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1#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苦难,外人是无法理解的,即使你体内流的是阿富汗民族的血液,你没有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人人自危的年代,也无法理解阿米尔和哈桑的感情。在不是兄弟的时候像兄弟一样长大,知道是兄弟的时候却已经永远的分开了……但是还好我们还有下一代的血脉,小哈桑索拉博正在替代他的父亲接受伯伯对父亲的赎罪,虽然战争的阴影,还在他小小的身体里蛰伏着,他瘦弱的身体还在拒绝外人的接近,可是阿米尔还是看到了那一闪即没的微笑。“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一句话从哈桑身上传到了阿米尔的身上,正如阿米尔所看到的希望那样:我俯视索拉博,他嘴角的一边微微翘起。    微笑。 斜斜的。 几乎看不见。 但就在那儿。    在我们后面,孩子们在飞奔,追风筝的人不断尖叫,乱成一团,追逐那只在 树顶高高之上飘摇的断线风筝。我眨眼,微笑不见了。但它在那儿出现过,我看 见了。  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 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2#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这是小童送的一本书,读完全篇,着实被这一句话震撼。很庆幸自己有那么些个推心置腹的朋友,虽然不多,但足够我开心时分享,难过时倾诉~感谢一路上有你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3#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内心思考的书,作者写的很深入人心,读了会有心灵上的共鸣! 一切的事情,做了就会成为历史永远的摆在哪里,或许会求的原谅,或许一辈子都是一种缺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4#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追风筝的人》
      
    丸子
      
    1. 萦于心间
    
    合上书,意犹未竟,我几乎认为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回肠荡气”。那句话下意识地从我口里吐出:为你,千千万万遍。就是这句话,一次次地让我泪流不止。
    思绪里转着的尽是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的阿富汗,“种族清洗”带来的邪恶,懦弱带来的背叛,背叛带来的心魔业障,救赎带来的痛快,还有那个心灵受重伤的孩子沉默的脸。还有还有。
    还有那句叫人无法不心痛的话: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
    枕着这样久久未能平复的思绪入眠,夜半醒来,听到窗外马路上车轮滚滚,蓦的又想起追风筝的少年。哈扎拉少年。打弹弓的少年。想起拉辛汗给阿米尔的信,他说:“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这是带来背叛的源头。
    背叛的形成是这样的,自那以后,心魔便占据他的心。阿米尔的心。
    哈桑是阿米尔家仆人阿里的儿子(当然最后才发现事实上不这么简单),与阿米尔喝过同样的乳汁,“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又“在同一个屋顶下”,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阿米尔说的是“爸爸”,而哈桑说的是“阿米尔”。哈桑能为阿米尔做任何事,即使他自己并不情愿,但只要阿米尔少爷要求了,他一定会做。自从他在一片荒地里用弹弓从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下救了阿米尔,便为悲剧埋下了地雷。那次风筝比赛后所发生的悲惨的事,带来了远远长长的悲痛。阿米尔终于赢得了比赛的冠军,这是他强烈渴望的,也是努力做到的,他知道,只有赢了比赛,他才能赢来在他想来是“从来没有过”的父爱。哈桑去帮他追最后那只断线的蓝风筝——哈桑从来都是追风筝的能手,人们说他的技巧是追风筝的影子,但只有阿米尔清楚,哈桑不是的,他只是没有缘由地“知道”,他永远“知道”要跑去哪里等风筝飞来——跑了无数条大街小巷,终于在一个角落里追到了。可是,悲剧,却在那里展开……阿米尔找到了哈桑,看到了哈桑在那个角落里遭遇到的一切:阿塞夫和另外两个小孩把哈桑挡住在角落里,用不锈钢拳套威胁他把追到的蓝风筝交出来,哈桑说:“阿米尔少爷赢得巡回赛,我替他追这只风筝。我公平地追到它,这是他的风筝。”阿塞夫愈加挑衅,哈桑对他扔了石子……后来阿塞夫改变主意了,他不要那只风筝,他要……
    丢在一堆碎砖块上面的哈桑的灯芯绒裤,裤子后面深色的污渍,从哈桑双腿间滴下的将雪染成黑色的血滴……从那刻起,这些这些,都宛如烙印般烙进了阿米尔的记忆,在那一刻,他本来可以选择成为另外一种人,可是他没有,因为他的懦弱,他看着角落里哈桑和阿塞夫对峙的的全部过程,他看着哈桑被……被强暴!他却不敢挺身而出,他在那一刻,选择了背叛的路,他走开了,尽管他内心多么想救哈桑,可是他害怕阿塞夫,他更希望保住他的战利品——那只蓝色风筝——那是决定他是否能拥有父爱的东西。
    他走开了。
    他太令人失望,太令他自己失望。他竟然在哈桑最需要他的时候走开了。可是哈桑对他却从来都是那么好。
    我在书的这一页写上:可怜的哈桑,可悲的阿米尔!!
    我还记得当看完这一节,几乎泣不成声,疲惫不堪地把书合上——我知道至少两个小时内,我无法平静下来接着读下面的内容。
    这是全书的源头。
    我原以为这已经足够悲惨了——一个小男孩,被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强暴,小男孩处处维护的他的小主人,而小主人竟在他最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跑开了——却没想到接下来有还有源源不绝的让人极端不安的事。战争,塔利班,死亡……而更具体更强烈的不安和心痛,来自于索拉博——哈桑的儿子——的遭遇。但我想我不应该在此透露出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读了原书自会明了。只能说,那句一针见血的话,就是和索拉博的写照: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小小年纪的他躺在病床上说“厌倦了,厌倦了一切事情”,说:“我很累很累”这样的话,如何教人不心头滴血?
    许久许久,索拉博只是沉默地活着。沉默。
    
