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1#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  慷慨,友谊  不禁爱上了阿富汗的味道,我是先看了书再看的电影,感慨万分·······  友谊真的 是我最珍贵的礼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2#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就要想写点什么、这本书给我心里的触动真的不小。这也是我第一次写书评、或许会有些语无伦次、毫无逻辑。以下只是我对其中部分人物的所感罢了。
    第一章埋下了巨大的伏笔、让人情不自禁想知道阿米尔儿时在喀布尔发生的一切。对过去儿时的一切描写从第二章开始十四章结束、从中我深深的喜欢上了那个叫哈森的兔唇男孩儿、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无限的忠诚、看到了善良、看到了勇敢、所有所有纯洁高贵品质都能够在他的身上所体现、就连几十年后的阿米尔也同样这么认为、承认这全部遗传自阿米尔的父亲。其实在书的一开始、作者描绘到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森的十足表现的爱、记得哈森每年的生日并给他准备不同礼物、给他做兔唇修复手术、在哈森表现出于“我”截然不同的运动天赋的时候、会拍拍他的肩膀并赞扬他、带阿米尔出去玩的时候都会想到叫上哈森、当阿米尔提出换新仆人时、父亲会愤怒、会说出“哈森哪里都不去,他一直会在这里、这里是他的家、我们是他的家人”这样的话、当哈森要走的时候、从不流泪的父亲会像个孩子帮伤心的哭泣。当数年后在美国的土地上、父亲为庆祝我上大学而送阿米尔辆汽车时仍会想到希望哈森和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喜悦。(P.S 这是我现在仍记得的所有父亲对哈森爱的表现了)或许是电视小说看多了的缘故吧、会猜测出之后的情节。在这些描绘中我就有这样猜想、哈森会不会也是阿米尔父亲的儿子、阿米尔的弟弟、他们俩身上有太多的相似点了。但文章中间几章写到了大量阿米尔和父亲在美国的生活、阿米尔的结婚、父亲的生病过世、让我对这一猜测越来越淡化、但我一直在等待哈森的再次出场、中间的这些美国生活描写让我看的有些焦躁、说真的。但没过多久、阿米尔来到巴基斯坦、作者终于验证了我的猜想、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以这样的方式、借由拉辛汗之口让阿米尔知道这个尘封数十年的秘密、真正看到作者这样写出来、说一点都不惊讶是不可能的、在确认之后、让我对哈森又增添了一份怜悯之情。
    我觉得作者对事物人物的描写刻画都非常的生动、仿佛把我也带入了故事发生的当时、让我有切身的体会。但我读到哈森为了阿米尔拼死保护那只蓝色风筝最后被阿塞夫等人伤害、而他只是偷偷的站在墙角偷看、实在看不下去后当做什么都没有看到似的逃开时、我很生气、为阿米尔的懦弱而生气、为哈森傻傻的无条件付出而生气、从那之后我开始讨厌阿米尔。哈森为修复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出一切的努力、想回到从前、他都用冷漠对待哈森、不愿正面面对哈森、可能是因为他害怕、他恐惧、但这也无法成为我不开始讨厌阿米尔的借口。当我读到阿米尔不断向哈森扔石榴、希望他还手、但哈森仍然没有、把石榴汁从自己的额头淋下、还问阿米尔是否满意好受一点。我那时不经为哈森深深的叹了口气。当我读到阿米尔想办法逼迫阿里和哈森离开、父亲问哈森东西是不是他偷得时候、哈森的那个回答“是的”、让我一下子觉得好压抑啊、对阿米尔的恨也到了极致。读到哈森在雨中上车离去的背影、内心倍感沉重。我对其中的一句话特别印象深刻“我看着爸爸的轿车驶离路边、带走那个人、那个平生说出的第一个字是我的名字的人”。看完全文后重新找到这句话让我又一次鼻子酸酸的。哈森为了阿米尔做了一切他所能够做到的、他甘心承受阿米尔对他的背叛、自己不管受到怎样的伤害、在他看来、为了他的阿米尔少爷一切都是值得的。虽然他一直称呼阿米尔为少爷、但他真心把阿米尔当成最好的朋友、即使在数十年后、哈森成家有了孩子、他还是这么告诉自己的家人、只把自己小时候和阿米尔快乐的时光告诉给他们听。为了阿米尔、又或者为了那个小时候一直疼爱他的老爷、他选择放弃一切、和家人回到那幢房子里等待阿米尔的回来。即使房子的主人都不在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要住进他们的大房子里、仍然住在一旁的白色小屋中。不管他的阿米尔少爷之前怎么的背叛他、在他的心中仍然有的是对阿米尔的忠诚、就算为了不离开这幢房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读到哈森的死、第一次让我一下子有种眼眶湿润的感觉、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但说真的、很难做到。
