。书中译做”媚俗“,但我综合了另外几篇书评和资料后,觉得”矫情“这样翻译的确要更加合适一些。其实所谓”Kitsch“,在我看来就是对情感有意识的控制,抑或某种程度上的自作多情。在自以为”应当哭泣“的时候哭泣,在自以为”应当开心“的时候开心。而这种”应当“,则是人类社会数千年历史构建的一副图景。我们依照这幅图景来有意识的控制我们的感情,适应社会的潮流。本质上其实是大部分人类精神的空虚。
  
  ”伟大的进军“这一部分说的就是这种Kitsch,而Kitsch双方的典型代表就是萨比娜和弗兰茨。萨比娜并非Kitsch的反抗者,她更像是记录者和旁观者。她非常中立,不在政治上偏向任意一方。苏联统治下的捷克是Kitsch的。
  
  “(五一节)游行队伍走近主席台的那一刻,即使是最愁苦的人都马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好像要证明那是他们应有的喜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要表达他们应有的赞同。”
  
  这样的赞同并非发自内心,但也绝不是佯装,而是“游行”“五一节”和当下政治氛围构建的“范式”,人们依照这样的“范式”来控制自己的感情。
  
  这样的Kitsch并不仅仅针对当时捷克的政治氛围,在“自由”的美国,同样有这样的Kitsch,不过表现方式不同罢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Kitsch,是另一种“范式”,一种“自由”和“幸福”的范式。
  
  “这位参议院怎么能知道孩子就意味幸福呢?他能读懂孩子们的灵魂深处吗?要是刚一摆脱他的视线,那三个孩子便扑向另一个孩子,动手揍他呢,该如何解释?”
  
  “参议员做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一个依据,那就是他自己的感觉。”
  
  “但在这一刻,萨比娜仿佛看到参议员站在布拉格一个广场的主席台上。他脸上挂着微笑,与GCD国家领导人站在高高的主席台上对脚下游行队伍中同样微笑着的民众发出的微笑一模一样。“
  
  ”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
  
  我特别喜欢昆德拉在这本书里流露的浓重的绝望和悲观主义情怀,甚至于说,阴谋论的意味。政治是乐观的,是有”更好“和”更自由“的,但是在昆德拉看来,这一切不过是我们美好的幻想。实际上,政治本身就是对心灵的专制,不管是何种政治制度。”极权“是控制,但是”自由“其实也是一种控制。政治说白了,不过就是给人们塑造一个美好的”范式“,然后告诉所有人——按照这样的”范式“去生活——于是所有人都变得媚俗了。
  
  就像萨比娜的那副中间裂开来的画一样。Kitsch就是所谓的”真实“,极度现实主义,仿佛照片一般,而实际上,在这样更接近“真实”的“真实”背后, 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窥见和想象的另一番景象。一如在柬埔寨发生的一切,照片拍出来的一切,看上去极其真实,但是实际发生的,却是另外一回事儿。拍照这种行为,本身也是Kitsch的。
  
  在不断的模仿和扭曲中,生活愈加荒诞。
  
  而这“轻”和“重”,其实就是Kitsch和anti-Kitsch。“Kitsch”——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本身是重的,但这样的重是可以承受的,因为你在认同,认同本身是轻易的。反而是anti-Kitsch——对生命的绝对否定——这样的轻,却是难以承受的。因为否定意味着虚妄,意味着空洞和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空虚而无所依。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可怕和绝望的。
  
  
  我实在是太喜欢昆德拉对“Kitsch”的阐释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精准和伟大。
  
