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故事里的哈桑和主人在风筝比赛中追赶风筝,按照阿富汗的习俗,记住没有规则,最后一个拿到风筝的人能被给予英雄般的荣耀。阿米尔少爷说,哈桑把一定要把风筝带回来。哈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是的,哈桑,那个天生兔唇的孩子,为他的朋友千千万万遍,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圣洁,拿回了那只风筝。因为,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外面的她,小时候也放过风筝,风筝是她自己做的。在她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她总能想出办法来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她的风筝说实话并不结实,但是很漂亮,还带着长长的尾巴。她的风筝就是飞不起来,一次,一次掉下来。实则是她的风筝太重了,纸张是用家里的挂历纸做的,为此她还研究过一番。风筝终于在强劲的风中飞高几许,她不停地跑着,跑着,突然间她觉得眼睛周围的那块皮肤生疼,好像被刀割了似的。原来,一个男生的风筝线割破了她的脸,其实,是长长的一道痕,还带着血。她很镇静,她是感觉到痛的。那个时候,老师过来问她没事吧,似乎那个老师从未那样关心的样子和她讲过话。她一点也不在意,还是继续放她的风筝。她,跑着,还是一直跑着。就算她的风筝飞不高,她还是望着上空的风筝跑,她知道痛的。她,应该停下来的,真的,因为她那个时候不知道会毁容的,以后会做疤的,会不漂亮了。一个女孩子,怎么能不漂亮呢,尤其是脸蛋。她,好像总在以男孩子的心态去要求自己,去做事情,骨子里就有一种男生的性格,褪不去。她回家了,妈妈骂她了。她回学校了,老师还担心地问她她妈妈没说什么吧。那个时候的她不会明白,其实老师是在害怕自己没管好学生,会有责任。
  
        等到她有一天长大了,想起来的时候,只是心里很淡淡的感觉。她,明白了一种性格,叫执着,就像哈桑那样,为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坚持到底,哪怕过程多么曲折,但是她知道结局一定是她胜利的。她的右脸上确实留下了一条疤痕,还好上面大半部分都没有痕迹了。她,也知道了,女孩子的脸蛋很重要的,她是女的,一样爱漂亮,只是骨子里的一部分性格被压在一端了。
  
       她,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成绩很烂,其实她觉得真的不怎么聪明去解决那些复杂的问题,但是她一心想要拿高分,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她的成功,她能为自己的理想先进一步。最后,她成功了,代价是很大的,带着所有的荣誉和光彩上了她心想的高中。却在最后一次卡住了,羁绊了,然后摔倒了。没有任何原因能让她不坚持的,除了一个原因。为此,她的代价是巨大的。她对他说,她不想因为一个丢去了人生,还要为另一个丢去,不值得的。她说还是要坚持,哪怕这一步丢失了,下一步一定也要想办法过去。可以吗,可以的。她,会达到她的理想的。就像之前在另一个城市,对着大海大喊一声,她会回去的,她会幸福的,她会做到的。是的,她会回去的,回去像那个即使被风筝线擦伤一张脸,还继续跑着去追风筝。到六年结束的时候,她若成功了,她一定会幸福地掉眼泪的,她会说,她做到了一名职业的商务人员···
  
