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1#
发表于 2012-8-28 13:49:1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只叫卡列宁的狗,有一天它的主人特丽莎梦见它生产出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有一种与爱情,亲情,友情不同的感情滋生在她们之间,(一种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暂且把关键词定义为友爱——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们的问题:他爱我吗?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更多吗?也许我们所有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地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那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向他的奉献给予,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特丽莎对托马斯的爱情是忠诚的,对狗的友爱也毫不例外。在得知卡列宁得了癌症之后,在这个梦里她把卡列宁的疾病变成了孕生——面包圈和蜜蜂。
       
  
        动过手术后的卡列宁用三只脚走路,一瘸一拐。
       “我不喜欢他跑起来的样子。”特丽莎说。
       卡列宁的好朋友叫墨菲斯特,一头喂得象狗一样的猪。“卡列宁第一次看到摩菲斯特,十分惶惶不安,围着它嗅了好久。但他很快就与对方交上了朋友,友好之至,甚至爱它胜过爱村子里的狗类”。托马斯叼着面包和狗玩耍,卡列宁狺狺地叫,特丽莎说这是卡列宁的微笑。
     “他的微笑能持续多久,生活的主题就能持续多久,就能抗拒死神的判决。”
      卡列宁的癌细胞在扩散,托马斯不得不扮演死神的角色,他把针头扎进卡列宁的血管,特丽莎告诉卡列宁:“不要怕,不要怕,你不会感到疼的。你要想一想松树和兔子,你还有很多牛,摩菲斯特也在那里,不要怕……”
      她们为卡列宁做了一个坟墓,立了一块纪念碑——这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
  
     
  
      伴随着卡列宁的死去,一切也都将终结,特丽莎对托马斯给予自己的爱情的证明,还是那个“被放在树腊涂覆的草筐里的孩子,顺水漂来他的床榻之岸”的特丽莎对于托马斯命运的改变。可想而知,出现在托马斯生命中的女人不计其数,而特丽莎的代名词是忠诚,她曾尝试过背叛,然而以失败告终,其事实证明了一点便是忠诚对于其本身的不可背叛。“他感到忠诚在种种美德中应占最高地位:忠诚使众多生命连为一体,否则它们将分裂成千万个瞬间的印痕。”
     
      另一个极端便是反叛的代名词——萨宾娜。其一生究其所有除了背叛毫无其它,弗兰茨只是她背叛中的人一个可怜的牺牲品之一。“第一次的背叛不可弥补,它唤来的只是后面一连串背叛的连锁反应,每一次的背叛都使我们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
      “不论艺术上或政治上的极端主义激情,是一种掩盖着的找死的渴望。”
       感情也不例外。
      一切以死亡告终的同时,就如萨宾娜所见,一曲关于两个闪光窗口及其窗后幸福家庭生活的歌,憨傻而脆弱,不时从她生命的深处飘出,汇入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她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甚至卡列宁。特丽莎的不可承受之轻是忠诚,托马斯不可承受之轻是放弃——他不得不承认辗转在各个女人之间(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八个女人)最终爱上了那个被放在树腊涂覆的草筐里漂来的孩子,放弃了以前胡乱私通的生活。萨宾娜的不可承受之轻是背叛,弗兰茨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是现实——他最后看着戴眼镜的女学生情人,终于发现,现实要多于梦境,大大地多于梦境。而萨宾娜只是她的梦境而已。
      卡列宁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则是特丽莎,是面包圈与蜜蜂。
      让我们再次回到卡列宁身上,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获益最大的地方:人类男女之爱对于人与狗之间存在的友爱来说,预先就低了一等。
      特丽莎照卡列宁原来的样子接受了他,没有幻想什么去试图改变他,一开始就赞同他狗的生活,不希望他从狗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也不嫉妒他的秘密私通。然而人不一样,你会时不时试图对方按照你喜欢的方式说话,行动,甚至生活。有太多的要求,期望,分歧和不认同。
     “如果卡列宁是一个人而不是一条狗,肯定早就对待丽莎说:‘看,我病了,天天往嘴里送面包圈也厌烦了,你能带点别的什么东西来吗?’就在这里,整个人类的困境得到了展现。”
  