    
    2. 几段文字
    
    这本书呈现的不仅是一个背叛与救赎,亲人与友谊,父与子的故事。它还呈现许多这个与我的祖国相隔不远,却大相径庭的国家——阿富汗——的某些历史。1978年至今,我们的国家在为经济而突飞猛进地发展着,我们过着安稳祥和的生活,战争离我们这代人太远太远,如果不是有历史书,电视剧,我们几乎无法想象什么叫战争,可就在我们的人民为生活琐碎奔波劳累却乐此不疲的同时,有些国家的人民却无辜又无奈地忍受着战争的侵害。着眼之处尽是满目疮痍。
    我是不关心政治的人,我第一次知道塔利班的恶劣行径,我第一次知道塔利班在2001年被美军击溃。
    阿富汗现在怎么样,它的人民是否还担惊受怕地过日子?我祈求世界和平。
    
    抄几段书中的文字:
    “那些人无处不在,他们将喀布尔人分成两派:告密的和没告密的。最麻烦的是,没有人知道谁属于哪一派。裁缝给你量身时,你几句无心快语可能会让你身处波勒卡其区的黑牢。对卖肉的老板抱怨几句宵禁,你的下场很可能是在牢栏之后望着俄制步枪的枪管。甚至在吃晚饭的桌子上,在自家的屋子里,人们说话也得深思熟虑——教室里面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教小孩监视父母,该监听些什么,该向谁告发。”——这让我联想到了祖国的文革十年。
    “他告诉我,人们如何穿墙凿壁,在家里挖出洞来,以便能避开危险的街道,可以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墙洞在临近活动。在其它地区,人们还挖地道。”——唉,战争呀战争!
    “在普什图广场往北几条街,法里德指着两个男人,他们在繁忙的街角相谈甚欢。其中有个金鸡独立,他另外两条腿从膝盖以下不见了,怀里抱着一根义肢。‘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就那条腿讨价还价呢。’‘他要卖掉他的腿?’法里德点头:‘在黑市可以卖个好价钱,足以喂饱你的孩子好几个星期。’”——震撼呀!!
    还有一些吸引我的阿富汗风俗:
    “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用膳,在地面铺上桌布,坐在遍布房间的坐垫上,每四人或者五人共用一个大浅盘,用手抓着东西吃。”——有趣有趣,西方人用刀叉,我们用筷子,而同在东方的阿富汗人,用手。
    “父亲跟儿子可以随心所欲地谈论妇女。但不会有阿富汗女子——至少是有教养的阿富汗淑女——向她父亲问起青年男子。而且,没有父亲,特别是有名誉和尊严的普什图男人,会跟自己的女儿谈论未婚少男,除非这个家伙是求爱者,已经做足体面的礼节,请他父亲前来提亲。”——在中国,这是太久太久以前的传统了吧?
    “‘……应该跪在你跟前,用睫毛扫去你靴子上的灰尘。’”——有这样的用语,焉能没有严重的“地位等级”观念?
    