      哈桑是善良的,不论阿米尔少爷怎样对他。哈桑,是执着的,不论风筝有多远,他心里都一把方向仪,能够准确地找到它。是风筝,总会坠落的。
  
      她也是善良的,不论曾经那些人怎样对她。她,也是执着的,不论目标有多远,她心里都一把衡量尺,测量每件事情的得失。是目标,总会到头的,失败胜利,都会有一个结果的,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哈桑震撼了我,我不知道他的心情是怎样,我体会不到他的心路历程,太难了
  阿米尔的心灵救赎过程让我看见也是哈桑,全是哈桑,哈桑布满我脑袋每一个角落,他停留不走,也是哈桑让我见证了文中阿米尔-一个男人的成长,他的成长离不开哈桑,我不知道他会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度过接下来的日子,但他的确救赎了自己。只是哈桑永远没有办法回来。
  我记得哈桑对他的儿子说 阿米尔少爷是他这一生最好的朋友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他意味什么,让我们勇敢去追,我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风筝在空中飞舞。
  追风筝的人要兼具智慧,天赋和勇敢。
  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有好几次深深的感动。
  让我思考最深的应该是:怎么样才能让人的灵魂在饱受懊悔和痛苦后得到救赎。人总是在不自知的时候犯下让自己后悔一生的错误,有的人选择逃避,选择让自己忘记。但是心灵深处总有一块阴霾得不到解脱。
  真正勇敢的人应该选择正视过去,诉说给现在亲近但是又不想让他们失望的人听,不能惧怕带给那些人失望,不能惧怕也许他们会在看到我们的丑陋面后离开我们。
  谁没有过去呢。谁能挺直着身子说自己一生没做过一件错事呢。
  让自己得到真正的救赎就应该像阿米尔一样,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犯下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一直沉浸在错误里。没有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没有错误是不可弥补的。
  湖底的鬼怪不是别的,是拖着你不让你前行的自己。
  世界上最大的罪行是偷窃,当你撒谎时,你偷走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
  但当父亲说这些的时候,他自己也是被埋在一个弥天大谎之下,他自己也是一个小偷,偷走了一件无比圣神的东西。
  但是我认为父亲还是一个很伟大,正直,善良的人。他没有逃避,他用自己的方式对自己进行救赎。阿米尔是伟大的父亲的儿子,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为人品格当然有父亲的影子。
  当阿米尔决定再次踏上阿富汗的土地时,已经勇敢的开始了对自己的救赎。
  也许索拉博是哈桑留给阿米尔最后的礼物,让他能踏上重新坐回好人的路。
  当最后一只风筝被追到的时候,才是故事高潮的时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合上书,脑子里回旋的总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另外一句是这里有通向好人的路。
         合上书,最大的感受是,是谁把这样一个淳朴的国家变成如今这般满目苍夷千疮百孔,是谁让这样一群善良的人民流离失所痛不欲生,又是谁无情地夺取了所有人曾经幸福得溢满蜜的生活?
         我们总是无力改变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总是瞬息万变,一瞬间,一切灰飞烟灭,一瞬间,生活再不是我们记得并且经历过的那样。唯有我们的心,是我们能够自我操控的对象,唯有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上帝。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误解,对一个国家,对一个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总是亦真亦幻,谁来还原曾经的历史,谁有知晓历史的可靠性。突然间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么没有安全感,信息焦虑症、信息恐惧症,信息怀疑症……
         谁能想到阿富汗曾经是一个那么美好的国家,如今,“美好”这个词离她太远太远了。当一个国家侵占另一个国家,不管是出于任何原因,哪怕是为了人类文明,都依然伤害了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赖以生存的人民。当阿米尔再次回到阿富汗,看到眼前的一切,我有同样落泪的冲动,我们应该向谁控诉,该要求谁把原来的生活还给我们?
