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1#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是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很惊喜。很喜欢。刚看到那两个小孩儿时的点点滴滴。我的泪在眼睛里打转了。很是感动。虽然一方偏执,一方顺受。可是还是两人间纯真的友谊而感动。当读完这本书,是在上课时,当时外面雾气朦胧,下雨的季节里,思念满意。对于同样给予我如风筝一般的 自由和夺目般的感受。
     这是一段传奇的故事。还有多少人会在这里等待一段难以回首的往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2#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喜欢这本书,但是从民主自由的角度出发,我实在不能理解那种狗一般的逆来顺受的忠诚。
  
  我更欣赏那种平等的友谊。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莫非自己骨子里还是有等级意识?突然发现这一点,让我很讨厌我自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3#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敏感多疑的,对一切关于情感的解读都是细腻的,童年只追逐真诚的感情,他们用纯洁的心洞穿一切真情,容不得哪怕一点的造作。追逐风筝就是追逐完美,完美的人格,完美的情感。然而生活不存在完美,也因此往往是他们最亲近的人来伤害他们。所以,即使长大了我们也要做追风筝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4#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看书的过程中始终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曾好几次合上书不想再打开,可是最终还是执着于书中人物的结局再次沉溺其中。
  为了你,千千万万遍
  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有重似千金的分量,哈桑的情,哈桑的爱,哈桑的忠,一切关于哈桑的都成为了阿米尔一生的背负,那心中的风筝或许从飞起的那刻起就注定不会飘落
  索拉博射出了父亲没有打出的弹珠,于是阿米尔走上了二十年前本应走的道路,虽然很迟,但至少风筝还在,还在空中继续飞着,那是生长在喀布尔两个少年的梦……
  为了你  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5#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哈桑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人震撼而感动。    可是我始终无法理解哈桑和阿米尔的友谊起点。为什么面对养尊处优且极度任性的少年阿米尔,哈桑如此忠诚,正直,毫不退缩。作为仆人的哈桑拥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似乎一位拥有大爱的神,指引着阿米尔少爷的成长。    哈桑的一生都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环境从来都没有改变他那颗水晶般的心,没有让他改变那句话。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心胸来包容?对于哈桑,为什么可以如此超脱?    提到“超脱”,我想到之前在曾经看到的一则小故事。一个小和尚问高僧,如何能够得到解脱。高僧反问道:“是什么捆绑住了你?”  小和尚又问,到哪里可以找到一块净土?高僧反问:“有什么污染了你?”  小和尚再问,如何能够得到涅?高僧第三次反问:“是什么决定了你的生死?”    暗自思考一下这三个问题,我不得不佩服这位高僧的智慧,以及哈桑的智慧。    呵呵,突然感觉自己很愚钝,只好一点一点地感受、学习。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则是那个用来反省自我的标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6#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先看过硬碟之后很久才看的这本书,就在刚过去的春节,觉得看一本非理论的闲书可以正好,于是将这本书看了,顺带多看了两本,就是前面写过的《小猫奥斯卡》与《就说你和他们一样》。
  
  这是一本在全球反响很大的一本书,不过电影版相对就沉寂了一些,获得的声望没有那么高。这个与很多先例都不太符合,像“哈利·波特”之类的,都是书大卖,电影也大卖,然后电影再次促进书大卖。而《追风筝的人》的电影版却似乎对于书的促进作用不大,这只能说电影版的确拍的不够出色。看过书之后,我也觉得电影只是拍出了部分的内容,还有更多更有深意的东西没有被传达出来,实在是有些遗憾。但当时我看碟的时候,仍然觉得那是一部佳作,而且写了文章(此情可追却惘然 )。现在我也仍然这么认为,那部电影的确是一部很感人的片子,这与原作的优秀是分不开的,即使只是抽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也仍然是优秀的。
  
  电影选取的部分,更多地选择了表现救赎的那一部分。两个儿时的朋友,其中的一个对两一个表现出了无限的忠诚,但另一个却因为自己的懦弱,而在一次对方收到伤害的时候没有能够站出来。于是隔阂产生了,直到两者分离,然后到各自长大。先前的懦弱者去了美国,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功,而忠诚者留在了阿富汗,经历了苏联恶入侵,塔利班的暴政这样的历史时刻,并因之而被杀死。儿时的阵痛伴随着曾经的懦弱者,这次他鼓足了勇气,回到了时局仍然处于混乱中的阿富汗。却为了解救曾经的小伙伴的后代,这种勇气,来源于他的救赎感。而到了阿富汗之后,他却发现了另外一个人的秘密,那就是自己的爸爸。爸爸曾经强奸了自己仆人的妻子,并剩下了一个小男孩。而那个小男孩就是自己当年的伙伴,也就是说所谓的伙伴,其实只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这种震惊,彻底打败了目前唯一存在于世的这个男人。他的兄弟与父亲,都已经死去了。而徒留下懦弱的他来承担责任。
  