    
    3. 寥寥数语
    
    这部小说是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座。
    处女座!我几乎不敢相信。单就引人入胜这一点上讲,它就胜过了其它千千万万部小说。更别说它高水平的写作技巧。
    整本小说如同一颗大大的洋葱。从举起洋葱端详它,到开始片片剥离。层层揭开,次次恍然大悟。而那味儿,直把人往深处刺激,眼泪不由自主地抛洒出来。不同于洋葱的是,它能把读者的心揪紧,往不安里拽。
    风筝是隐喻。只有走到那条“成为好人”的路,收回本该是自己秉性的东西,才是追到了风筝。
    望着这本昨晚已被我读完的书,我突然有些沮丧。不只为书里的内容,更为一本好书沮丧。好书很多时候是个耀眼夺目的女子,她的出现,会刹尽周围其他人的光芒。让人不知如何是好:欣赏过了她,我还能从别人身上看到什么优点呢?
    世间好东西总是可遇不可求,读过了这样的书,我还有机会读到更好的书吗?
    正要收笔之际,看见电脑里存着这样的文字,实在切合此时的心情:“著名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说: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
    
    4. 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这样说。
    
    
    2006/11/18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5#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很庆幸没有因为对畅销出版物的怀疑,而继续忽略这样一本伟大的著作。“追风筝的人”,从一开始,几年以来它的名字就是充满诗意的。而出乎我所意料的事情是,它的灵魂比名字更加美好动人。
  
      阿富汗,于我而言这真是足够陌生的国度。关于基地组织、关于伊斯兰的教派、关于塔利班、关于数年以来战火肆虐生灵涂炭的起由……我不是不想知道,只是真相需要有理解能力的人才能寻找。
  
      我记得2008年奥运会,那些铺天盖地的现场报道里有一段微乎其微的短花絮,讲的是一位来自阿富汗的长跑运动员,她的祖国一片狼籍,甚至连一双像样的跑鞋也买不到。但是她依然代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来参加了这场国际赛事,穿的是一双打着补丁的红跑鞋。
  
      那时候家乡的大地震刚刚过去,我和所有的亲朋好友依然处在无法调整的惊惶之中。那时候有许多同种肤色或者不同肤色的陌生人关心着我们的处境。正如阿米尔的父亲所言,战争不会摧毁高尚,天灾更不会。但是那天晚上,电视屏幕里的红跑鞋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那一刻我真希望自己身在北京,是奥运会的志愿者。我一定去买一双最专业的跑鞋,送给那位坚强的运动员女孩,并且拥抱她,对她说:“请不要忘记,全世界所有善良的心灵正陪着你的民族一齐受难。”
  
      我常憎恨自己是个琐碎的女人,与崇高毫不瓜葛。 但我总觉得,如果北京真如歌词里唱的那么好客热情,那位美丽的阿富汗女运动员,太不该穿着一双破跑鞋走上中国的跑道。
  
      感谢作者胡赛尼,用别人的语言,在异国他乡,满怀真情与思考,为 全世界的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祖国的故事。阿富汗的故事。人类的故事。犯罪与赎罪的故事。
  
      如果我是阿富汗人,我将永远感激自己的这位同胞。我不是。但同为地球人,我将永远尊敬这位作家。   
  
      真希望有一天,世界不再有愚蠢而不可思议的种族与宗教之纷争。那该多么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6#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感动源自于什么?它时常是我们自身与这些文字的共鸣。他写他的,我看我的,原本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可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我看到他的文字,看到他字里行间的生命力,我想到自己,那个场景,那个桥段,那个人在某个场合说过相似的话,于是我深受触动,我的心被这些文字俘虏,看着它们,看着看着,忍不住潸然泪下或是会心微笑。
  
  出生于阿富汗而生长于美国加州,最后成为一位美国医生,这使得《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胡塞尼有了更多与别人不同的经历。这本书就像是他的一个自传,一副自画像,他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让我们看到一个丰满的活生生的有血肉的人。这个人因为自己年少时犯下的错误而懊悔终生,这个人因为自己背叛友情而备受煎熬,这个人知道自己懦弱,也终于有勇气去面对那个曾经懦弱的自己,去拯救那迟到的、但却永远不会死亡的友情。
  