  (最后扯点有的没的吧。读书要趁早,但是读书早的同学,千万记得早年读的书要一直保持重读的习惯。我初二还不初三读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过就读过了,也没当回事,如今拿来重读,才发现即使以我今日的生活经历,都无法完全读透这本书,更不要提初中的时候了。虽然听起来,一个初中生就读昆德拉卡夫卡博尔赫斯是一件有些牛逼的事情,但是实际上,那个时候真的很难说读懂了什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说实在没太看明白,最初的感觉是,情色的场面描写的太多。后来慢慢发现,很贴近现实。就像最初不明白村上春树为什么在中学生中广受喜爱,多是因为这份很多时候人们难以启齿的现实感吧。
  小时候,我们接触到的社会总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幼小而纯净的的心灵世界也看不到那么很多的阴暗面,那是一个被大人们包装修饰得很美好的世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相对不再那么渺小,却又反而觉得自己更渺小。渺小到懂得了权变来求得安身立命。我曾经坚定相信的,渐渐变得模糊,曾经模糊的,渐渐变得虚无。
  无论生活怎样,我们只能选择接受,你又会觉得生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什么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零散摘抄: P9: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是好的,我不经常看小说的我比较喜欢去www.zhj2.com看电影感觉老不错了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P11:“怜悯”一位妇女,意味着处境比她好,也就意味着降贵纡尊,要与她处于同一位置。正因为如此,“同情”这个词一般会引发蔑视,它指的是一种处于次要地位的感情,同爱情没有瓜葛。 出于同情爱一个人,并非真正爱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高二时第一次读这本书,特蕾莎是唯一让人动容的角色,她的软弱与无助,妒忌与宽容,逞强与真诚,一一真实的展现在书页之间,软弱不可耻,祈求那份让你感到安全的重量也不可耻,那是我们灵魂最深处,真实的摸样,你知道,夜深落泪,我们都有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很多小说,名著都去用较多的篇幅去描写性,好像那是一个必要的话题,,很多著名的作家还乐此不彼!!!求解
  求解。。。。。。。。。。。。。
  不过这部小说还是不错的,谈级到了现实中的许多相识的东西,
  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入木三分的,把自己失去国家。在异国飘荡却仍怀一颗思念之心融入其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第二次看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六年前看这本书是中文版,那个时候还小,冥冥之中感觉到非常被吸引。时间慢慢过去,只模糊记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而它的内容,差不多都忘记了。年初去上海在地铁口看到有小贩推着车买书,突然看见它的英文版,非常激动,买了之后竟然放到现在才看完。很薄的一本书,不到三百页。我白天看,晚上看,半夜睡不着起床又看。我开始去体会Tomas对于Teresa的爱情,它的原因和它的结果。书中有两段话给我很大的冲击力,我现在只能凭借记忆写下来。其一是:对于其他女人,他有足够的时间来审视她们,由于这种审视,使得他无法爱上她们。她们对于他,不过是另外一种性别。其二是,人不可能判断自己的决定是对是错,因为人没有被赋予第二次做决定的机会。只有把你放到同一个场景里重新做决定,你才能对比每一个决定的好坏。
    关于第一点,我想这应该是昆德拉想要阐述的一个至上的道理,不论对于Tomas还是任何一个男人而言,一个不容审视的女人总是抵挡不住的。Tomas没有来得及审视Teresa,因为他即将要审视她的时候她就病了,她突然从一个与他做爱的女人变成了一个病人,她的性别特征统统被忽视了,她躺在床上抓住Tomas的手,不是充满诱惑的而是充满恐惧的。她对于他,没有威胁之意反倒充满了担忧,她害怕所有的事情,并且把她的害怕表达的明明白白。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Tomas都没有遇到这样的女人,虽然“特别”并不是Tomas爱上Teresa的理由,但无疑,Tomas需要这样一个女人,害怕他屈从他。Teresa在他的生命里扮演的不仅仅是个女性,更重要的是,用她的依赖给Tomas生活的信念,他之所以把Teresa看得比所有人更重要,是源于Teresa不审视他,她崇拜他,分分秒秒都是这样。Tomas在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依然有情人,他对于情人的渴求属于“对于新鲜个体的探索“,他不认为有什么不对,Teresa一开始不认同,知道她在另外一个男人身上找到了这种探索的映证。我想Tomas和Teresa如果不是爱人,她也不会成为他长久的情人。她把她的所有情感都交付了Tomas,对于一个男人而言,过于沉重了。Teresa不懂怎么当别人的情人,她不是Sabina(书中另外一个我认为相当有魅力的角色),亦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和Tomas有过肉体关系而依然能把他当朋友的女人,Teresa是一个爱人,她甚至没有想过,情人之爱是如何。从她第一次躺上Tomas的床,她就要进入他的生活(不仅仅占有他的肉体,重要的是进入他的内心),这是她认为合情合理的事情。Teresa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单纯、敏感、任性甚至有点儿愚钝,从某一个层面上而言,Tomas与她不能交流。然而正是这种无法交流的状态,成就了他们的婚姻。他想Sabina,他想那些和她在一起的疯狂时光,可是冥冥之中他已然沉溺进了与Teresa的生活。Tomas做了一个相对正确的选择,而Sabina的另一个情人则不然。(在此不做多于评论)无论怎样,Tomas在这段爱情里是个loser(如果硬要分出一个胜负的话)。他从肉体上藐视了Teresa这个妻子的身份,却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精神上对她低下了头。
    关于第二点,我想每个人都能够体会的很真切了。人不要去想,原来那样要好一些。你永远不知道哪样更好,你没有做第二次决定的机会了。一切已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作读书笔记,没想到是本小说,感谢宋小姐的推荐。
  对于整理读书笔记主要出于两个目的。
  其一,当自己忘记书中写过什么内容又碰巧书不在手的时候可以上DB找到它进行适当的回忆。
  其二,当你从网上看到别人写的信息量巨大的文章恰好提到某一本书时说不定我恰好整理了浓缩的内容方便正在需求帮助的你在最短时间内浏览充电。
  以上,并非废话,且,只打一次。
  