         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里,断了线的风筝总该随风逝去,飘向不知名的远方,而在这一群最淳朴的阿富汗人的眼中,应该把这些风筝追回来,也许他们追逐的不再仅仅是一只风筝,也许是一条通向好人的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在读这本书之前,一定不要因为这是一个阿富汗作家所创作的故事,就对它另眼相待,否则,你迟早会因为自己的无知与武断而被看过这本书的人取笑。最可怕的是,你很可能因此而错过了一部能令你终生难忘的优秀作品。
  当别人在推荐你读一些人生成长必读的书时,如果他漏掉了《追风筝的人》,你一定要帮他补上。如果你已经读过它了,就不必我提醒。
  一个叫阿米尔的阿富汗男孩,出身名门贵族,而在他出生的那一天,母亲却因为难产而过世。单亲的阿米尔希望得到父亲更多的爱。但是他很快发现,与他年纪相仿的哈桑——佣人阿里的儿子,却一直与他分享着自己父亲的爱,这让阿米尔既困惑又嫉妒。毕竟哈桑和他的父亲是佣人,也是受人歧视的阿扎拉人。
  与懦弱的阿米尔不同,哈桑是个诚实、勇敢、忠诚的孩子,他愿意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他的朋友阿米尔,而阿米尔却从来不愿意把哈桑当成朋友。有一天,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桑为了他而惨遭坏人的性虐待,但胆怯让他袖手旁观。这件事让阿米尔十分自责,甚至自责到了让他去做了更加难以饶恕的事情——他陷害了佣人一家,并逼走了他们……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在《追风筝的人》的一开始,就把阿米尔和哈桑这两个小伙伴的命运像风筝一样放飞到了天空,同时也把读者的胃口吊到了空中。《追风筝的人》是胡塞尼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他在一个特殊时期,写下了一个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特殊故事。在小说完成的前六个月的时候,美国遭遇了“9.11”事件。而作为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人,胡塞尼切身的感受到了全世界对阿富汗人的鄙视。这也使他,更准确的说是他的妻子,觉得有必要通过这本书的出版,来告诉人们真正的阿富汗人是什么样的。
  在妻子的鼓励下,胡塞尼完成并且寄出了书稿。此书一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并最终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榜首。
  因为有了《追风筝的人》,很多人不再把阿富汗与塔利班、本拉登等恐怖组织画上等号。也正因为此书的问世,人们也更深入的了解到了阿富汗人民热情好客,诚实勇敢的品质。最重要的是,人们进一步了解了,战火纷飞环境之下中的儿童过着多么可怕的生活——他们甚至没听过“午饭”这样的词。用书中的话说,阿富汗的儿童是没有童年的儿童。
  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过程,难免会犯错误的。“当你为你的错误感到自责,就说明你还有救。”拉辛汗这样对阿米尔说过。这也是书中的最宝贵的精神之一。人人都会犯错,但是犯错之后,只要我们心存愧疚,并且敢于去面对、去挽回,就有救赎的希望。
  与其犯错后再悔改,为什么不直接去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呢?就像哈桑那样。
  除了令人震撼的情感故事之外,《追风筝的人》的文学性更是可见一斑。在书中,胡塞尼一直用他细腻而简洁的语言勾画着每个人物的一举一动和第一人称阿米尔的心理活动。在一部没有虚矫赘文的故事中,读者能很快融入到情节当中,并难以察觉时间流逝。迄今为止,《追风筝的人》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小说。我记得有两个下午,我拿起它的时候是一点左右,放下的时候已经是四点多了。
  要说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这个主要讲述情感方面的故事当中,悬疑小说所特有的那种埋藏伏笔、悬念跌生、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文字比比皆是。甚至当我读到最后的时候,才发现前面哪怕很细微的难以理解的地方,都是在后面做了或欣慰,或失望、或圆满收场、或出乎意料的解释,而不管是那种,单纯从一部作品的角度出发,都可以称其为完美的解释或者构思。
  在书中,风筝可以象征着很多,对阿米尔来说,风筝是父亲的爱,是自己的长大、是哈桑的原谅、是索拉博的微笑……对于哈桑,风筝是他的家,是他的朋友阿米尔,是他热爱着的一切。他们从小到大都在追着他们的风筝,他们相信,只要勇敢去追,就一定能追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6#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TC.C/文
  2012/07/07
  其实,给自己列了长长的书单,很长,需要蚂蚁搬家般的采购,想着,好好的拾起丢掉的生活。
  其实,丢在角落里许久,忽然有一天无聊就打开来看看,忽然有一天就毫无预兆的读完。
  厌倦前段背景的铺垫,厌倦中段的描写冲突的直白,但这却不妨碍对我的吸引,到尾声之时才恨自己为何久不阅读,悟性变得这么差了。
  
