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1#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这是这本小说腰封上的一句评论。我深深认同。读到小说中间部分,我觉得这个小说应该拍成一部电影。读完才知,由梦工厂改编的同名电影已于2008年全球上映。
    读这本书,令我想起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同样,那本小说也已被改编成电影,并获得多项大奖。两部书的主线故事都是年少时候的某次错误选择导致一段背负十几年的心债,这样一次偶然的选择,也改变了几个人物的生命走向。两部小说都以战争为背景,《追风筝的人》是以俄军入侵阿富汗以及塔利班的残酷统治为背景;《赎罪》的背景是二战。甚至,虽然男女主人翁性别不同,国籍不同,所遇到的人生选择也不同,但却都有共同的文艺天赋。《追风筝的人》中,主人翁阿米尔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他的写作天赋,而《赎罪》中,女主角布里奥妮塔利斯在小说开篇时就在策划一部家庭舞台剧。
    这样的相似之处,让我忽然有些神思游走,究竟是文艺的天赋让他们的人生变得如此敏感细腻、善于自省,还是文艺这一天赋本身具有懦弱、冲动的本性?阿米尔胆小懦弱,在自己的童年伙伴遭遇性暴力的时候,选择了背叛和逃离;布里奥妮塔利斯偏执冲动,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凭借想象和虚构指证姐姐的恋人为强奸犯。时过境迁,当两位小主人翁长大并终于可以勇敢直面内心这笔沉重的债务时,阿米尔的童年伙伴已被塔利班残忍杀害,而布里奥妮塔利斯的姐姐和她的恋人也先后被战争夺去生命。
    赎罪,往往都只是负罪人一种追求心灵平和的形式,在背叛与伤害发生的刹那,罪孽本身就已无可改变。我赞同拉辛汗那句宽慰阿米尔的话:“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阿米儿为赎罪,孤身涉险,深入塔利班统治中混乱不堪的阿富汗,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最终将孩子带回美国收养;布里奥妮塔利斯则放弃优裕的家庭生活加入到战乱中的军队医院,为战争伤病员提供护理服务。这样的结局,既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也恰如其分地安抚了读者饱受拷问的心灵。
    两本同主题的小说中,我更偏重《追风筝的人》。一来是因为第一人称的写作角度让赎罪这一主题显得更为诚恳,二来是小说作为背景的阿富汗生活让我对中东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不同角度的解读,提到阿富汗,我不再仅仅是联想到本拉登和恐怖组织了。《追风筝的人》虽然是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写作技巧上却非常纯熟。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次我都以为小说应该结束了,赎罪的主题已经完成了,作者却能出其不意地把我带入到另一个阅读的高潮之中。让我尤其佩服的是,短短20来万字的小说中,蕴涵了如此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信息,却既不让读者感觉突兀生硬,也不冲淡主线故事的整体脉络,难怪有评论誉它为一部阿富汗的政治史诗。
    这个纷繁的尘世间,每分每秒都有罪与恶在发生。只是,究竟有多少人还习惯反思,还愿意赎罪呢?诚如译者李继宏在后记中所言: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因为,生活总会继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2#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在《追风筝的人》有一封信中的内容,然而合上书本后脑子里却留着这么一句话,甚有体味之意。
  
  阿米尔的大半生活在童年的愧疚、懦弱里,潜意识里很明白,清清楚楚的看着自己的卑微,却始终害怕去面对承认它。因为哈桑,这个纯洁真诚善良体贴的人。我觉得阿米尔是可怜的,如此的纠结于童年的错误,给自己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在某方面,我也可怜着自己。
  
  对于一些人我们没有为他做过什么有帮助的事情,甚至我们在做着使他不愉快的事,但我们依旧能够每天踏实地睡觉,做着各种各样的事,忘记我们的“恶行”或者觉得这“恶行”还是应该的,是正确的。我想我在我生长的地方看到过这种令人作呕的事情,听过那种自以为是的对话。
  
  我在以我的善的标准衡量这个世界。
  
  我很讨厌这样子。我总以为,总有一天,他她会在上了年纪后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感到来自心里的愧疚、不安。我还记着中学课本里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话,原来呢,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在某景某地开始进行良心上的发现。但貌似现实有许多人的表现看来并非如此,真令人苦恼。
  
  “我只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关心别人的感受有什么呢”我不知道该如何作答,那时仔细想想也很有道理,既然别人不在乎,我又何必自我纠结呢。真TM的傻X!我尝试着在我与某些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此去想,却一直失败!后来,我将这作为我们价值观上的差异,上帝本来就是造着各种各样的人。
  
  书念多了,人生的路真会变窄。吴文俊老师在他的选修课上说。我不知道究竟是对是错,以自己目前的想法来看,我正在用一些书中的“道德”来约束自己,同时,也用一些“伪道德”解放自己。真善美,人性,我觉得是挺好的,在我的日记里藏着的忏悔会在某一天像阿米尔一样得到救赎呢?还记得朋友们会笑我看的电子书,额,有一些关于性理论的,开始是不习惯这种笑,后来也就无所谓了。既然你觉得性不应放在大庭广众下,那我是触犯了你的禁忌了,如果你那笑也算一种不同意的话。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没有在乎,哪来的愧疚、不安?
  