  P3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在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场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再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像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情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往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P5 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想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 ,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巴门尼德答道:轻者为正,重者为负。他到底是对是错?这是个问题。只有一样是确定的: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P9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已经是生命背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Einmal ist keinman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P14 为了确保性友谊永远不在爱的侵略面前让步,就算是去看老情人,他也要隔上好一阵子。他认为这种方式无懈可击,对朋友炫耀说:要坚持三的原则:可以在短期内去会同一个女人,但绝不要超过三次,也可以常年去看同一个女人,但两次幽会间至少得相隔三周。
  
  P17 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P40 同巴门尼德不同,贝多芬似乎将重当做某种正面的东西。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细加掂量的决断与命运之声联系在一起,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P42 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本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Es muss sein!
  
  P47 作者要想让读者相信他笔下的任务确实存在,无疑是愚蠢的。这些人物并非脱胎于母体,而是源于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句子或者某个关键情景。
  
  P48 从前,人们总是惊恐地挺着急胸膛深处传出有节奏的咚咚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人当然不会把自己玩去等同于像肉体那样奇异、陌生的东西。肉体是囚笼,里面有个东西在看、在听,在害怕,在思索,在惊奇;这东西在肉体消失之后还在,还残存,它就是灵魂。当然,肉体在今天已不再神秘莫测。人们知道,胸膛中不停敲打的是心脏,鼻子仅仅是为肺输送氧气、突出在体外的一个管道口,脸部不过是标志身体各种技能的仪表盘,标志着吃、看、听、呼吸和思考。自从人能够说出身体各个部分的名称,肉体带来的担忧便减少了。任何人也都知道灵魂不过是大脑灰质的活力。灵魂和肉体的两重性曾一度为科学术语所遮蔽,而今天,也不过是一种陈旧、片面的观念,必然找来嘲笑。但是,疯狂地哎和听到肚子咕咕叫,这两者足以使灵魂和肉体的统一性——科学时代的激情幻想——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P58 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在我们看来只有偶然的巧合才可以表达一种信息。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得到、每日重复的事,都悄无声息。惟有偶然的巧合才会言说,人们试图从中读出某种含义,就像吉卜赛人凭借玻璃杯底咖啡渣的形状来作出预言。
  
  P59 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为了这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齐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
  
  P62 我们每天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偶然性,确切地说,是人、事之间的偶然相遇,我们称之为巧合。两件预料不到的事出现在同一时刻,就叫巧合。他俩的相遇,便是巧合:托马斯出现在酒吧的时刻,收音机里正播放着贝多芬的乐曲。这些巧合绝大多数都在不经意中就过去了。如果不是托马斯,而是街角卖肉的坐在酒吧的桌子旁,特蕾莎可能不会注意到收音机在播放贝多芬的乐曲。但是萌生的爱情使她对美的感觉异常敏锐,她再也忘不了那首乐曲。每次听到这首乐曲,她都激动不已。那一刻发生在她身边的一切都闪耀着这首乐曲的光环,美轮美奂。
  
  P63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车展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安娜可以用任何一种别的方式结束生命,但是车站、死亡这个难忘的主题和爱情的萌生结合在一起,在她绝望的一刹那,以凄凉之美诱惑着她。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因此我们不能指责小说,说被这些神秘的偶然巧合所迷惑,但我们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见剥夺了生命的美丽。
  
  P71 梦不仅富有说服力,而且还美。这是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遗漏的一个方面。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还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想象游戏,这一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需求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梦里总是暗藏着阴险。如果梦不美,那人很快就会把它忘了。但是特蕾莎总是不断重温她做过的梦,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想,渐而渐之便把它们变作了传奇。
  