  合上页码,让它重回角落,也曾理智的想,不过就是一只风筝,至于么?我不知道。
  有没有人曾对你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或者,确实有人为你这么做过。
  有没有那么一个梦魇,让你久久不能忘却,在深夜中一次次惊醒。
  情同手足的两个伙伴,却始终有一条跨不过的种族鸿沟,就因为是哈扎拉人,所以哈桑不能上学,所以哈桑只能选择从小做仆人,所以只能称呼自己最好的朋友一声:主人。重复着父亲阿里的过去。
  
  戏剧的阿米尔,不爱运动,不够勇敢,所以得不到“伟大”父亲的认可;没有朋友,所以不得不和自己的“仆人”成为了最好的朋友。足够懦弱,所以眼看着哈桑受到了屈辱,所以会因为愧疚自责做出一系列应激反应。因为索拉雅的私奔,所以自己无法再有孩子。因为自己父亲年轻时的荒谬,因为拉辛汗的电话,所以开始面对曾经“肮脏”的过去。一次次的梦魇,构成了阿米尔的人生,一生起起伏伏,半生都过得那么的纠结。人到中年的阿米尔,选择重回阿富汗,选择直面人生最大的三大梦魇——父亲、阿塞夫、哈桑。
  
  阿米尔什么时候学会了直面人生,是因为逃离阿富汗的狼狈?是因为在美国的大学?是因为父亲的癌症?我想这些都不是。是因为梦魇一次次的折磨,是因为索拉雅的成熟懂事,是因为终于学会为自己做主,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什么。人都有着缺点,所以,阿米尔能够接受伟大父亲形象的彻底崩塌。人不能懦弱,所以,能够再次强硬的面对阿塞夫。所以,有勇气去看哈桑写给他的信。
  
  而离开阿米尔的哈桑,也终于有机会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他努力的学习着写字,只为了有一天能够告诉阿米尔,其实我们依然是好朋友,其实过去的事情心里都明白。我想,苏联的入侵对哈桑终归是一件好事,至少他终于不用因为自己是哈扎拉人而受人欺负,在冰冷的侵略者眼里,所有的人种都是可以任意欺凌了,包括曾经的贵族。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魇,有多少人,有多少误解,有多少仇恨,是我们自己不敢去面对的,而这其中又有多少是因为我们自身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造成的。不知道要如何爱,所以毁掉爱情。不知道要如何与人交流,所以弄丢工作。不知道要怎样分配时间,所以打乱了生活。有没有想过告诉曾经自己伤害过的、伤害过自己的人:”过去的早就过去,我们不必如此介怀,未来我们依旧如常吧“。
  
  偶尔会想,逃到美国阿米尔有多少次在梦魇里陷入深深的自责。他抱着遗憾生活着,但却不曾后悔过当初的选择,直到曾经的知己——阿辛汗叔叔告诉他:在阿富汗,在曾经的故乡,还有一条能成为好人的路。他慌张了,他终于要面对曾经逃避的过去。直到,他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说出曾经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我才相信,阿米尔终于放下了梦魇。
  
  而我们的像阿米尔般的梦魇,什么时候才会去面对?
  
  无疑,作为一名医学系毕业的作家,卡勒德是成功的,将书中的每个人都刻画得如此的细致生动。
  伟大而虚伪的父亲
  懦弱的阿米尔
  傻气的哈桑
  更傻气的阿里
  知性的索拉雅
  还有孤独的索拉博。
  其实我更愿意把这当作是他的一部自传,阿米尔就是卡勒德内心的出口。
  (毫无逻辑,未完待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很长时间没读过这样的小说了。相互交错的情节背后是父与子,是勇敢与软弱,是背叛与救赎,是种族和战争,是阿富汗人的勇敢。上次读了余华的《活着》,也是被故事曲折的情节和主人公的经历所吸引。但《追风筝的人》更让人觉得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即便不完全真实,也反应了一个真实的阿富汗:阿富汗人的传统,他们曾经的生活,现在的遭遇与他们的纯真与善良。
  阿米尔的父亲善于经商,乐于行善且非常勇敢,因此广受阿富汗人的尊敬。而年幼的阿米尔似乎没有继承父亲的血性、忠诚和耿直,甚至很自私,他面对哈桑时并不真诚,面对那个和自己吃同一个人的母乳长大,视自己为兄弟的人。而哈桑则继承了父亲的性格,对阿米尔忠诚无比,即便面对他对自己的背叛,依旧忠诚。终于这种不平等在那次背叛之后爆发,成为了诸多人的心结。在哈桑心中,在阿里心中,在拉辛汗心中,在父亲心中,更在阿米尔心中。该怪罪阿米尔吗?孩子是无罪的,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在期盼得到父亲的爱。这打开了一扇幽深的门,通向那些更早的,关于父亲,关于阿里,关于莎娜芭的故事。再去深究往事已然不重要。
  英雄和狗熊,也只是一念之间。那些冲动可以是勇敢,软弱也可以是冷静。是不是勇敢只是表现在某个人的血性有没有瞬间爆发力,或者说底线在哪里。当阿米尔决定去找索拉博时,他的血性被点燃了。他去救赎索拉博,更是去救赎自己。那是一条通往好人的路。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说过这话,后来拉米尔也说过。孰对孰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追风筝的人。那是变中的不变,是瞬间的永恒。
  索拉博会慢慢好起来,我相信。就像书中最后说的,每个春天到来,都会融化一片雪花。
  战争之残酷,我这个生活在和平时间和空间的人无法体会。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和绝望?在天灾人祸面前,又该如何去保护自己所爱之人呢?感谢作者让我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阿富汗,但愿阿富汗不再有种族歧视,不在战乱,但愿世界和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昨晚手机上下了《追风筝的人》,开启了这半年以来读小说的新篇章。看这本小说是因为那个文艺清新得不可救药的某咖啡品牌广告。说实话小说还是蛮吸引人的,尽管看了半个小时开始犯困,我还是用心做了书签,为的是第二天可以接着看下去。
  