    第二次让我有想哭的感觉是哈森的儿子索拉博在知道了阿米尔想带他回美国生活后考虑再三数日、确还问阿米尔“要是你厌倦我怎么办?要是你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孩子、在深深感受过家人父母的关爱之后、又将他们全部夺走、得到以后再失去会是怎样一种痛苦让他对别人的爱开始怀疑。当他开始敞开心门、试着接受阿米尔这个凭空冒出来的伯伯、渴望向阿米尔索取一个小小的承诺、阿米尔一开始的答应、让他开始对生活有了一点希望、开始想要了解英语难不难学。但阿米尔的食言、告诉他可能还要送他去孤儿院一段时间的时候、索拉博崩溃了、又一次的得到再失去让他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来了却自己、想回到自己已逝的父母祖母身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大人所给予的承诺是多么的重要、仅一次的食言就会让他对你不再信任、对你失望。更何况是像索拉博这样曾经深受伤害的孩子。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此、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哈森曾经给过阿米尔这样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可以说、哈森用了他的一生来实现这个承诺。
    即使前面的故事再曲折再震撼再令人痛心、在故事的最后作者仍留给读者一个貌似还算happy ending 不算那么悲伤的结局、也算是让我自己心里有个安慰。最后也没有这么恨阿米尔了、虽然他一直都在挣扎矛盾、但他选择前往喀布尔寻找索拉博、就表明他勇敢的踏出了第一步、之后他对哈森的认可、对于他是自己弟弟的承认与公诸于世、为索拉博所付出的努力我也都读出了、最后他选择为索拉博追那只绿风筝、对索拉博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也表明了他的蜕变、他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懦弱的阿米尔了、他是个敢于承诺与付出的男人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3#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看的是中文版 其实当初很有冲动买英文原版的。
  书中出现最多的,当然是那句: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为你,千千万万遍。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 是很怦然心动的。我觉得写得真好 一种无以言说的感动。究竟有多少人 肯为一个人千千万万遍并且毫不疲倦呢?
  可是 知道吗 到我越看到后面 每每看到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内心是一阵急剧的疼痛。后来,那句话出自不同人之口,居然有那么一种刺入你眼睛让你泪流满面的力量。是的,无法抑制的掉泪。
  哈桑真的是世界上最纯净善良的孩子 那种俗尘不染 明朗简单的孩子。A kite runner,我想哈桑也是少有的聪明。能够准确地在风筝降落的地方等待。我想哈桑也很勇敢,可以为自己在乎的人挺身而出。哈桑有颗磊落善良宽厚的内心,他能够原谅背叛和侮辱,自己一个人默默忍吞苦痛。甚至在多年后,还对自己童年时候那个在乎的人牵挂,对自己的妻孩讲起他,我想他说起阿米尔的时候,肯定是满眼的笑容,带着遥远的思念。
  多么美好的一个人。
  所以,能对这个残忍社会有什么诟病呢。战争使然,种族使然,社会使然,宗教使然,亦或是命运使然。
  真主真的存在吗?一个人悲观绝望即将死去的时候,某一个,他还是会认定有冥冥中注视着大千世界的眼睛——自己心中的真主。
  无论是赎罪,还是谎言,都可以被时间弥漫的。重新走上好人的道路,其实错误一旦发生,挽回是无效的。内心的裂痕该如何弥合呢?真的无从说起。
  你说,哈桑会不会在天堂看见彩色的云朵,和漂浮的风筝?