  P73 一个不断要求出人头地的人,应该聊到总有一天会感到发晕。发晕是怎么回事?是害怕摔下去?但是,站在有结实的护栏的平台,我们怎么还发晕呢?发晕,并非害怕摔下来,而是另一回事。是我们身下那片空虚里发出的声音,它在诱惑我们,迷惑我们;是往下跳的渴望,我们往往为之而后怕,拼命去抗拒这种渴望。
  
  P78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一切正常的都是美的。
  
  P91 面对强力,人总是软弱的,即使拥有杜布切克那样强壮的身体。这份软弱曾令她憎恶,让她作呕,把她赶离了祖国,可此时突然间吸引着她。她明白她属于那些弱者,属于弱者的阵营,属于弱者的国家。她应该忠于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弱者,因为他们弱得说话都透不过气来。
  
  P92 对于一只狗来说,时间运动不是直线式完成的,它的流逝并不是一种不断向前的运动,不是一步步向远方推进,而是循环运动,就像手表的指针,因为指针非但不是疯一样地只顾往前走,而是在表盘上日复一日,沿着同样的轨迹转圈。
  
  P94 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P101 对他而言,爱情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延续,而正与之相反。对他来说,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就如同头像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因此,自己没了防备,他便止不住担心那致命的一击何时降临。爱情之于弗兰茨,就是对死亡的不断等待。
  
  P106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P109 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记。
  
  P133 对于萨比娜而言,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作的一切便无一是真的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萨比娜瞧不起那些披露个人全部私密,乃至朋友私密的文学作品。萨比娜认为,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则是怪物。所以萨比娜并不因需要隐藏自己的爱情而感到痛苦。相反,这正是她能活在真实里的唯一方式。
  
  P144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到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完全解释了标题)
  
  P189 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
  
  P197 年复一年,这种无名的状况似乎对这个国家并不是没有危害。无论是街道还是房屋,都无法找回它们原来的名字。一个波西米亚温泉疗养地就这样说变就变,变成了一个虚境中的小俄罗斯国。特蕾莎意识到,他们来这儿找寻的往昔已经被没收了。他们不可能再留在此地过夜。
  
  P210 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出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他们大无畏地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而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若干时间以后,事情变得无比清晰明了,原来天堂并不存在,而那些积极分子也就成了杀人凶手。
  
  P240 追逐众多女性的男人很容易被归为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的主观意念。另一类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前者的迷恋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总是不断的失望,因为,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的善变一种感伤的借口,因此,许多多愁善感的女人为他们的顽强的纠缠所感动。后者的迷恋是放荡型的迷恋,女人在其中看不到丝毫感人之处:忧郁男人没有在女性身上寄托一个主观的理想,他们对所有女人都感兴趣,没有谁会令他们失望。的确,就试着从不失望本身带有某种可耻的成分。在世人眼中,放浪之徒的迷恋是不可宽恕的。
  
  P248 看来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我们称之为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让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自从托马斯认识特蕾莎以后,没有任何女人能够在他头脑的这个区域留下印记,哪怕是最短暂的印记。
  
  P249 爱情故事只发生在做爱之后:她发烧了,他不能像对其他女人那样送她回家。他跪在床边,冒出一个念头:她是被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到他身边的。我已经说过,隐喻是危险的。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P263 无能为力地朝院子里张望,怎么也无法作出决定;在爱的激奋时刻听到自己的肚子一个劲地咕咕作响;背叛,且不知该如何在那条如此美丽的背叛之路上止步;在伟大的进军行列中举起拳头;在警察藏匿的麦克风前卖弄自己的幽默感等等。我知道这一切的情形,自己也都经历过。然而,小说人物并非产生于我的履历表中的任何一种情景。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我爱所有的主人公,并且所有主人公都令我同样地恐惧,原因就在于此。他们,这些人物或那些人物,跨越了界限,而且只是绕了过去。这条被跨越的界限吸引着我。小说要探寻的奥秘尽在另外一边开始。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P282 所有这一切与爱情有什么共同点么?没有。如果托马斯脑子里的一个齿轮跳了一个槽儿,如果他只会看到燕子的时候兴奋,那么这就一点都没有改变他对特蕾莎的感情。如果兴奋时造物主用以取乐的一种机制,相反,爱情则是只属于我们的,我们凭借着它逃脱造物主的控制。爱情,就是我们的自由。爱情超越了“es muss sein”。
  
  P295 对上帝造物还是宇宙原本是自然形成的争论,所涉及的问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和经验所及。不过怀疑生命是否如初以及完全赞同生命原本如此之争却极有其实际意义。在欧洲人的各种信仰背后,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政治信仰,都有《创世纪》第一章为基础。其实讲的是世界的创造是必然的,生命是美好的,所以生育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们把这种基本的信仰称为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P324 我们全都需要有人住是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 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第三类,这类人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他们的情况与第一类人同样危险。第四类也是最少见的一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就是梦想家。
  