  种族歧视、战争暴力、世俗观念,这一切都在胡塞尼略带些伤痛的语言中娓娓道来,像是展开了一幅细腻的画卷,从中可以以小见大,当你最挚爱的朋友是你的仆人时,你会如何表现?在你受到别人欺负时,他挺着瘦弱的胸脯像只小兽一般挥舞拳头保护你,可在他受欺负时,你却躲在石墙后面连喊句住手的勇气都没有。你无意中开玩笑伤害了他自尊心,他却依旧甘心为你去追那只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你从来都不曾理解,他是那样的珍视你,那样的珍视这份友情。
  
  不要等到一切都时过境迁,才想起走上弥补与救赎心灵的旅程。你等不到他给你一个表示宽恕的拥抱,你只能等到一座荒草萋萋的坟墓,以及当年树下,还单纯的两人刻下的那些稚拙字迹。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总会有个这样的朋友。他不比你的情人或者家人,他也许永远不可能占据你生活的全部,可是在你们都还只是个孩子时,他曾经兴高采烈豪情万丈地拍着你的肩膀说,这件事我搞定。那就像个总是愿意为你追风筝的人,你牵着线在原野上天空下奔跑,他在你身后,他总是在你身后,他冲你露出开心的笑容,对你说,为了你,千千万万遍也没问题。
    
  只是,永远不要像主人公曾经那样,去伤害这个朋友。
  永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7#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眼中有心中就有,见心见性。多数人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
  
  
  是否宽恕就这样萌生?它并非随着神灵显身的玄妙而来,而是痛苦在经过一番收拾之后,终于打点完毕,在深夜悄然退去,催生了它。
  
  
  
  迷迷糊糊间,我看见一些面孔,停留,又退去。他们弯身望着我,问我问题。他们统统在问。我知道我自己是谁吗?我身上哪里发痛吗?我知道我是谁,我浑身发痛。我想告诉他们这些,可是痛得无法开口。(也许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曾有如此体验,看着周围的人来来往往对你表示担心,但越是到最痛的时候越无法成言,包括心痛)
  
  拉辛汗的信:…… 当时你对自己太过苛刻,现在你依然如此——在白沙瓦时,我从你的眼神看出来。但我希望你会意识到: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拉辛汉)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
  以上均属摘除()是一点小感想。
  
  
  就在最后一页又出现“为你千千万万遍”时泪涌。这是我所读不多的书中第一部令我落泪的,一般看电影才会看书还史无前例。只是从一开始出现哈桑的身世,被猜到了真相使我给了4星。但从感情方面讲我会给它5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8#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08年刚工作的时候读的,无意之间下载的电子版,放在PSP 里,刚工作的那段日子,无聊和不适都在读书中化于无形了。很少有书看的我黯然泪下吧,这本书却就是一本让你忍不住会流泪的书。书中的人物平凡善良,书中的生活安静祥和,书中的民族有自己的仪式和信仰。总之一切原本的样子都在文字中,,,然而那些日子中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残垣断壁的城市和饥寒交迫的贫民。有些东西太美好,好到和现实的反差让人刺痛,我想这也是文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了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9#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为自己所看过的书写书评,以前总是看过之后就放下,不会再去翻第二次,但这本书从放下它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思量着是不是应该给它写一份书评,因为它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从读完的那一刻心里就有一种怪怪的感觉的,仿佛那就是在写我们心里面的那个人。
       是不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懦弱、自私……在读《追风筝的人》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感觉那个阿米尔就是我内心中的那一个人,懦弱---面对困难时总是不振,情愿他人为自己奋斗,也不愿自己去为自己争取;自私---总是伤害身边的人,明明知道他们是爱我的,知道自己不论做什么他们都会原谅自己,就更加地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们,基于这方面的原因,我总是对阿米尔少爷无法恨起来,反而更加地同情他,原谅他,理解他……因为那是我自己的写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0#
发表于 2012-8-28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很感动的一本书断断续续地读完,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的展现,没有虚夸,就好像是真真实实的自己曾经历过的小心眼,自私和谎言。如同洋葱皮,一层层地拨开,眼泪一次次地流下。当风筝再次高高地挂起,当阿米尔往着风筝追去,我却听到了哈桑的声音,“为你,千千万万!”  穿透心灵,感知这份“心灵的救牍”!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5:10 , Processed in 0.0505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