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1#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主题萦绕在整个文章之间。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每个人都有选择救赎的权利,而在现实中,我们不断的欺侮比我们弱小、善良、低等的人。或许 我们拥有狼的野心,也拥有杀手的冷漠,我们不愿启迪自己身上的人性,一旦人性闪烁,那将是自己悲剧的开始。于是将自己萎缩在不断凋零的面具中,临了我们欣喜,在镜中看面具的褪落去寻找原始的自己,却发现另一个崭新的面具突如其来。阿米尔的那一刻蜕变是哈桑的替代,可却保证不了哈桑永远留在他的身上,哈桑是人性的代名词。我们不是神,我们无法做到客观,也无法原谅世间所有的事儿,我们从在胎盘之中吸食母体的营养之时,便使世间承认了我们的贪婪。我们为做的所有不道德不光彩的事件寻找各式的理由,由此来埋灭我们初衷的自私,内心有一个合理的理由,那就是活下去。可是为了活下去,我们在屠杀自己或者别人灵魂的时刻,是否惶恐,另一个在母体的婴儿在背后指着我们恶笑着说。“你的灵魂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所以人啊,你肉体的自私在啃噬你灵魂的无私,又怎能说我们不是爱与恶的化身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2#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完了,书还不错,但感觉译的不够好。
  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是不要麻木,还能知道去追,我们现在可能很多时候只是有追的想法,都未必会付出行动。
  心存良知,勇敢的去追上风筝,让自己可以释然。
  原谅那些真心悔悟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3#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在我记忆里,从来没有哪本书能我流泪,这本书轻而易举地做到了。一般我的习惯是看完书,再把电影找出来看。书中有两个情节让我情不自禁留下痛苦的眼泪:阿米尔的爸爸过世时和阿米尔从拉辛汗那里得知哈桑已被塔利班枪杀时。而在电影里,最后一幕让我深深感动: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就是自己的侄子追风筝,还说了那句: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就像一个轮回,哈桑过去为阿米尔所做的,换成现在阿米尔对索拉博做。这不仅是人性的救赎,更是一种亲情的传递。电影虽然精简了很多情节,但它是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比书更加生动和真实,值得一提的是,剧终时的音乐很有感觉。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到21世纪初的美国,选择这样颇具政治意义的背景,让读者难免不从政治的角度来作些思考,很多人说故事有些倾美的嫌疑,故事中阿富汗被丑化为生灵涂炭的人间地狱,而美国被美化为拯救世人的彼岸天堂,而我觉得最动人的故事,一定是最真实而且跟当时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所以,让我们摈弃那些复杂的政治意图,在这战乱纷飞的背景下,从纯情感的角度去看这个美丽的故事吧,它不仅让我更深刻认识了阿富汗,更认识了人性中的恶与善。
        故事的主角哈桑,神一样的人,忠诚、善良、勇敢、聪明,可能大家不会忘记,当阿米尔第一次写故事时,他自以为无懈可击的情节,却被没读过书的哈桑随意的“他为什么不去闻洋葱呢?”一语道破,这着实让人忍俊不禁!他知道阿米尔看到他被强暴,可是他不作声,不怪责,就算阿米尔因为承受不了良心的折磨,诬陷他偷东西来赶走他们时,他依然默不作声。几十年后,他为了看守阿米尔的家,被塔利班射杀,他依然留下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给阿米尔。可以说,哈桑就是忠诚的代名词。我认为他的忠诚绝不是因为愚昧无知,即便他被世人看做一个哈扎拉小奴仆(实际上他不是),他的聪慧勇敢绝不是一般人能及,就如曾经的阿米尔,完全比不上他,可是他的忠诚来自哪里呢?我想是感情,他从小和阿米尔一起长大,他视其如亲兄弟!哈桑死了,但我相信他一定会上天堂。如果说这个故事有瑕疵的话,那就是哈桑似乎太完美了,我从他身上完全找不到任何人性的丑恶,只会将他像神一样膜拜。