  P326 惩罚一个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人,是野蛮的行径。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P329 他试着想象那张戴着副又大又圆的眼镜的脸,他体会到自己与女大学生一起是多么幸福。柬埔寨之行对他而言,突然间显得既可笑又毫无意义。说到底,他究竟为何而来?现在,他终于知道了。他这次出行,就是让他最终明白自己真正的生活,唯一真实的生活,既不是列队游行,也不是萨比娜,而是那个戴着眼镜的女大学生!他这次出行,是为了使自己确信,现实大于梦想,远甚于梦想。
  
  P344 创世纪的开篇写道,上帝造人是为了让人统治鸟、鱼、牲畜。当然,创世纪是人写的,而不是一匹马写的。因此,并不能完全断定上帝是真的希望人类统治其他生物。更有可能是人类发明了上帝,以便使其篡夺来的对牛马的支配权合乎神圣法则。对,就是杀死一只鹿或一头母牛的权利,全人类只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即使是在最血腥的战争年代亦不例外。这一权利在我们看来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自认为是最高级的动物。但是,只要出现一个第三者加入该游戏,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来了个外星人,他是奉上帝的旨意来的:我命你去统治所有其他星球上的生物,这时,创世纪里说的再清楚不过的事立即就会遭到质疑。被火星人套在马车上的人类,可能会被银河系的居民挂在铁杆上烤着吃,这是他也许才会想起过去常在碟子里用刀切着吃的小牛排,会向母牛道歉。(太迟了)那些的一切不过就是屁罢了。
  
  P347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人类根本的失败,就是这方面造成的,其为根本,是因为其他的一切失误均由此而产生。
  
  P358 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特蕾莎对卡列宁无所求。她甚至不要求爱。她从不提令夫妇头疼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他爱我吗?他曾经更爱过别人吗?他爱我是否比我爱他更深?这是些探讨爱情、度量其深度、对其进行种种猜测和研究的问题,也许正是它们将爱情扼杀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P359 卡列宁如果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的话,它肯定早就对特蕾莎这么说了:听我说,我不乐意一年到头嘴里叼着一个羊角面包。你就不能给我弄点新鲜的东西吃吗?这句话蕴含着对人类的谴责。人类只是见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P375 变成一只野兔,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忘记他是强者,这意味着从此谁都不比谁强。
  
  关于生命的轻重问题,我觉得比起自由我更希望得到的是加满了”油“。自由并非是一件好事,作者很理智,将我们的生命与思想皆以为本的基本谎言揭露地如此深刻,从此,明白了,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
  
  推荐一篇本作品的优秀评论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123386/       来自: NullPointer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Mu,并受法律保护。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1
  
  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临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象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的第一排练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这就是为什么生活总象一张草图的原因。不,“草图”还不是最确切的词,因为草图是某件事物的轮廓,是一幅图画的基础,而我们所说的生活是一张没有什么目的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
  
  2
  
  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简直对立。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即对无数女人的激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只限于对一个女人的欲求)。
  
  3
  
  一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对痛苦的同情那样沉重,而且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想象会强化痛苦,他们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涯。
  
  4
  
  她象她的母亲,不仅仅是模样象。有时候我有一种感觉,似乎她的整个生命只是她母亲的继续,象台球桌上一个球的运动只是球员手臂动作的延续罢了。
  ……
  她是在与母亲作战,是在期待着找到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躯体,期待自己脸上显示出从最底层释放出来的水手一样的灵魂。
  
  5
  
  表面的东西是明白无误的谎言,下面却是神秘莫测的真理。
  
  6
  
  人们还很年轻的时候,生命的乐章刚刚开始,他们可以一起来谱写它,互相交换动机(象托马斯与萨宾娜相互交换礼帽的动机),但是,如果他们相见时年岁大了,象萨宾娜与弗兰茨那样,生命的乐章多少业已完成,每一个动机,每一件物体,每一句话,互相都有所不一样了。
  
  7
  
  他惊讶地意识到自己并不特别难过,萨宾娜的物化存在并没有他猜想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一生中留下了灿烂的足迹,神奇的足迹,任何人也无法抹去。她从他的视界里消失之前,塞给了他那把海格立斯的扫帚。他用它把自己藐视的一切都从生活中扫去了。一种突然的庆幸,一阵狂乱的欣喜,还有自由和新生带来的欢乐,都是她留下的馈赠。
  