  
  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做一个勇敢、坚强、宽厚的人。做一个好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4#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花了大半个阴冷的晚上,和一个睡眼朦胧的早晨看完了整本书。12月底,没有暖气的屋子,和一盏不甚明亮的充电式小台灯。当哈桑撩起衣衫回头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时,早已忍不住泪流满面。在多年后,阿米尔重返喀布尔,不仅是因为拉辛汉说他的:“那儿,又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而且还有深埋在在阿米尔内心里已经腐烂,可是依然力量强大的懦弱的种子。他需要,且必须给自己一次赎罪的机会。到最最后,他说给哈桑的索拉博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是那样,那样的微不足道。可是,除了这样,还能怎么样呢?怎么样才能更好呢?愿真主安拉,赦免我们。亦希望每个人都有赎罪的机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5#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又是在图书馆蹲点看完的。
    每个人都是阿米尔,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儿时犯过的错赎罪?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话有点矫情了,不过阿米尔的爸爸说的话挺在理的“罪行只有一种,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6#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付出了代价。他用近二十年甚至是一生的时间在回忆哈桑,哈桑已经活在了他的心里,他的血液里,他的骨髓里,甚至是他的每一个呼吸里。
     在他和哈桑分开的那些岁月里,他会随时毫无预兆的又顺其自然的想起哈桑,那个忠诚善良的哈桑。阿米尔是幸福的,他有那么一个可以一辈子想的人,即使身处油罐那样恶劣的环境,想起童年时候他和哈桑的小事情也是快乐的幸福的。哈桑同样也是幸福的,阿米尔在想起哈桑的时候,哈桑也在想起阿米尔吧。
     即使很痛,但他们可以达成共识,小心翼翼的不去触碰它。活在身边,实在不如活在心里。阿米尔是从心里把哈桑当做朋友的,尽管他从不敢正视这件事,正是因为对哈桑的如此深厚的情感,所以他才无法原谅自己,无法忘记那天在小巷发生的事情。阿米尔选择了沉默逃避,他无法面对哈桑,所以他一次次不能自已的伤害哈桑,但哈桑是理解阿米尔的,因为他是哈桑。
     对于彼此很重要,却彼此伤害,但他们心里是满的,就算人鬼殊途他们还有彼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7#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好书。
  
  酣畅淋漓地读完之后,这是我的第一反应。但是,仅仅停留在“好书”这样的形容词上,一是对不起小说的精彩,二是对不起自己的喜爱。所以决定写下这本书到底好在了哪里。记得以前在豆瓣上看到某人给自己定的规矩就是,为每一部自己打五颗星的电影和书籍写评论。很让我动容。因为这是一种负责人的态度,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别人,让自己的意见和好恶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就更有价值。现在这个时代,不缺乏观点和意见,而是缺乏思考之后的观点和有理有据的意见。
  
  在我读的书当中,小说是一大短板。以前总觉得,小说属于消遣,娱乐的成分更大一些,因此看的多是非虚幻类,杂文、观点、哲理方面的成了主要的涉猎方向。就像父爱母爱之于孩子一样,虽然缺少了哪一样都不影响生存,但是所造成的影响则是在所难免的。阅读小说奇缺的我,则是少了那么一种人性的关怀——这个世界,不是靠理性就能完全摆平的。
  
  在我阅读的有限的小说当中,当然穷尽我所能,去找那些被奉之为经典的作品。自己比较偏向于喜爱外国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以及前一段读的印度的一本《白老虎》都属于上乘之作。其中在写作的方式上,则有不少共通之处。
  他们的作者,都擅长在剧情的叙述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带出人物的心情,或是态度、意见。
  “桌脚处有个铜球送了,我弯下腰,把它拧紧。我希望我也能这般轻而易举地拧紧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写法书中到处都是。你可以把它硬生生地归结为“夹叙夹议”而神情冷漠,你也可以认为他写法矫情造作而心生厌恶,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情节随着文字跌宕起伏的时候,突然间有了这么一句流露内心的话语,足以让我掩上书本,长长吸一口气。就好像走进了主人公的心里,能够窥探到他的每一声叹息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瞬间所处的感情。相对于这个效果,作者的那句话就显得轻描淡写了许多,放佛作者不知道这样的一句话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阅读体验一般,放佛这是无意之举一样。
  
