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1#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 只看该作者
  印象最深刻的画面
  竟然是
  那个女人看见镜子里戴着巨大的帽子
  同时。。。。。。
  
  也不知道为什么
  就是对这个镜头记得很清楚
  
  竟然会嫌弃评论太短的我晕=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 只看该作者
          昆德拉是个哲学高手。他在玩弄哲学的时候阐释了生命的本意。我迷恋他字语之间透露的睿智以及对无知对不朽的困惑。
      人的一生或许行走在光辉和沦陷的边缘。生命也就往返与两种失望之间,两种重量失去平衡。便是书中所有角色所处的生存状态。
      托马斯相信命运。在他看来,人一是带着希望和责任降生。而又是在努力去解脱各种束缚中度过。灵魂由重变轻。肉身由轻变重。现实存在着永恒的辩证关系,使得生活中没有超然的自由。或许存在的只是从重到轻的腾飞,让生命豁然变得短暂光辉。其实只是在忽然脱离现实超脱现实下产生的幻觉。
      曾经对生命看的淡然无比,称时间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人是宇宙规律下的某种事物而已。无人特别,无人超越。生存是一种感觉,身体越靠近大地,才越能真实的体会到存在感,重力使人朝下。人感觉到存在,也不过是因为肉身太重。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时刻倍感矛盾,这种感觉并非存在某种特异性。托马斯遇到特雷莎时。他首先肯定了命运,但也无时无刻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怀疑。矛盾游离在“非如此不可”和并非“如此不可”。特雷莎的软弱引导了托马斯一步步退却,他逐渐丢弃掉一切,认为“非如此不可”。可人的本性并不存在绝对,当爱变得具有侵略性,人的自由便受到制约。越是“非如此不可”越是沉重不堪。爱被下了定义,从开始的追寻期盼渴望变的毫无意义。
      弗洛伊德曾将男女之情追述到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爱情不过是恋父或者恋母情感的延续和心理暗示。男女双方寻找的皆是一种源于父母的一种依托和照顾。小说中托马斯感到这一点,并感到了时间对于生活的激情,爱情的激情。生活的信心,爱情的信心一点一滴的磨灭。当一面为所处的环境感到苦恼,生活开始沦陷。所经历的每一种意念都是无法承载之轻。无法操控之重。他们对社会现实感到惶恐,对生活现实感到惶恐。于是他们渐渐认清。托马斯基于特雷莎的感情,无非是一开始他对爱情渴望的幻影。而特雷莎基于托马斯的感情,无非是生存环境的迫近。爱情本质变得不堪。爱情毫无意义。当托马斯徘徊在与情妇的肉身之间,又无时无刻的怀念特雷莎,沉醉在同情与责任,享受着特蕾莎给自己带来的来自母亲世界的救赎。
      佛家讲因果轮回,是对人性进行洗礼。也许是人人需要信仰而生存,轻与重在这时候进行自我衡量及反思。尼采常常与人纠缠一个叫“永劫回归”的哲学观,当无法承载的责任以及责任产生下的负荷周而复始,压抑着人的所有行动时。已经消失的生活浮出水面渐渐分裂,像影子一样一幕幕袭来,曾经认定的一切变得灰飞烟灭。轻,或者重。到底又如何取舍。
       宇宙的必然及偶然是个恒久不变的论题。生命的意义,即是对规律的肯定,追求,爱情的肯定,自身价值的肯定,社会的肯定,生老病死的肯定。这是必然。而转念一想,生命的本质,是否又是在人偶然的一个决定下选择了偶然的一种生活状态呢。
       轻和重。此刻已经不存在一种对立的关系。两面的观念相互模糊,形成光辉和沦陷边缘。生命就往返在两种失望之间,时而两种重量失去平衡,失望铺天盖地。然而是永远无法摆脱的,不可承载之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3#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是我太年轻,我总是无法很好的理解,但是它总能让我在烦躁的时候安静先来。我开始迷惑到底什么事爱,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爱到底是什么,是相守一生,还是选择自由?我看不懂,我很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4#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 只看该作者
  灵与肉,轻与重;这两个问题至今都值得人们去探讨。小说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部哲理。在叙述男女主人公生活与心理的同时,阐述了一系列的人生哲理。人生只有一次,所以不能说你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因为根本就没有比较。小说我只粗略读了一遍,理解的还不透彻,灵魂与肉体,灵魂只是掩藏在肉体之下,这是不是唯心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 只看该作者
  一向不喜欢读翻译过来的外国书籍,总觉得翻译体很别扭,很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至少不对我的胃口。读外文原著,自己语言功力又不过关,索性就硬着头皮读下来。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首先很喜欢书的名字,记得老版曾经被翻译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觉得会更美好一些。
  对东欧历史很感兴趣,作为中国曾经的好兄弟,同时在苏联老大哥的庇护下生活的社会主义孩子,捷克作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缩影,在历史大潮中所经历的颠簸,我们是可以了解并痛惜的。捷克也经历类似中国所经历的苦难,高度的社会主义专制,季度限制的公民自由。
  书中对于主人公的刻画,我会不大明白。他们偶然的爱,以及所经历的沉浮。昆德拉在用哲学的方式为大家展示对某位哲学家或者宗教的挑战吗?我不是一个好的读者,因为我并不清楚作者想告诉我什么。没有故事主线的书,我不好把握。对主人公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他不停地做爱。
  最为感动的章节是”卡列宁的微笑“这一章节,在里面读到了久违的感动,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动物而落泪,卡列宁作为一只宠物狗,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带给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幸福,是弥足珍贵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6#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初一。某天早上跟同学借的,中午回到家,没睡午觉就看完了。并不是我读得快,是因为转挑了性爱的情节看了!里面的性爱描写很露骨,这对于刚有性启蒙的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兴奋剂,以致于读到忘乎所以,面红耳赤,下体肿胀!虽然没读懂内含的哲理,但却感受到了性爱的迷离与缥缈的境界,这让发育期的小孩情何以堪啊!!!这是第一次看,也是唯一的一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 只看该作者