  我一直认为,这本书独一无二的主角是哈桑,他赚尽世人热泪。然而,阿米尔的爸爸,那个能跟黑熊博斗的伟岸男人,在遇见不平事时,不顾自身安危地挺身而出,“我宁愿吃一千个子弹,也不让这龌龊下流的事情发生!”这句话,就连那位被欺辱的阿富汗妇女的老公都没站出来说,而就这样在一个萍水相逢的完全不相干的人嘴里说出来。此时此刻,这个男人的伟大形象,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直到我看到哈桑是他的私生子,而且是他和与他一起生活了四十年的仆人的老婆通奸而生的!我开始有点纠结,是要“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人,当他安祥地睡去后,我为他留下痛哭的眼泪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突然发现,这故事里有三个追风筝的人,除了哈桑和阿米尔,还有他们共同的爸爸。原来他也在赎罪,办恤孤院、施舍穷人,甚至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做一个好人永远不晚。就如阿米尔,二十五年后,只身重返阿富汗喀布尔,身陷塔利班组织的武装威胁和人身攻击,即便曾经动摇怀疑过,但他依然做了正确的选择——再次成为好人的路。25年前因为自私和懦弱,他袖手旁观哈桑被阿塞夫侮辱,内疚惭愧煎熬了几十年;25年后他为了索拉博被阿塞夫毒打到五脏六肺俱裂,他却感到畅快至极,仿佛这一切早该来到。只有好人才会内疚,毋庸质疑的是,不管是哈桑、阿米尔,还是他们的爸爸,都是好人,然而好人也会犯错。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哈桑那样无私无畏,而我们却可以像阿米尔和他爸爸那样,真心弥补自己的过错。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追风筝的人,只要你想的话。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通篇读完这本书,让我有一种感觉,不知道美国人笔下的阿富汗是接近真实还是脱离真相。因为我总是不愿意相信在现代化如此文明的今天,塔利班居然有如此泯灭人性的做法,或许是因为我们都太年轻,谁也不曾记得十年中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书中更多的是描写战争下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居然能看见人性最善良的一面。救赎与自我救赎,有时候往往是随着外界环境的恶劣而激发我们体内最质朴的一面。
  
      看似人们在追逐风筝,其实就是追逐希望,追逐儿时的希望,骄傲,以此证明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5#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在读这本书之前,阿富汗只是新闻中那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度,对于它的文化、传统知之甚少。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我看到了那片被战火焚烧后废墟下的民族文化,真正的阿富汗文化!
  主人公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在身份等级森严的国家他们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因为没有真正的平等。随着主人公在此踏上这片故土,主人公与哈桑之间的身世之谜也为之揭开,而通过主人公解救哈桑的儿子之旅也展开了自己心灵救赎的过程。
  雪,不会一时之间全部化掉,至少一片片。当第一片雪花化掉的时候,就是希望的开始。
  也许因为懦弱、因为妒忌、气愤,或是别的其他,我们深深伤害了爱我们的人,而他们始终会为我们千千万万遍地无私付出,哈桑就是这样一个忠心热情的朋友和亲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6#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阿米尔终究是个善良的人。他只不过是懦弱,胆小。可是这是天性,这又有什么错呢。他无数次的捉弄哈桑,那确实是因为妒忌。从小生活在一个只有父亲的家庭里。但父亲的冷漠和对他的漠不关心让他从来就没有安全感。他没有朋友,只有哈桑。当哈桑表现出的聪慧和善良在他面前时,当父亲对哈桑的关心超出对一个仆人的关心时,他妒忌了。更多是因为他害怕,他害怕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他害怕失去所有人的疼爱与关心。他捉弄哈桑,无非是想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他只是一个孩子,所以他那些种种行为都是可以被理解和原谅的。至于他眼看着哈桑被欺负那段,因为他懦弱,所以他不敢出头。他并非看着哈桑受欺负就好受。要知道,心里的折磨足足跟随了他二十多年。