  然而,现实中对于这种愧疚,如果没有行动的话,就一直在心里想着,在日记本里藏着,这和没有良知的“恶人”也就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了。哦,你起码可以自我心理安慰,可以鄙视着没有良知的“恶人”,你至少还有善。嗯,你还有变好的可能。正如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有良知一样,大家都是好人。真的这样吗?
  
  你有对不起过某人吗?你为此做过什么了?好像没有,除了偶尔某个夜晚失眠状态下会想到。即使想到,却没有信心、勇气去做什么补偿,至少可以弥补这份过失。天亮了,家人、朋友一起后,觉得自己昨晚的想法真好笑,至于么?傻X!
  
  至于么?如果真的想无愧于心的话,尽最大的可能去做个好人吧。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也很清楚,这个想法太可怕了,我父亲就曾否认了我的这种情感。对于一个男人,这样情感化不会有多大出息的。就是连《厚黑学》以及《鹿鼎记》这样的书,还有许多电影一样,“伪君子”这样的称号真的不太好听,商业化的社会里也是这样讲究着勾心斗角,我的愚钝不足以练就。
  
  还是觉得,要坏就请坏的彻底,认为它是正确的值得的不要变换观念。要好,这是一条太难走的路。走马路可不要随便搀过街的老爷爷老太太哦!
  
  感觉文学世界中,许多人都有着这种情感,我从他们的著作中按着他们的想法去感觉他们,至于现实中他们是怎么样的想法,怎么样的去追求人性美,我没有把握。
  
  万一不是的,我就是那个可怜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3#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叹彼时年少无知,怎奈大错已铸成。纵使日后夜夜无眠、百般自责、以身救赎,又如何能抹平岁月的伤痕!  什么是爱?什么是真爱?如何教育孩子学会真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4#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1975年,阿富汗。
  
        某个寒冷冬日,富家少爷阿米尔十二岁。与他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十一岁。
  
        阿米尔跟他的父亲住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最华丽最美观的房子里。他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死亡,这也造成了日后父亲对他的态度格外冷淡疏离。所幸,他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他就是哈桑。一个有着先天兔唇的仆人之子。哈桑的父亲阿里是阿米尔父亲的仆人,父亲们也是从小一起长大。阿里是个得过小儿麻痹症长相丑陋的人,但是他却娶了比他年轻19岁的莎娜芭,这个女人美貌动人,可是不洁身自爱,向来声名狼藉。在哈桑出生的不久,莎娜芭抛家弃子,跟着一帮江湖浪人跑了。
  
        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时光,无忧无虑简单快乐。阿米尔性格懦弱,哈桑勇敢忠诚。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全部的关爱,可是他发现仆人的孩子哈桑总会轻易得到他父亲的温情相对。阿米尔内心充满了愤恨与嫉妒。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同和赞赏,也是因为对风筝喜爱,他和哈桑参加了风筝比赛,他们最终赢得了斗风筝大赛,然而在哈桑为埃米尔追回他们赢来风筝时,遇到了一个来自于普什图族的暴徒;埃米尔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残忍地强奸,却始终没有勇气走上去救他。
  
       回家后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卑惭愧,每天面对哈桑让他内心备受煎熬,为了自己眼不见为净便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让父亲赶走哈桑父子。明知是莫须有,哈桑仍然一口承认自己偷表,因为阿米尔是他最好的朋友。尽管阿米尔父亲愿意原谅他们,但哈桑父子仍然坚持离开。两人的友谊就此切断,随后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带着缠绕了自己一生的负罪感和父亲逃亡美国。
  
        2001年,纽约。
  
        已经功成名就成为知名作家的阿米尔,接到他朋友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的电话,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但他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好友竟然是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且哈桑已经惨遭杀害,他遗留下一个儿子。为了拉辛汗临终的嘱托,也为了自己对儿时挥之不去的梦魇和记忆,在良心上曾经受到的难以忍受的折磨,阿米尔选择回到在塔利班残忍的暴权制度统治下、充满了不可预料的危机的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他要去把哈桑的儿子带回来。
  
       那个印记了两个人之间的一点一滴的城市,阿米尔决定面对自己的心魔,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救赎之路的第一步。他要正视长久以来困扰着自己的那些秘密,做最后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将一切都重新归进正轨,找回那个被遗失在了过去的自我。
  
        最终,阿米尔找到了哈桑的儿子。
  
        他把哈桑的儿子带到美国,在一次聚会上,阿米尔再次放起了风筝。
  
        他问索拉博,你想要我把风筝追回来给你吗?
  
