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虽然都不是最好的,但它会让你心安。思考始终是重的,压在身上,扎实的感受到存在。这是我的方式,我也逃脱不了。
  
  我有时候想,这样时刻跳离感官来剖析是否好,非要透过表面来看本质吗?非要推敲,非要拆解吗?就这样模糊地感受直觉的反应不好吗?!不过不管好不好,这都是我想要走进的那一片浓雾。我的欲求是看清它,那我只能走进。
  
  扫荡,摧毁,有些扫荡者体会摧毁的快乐,有些被扫荡者体会被摧毁的快乐,一对对的S&M啊。有些被扫荡者则打着正义旗号行疯狂,失去理智,也是有快感的。人总会想法获得快感的。
  
  轻与重,灵与肉,人总在两极中,有时候懵懂选择有时候挣扎有时候向往极限但永不会到达极限。米兰.昆德拉说,向往极限是向往死,我同意,死这样完全平等空无永久,握着它像握着权杖。
  
  有时候在人的选择里,你能看见向往死的影子。向下坠,有时候都说不清是痛苦还是欢乐了。或者无关欢乐,向下坠,感觉到重量,这就是我要的。存在的对立是虚无,但有时候它们是同一个意思。
  
  但我想知道,时间在存在里扮演什么角色?
  
  
  
  写的乱七八糟,看完再完善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重,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的话,他作用于我们所体现出的沉重与压迫实时地、真切地提醒着、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与感官,并使它们反作用于我们的意识与感触,体会着这种愈接近真实负重愈强烈的现实生存感;那么,轻,是什么——是比负担更重或比压力更轻,她不需要作用于我们的体验之上,甚至不需要通过她的反作用来证实其存在,比实时更持久,比真切更实在,渗透于血液,遍布于神经末梢,她本身就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生命体征,是意识,甚至比我们所能意识到的更深入。她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凌驾于肉体与精神之上,活在真实里!
  
  
  
  “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在本书中反复出现。出于为了理解“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在本书中的旋律意味,带着异常纠结的心情找来这出自贝多芬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大赋格》作品133号)的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主题。老贝的心情也许更为纠结,带有强烈冥想式疑惑: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如同书中情节所提,“贝多芬在最后一个乐章上方标注了如下字眼:‘Der schwer gefsste Entshluss’——细加掂量的决断”;配合这一引用,书中描述“(院长)他带着清澈的笑容,轻轻地用嗓子模仿贝多芬的曲调:‘Muss es sein?’非如此不可?托马斯又说了一遍:‘对,非如此不可!Ja,es muss sein!’书中多次出现这句话,而这句话出现的形式或许也符合赋格的形式,短小的一句主题旋律,循环重复对位。可以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便是赋格体。“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便是”细加掂量的决断“。非如此不可?是提问;非如此不可!是决断。这种逻辑上的死循环,所表现出的矛盾与挣扎,存在于书中的每一个段落,带有沉重的普世哲学味道。
  
  
  
  思考源于疑惑,行动起于决断,那么答案(或结果)呢?决断不等同于答案,按时间轨迹划分,决断是分界线,之前是思考,之后是答案,前者为过去,后者为未来,我们却时时活于现在,既不能回到过去,也无法跨越未来,于是始终纠结于当下。”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回到作品开端,关于尼采的永恒轮回,如果轮回存在,那么思考、决断与答案还有意义么?(尤其是未来,等同于否定了未来)如果轮回不存在,那么思考、决断与答案意义何在?(尤其是过去,等同于否定了过去)这一点在书中这样描述:”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所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要么我们在矛盾中挣扎,要么我们在挣扎中矛盾!
  
  
  
  为什么由此思考得彼决断呢?因疑惑诱发思考,由思考去探寻答案;在时间概念上也可以理解为,由过去(已知)去推断未来(未知);在思考与答案之间,决断是分水岭;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现在是联系的纽带;面对无法判断的答案等同于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那么思考与答案,过去与未来便形成一种对立、一种互为否定的关系,这也就是萨特所说的存在与虚无的关系。
  
  
  
  在本书中,从结构上来说符合音乐上的赋格体,具备类似旋律的循环变换,主题的穿插,概念的递进强调或对立突出。我们看一下昆德拉的章节安排便可以清晰感触到这样的节奏的变化往复。
  
  第一部:轻与重;
  
  第二部:灵与肉;
  
  第三部:不解之词;
  