  rt,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以一个故事作为案例来讲解作者的思想。总是几句简短的叙述之后就是一篇解释性的讲解,感觉是在讲课一样。当然其他一些著名的小说中很多也都有离题的叙述,但像他这样给故事内容作哲学解释的好像很少,至少我还没见过。看了他的<被背叛的遗嘱>,很喜欢里面的一些观点,但在这本小说中完全体会不到他所说的艺术性,体会到的只有不断的说教,所以说这是一本“哲学”书,而加上一个引号的意思是说这里面的思想其实并不算难懂,没有达到有多艰深的的程度,加上一个形象的故事就更好理解了。其实我觉得这思想本身是很独到很有意思的,但好像作为一本哲学专注的话又有些浅显。况且昆德拉自己也说“小说就是对人的存在状况的一种探索”,而这本小说正是他的探索,但他的这种叙述方式又让人觉得小说的故事情节本身显得很空泛,只是讲课的工具而已。虽然现代很多小说都削弱了情节的作用,有的甚至没有情节,但它们大多有很强的文学性,描述人们的内心生活或生存状态,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而且也没有像昆德拉这样把理论和故事容在一起,给人讲义的感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8#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表达我对这部小说的喜爱之情都不为过。米兰.昆德拉对生命本质的洞悉让人惊叹。
  人生就是一张草图,不管怎么活,都只有一次,而只活一次就等于没有活过。生命是如此的轻如鸿毛以至于我们无法为它赋予任何意义。看破了人生的虚妄和荒谬,轻就变得积极,而重反而是一种消极,但面对世界的虚妄,人们宁可选择比虚妄更为虚妄的责任,尽管这个责任看起来是那么的自作多情,因为人最害怕的不是压在身上的重负,而是无以附着的轻。轻是清醒,重是麻痹。轻是强者的选择,重是弱者的归宿。在世间的恩怨纠缠中,到处可见的却是弱者对强者的胜利。这种胜利对弱者意义非凡,对强者又不值一提。可这个世界仿佛一直在跟人开玩笑。当弱者背负起沉重的生命负担,他反而会因此得救。而对于强者,当他选择轻盈自由而没有负担的生活,就是他失去自由的开始。究竟是应该轻,还是应该重,就象TO BE OR NOT TO BE一样难以回答。
  尽管和这个世界取得任何形式的和解都是徒劳,但对真相本身的追寻仍然没有停止过。而正是因为了解了真相,昆德拉的立场更为理性,对于世界,他始终保持了一种站在彼岸的清醒和超然,他否定介入,任何形式的介入都包含着可笑的一厢情愿和强词夺理。也就是萨宾娜所说的“媚俗”,反媚俗是昆德拉的政治观念,当捷克被苏联占领,作家并没有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应有的同情。他仍旧保持了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冷静和独立。他借萨宾娜之口说出了他的立场,“我反对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媚俗。”反对共产主义并不意味着对西方的绝对认同,昆德拉是站在政治之上看政治,他看到的是与政治共生的媚俗表演,这样,苏联共产主义“可怕的专制”和西方世界“伟大的进军”就变得同样荒唐可笑。昆德拉对政治采取不介入的态度。小说中,托马斯对政治唯一一次的介入就是写了一篇俄狄浦斯的政治寓言来批判当局,尽管他的本意不是要介入政治,而这篇文章却他成为了当局和革命者争夺的对象。他们分别拿出悔过书和请愿书,让他签字,托马斯再哪一张上也没签。对当局,他觉得他们紧张过度,因为他发表的文章已经被删了一大截,尽管他本人对这篇残缺表达的文章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仍然不会在当局给他的悔过书上签字,以表示对自己文章的否定,因为这无疑意味着他将加入他们一伙。对革命者,他觉得他们有些自作多情,因为反对当局并不意味着加入革命。他知道,比起被当局迫害来说,被革命绑架是一件更为糟糕的事。托马斯的立场是这样的,从不迎合任何人,别人要想迎合他,更是休想。
  而昆德拉对真相的表达并没有就此停止,他的反媚俗从政治走向了人性。而人性的媚俗较之政治的媚俗更为可憎,更具隐蔽性。政治媚俗之所以存在,正是为了迎合这种人性媚俗。就象萨宾娜认识的那个美国参议员座在车里,看着他的四个可爱的孩子欢快的跑下车,穿过草坪,奔向体育场时,用夸张的手势在空中画了一个圈,把他的孩子和美景一起圈了进去,转头对萨宾娜说:“瞧,这就是幸福!”,这就是人性媚俗,而某个政客也一定会在某个恰当的时候恰当的抱起其中一个孩子,以恰当的表现某种人间温情。回到重与轻的话题,这种所谓人性媚俗就是重,是人与生命真相之间树起的一道屏障,人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麻醉。人给自己发明了很多麻醉剂,用来消除生而为人的焦虑,用来回避那张永远成不了画的草图。比如宗教、比如道德、比如责任。这个世界到处宣扬媚俗,滑稽可笑的程度并不比朝鲜宣扬共产主义来得更低。不可否认,人人都媚俗,媚俗本可以在人的众多缺点中取得一个席位而安然存在,但媚俗的野心很大,我们看到的是,媚俗几乎构筑起了整个世界,媚俗不仅俘获了人的思想,还侵占了人的心灵。人们对真相的本能回避和对媚俗的本能认同,给政治以可乘之机。人们宁可相信政治家的表演,也不愿了解专制背后的可怕现实。而更为糟糕的是,人生和政治又有多大的差别,政治之外的人生表演更是层出不穷,而且可怕的是,这些人都是带着不容质疑的真诚,他们打心眼里真诚的认同。
  哪里有媚俗,哪里就有专制。昆德拉用斯大林儿子的死引出关于粪便的话题,对宗教的虚妄给予了强烈的嘲讽。他又借托马斯,给媚俗以强烈攻击。托马斯因为见不到自己的儿子,而决定和儿子断绝关系,摆脱了前妻和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父子责任,并揭示了这种责任的虚妄,由于断绝,使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更为理性的关系,就是一个生命个体和另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着尊重和自由。托马斯由于不肯向当局妥协,被剥夺了当外科医生的执业资格,他当了一个玻璃擦洗工,这反而成全了他,,尽管外科医生这种切开皮肤往里看的职业让他有着强烈的亵渎神明的快感,但当他借这个职业质疑上帝的同时,他也被自己的职业套牢了。当他真正成为一个快乐的玻璃擦洗工时,他才发现原来当外科医生并非是他“非如此不可”的唯一选择,他摆脱了“非如此不可”的焦虑。人生似乎并不存在所谓“非如此不可”。就象天性风流的托马斯喜欢在各色女人之间游荡,并乐于维持和她们的性友谊。在遇到特丽萨并爱上她进而娶了她,依然不改风流本性,在他的人生态度里,爱和性是完全可以并存的。回避和反对都是对自己的不忠,对生命本身的否定,是荒唐可笑的。而他的轻却让特丽萨心力交瘁、不堪重负。而特丽萨的痛苦竟成了她抓住托马斯的利器,弱者对强者的胜利就是牢牢抓住他的同情。通过托马斯,昆德拉对特丽萨这个弱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这个顺流漂来的装在涂了树脂篮子里的婴儿,这个在轻与重之间痛苦挣扎的灵魂,比起媚俗的世界来说,更为真实。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9#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 只看该作者
  这真是一本让我感到惊艳的书!很多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的感受,也解答了我的困惑!
  