  第二天,六点半不到,大脑清醒异常。打开手机,开始翻阅。没想到,九点半左右这本书已经被我看完。如此快的看书速度,的确在我的意料之外。很多情节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一想,应该很久之前看过电影版的。
  
  作者几乎是以一种忏悔的心情来完成这部作品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阿富汗少年埃米尔和哈桑。主仆身份是阿米尔和哈桑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为原本纯真无暇的友谊蒙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阴影,而种族分歧也让埃米尔对哈森若即若离。
  
  总结下来,埃米尔身上的的性格特点分两个阶段,18岁以前和18岁以后。18岁以前的埃米尔自以为是、胆小怕事、自私懦弱、猜忌心重等等人性的弱点显露无遗。他给哈桑念故事时对其的嘲弄、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呵护有加、哈森遇到坏人凌辱时不敢挺身而出,事发之后因无法面对内心的煎熬对哈桑排挤打击,甚至逃亡时对父亲的正义行为颇有微词。
  
  直至遇到了索拉雅,他才真正成熟起来,开始变得勇敢、真实。他对索菲亚感情的坚持,接纳哈桑的儿子,甚至开始面对自己的不齿的过去,正如他的人生导师拉希姆所言——Now there is a way to be good again。而曾经有过不堪过往的索拉雅却是他真正的救赎。
  
  再来聊聊哈桑。这个有着兔唇的小小少年却有一颗无比坚韧的心,他流着和主人埃米尔一样的血液却不得不过着一种天壤之别的仆人生活。他淳朴善良、忠诚勇敢、富有正义感却甘愿忍辱负重,和埃米尔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尽管身份卑微,他的身上却有着埃米尔父亲的很多优点。他对恶势力的不屈服,对埃米尔的忠诚和隐忍,对埃米尔付出了兄弟般的感情。事实上,他们的确是兄弟,只不过两人母亲的身份决定了两人命运的迥异。
  
  埃米尔和哈桑的父亲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男人的化身,即便在小说后半部他褪去了地位和财富的光环,他的人格魅力依然令人无比钦佩。两米的高大身材及非凡的气度让他在任何场合都十分吸睛,就像太阳一样令向日葵们无时无刻不去追随。他正义善良、宽厚仁慈、有头脑有信仰、有责任心、热爱自己的家乡。
  
  试想,拥有这样品质的男人在面对埃米尔对哈桑无中生有的栽赃陷害时内心何其沉痛。即便在临去世前,他拖着病体尽到了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为埃米尔提亲。而他与哈森母亲的命运,其实在很久以前已经借助拉希姆之口告诉了埃米尔,在种族分歧的背景之下,哈桑的母亲注定要离开他们,而哈桑也注定走上另一条路。
  