  第四部:灵与肉;
  
  第五部:轻与重;
  
  第六部:伟大的进军;
  
  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
  
  一、二部的主题与四、五的主题在整个作品结构中相互穿插互为对称。
  
  而实际上每个主题又由或明确或隐喻的两个(或多个)对立概念所组成,这种对立带有浓郁的哲学氛围,不断冲击、强调出这一对对冲突所带来的巨大反差与刺激:
  
  客观存在的轻与主观存在的重之间;
  
  无从把握的灵魂与难以抗拒的肉体之间;
  
  伟大的进军与无谓的斗殴致死之间;
  
  在不解之词章节中,这样的反差与对立更为明确:女人与女人之间;忠诚于背叛之间;音乐与音乐之间;光明与黑暗之间;等等。
  
  
  
  书中的主要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以及弗兰茨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可预知的未来面前做出了自己的抉择,或主观或客观,或明晰或盲目,或自觉或媚俗。从小说故事结局来看,托马斯与特蕾莎死于必然之中的偶然,如同荒漠之中的绿洲;弗兰茨也死于偶然,但从情节设置来看,似乎仍属于偶然中的必然,他本就是媚俗大军中的一员,是大漠中的一粒黄沙,临死之前,他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他能做的,只剩下闭上双眼;萨比娜还活着,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面前,她离开了托马斯,在媚俗笼罩的环境之中,她逃离了沙漠,在追寻内心自由的虚无中渐行渐远。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设定,便是卡列宁,它是唯一可以始终遵循自觉本能而生存的,虽然它是一条狗(也许只能是狗,还有那只小乌鸦),可是当我们思考生存的时候,我们是在思考人生,很显然,除人之外的生灵已经在我们思考的瞬间被排除在外了,所以,“美就是被背弃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就到这里吧,但是没有结束。建立于虚无之上的决断如何禁得起推敲,追问吧,当我们追问为什么,追问答案,追问生命的目标与价值的时候,我们也许应该这样回答:非如此不可!
  
  
  
  因为那是我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米兰昆德拉的经典之作。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爱情的看法。只是我现在还不是很懂这本书,是不是要看很多遍?还是要经历了更多的人生才会有更深的领悟?
  重和轻,有时候轻也是很难承受的。
  可能以后还会重读几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的得以展现。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米兰·昆德拉
  
      用轻重来衡量生命,那么何种程度才算是平衡?
      文章从探讨生命的轻重开始,从各个不同的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开始,虽然最后并没有给出重和轻究竟谁残酷谁美丽的结论,但是从每个个体身上,每个人或许能读出不一样的论调。
      特蕾莎,因为无数次的偶然结识了托马斯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男人,他将她从母亲所在的那个集中营解脱出,却又把她抛进了他的情人的集中营里。每天惶恐不安嫉妒折磨着她,可她却无法改变他,直到有一天她感觉到托马斯的强大和她的软弱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后,她决定离开。我觉得在与托马斯的这场爱情中,她的生命是沉重的,她背负着太多的负担。而当她觉得自己承受不了的时候,她渴望眩晕,软弱的逃避这一切。
      而托马斯,在这场爱情中也很沉重。特蕾莎因为偶然来到他身边,而他却对她必然的产生了类似爱情的东西,但同时他也不能放弃对别的女人的探究。当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特蕾莎眼中,当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射到特蕾莎梦中的时候,沉重包裹着他。所以当特蕾莎离开的时候,他首先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但是沉重很快袭来,直到他决定回到特蕾莎的身边,因为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让他手足无措。
      托马斯对妻子的不忠不是因为没有爱情,而是对女人的百万分之一不同的好奇。可是同时他却需要特蕾莎的忠诚来捍卫他们的爱情,而她也非如此做不可。所以她只能希望托马斯更衰老一点,更软弱一点,远离他的情人们,这样她才能摆脱那些负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一、爱是什么
  法斯宾德在羞耻中,有着无法控制的性瘾,以至于让自己感到了不可压抑的羞耻,在面对真正要去爱的人的时候,反而不举,最后还是需要找妓来发泄欲望。
  这对托马斯反而不同。他的爱,就是紫霞仙子手中的尚方宝剑,只要有人在跟他做爱之后,跟着他一起睡在一个床上后一起起床。这不是事先认定的爱,而是打破自己习惯后,悄然产生的爱。
  北京爱情故事里面,杨幂说自己觉得感情是不可靠的,快感才是真真的存在。只有当她把自己想要的鞋子之后,才能够感受到爱。
  所以说战争是必要的。当战争爆发之后,白流苏放下了自己的一切矜持,抛开所有现实旁人的顾虑,跟本是狗男女的范柳原,居然就发现了一点真爱。
  特蕾莎却是在战争中实现了内心平静。白天在不停的拍照中,她充分发泄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痛快的反击,终于晚上睡了安稳的好觉,不用去做那些可怕的噩梦。
  毕业生中的达斯丁霍夫曼。在影片的最后终于豁出去抢亲成功,两人胜利大逃亡的坐在小巴的后座,满足之后又不得不出现了困惑和迷失的表情。
  