  整本书,我归纳为忠诚与背叛!
  
  仔细想来,人生就是一场忠诚与背叛的游戏!
  
  所有的关系,建立在忠诚之上,毁灭于背叛之中!
  
  背叛造就怨恨,忠诚引发原谅!
  
  唯一一点,我不认同作者的:
  
  人对狗的爱并不更多无私,并不是不求回报,
  
  事实是,无需要求,狗便自动给予我们回报!
  
  人类的一切付出,只求一样回报,那便是忠诚,
  
  狗,轻而易举可以做到,所以我们可以更无私地爱狗!
  
  而人类背叛的天性,终于造成爱的不圆满!
  
  人需要忠诚,又无法克制背叛!
  
  这才是悲剧的根源!
  
  人类背叛的天性,终于导致爱的不圆满!
  
  人类需要忠诚,却无法克制背叛!
  
  这才是悲剧的根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0#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 只看该作者
  这真是一本让我感到惊艳的书!很多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的感受,也解答了我的困惑!
  
  整本书,我归纳为忠诚与背叛!
  
  仔细想来,人生就是一场忠诚与背叛的游戏!
  
  所有的关系,建立在忠诚之上海,毁灭于背叛之中!
  
  背叛造就怨恨,忠诚引发原谅!
  
  唯一一点,我不认同作者的:
  
  人对狗的爱并不更多无私,并不是不求回报,
  
  事实是,无需要求,狗便自动给予我们回报!
  
  人类的一切付出,只求一样回报,那便是忠诚,
  
  狗,轻而易举可以做多,所以我们可以更无私地爱狗!
  
  人类背叛的天性,终于导致爱的不圆满!
  
  人类需要忠诚,却无法克制背叛!
  
  这才是悲剧的根源!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5:46 , Processed in 0.0468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