  而中国的小说,在叙事和情绪上则分得比较开。以《狼图腾》为例,基本上可以用自然段轻易地划分。虽说深刻和震撼程度不分上下,但是阅读体验则却有高低。一个来得太过猛烈,哪怕再美味,也可能引起抵触;一个则不温不火,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一点一滴地表达出自己想说的,无形,但却绵绵不绝,让人无力抵抗。这可能和思维方式有些关系,中国人喜欢非黑即白,每个人都要在“好人”和“坏人”中选择其一作为标签,而很难接受混蛋也有其高尚一面,英雄也有其自私的动因。而外国人在这方面则要好一些,什么东西绝不一棍子打死,再坏的人也有人声援,在好的事也有人质疑。
  
  《追风筝的人》后被翻拍成电影。按照我有些强迫症的做法,一般会先在脑子里面想一下,如果我拍我会怎么拍,之后再去欣赏人家的作品。但是在想的过程中,则发现,这样的小说,由于涉及话题的面太广,太零碎,犹如万根线头一样,让人找不着头绪,不知何处发力才好。这则又是一个好作品的特征——一个宏大的情节框架背景叙述之下,各种各样的话题层出不穷。或者说,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出不一样的“中心思想”。你无法用一句话就概括出它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像托尔斯泰说的那样,如果你要我写下我这部作品想要说的话,那我可以再写同样厚度的一本书。
  这可能就是小说的魅力吧,复杂的就像生活一样。虽然你的生活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对的主题词,但除了这个你一定还有更多可以说的。小说也如此,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个意味,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这种效果,除了小说,估计也没有那种文体能够达到了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8#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在遥远的中东,抬头望向伊斯兰清真寺顶端,再往上,一片蔚蓝的天空背景下,一阵飞尘吹过,不是飞鸟,不是落英,是成千上万的风筝在迎风招展,低俯或盘旋。那是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
  如果说,有一个风筝,它为你战胜其它所有的风筝,让你成为最后的赢家,你会如何对它?
  风筝总是适合在天上飞着的。你说它是自由的,风筝线却在你的手里;你说它的飞翔是欢乐的,笑声却是你的;你说你是爱它的,秋天过后,它却裹着尘埃悬于角落。
  如果说,人也会嫉妒风筝,那也是无可厚非的。风筝它确实——似乎自由、似乎欢乐、似乎洒脱、似乎出色、似乎……忠诚的。你爱它?你嫉妒它?你恨它?
  于是在某一次放飞它的时候,它断了线,你不想去追它,让它去吧,它总是比我好。
  风筝走了,没有了风筝线,它的自由成为飘荡,它的欢乐寻不到你的笑声。
  之后的日日夜夜,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你也许会有别的风筝,你的生活也许不只风筝。但是那段和它相处的日子,那些在空地上奔跑的快乐,那些在成为赢家后的骄傲,那些仰望天空与它对望的记忆……却时不时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你怀疑自己是不是想念它了?
  很多年过去了,你发现你忘不了它,你发现没有另一个风筝了,你似乎后悔了,你后悔没有去追它。你突然在某一次想去把它找回来,但是风筝不见了,它不见了。你发现很多东西早在你还来不及明白去珍惜之前,就已经无法挽回了。
  但是一旦后悔了,你曾经后悔了,你的心就打了一个结,你想去打开它,无论是为了赎罪,还是为了自救。
  于是当有一天,在你还没做好准备的时候,另一个风筝出现了,你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恐慌?你对着它,回想着以前的所作所为。你很像对这个风筝说:“让我做你的风筝吧,让我为你飞翔,让我为你赢,让我为你带来欢笑……”但是你什么也说不出来,最后只说了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你笑了,开始奔跑。你清晰的记得,曾经的那个风筝也大声的对你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只是当时你不够认真。
  那个人是阿米尔,你也许是那个人。那个风筝叫哈桑,你也许也拥有一个风筝。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9#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和之后的《灿烂千阳》都是介绍阿富汗的。阿富汗,那个充满战乱的神秘国度,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想了解战乱前阿富汗普通人的文化、礼仪、生活状态,这两本书无疑会提供丰富的信息。
    不知道大家怎么评价书的好坏。我以为,除了文字优美以外,能发人深省的无疑也属于好书的范畴。和《三杯茶》一样,这一系列的书让我对冥冥之中那个上帝充满了敬仰。我想说,好人好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0#
发表于 2012-8-28 14:03:1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在南下的列车上读完的一本书。这次是我的第一次远行,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父母的成长。这个故事有关一个苦难的阿拉伯民族。战争、种族杀害、背井离乡让在当时那种情形下的我感到更为无助。可是主人公一直有一个人忠实的陪伴他——精神上的陪伴。
      似乎苦难中的温暖的话语让人更为深刻,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铭刻了这么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7 16:13 , Processed in 0.0503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