  以上也是电影中着力要表达的情节。但书中的内容却更深的多,可以看出,作为主人公的美籍阿富汗裔的阿米尔其实只是书中表面的主人公之一,背后的主人公还有他的父亲,那个曾经的阿富汗富豪,后来美国的小商贩之一。这是一个内心强大,而且不信邪的男人,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的形象。作为穆斯林,他对于清真教却不是全然相信,几乎可以被当成是宗教的叛徒来看待。他强奸了自己仆人的妻子,然后为了救赎才建起了孤儿院。他对于苏联强奸阿富汗人的行径出离愤怒,不惜生命地为之一斗。在美国生活在最底层,而且身患癌症,也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形象,为了儿子而奋力奔波。勇气、正义、责任,一点都不缺少。这样的男人是典型的英雄一般的形象。电影中虽然也有所表达,但对于书中传达的内容比,这个形象还是好失色一些。
  
  而书中还有另外一个形象,电影中几乎没有多少表达。那就是阿米尔去拯救的小侄子索拉博,这个几乎继承了爸爸与爷爷优点的小男孩,在年龄更小的时候,就受到了与他爸爸一样的伤害,被同一个阿富汗恶人鸡奸,而且过早地承受着社会剧烈变动带来的不安。当他能够离开阿富汗而去美国的时候,却又经受着美国僵硬的司法体系的考验,这些本不该由一个幼儿承受的压力,却过早地有他去承受,而且也彻底压垮了他。最终变成一个对于整个世界都悲剧绝望的人,对身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过早地将自己的心门闭上,再也拒绝向人打开。
  
  对于索拉博,电影的情节几乎全部剥去,只将镜头停留在从阿富汗离开第一段,然后就匆忙结束了。将后面另一个转折全部舍去,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也引发了诸多看过书再去看电影的人的不满,从而引发了对于电影的指责。
  
  电影与书是不一样的,自有自己的逻辑。从情节上看,在一个高潮之后,再去掀起另外一个小高潮,似乎并不明智。即使是诗史一样的《指环王》也没有将护戒队中的弗拉多主仆回到他们家乡之后的那个小高潮拍出来,原书中萨拉曼是死在这个时候的,而不是电影中在第二部就结束了性命。但这样的改动,也并没有被书迷们所诟病。那么,过多地谴责电影版《追风筝的人》,也是不恰当的。我们只能承认,改编的不算太成功,只拍出了其形,其神没有被完全拍出而已。
  
  看书的时候,我是被再一次打动了的,深深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7#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以當時阿富汗和美國的局勢,宗教信仰,種族歧視為背景,描寫作者與父親和他的仆人一樣,從小和仆人的兒子哈桑一其長大的友情,以及阿米爾自私的背叛那個肯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哈桑,一直活在痛苦和自責當中,多年后真相大白才發現,他和哈桑就是他父親被扯成的兩半,哈桑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一生追逐著阿米爾,為他千千萬萬遍,無論阿米爾是否背叛他,直至死亡。而得知真相的阿米爾,也成了追風箏的人,追逐的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愿意為他千千萬萬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8#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每一种表象后面一成有成因,像这个故事中的爸爸。写小说可以学故事中的我。真心流淌的泪水可以洗涤心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9#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点小邪恶,童年的时候更是如此。我记得我小时候就非常不喜欢被与别人比较,认为那是很扫兴的事。嫉妒心,好胜心在那时微微打败了善良的一面,为的只是将大人们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这里罢了,可是结果…阿米尔,他没有想过自己一时的冲动会让自己,会让他亲如兄弟的人走向岐道。
      “为了你,千千万万遍”那个人,只有亲人才可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0#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时间跨度有四分之一的世纪之久的故事。忠诚,奉献,背叛,救赎,整个故事一直在反复这些古老的人性。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过,从这本书中,也读到了一个我们知之甚少的阿富汗,以及因为911才在自己脑海中熟悉起来的词——塔利班。
  
  在这本书中,阿富汗俨然成为了一个被上帝遗忘,被世人误解的悲剧。一个被战争折磨了二十多年的国家,连反抗的力量都没有。他的人民,你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形容他们的悲惨和不幸。
  
  塔利班,之前一直以为只是一伙打着伊斯兰文明幌子的土匪,或者充其量不过是周旋于各种国际势力之间的小丑。但是,通过这本书对塔利班的描述,我惊讶的发现,原来他们简直就是二十一世纪的纳粹!
  
  这个世界很复杂,复杂到你对他无法应用最基本的是非判断。那还能做什么呢?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吧。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0 20:24 , Processed in 0.0489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