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1| 0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最新书评 共 1027 条
鄂豫鲁$
上大学的时候和寝室的姐妹看过电影,看这部电影的冲动源于我对剧中男女主角的喜爱,朱丽叶.比喏什和丹尼尔戴.刘易斯.
后来发现真正的演员真的天生是为电影的.
作品的背景好象是捷克的"布拉格之春",这一历史事件应该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不经意的被提到过的.
但凡一部好的作品,其实,真的,不管是电影也好,还是小说也好(当然很多的电影直接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一定溶入在一定的历史事件之中的.
你看1995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肖什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单从影片来讲,真的难分伯仲,可是殊荣却最后给了后者,为什么?因为阿甘的故事自始至终一直和美国的历史分不开的.他所反映的其实就是那个所谓的"垮掉一代人"的成长经历.
一直很期待真正反映中国八零后出生人的心路历程,虽然我们还不是"垮掉一代",可是我们也许以后回成为"伟大"的一代.以为我们的成长年代正好在中国经济十年疾行的年代.
我们也有自己的不能承受之轻!
来自: 豆瓣
详情
笨吵吵$
第1次翻看这本书时并没有看进去,事隔两三年后的一个晚上想找本书看,打开书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一本,就看它了。在随后两周里的几个晚上,入睡前都会看一会儿,有时看的手不释卷,有时看的昏昏然不知何时竟进入了梦乡,仿佛那也是个关于轻与重、灵与肉纠葛的梦。。。。。
很多没看懂的地方,比如作者借托马斯所表达的那些对政治的看法,萨宾娜关于媚俗的阐释,还有之于特莉莎重要的意义的牧歌的概念。。。。。同时也有很多让人深有感触的句子和思想。
萨宾娜的人生应该是轻的吧,她一直走在一条背叛的道路上,每一次背叛之路走到了尽头,她也就行将开始新的背叛,她背叛了父亲、祖国、情人,直到生命中已经没有值得背叛的东西时,也是她结束背叛的时候了。这时,她感到惶恐不安,感到无限的空虚,这或许就是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轻。
托马斯原本的生活是轻松的,自从他“救”起顺水而下,放在涂满树脂的篮子里的特莉莎。
之后,他就一直在轻与重之间彷徨、游走,直到随着特莉莎走到人生的尽头,来到乡村生活,因一场车祸结束了他们在尘世间所受的煎熬。他认为灵与肉是分离的,他认为男人产生反映和裸体女人只不过是造物主在千万种可能性中选择的一种调节方式,如果身体根据他的设想的原理运做,当他看到飞翔的燕子而兴奋,而不是其他裸体女人,这些依然丝毫不会影响他对特莉莎的爱,那么特莉莎还会生活沉重吗?
人类真正的爱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的体现出来。或许真正的爱情也是如此,只有没有沾染任何物质以及其他因素的相互吸引、倾心而产生的爱恋之情,可能才是真正的爱情吧。所以,我不喜欢特莉莎,她通过托马斯实现了它从小“出人头地”,脱离家庭的理想。可之后,她依然生活的沉重,她不能承受托马斯对她的背叛之重,可她又无力离开他,最后她自己都觉得,她更爱的是卡列宁了。她用她咄咄逼人的软弱,使托马斯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沉重。但如果托马斯没有因那六个可笑的偶然遇见她呢,那他会是什么样子?可这一切根本不值得去设想,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Einmal ist keinmal,一次就是从来没有。个人生命如同历史一样,不会重演。
作者好象最不喜欢的就是佛兰茨,在认识萨宾娜以前,他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的谎言里。他聪明,有体面的工作,身材高大,可他从事的工作好象终日是做学问、写论文、讲学,这些都是枯燥而无实际意义的。在萨宾娜眼里,他也是一个缺乏力量的男人,空有高大的身材和力气,他最终决定走向真实,然而萨宾娜却背叛了他。他为了萨宾娜的目光生活着,并荒诞的去了那个东方小国,被劫匪击中运回过,死在他憎恶的前妻怀里,这简直是在悲凉不过的结局了,他似乎在死前明白了什么,可他说不出来,他也表达不出对前妻的厌恶了。更为可怕的是,他的前妻以为她自己最终还是拥有了佛兰茨,以为他已经向她忏悔,她因此也原谅了他。读到这里,我深深的觉得恐惧,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真的就是在一起的两个人,却不知彼此想的是什么啊。我同时也感到幸福和幸运,我和尘世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心心相印,并有永不分开的想法和勇气。。。。。
昆德拉在书里融入了他很多的观念,有些作为不了解西方历史及文化的我来说,理解起来很吃力,如那些宗教、政治以及哲学方面的见解。但通过他以旁观者的姿态讲述的这几个人的故事,仿佛也能引你旁观自己曾经的人生。还是有很多观点能给人启迪与深刻的印象的。
这是一本好书,虽然没读懂,我还是把它先放回书架里,再看不知是哪年,但还会再看的,重读时也会明白更多……..