      这困境,是人类爱情里永恒的悲哀。
     
      然而是如是,我们中间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一生之中只能纠结于平凡的快乐和悲伤之间——
     悲凉意味着:我们处在最后一站。快乐意味着:我们在一起。悲凉是形式,快乐是内容。快乐注入在悲凉之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2#
发表于 2012-8-28 13:49:1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站在地球的某个角落,只是沿着某个我们也不知道是平坦还是曲折的路径行走,既不能忽略它的自转也不能忘记它的公转,即便只是呆立着也在运动,就算跑得再快也跑不过这个圈,这就是生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3#
发表于 2012-8-28 13:49:14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1月。
  我读书并不多,当然也读过枯燥无味一透到底,草草了事的书,而这一本让我不敢妄加评价,对于人性深处的描摹、透析让人像找到了参照物一样。不管是贝多芬的四重奏还是卡列宁,都在我们身边是这么近。
  非常推荐大家来读,尤其是那些想弄清楚生命中孰重孰轻的豆子,不要误会,并不是书能教会我们,而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早已在很久以前,很远之外也存在着,我们并不孤独并不特别,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并不特别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就像特雷莎的母亲,总觉得没什么特别,也就没所谓穿衣服还是不穿衣服。做个无所谓的人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当面临无法逃离的现实时,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这种方式,对自己或对别人。
  读到一半了,不知道特雷莎的命运是怎样的,也不知道托马斯到底想要怎样的快乐生活。
  写了日期,是因为,也许随着对人性理解得加深,或者等我读完这本书,会有所不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4#
发表于 2012-8-28 13:49:14 | 只看该作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感
      我挑选了一首有些悲伤的曲子来作为这次写作的背景曲,也许只是很适合今晚的心境吧,终于我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完了,总觉得这次读书是在很嘈杂的环境下完成的,心里总是装了许多事,总是无法静下来,也正因为这样,让我对自己的读书态度有了很大的看法,我现在读书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开心了,像是为了完成某件任务,我一直在奔走,不曾停歇,尽管那些关于停下脚步的话语总环绕在我嘴边,但我却离这些越来越远,看完这本书,却让我觉得很挫败,我好像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看书的意义,总是为着某个目的去读书,我真的不想在这样下去了,但是这却让我无法控制,我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走回原来的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直到看完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或者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要给读者传达什么,我无法在文章中与作者达到共鸣,因为我一直没有找到方向,或许这本书并不适合我,当初看到它,拿走它,也许只是因为它的名气够响,知名度很高,你瞧,我现在真的很利益了,如果哪一天我不用再这样去选择读书,也许我会更好受一点,不必像现在这样,即使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也没了成就感,有的只是舒一口气,终于……终于看完了,我讨厌这样的自己,没有自我,没有选择,没有了一切,只能像一个木偶一样单调的旋转旋转……旋转到坏掉的那一天。
      当卡列林的微笑那一章的缓慢结束后,我放下书,像是从稀薄的空气中突然得到了充足的氧气一般,我不停的贪婪的呼吸着,终于卸下了包袱,我想也许那时的自己还不知被我卸下的还有曾经对读书的那份纯挚的坚持。现在我想,是不是现在如果我不读书了,也许就不会这么累了,就不会这么利益了,但疯狂前进的脚步又岂是我能自动控制的。
      我讨厌读书吗?不,绝对不是,如果现在我不看书,我会比缺氧还要难受的,这已经是我的习惯了,读书早已融入了我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我熟悉的过去和不曾知晓的未来。
      也许接下来该写写我对这本书的想法了,也许荒唐,却是我独有的。
      这是一本哲学式的小说,小说分了七章?还是八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这里面有托马斯,特蕾莎……这是让我最熟悉的两人,当然还有一条小狗——卡列林,最后故事里的人包括卡列林都死去了,但这不是悲剧,作者是以苏联侵占捷克为背景的,小说总是充满讽刺的意味,尤其是在涉及到战争的方面,冷冷的讽刺中,却像是隐藏了深深的悲伤,那些文字有时候让人读的心疼。
      托马斯——这是圣经中的名字,他是这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作者也就是通过他,通过一名捷克的普通的外科医生将那时的黑暗政治表现的淋漓尽致,可在我看来他的生活是迷乱的,托马斯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分离,在他看来,爱情是他和特蕾莎所独有的,任何人的触碰都是猥亵,爱情是神圣的,是高尚,另一方面,肉体的需求,却是低层次的,他可以和任何女人做爱,即使他不清楚她们的相貌,年龄,名字,只要能够满足肉体,其他的一切都是无需提及的,这样的想法至少在我看来是病态的,也许是我不能理解小说深层次的含义,但是我认为爱情和性必须达到统一,两者同样高尚,并且不可分离。不过,最后一章通过卡列林的微笑,我好像发现托马斯转变了,他和特蕾莎一起住到乡下,没有人来打扰,没有那些所谓的困扰,然后他们很快乐的生活。