        索拉博点头。
  
        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正如哈桑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5#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没的说  很好的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6#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比起其他读过的书,这本风筝是印象深刻的,也是人物角色的名字记得比较清晰的,看过书之后看了电影,觉得好多细节描写真是没有书上刻画的那么唯美那么有深度。。。
    儿时的友谊(应该这么定义阿米尔和阿桑的感情吧)总是让人难忘,像涓涓细流的小溪水,不湍急不污浊。已经想不起童年的时候做没做过需要长大来赎罪的坏事,应该是没有欺负过谁,也没背叛过谁,即使有,也随记忆钟飞走了,所以未能彻底体味阿米尔的愧疚和忏悔。。。
    对阿米尔的妻子印象深刻,觉得她是个博爱的女人,有厚度的品德,有深度的修养,对丈夫忠贞深刻的爱。。。
    以为阿米尔是个软弱的人,但在看过惨遭斗殴似的毒打以及在领回索拉博全家人吃饭时候的反抗之后,开始有点儿同情和理解他。。。
    谈到风筝,也是从这本书里才知道还有那么有难度的技巧,和朋友在学校里尝试过放过一次,但因为对方是高手,基本上也只是在一旁看着,应该彻彻底底去学着好好放风筝,感受阿富汗孩子们小时候的快乐,尝试着抓住过去的时光。。。
    “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千千万万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7#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五年前买的书、今日才读。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前三分之一的部分写的非常坦诚、没有做作的说少年的单纯、只是用诚实的文字写出几乎每个少年心里都会有的阴暗面。那些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到一个类似的曾经。有很多的地方看上会很难受、最为印象深刻的记得的部分有2处、第一处是主人公阿米尔会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哈桑会说的第一句话是“阿米尔”。还有触目惊心的一处是一句话、________“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8#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年轻的时候 总是有遗憾 其实不仅仅是年轻的时候 人生 本来就是充满遗憾
  我们铭记的 也是这些得不到的 或者说 曾经得到又失去的
  童年 大多说的孩子 都是懦弱的 或者说 是犹豫的
  不知道该怎么做 怎么做是对的
  可是当终于明白该怎么办
  伤害已经铸成
  看完此书
  我沉默了很久
  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 就是一个杀手啊
  多少人 死在我的手下
  现在 居然也释怀了
  不管怎么样
  这都是一种记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9#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看这本书多半是看了推荐,看完后却又是另一种想法,可能是语言的问题吧,看国外的名著在大学时能够让我感慨的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其余寥寥,而这本书,看到开头就应该知道后来了,像一幅画的太精心的画。太精心了就假了,假了,就不感慨了,就像看活着这本书,也是如此,太多的情节设计了,如果要看设计的这么完美的我还是看回侦探小说吧。我也承认自己挺矫情的。小说嘛,如果你想从中找到收获,当然不能没有。但是如果说这本小说能够让你沉思然后重读,它当不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0#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个人一直偏好爱与救赎类的,总显得虐身虐心,却在感动到泪流忽然觉得心里的郁结全被纾解,这片子就是这样,感受不同于我们世界的故事情境,这本就是读书的乐趣。
    我们每个人都是胆小鬼,自私自利本就是天性,那些伟大的人类不是出于秉性就是后天磨练,这里的小主人公可能是我说的结合,毕竟他们也算是兄弟,却如同主仆般生活多年。
    童年本就是个神奇的阶段,很多的感情性格在这时候形成,我们然后定型慢慢在岁月中磨损掉原本的棱角,消散来自天性的那些东西,最后消失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活不出自我。
    我们不管现在多么的风生水起,都会怀念彼此的美好,那时候的确只有愿意和不愿意,没有可以不可以,一切都来得单纯的多,我原本就讨厌那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傻傻的,但是依旧如此
    当男主回去寻找自己的侄子,回想着他和哥哥的过往,彼此的迁就突然涌上心头,不由得悲从心来,男儿泪什么的也就控制不住,这时响起的音乐就好像鲁冰花一般,让人不由勾起那些叫做回忆的东西,就只有那一抹淡淡的。
    爱与救赎,这本没有先后,只是不断的循环反复,一辈一辈的过去。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0 20:29 , Processed in 0.0471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