  8
  
  我们追寻的目标总是不为我们所知。一个姑娘渴望结婚渴望别的什么但对这一切毫无所知,一个小伙子追求名誉却不懂得名誉为何物。推动我们一切行动的东西却总是根本不让我们明了其意义何在。
  
  9
  
  如果他们能在一起呆得更久一些的话,他们是能够开始理解对方用语的。他们的词汇会象害羞的情人,慢慢地、怯生生地走到一起去。那么,一支旋律就会渐渐融人另一支旋律。
  
  10
  
  什么是调情?有人可能会说,调情就是勾引另一个人使之相信有性交的可能,同时又不让这种可能成为现实。换句话说,调情便是允诺无确切保证的性交。
  
  11
  
  把人划分为某些类别庶几乎是可能的,而分类中最可靠的标准,莫过于那种把人们一生光阴导向这种或那种活动的深层欲望。每一个法国人都是不一样的,但世界上所有的演员都彼此相似——无论她们在巴黎、布拉格,甚至天涯海角。当演员的人,从小就愿意把自己展示给一个隐名的公众以至终身。这种愿望与天资无关,却比天资要深刻。没有这种基本的愿望,任何人也成不了演员。
  
  12
  
  他并非迷恋女人,是迷恋每个女人身内不可猜想的部分,或者说,是迷恋那个使每个女人做爱时异于他人的百万分之一部分。
  
  13
  
  追求众多女色的男人差不多都属两种类型。其一,是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求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存在于他们一如既往的主观梦想之中。另一类,则是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里无穷的种种姿色,他们被这种欲念所诱惑。
    前者的迷恋是抒情性的: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求的是他们自己,他们的理想,又因为理想是注定永远寻求不到的,于是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失望。这种推动他们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人的失望,又给他们曲感情多变找到了一种罗漫蒂克的借口,以至于不少多情善感的女人被他们的放纵追逐所感动。
    后者的迷恋是叙事性的,女人们在这儿找不到一点能打动她们的地方:这种男人对女人不带任何主观的理想。对一切都感兴趣,也就没有什么失望。这种从不失望使他们的行为带上了可耻的成分,使叙事式的女色追求给人们一种欠帐不还的印象(这种帐得用失望来偿还)。
  
  14
  
  如果说,性亢奋是我们的造物主为了自己取乐而用的一种装置,那么爱就是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能使我们摆脱造物主。爱情是我们的自由,爱情处于“非如此不可”的规则之外。
  
  15
  
  无条件认同生命存在的美学理想,必然是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大粪被否定,每个人都做出这事根本不存在的样子。这种美学理想可称为“媚俗作态”。
  ……
  各种政治倾向并存的社会里,竞争中的各种影响互相抵销或限制,我们居于其中,还能设法或多或少地逃避这种媚俗作态的统治:各人可以保留自己的个性,艺术家可以创造不见的作品。但是,无论何时一旦某个政治运动垄断了权力,我们便发观自己置身于媚俗作态的极权统治王国。
  ……
  媚俗极权统治的真正死敌就是爱提问题的人。
  ……
  政治运动并不怎么依赖于理性态度,倒更依赖于奇想、印象、言词以及模式,依赖于它们总合而成的这种或那种政治媚俗。
  
  16
  
  再就是第三类人,他们需要经常面对他们所爱的人的眼睛。他们和第一类人同样都置身于危险处境,某一天,他们爱着的人儿闭上双眼,他们的空间将进入黑暗。
    最后是第四类,这一类人最少。他们是梦想家,生活在想象中某一双远方的眼睛之下。
  
  17
  
  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幅图景,象是对天堂的回忆:天堂里的生活,不象是一条指向未知的直线,不是一种冒险。它是在已知事物当中的循环运动,它的单调孕育着快乐而不是愁烦。
  
  18
  
  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就算燃烧自己,在另一个人的眼里,我们也许只是打火机上的那个小火苗,点燃的不过一支消磨饭后饱噎的廉价烟.而饭后一支的烟的美妙,在旁人的感受里,也许只是难挡的口臭而已.轰轰烈烈的爱情如此,生命或也难逃~
  
  另,大背景是苏联斯大林统治时期的捷克,突然觉得随便抄起一本书都挺反动的.看来出版不归广电总局管.现在想想小学里到处挂着这些伟人的画像,不免觉得有点糁.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3 05:07 , Processed in 0.0438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