      很多人说哈桑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奴性。我不那么认为。他对阿米尔少爷的尊重是因为身份的悬殊。但是他保护阿米尔的本能却是出于一种友情、兄弟情。尽管他的这个朋友无数次的嘲笑他,捉弄他,甚至在他受到伤害的时候置之不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阿米尔的友情。他是了解阿米尔的。甚至比阿米尔自己都更了解。他知道阿米尔的懦弱,所以每当阿米尔受到欺负的时候,无论他再畏惧,都会挺身而出。所以就算他明知道阿米尔看到了那该死的一幕没有出声,他还是选择原谅阿米尔。他知道阿米尔的善良,所以当阿米尔诬陷他偷窃,他也毫不辩解。只希望能离开那个地方,只希望阿米尔心里能好过些。他知道阿米尔的没有安全感,所以他心甘情愿的被阿米尔捉弄,他那么聪明,怎么会不知道阿米尔捉弄他。所以就算很多年以后再回到那个家,他还是选择住从前那个破陋的屋子,他不想阿米尔回来以后有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他知道那是阿米尔畏惧的。“阿米尔是我的朋友。”小的时候他是这样说。即使被阿米尔赶出家以后他仍然这样说。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的爱他。他没有一点不值得被爱的地方。他聪慧,善良,大度、无私……他完美的让人心疼。
      相对而言,索拉博作为他的儿子挺让我失望的。尽管他还是个孩子,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被原谅的。但是他因为是哈桑的儿子,不免让我对他的期望过高。自杀、绝望、淡漠这些都不应该是哈桑儿子的行为。
      我并不喜欢阿米尔的父亲。作为一个男人,他可能是很成功的。生意场上的如鱼得水,为穷苦的百姓慷慨解囊、尽心尽力。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是失败的。无论是对阿米尔,还是哈桑。因为愧疚,他不愿意去面对阿米尔。所以阿米尔小时候的那些腹黑的念头都是他造成的。因为名声,他不能承认哈桑。所以一直到死,哈桑都没有得知自己的真实出身。也许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个故事就不会存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那些关于阿富汗的故事,绝对没有猎奇的感觉,每一次都让人心头沉甸甸的。
  生在这个年代的我们也许不是大富大贵,但都没有体验过如此鲜明的等级的生活吧。
  这些故事,会让幸福的我们更珍惜幸福,让不幸福的我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接触写阿富汗人的书,三十年前那里的人、那里的生活,让我触目心惊。种族差异,身份地位,贫富差距,所描写的情景历历在目。哈桑对阿米尔的友情与忠诚,阿米尔人性的弱点,父亲的罪行,被塔利班控制的故乡......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不光是友情,不光是忠诚,还有哈桑的爱慕。
  回来吧,你能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是的,选择回来的阿米尔是正确的,到最后终于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虽然我不认为他会真正原谅自己,阿米尔是个懦弱的人,但为领回索拉博时候的决心让我看到他如同他父亲的一面。虽然他父亲犯下很大的罪行,但我依然觉得他是个令人尊重的人。对于阿米尔,我无太多喜爱的情感,我比较喜欢淳朴真挚的哈桑。他的结婚,他的死亡,都让我感到意外,或许我认为他是个不幸的人,可能婚姻不会在他的人生中出现。当我觉得他会幸福到老的时候,又看到他被枪毙的情节,好像作者很轻率的就杀死了哈桑,即使理由是充分的。对于写阿米尔与父亲在美国的生活,我更像看到阿里与哈桑走后的生活,哈桑与妻子的结识,哈桑的死亡。可能出于我比较偏爱哈桑。
         最感人心脾的就是这6个字: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三天时间,匆匆看完《追风筝的人》,首先第一感觉,作者细腻的文笔着实让我感叹三分,人物细节的刻画,环境氛围的烘托都很到位,特别是在写景上辞藻的选择,很有考究,也许也归功于译者李继宏先生。
  当然,作为一部小说,最重要的是它的情节,其情节可以简短概括为一个小主人在幼年时出卖了他最好的朋友(或许“出卖”不合适),也是他的仆人,当他发现一个弥天大谎是,他决定为他少年时的行为作出赎罪。
  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性格不想多写,只想写写让我感触最深的友情。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联想到的是《赎罪》一书,两者有着很明显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是因为主角幼年时作出的傻事为背景展开小说的情节,不同的是《追风筝的人》更侧重于对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刻画,对主人公之间那种赤子之心的友情的描写。而《赎罪》则侧重于把章节内容放在整个赎罪的过程,各有各的特色。
  从整本书来看,最让我感触深刻的莫过于哈桑对阿米尔的那种信任,这是在现实生活中弥足珍贵的友情,我似乎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想起了从初中到大学这么多年来我赋予信任的知己,也许我们没有达到他的那种境界,但是隐约间我们也会思考:我们是否愿意像哈桑一样为了朋友付出自己的所有。