  二、人类闹怎样
  人类终究是需要做些事情。吃饭可以吃很多种,睡觉可以睡很多地方,衣服和鞋子可以买好多样子,性交可以用不同花样找不同的伴侣。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类,不用吃饭,不用睡觉,不用穿衣服鞋子,不用性交做爱繁衍后代。那么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又是什么?
  所以托马斯执着于对不同的女人的每一个不一样的私密的百万分之一的表情的开发和探索,丝毫不厌倦。就如同人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萨比娜执着于背叛和反抗。面对政权和家庭的暴力和欺骗,自己通过自己的方式选择抗争。即便在性爱中她总是不经意中透漏出渴望被虐待的欲望。
  弗兰茨因为自己心头自我想象的萨比娜对反抗的渴望,踏上了进军之路。可是,他妈的,他做的事情除了自我满足之外,跟萨比娜有半毛钱关系吗?
  特蕾莎带了托马斯回到了乡下,可是就算是托马斯没有那么多艳情了,头发上没有陌生女人的下体的味道了,她就安详了吗?
  
  三、千言万语
  汇成一句话,欲望满足之前是痛苦,欲望满足之后是空虚。
  
  四、个人干系
  好了,我觉得这本书读得特别过瘾。读完这本书,我直接从十一点睡到了六点才起来。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事情。昆德拉的文字就像一个吸尘器一样,把人内心中所有的角落都能够清扫到,然后喷到他得书里面。这点在我之前读书中只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莉莲娜能够做到。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当然会陷入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颓废或者晕眩或者迷失的一个状态。因为当真相被揭开之后,不可承受啊!不管是轻,还是重。这就是人本身的悲剧。
  所以从另外的角度看,有欲望是多好的事情,比如看非诚勿扰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可以找对象啊,多好。成了可以当场带走,不成台下还可以写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十年前看这本书,完全看不懂。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恰巧拿到了本排版晕人的盗版书。
  
  十年后,鼓起勇气,再看。
  嘿,第一次发现米兰·昆德拉的书真好看。
  让我很想一本一本找来仔细看看。
  改天真的看完了,再来认真写一篇读后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天地为炉,万物众生谁不是苦苦煎熬?
  胜固欣然,败也从容。
  此情本应长相守,你若无心我便休。
  
  爱与人生,都是弹指一挥间,人啊,挣扎什么,怨恨为何,嬉笑嗔骂,痛苦别离,求得失去,戚戚然然又为何?
  
  在酒店里坐着,厚重的窗帘围出了一个漆黑的环境,虽然是白天。
  广东的夏天来了,我穿的无比清凉的沙裙子,空调狂开,还是觉得非常非常的热。
  
  重新看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的心激动得扑通扑通地跳着,背叛的、残酷的、强大的、弱小的,原来是如此地讽刺。
  想起来自己的傻,天真的自大,或者是强装的残酷。木无表情,但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备受鞭挞。
  犹如是特蕾莎厄梦中层叠的肉体,或是萨比娜墓地徘徊时心底点点的懊撼。一个自以为的弱者和一个自以为的强者。事实相反啊。
  为甚么在那个时候没有想到过这本书呢?那为甚么时至今日带着命运的暗示般它又这样的出现?这是一个暗语吗?正是嘲笑自我的好时候。
  我反省的看了日记,觉得很可笑,“那些人总是喜欢伸出食指,而我也欣然地接受,高高在上地嘲笑所有的侮辱。”
  但,今天,我最不能容忍的是,当别人已经遗忘的时候,我,还在,那里,高高在上的记忆着,于是,变成卑微。渺小。愚蠢。可笑。
  