      特蕾莎——在我眼里,她是一个小女人,是一个需要丈夫去精心呵护的小女人,她爱托马斯并且爱得很深,但她却时时刻刻缺乏安全感,以为她总觉得她把所有的一切都献给托马斯,但托马斯给她的回应只是头发里女人下体的气味,这是怎样的残酷,她无法承受,于是她开始忽略,她开始为了他而习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留在托马斯身边,只要能这样静静呆着就好了,那些不需要的亦或是痛苦的事情就不用再想起了。逃避是最好的选择,于是那天他们一起搬到了乡下,也许是卡列林,也许是自然的纯净,特蕾莎也想通了很多事情,她回想到以前,自己总是在逼迫托马斯,逼迫他,以至于那天惨淡的阳光下,她看见托马斯老了。
      时间就这样滴答的过,却在我们不觉中走过了一个世纪。在这些荒诞的时间里,我们不停的变换,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那样,上帝从来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来对比我们这一生所做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也许我们一直这样错误的走着,只是这路上铺满了美丽的谎言,用它来掩盖是最合适不过了的。其实那所谓的对与错也无法判断,对与错的界限也许很短,就像天堂和地狱一样,小说中曾描写到斯大林的儿子,那样的万丈光芒环绕,却因为粪便的问题而死去,真是讽刺,所以天堂地狱也许一墙之隔,那些坐在墙头上的人,就是我们。在回到对与错的问题上,如果没有对比,没有参照物,我们永远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我们总有借口为自己辩护,人生没有第二次,一个乐观的人,也许他会觉得自己的一生所做的所有决定都是正确的,相反,一个悲观的人则会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
      小说中还讨论了关于媚俗的问题,伟大的进军那章中就是实例的表现,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以为戴上拯救的面具,就可以所向披靡了,却不知,现实是给他们最好的重击,当他们在无数的摄像机面前来到柬埔寨时,沉默……沉默,是给他们每个人脸上最狠的一巴掌。突然我发现自己还不了解媚俗的意思,那么我在这里妄加评论是不是也是一种虚伪呢?
      或许该说说小说给我的启发吧,很乱很杂,我是真的没有读懂这本小说,我想也许在很多年以后我会重新拾起这本书,那时我会轻轻拂去书上的灰尘,慢慢打开封页,走进灵魂深处……那时的我不一定能读得懂,但一定会有更多的看法,或者是说与现在不同的看法,正如我开篇所说,这是我独有的。
                                                                2010-10-9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5#
发表于 2012-8-28 13:49:14 | 只看该作者
  灵魂与肉体 割舍不了的轮回 何为雅物 何为俗物 在灵肉的混杂里 渴求快感一直存在 灵魂与肉体的快感,生命摆脱不了的欲望,充斥而为,堕落或是升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6#
发表于 2012-8-28 13:49:1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从内容上来单纯评析这本小说,无疑很平凡。因为小说线索比较乱七八糟,内容情节也算不上曲折动人,的确很难让人读下去。但是,小说的哲理立意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很让人折服的一个高度,很大程度让我喜爱。托马斯对于性与爱的逐渐深入的认识,虽然在中,他仍然纠结于灵肉的两性关系,但是最终在昆德拉的断章的笔触下,他们终于认识到,彼此是最美好的存在,哪怕已经离开人世。萨宾娜对于忠诚的厌恶,但是对于忠诚的认识,让萨宾娜在那个纷争的年代,成为了可笑的尘埃。小说不愧是20世纪的经典,无论是在对捷克政治的解剖还是反讽的艺术,无疑给小说添上了绚丽的华彩。是的,责任,忠诚是生命的重量。这是昆德拉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价值是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面对的问题,如果单纯只是追求,那么生命的重量就会成为最轻的鸿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7#
发表于 2012-8-28 13:49:14 | 只看该作者
  人往往从对一个细节的怀疑开始,继而扩大至怀疑生命的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渴望透过生活背负的重量来踏实生命,以至于有更多安全感.究竟是重负得透不过气,还是轻飘于鸿毛,更令生命窒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8#
发表于 2012-8-28 13:49:14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名气太大,好像是历史课本中都有。买来也很久了,可是一直没有翻看,我其实有时候对这种所谓经典书,是有恐惧的。担心自己读不出深度来。  后来想想,其实无论是什么书,可以多种解读的,可以很深刻,也可以很简单。不过是书而已,没必要非得给它个定义或者给它个概念或者一定要代表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感觉的书,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和感受,体会他们做出决定时的痛苦和绝决。书给了我很强的沉重感。    最好的书是一种情绪。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种纠结,无可是否,不可承受。似轻,却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9#
发表于 2012-8-28 13:49:14 | 只看该作者
  米兰.昆德拉似乎是为了一再强调“重心”的能动性,他为之作出了行而上的辨证。为了突出这一概念,他甚至不惜运用一个相反的词汇(不可承受的)来修饰这样的属性(轻),并在此前界定了一个期限(生命中)。为此他陷入了自身构筑的矛盾中。
  