  风筝,代表的是一种追求自由灵魂的精神和俯瞰大地的勇气。所以,哈桑可以成为追风筝的高手,哪怕是朝风筝飘向相反的方向跑,他依然能追到风筝。而作为剥夺其他风筝飞翔权利的埃米尔,注定要在追寻善良纯真的自我之路上走一段漫长的弯路……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很美的名字,追风筝的人,扉页未起之前在幻想,幻想着优美的名字后面是童年的那美丽的梦的追逐,高高的放飞于天空,放飞于心际。诚然了,的确这高潮是在于放飞,那风筝扎扎实实,高高飞起,承载了一个少年的贪欲,也承载了另一个少年的爱,风筝在天空,盘旋飘飞斗争,那曼妙的斗者的舞姿,却也演绎了梦想之间的弱肉强食,竞争无处不在。放飞了,割断了线,流出了鲜血,风筝开始下落,下落的只是风筝么?你看到没有,那梦想的陨落,人性的堕落,还有那所谓的爱,被蒙修的那真挚的爱。
  
         对于主人,这风筝承载的是他渴求的荣誉,关注,证明自己。而对于哈桑,那是一种倾注身心的爱与包容,一种与生俱来的守护。或许这是友谊,或许这是兄弟情深。或许那风筝在天空永不落下,他们的梦想都将在幻想中实现。
        可惜了这幻想,用一根筷子和十根筷子的折断来形容,两个人的心没有在一起,怎可能能真正意义上的赢得这胜利?一人为己,一人为爱。但事实往往在证明为爱者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乃至于得不偿失。得不偿失又能怎样呢?对于信念的执着,人这高等的生物仍旧愿意为了所谓的爱去折磨自己,甚至体无完肤,甚至尊严扫地,甚至人不人鬼不鬼。
         这本书意在批判,更在救赎,也好,这救赎存在于每一位读者 的心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发表于 2012-8-28 14:01:39 | 只看该作者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你看。
  
  遇见好书和遇见好电影是一样的,第一层次的好书会让我成为粉丝,到处推荐,很喜欢。第二层的好书初次以外,会让我反复的去回想,去分析这本书,去思考这本书的深层含义,这个时候,我不仅是个情感充沛的书迷,我也试图让自己成为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丝剥茧的有一定深度和真知灼见的书评家。而最高层次好书又回归到了第一层好书的表面现象,就是,汹涌的共鸣和情感被书中的人物和事情拉扯向前,奔腾不止,哪还管什么大道理,哪还管什么成熟和深刻,我最真实和清晰的观感,便是王道。
  
  身为一个书迷,这种读到一本好书的观感体验,有点类似于大家评说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圆圈轮回境界。而《追风筝的人》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本最高层次的好书。
  
  我知道很多人会站在很高的格局上分析这本书,这本书里的人物。但是我认为对于这种层次的书,做这么多理智的分析,是一种亵渎和本末倒置。我只能说两点——
  
  第一,这本书写得真好,让人看了之后完全投入其中,无论是情景描写,还是人物塑造,都是一流,非常合情合理,有血有肉,于是可以轻易牵扯进读者的感情共鸣。我们好似已经置身其中,不再是隔岸观火的逍遥自在,而是看见惨剧却无发伸出援手,只能在彻骨的悲哀中掩面哭泣的当事人。
  
  这本书的翻译(网上找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一版)也相当给你。优秀的翻译家甚至比优秀的作家还少,这位译者辛苦了。
  
  第二,我真的好喜欢哈桑!对那个书中的“我”讨厌至极!无论什么前因后果,什么大环境使然,这就是我最真实的观感!
  
  那个苦难的哈桑,那个兔唇永远在微笑着的小男孩,他是那样忠诚、善良、纯粹、勇敢和聪慧。于千万万人中,他才是那颗明星。而不是书中的那个“我”。在我看来,那个功成名就的作家,不过是哈桑身边被衬托得暗淡无光的懦夫和小人一个。
  
  有一句话我一直不以为然,觉得只是安慰残障的。那便是若你天生残疾,是因为上帝更爱你,多咬了你一口。
  
  可是我真心觉得,哈桑就是这样一颗苹果。
  
  我是上帝,我也会忍不住多咬一口的。
  
  为了不剧透,不多说了。为了哈桑,强烈推荐这一本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4 14:37 , Processed in 0.0489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