  我怎能指责残酷的人。
  天地为炉,万物众生谁不是在苦苦煎熬?
  胜固欣然,败也从容。
  在此祭奠,不为那个人,为我曾经和现在的心。至此,认赌服输,了解前缘。
  此情本应长相守,你若无情我便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之间的感情生活。纷繁的意象,许多哲学的拷问,读来着实不轻松。
  
    几部里的最后一部"卡列宁的微笑"印象最为深刻。并不是卡列宁与此文关系有多大,而是一种让人温暖的形象,或者这样说比较妥:由于整篇小说给人以"冷"的知觉太浓烈,当看到卡列宁的时候心头不少欢喜。
    
    读不懂其中好些人性寓意,但我知道它有寓意,虽然不一定是作者刻意而为之,不过读出了很多孤独。越往后,就越是觉出和《百年孤独》的相似之处,是那种特有的孤独感的碰撞。
  
    托马斯的孤独,源自内心,对特蕾莎的愧疚,以及想要"解剖世界:的幻想。特蕾莎的孤独,是由于托马斯对她的不忠,还有自小母亲对其深刻影响。而萨比娜的孤独,则是一直都在寻求背叛,"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所以她作画的时候亦是在背叛,背叛常规的生活模式。
  
    活着的时候总有太多的生活压力,但哪天若将这些负担全部卸走,或许真的就会因为太轻而难以控制方向最终走向毁灭,就像气球。
    
    忽然想起心中的"流浪情节"。或许多年之后,某个五月,我正在布拉格,参加充满吉普赛风情的国际流浪文化节呢。
  
    "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可以背叛的呢?"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重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或许真的是别有一番收获。
  第一次欣赏米兰昆德拉,还是当当给我推荐的,那时,她给我说《生活在别处》,让我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说着那些不能明白的东西以及她所谓的米兰昆德拉给人的美,然而那时的我,似懂非懂,也就囫囵吞枣地看完了。近期,由于闲下来了,便开始随心翻翻自己的书,于是还是忍不住拿起这本书开始认真地读,才突然发现这本书中蕴藏的那些美,让我颇有感触:
  关于生命这个话题,许多文人各抒己见。然而,对于生命的轮回,米兰昆德拉是这样说道的:“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先灭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是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都渴望能够有来生,能够缘定几生,然而,我们却永远不知道,在最亲的人离开之后,我们是否还有来生,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珍惜,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珍惜现在能在一起相处的,这样便足够了。“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于是我们总是期待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指引,但是往往令我们失望的是,选择常常不尽人意,因为“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然而,面对困难,我们往往显得那么的弱,同样,我们也往往沉迷于自己的软弱,“人一旦沉迷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的软弱下去。”历史如同个人生命,我们永远无法验证决定的对与错,,因此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定的相信自己。这一点,对于职业,对于感情,也许都行之有效。
  “在某些情况下,人注定要演戏。”所以常常觉得身边的一些人虚伪,总是不愿意同流,依旧我行我素,从而遭致许多人的排斥和不满。然而这样却觉得快乐。对于工作,对于感情,都这样。
  对于爱情,米兰昆德拉这样说道:“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而体现出来的。”一次偶然的聊天,king给我说起了这句话,他说他很赞同这个观点,而我,也微笑着点点头。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想每个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吧,留给大家自己去想就好了。因为很多时候,“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
  我想生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往往如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一般,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寻味,去了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 只看该作者
  轻好重好?
  昆德拉只给我们抛出来了问题,却没给我们答案。
  托马斯和特丽莎追逐的是相反的生命形式,结局是双双毙命。
  不能承受的是主人公的死。他们的死对这个话题无疑又增加了震撼感。
  于是乎,轻重关于生命,生命关于轻重。
  重便真的残酷,轻便真的美丽?
  但书名给我们的直意是说生命不能过于之轻。
  重则我们承受,我们负担。
  轻则飘渺虚无,无法掌握。
  常说脚踏实地,握在手中的就踏实,反之则心生恐惧,疑神疑鬼。
  然而生命的唯一感,使得人生苦短需尽欢,随心所欲自己的生活,不去过多的苦恼现实。
  轻重之矛盾又如同人生之矛盾。
  到底该怎样去取舍跟权衡?
  还是无法透彻的去领悟这个问题。
  
  借助一个书评人的一句话“一个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生,要比一个责任重大,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令人难以承受。”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2 12:41 , Processed in 0.0487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