  在这样的矛盾中,他给阅读预设了一个沉重的速度。这种速度是内在而不可超越的;任何人一旦试图去突破它,那么他便违背了小说创作的初衷,形成一种冒犯。在这里我要谈到“沉重”,它首先来源于小说里每一个极具画面感以致可单独回味的情节(作者称之为“诗化的记忆”),无论是每一条街道,每一次约会或是每一个梦境,昆德拉都能将其演绎得真实淋漓,仿佛可以通过阅读传染给每一位读者本身。昆德拉犹如扮演着一个萨满的角色,让一切虚构充斥着无限的可能性。为此他曾自我辩解,说小说里的一切情节,包括主人公的姓名都是虚构的,它们很可能仅仅只来源于一个语境,一个隐喻,而如果你试图努力寻找出这其中与现实之间的关联,那么你无疑是愚蠢而徒劳的。
  
  由情节拼凑而成的更高层次便是生活。或者说是生命,它涵盖了每个情节所代表的独特的雏形。昆德拉以其缜密的意识再次向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它像是一场未经彩排的舞台剧,或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种种表述让我们感到消极,无奈甚至绝望,而他自己也承认了这一隐喻的危险性。好在他在进行理性阐述的同时并未忽略感性的抒发。他花了两个章节来辨证灵与肉之间的关联。肉体不能脱离灵魂而行动,正如灵魂不能脱离肉体而存在。他把此间所有人的生活都限定在了牧歌的周围。那里有亚当和夏娃的天堂,有清澈的泉水,还有纯洁的苹果树;那里任何一只被活埋的乌鸦,任何一条微笑的卡列宁以及任何一个或忠诚或背叛的人都是一个整体,他们不分彼此,作为这个物质世界单纯的一部分。生活的画卷由此展开。在这样的要义上,特蕾莎坐着水上的竹篮从远处飘来与死者留下一行碑文向远处去是同等的,仅仅象征着一次新的开始,而非开篇所指的无休止的循环。可以说,牧歌在这里已经幻化为隐藏在每个人生活和精神本质深处的伊甸,而残酷的生活又以脱离牧歌越来越远为主流让阅读再次沉重。
  
  如果让这其中每一个人的生活彼此堆叠,那么又将得到什么?从空间角度上,我们称之为“社会”;从时间角度,我们又称其为“历史”。但不论是何种称谓,其构成上具有“生活”这个意象便注定了这些称谓在形式上都将带有生活的属性。此刻我们的祖国多么像一个安详的孩子,她信奉牧歌里美好的一切,却又不得不饱受饥寒战乱之苦,她与子民们颠沛流离的生活息息相关,又紧紧依赖于他们的战斗力和意志力。沉重便在这样的摩擦中产生了。
  
  昆德拉在其不断深层的裸露中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哲学体系,这是一次循序渐进的过程。他并非一开始就看重于轻与重的辨证关系,只是在后知后觉中将重心转移到更高的层次。他是侥幸的,也是不幸的。当他最终直面人性的本源时,他发现在那里遭遇了一个新的抉择,即轻与重的抉择,这是本无法预见的。每一次抉择都势必产生忠诚和背叛,为此,他讨厌抉择。在他的认知系统里,“轻”代表着一种形式意义上的远离,又是抽象意义上的加剧。而他提取了加剧,使得一个人在这种“轻”面前感到不真实,无所适从。它是一种极端,是重心转移的终极位置,即重心的丢失。
  
  而如果重心一旦丢失,那么我们先前所看重的记忆,生命,社会和历史乃至整个庞大的星球,又将拥有一个怎样的形态呈现出来?
  
  这便不是文学,而是哲学探究的问题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0#
发表于 2012-8-28 13:49:14 | 只看该作者
  一次就是从来也没有.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
  
  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里.
  
  人类是母牛的寄生虫.这也许是非人类从他们的动物学角度给人类下的定义.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源于将她以隐喻的形式,留在大脑诗化记忆的一刻.
  
  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3:27 , Processed in 0.0512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