来自: 豆瓣
详情
Echo$
雨季终于访问了这个城市,时而暴雨如注,时而淅沥缠绵,从早至晚没有间隙,恐怕还要持续很久。我一向对南方这种让人郁闷的气候无法接受,让人厌倦出行。午餐时段,我在书店中挑选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阅读之前,我曾看过由此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我始终觉得,布拉格是一个带有蛊惑味道的城市。有卡夫卡,有城堡,有一种特殊的风情,动荡不安、深沉又有些哀婉。最适合的场景应该是暮色笼罩下的广场,庄严而颓靡,一些游离多思的灵魂,飘荡,等待归属。
特丽莎一个敏感而极度不安的女人,她渴求的安全感或者是爱的热情高于常人许多;而托马斯一个热衷性游戏的花花公子,总以为自己对特丽莎不过如同对于襁褓中的婴儿的怜爱而绝非爱情。这样的两个人,生命偶然的相遇,瞬间迸发的热情让彼此沉醉。其实爱情早已生根,只是注定伤害和背叛。在一起厌倦乏味,分开了又想念不舍。他们的生命注定是交织在一起的无法离弃,也就注定了这种让人无能为力的恶性循环。灵魂在肉体上方默默注视,肉体却服从本体的需要。所以才有托马斯永远的不忠和特丽莎永远的苦痛。缺乏丰厚的生活底蕴,和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因而也许我不能很好理解米兰.昆德拉所揭示的人生哲学,因而我宁愿从粗俗,从简单,从普通两个人的感情去看待特丽莎与托马斯之间的撕扯与挣扎。忠贞与背叛,自省与惶惑,轻与重,承担与逃避,这些矛盾的疼痛贯穿始终。
朱丽叶比诺什,我喜爱的法国女演员。她有一种本能的不安、惶恐的忧郁气质,她所演绎的特丽莎如同《蓝》中那个心底深沉无法忘怀过去的女人一样,准确细腻的让人难以忘却。
来自: 豆瓣
详情
土成$
先谈谈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永恒轮回学说”——
永恒轮回学说是尼采对古希腊哲学中的一种观点的改造。它用一种轮回的观点代替了那种认为时间和历史是线性发展的观念。尽管对于如何解释这一观点存在着不同意见,但是思考它的一个有用的方法就是:如果你认为将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生活中的这些事情,就像生活在重复其自身,那么,你将如何行事?隐含其中的其实是这样一种劝诫——要在我们自己的每一次行为中来确立自己的生活。
荣格在关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研讨班中,探讨了自我与人格面具之间的一些关系。所谓人格面具(persona),是“一种为了适应环境或个人利益而存在的功能性情结”,基本上它不是真实的存在——它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于人应该如何行事所达成的一种妥协。“人格面具是一种伪装。换一种叫法,可以说是一种二维的存在”。(与它密切相关的是“阴影”这一概念,荣格称之为“对完整的自我人格构成挑战的一个道德问题”,亦即“现存和真实的人格中的黑暗面”。如果我们力图将阴影整合到人格中来,我们就得接受自己跟其他所有人一样也有这样的黑暗面。这种整合是困难的,并往往会引发某些抵制。整合的失败将会导致诸如强迫症或强迫性神经病这样的失调状况,因为我们过分执着于阴影之上。)有时候,我们会过分依赖于人格面具,产生荣格称之为“膨胀”(inflation)的情形——与人格面具的同化将可能使得接纳和处理那些与阴影相关的难题更加棘手,或者将导致一种对于自我的自卑感。
荣格谈到,我们必须接受“在某种意义而言我们的命运自始至终就是我们的选择”。既然世界是因为人类的心理状态而成为其现在之所是,“我们只能认为我们所遇到的一切,由于其在人力所为的范围之内,因而都是我们自己所选择的,是我们特殊心理状态的结果。”承担这一重负是件困难的事。我们面对周围世界而戴上的人格面具,其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说我们的人格面具是强加给我们的,而实际情况是“你只能因为戴上人格面具、因为允许自己被周围环境毒害,而谴责自己!”
我在05年5月8日曾经莫名其妙地写了这几句话:
“重生,究竟意味着永乐?还是永劫轮回?
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双料背离。谁也不能保证,在历经“自我毁灭”与“无尽等待”的炼狱后,就能如期所愿。所以有时候,“诉求圆满”与“弃世逃避”是同义词。不满足使选择有了借口,选择的泛滥使自由更加不自由……”
前文就当是对这段话的解释吧!
来自: 豆瓣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5:02 , Processed in 0.47213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