  文章在最后几章里面,描写了阿米尔赎罪的过程——拯救备受塔利班人性侵的哈桑之子,也就是阿米尔的亲侄子。很多人认为这是赎罪,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更以为只是基于友情产生的一种责任。承担起可能丧命的危险,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仅仅是为了心中那一丝已经被淡化了的罪恶感?我宁愿相信是主人公重拾了多年前那份14年的友情,那份童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0#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何日的事情,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地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追风筝的人。
  我一向偏爱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小说,它能直接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绪的变化以及心里一些或明或暗的物质。相比外界的事物,我总是对人性更感兴趣。我认为一个好的小说首先要有立体的人物形象,他应该是深邃的,复杂的,矛盾的,变化的,充满自省能力的,而又不可能完美的个体。这样的“我”才能如大海那般足以承载同等分量的巨轮。而一个好的小说家除了会讲故事之外也一定要具备洞察人性的本领。
  
  卡勒德.胡赛尼就是这样一个堪称大师级的小说家。他的《追风筝的人》带着强烈的半自传体色彩,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成长的故事。其中一个“我”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外一个哈桑,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这样两个少年之间的友谊必然前景黯淡,他们之间必然会发生令人期待的充满张力的故事——一个关于亲情、友情、背叛和救赎的故事。他的文字敏感多情,像一个阔别已久的故人,带着淡淡的哀愁回味着那些悠悠岁月,和那个他一直深爱着却又让他负疚了一生的人。与此同时,小说还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满目疮痍的阿富汗,除了我们所了解到的贫穷、饥饿、流离失所的儿童、不断的战乱和麻烦的阿富汗之外,更让读者认识到这个国家之所以灾难不断的种种因素——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种族歧视、社会等级严重分化、塔利班专政的暴行等等。
  
  整个小说的闪光人物自然是那个叫哈桑的孩子。那个令人心疼的孩子。他的单纯、善良、忠诚、执着以及他为友谊献身的精神都深深地打动着读者。这样的人物在很多文艺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比如《天龙八部》里的虚竹,《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他们都是品行纯良,不谙世事,憨厚可爱的角色,但作者也赋予了他们一些常人所没有的天赋,他们能凭着至善至纯的秉性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帮助,从而拥有得天独厚的好运。虚竹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成了武功最高的人,许三多凭着他的执着成了草根英雄,阿甘的一往无前使得他成为一个传奇人物。而《追》里的哈桑有着最高超的追风筝的技巧,他几乎不用看就知道风筝会落在何方,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捡到风筝;他有着精准的弹弓技术,就像一个一流的射击高手,准确地指向他的射击目标。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少年励志的故事,哈桑的这些天赋并不能为他带来好运,他只是个哈扎拉仆人,他的命运从诞生的那一刻已经注定是一个悲剧。在阿富汗,哈扎拉人的性命一文不值,所以他的忠诚换来的只是牺牲——他为了“我”的风筝被比他大几岁的普什图男孩强暴,最后又为了看守“我”的房子而被手握塔利班政权的人无故枪杀。。。哈桑没有成为命运的宠儿,他只是坚守着一份友谊,对“我”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那个追风筝的人。小说也因此充满了史诗般的悲凉意味。
  
  “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一个好的小说能够滋养人的心灵,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就这一点来说《追风筝的人》可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7:20 , Processed in 0.0505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