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1#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从不虚骄,只有精炼和纯粹,这是成熟的、历练的、有故事、有思想的作者自然流露的文风。就像读者们对胡塞尼的狂热追求一样。他的作品像一部活灵活现的社会纪实,充满着战争动乱和种族歧视中人民的血泪辛酸;也像一部浩大深刻的政治史诗,国家的戡乱,社会的纷乱,家庭的破乱都是它气势恢弘情调哀伤的元素。
    《追风筝的人》同《灿烂千阳》一样,值得瞩目。胡塞尼用他惯有的手笔和独特的眼光细腻勾勒着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字里行间透露的情感无不是对人性的反省和思考。
      读完这部书,掩卷深思,从始至终贯穿的风筝,它究竟是什么?谁才是那个Kite runner?
        故事前面一直述说着哈桑——这个用实际行动追风筝的人;故事末尾,阿米尔热情高涨地放风筝,一如童年与哈桑在每一个风筝节上那样,阿米尔也追上断线坠落的风筝,第一次在没有哈桑的帮助下追逐,为了索拉博,也为了自己,那个从少时就迷失了的自己。
      译者告诉我们,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2#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那个究竟在哪?是阿富汗的特殊政治意义,还是伊斯兰教奇怪又质朴的宗教情结,亦或者只是除此之外的一些什么。
  
  人们的内心世界像一个U型容器,这头连接着付出,那头连接着索取,同在一个现实世界的压强作用下,容器的两端始终保持并必须保持这同一水平,当它们失衡,不意味着世界变了,而意味着你的内心崩塌了。阿米尔的内心从十二岁那年就彻底崩塌了,因为他背叛了可以为他献出什么的人,而原因仅仅是自己成为一个被注目而非仅仅被看到,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的人,为了父亲的一句由衷的赞赏。
  
  在我们的内心中曾经有多少个这样的秘密,折磨着你的良心和道德,在为了证明自己的道路上,又有过多少回违背自身的意愿,付出的是牺牲朋友的代价,如果时间可以倒退,让我们回到当初,你会不会毅然决然的站出来说:这不行!会不会为你曾经后悔过千万次的故事开端说no?只可惜我们的现实生活远不如《蝴蝶效应》那样如愿,你没有日记本那样的魔钥让你回到过去改变事情发生的轨迹。
  
  当24年后,阿米尔拿着温柔妻子、花园洋房、高薪职业的美国国籍回到地狱般的阿富汗,他不是为任何人,正如拉辛汗所说,他只是在找寻一条重新回到好人的路,只是为那个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拉桑说一声对不起。在恶劣的环境下,惨遭塔利班折磨至奄奄一息,他内心却是充裕的,阿米尔的爸爸做善事,建恤孤院,施舍穷人,善待哈桑,所有的所有,这一切,只因为,他们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走的是那么艰难。当罪行导致善行,那才是真正的救赎。
  
  你有为内心的惴惴不安而祷告吗?你有为当初错误的决定而现在更想善待他人吗?你有走上那条漫长又艰难的自我救赎之路吗?我将你交在真主手中。
  
  愿真主与你同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3#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很多评论说是2天内读完,我也是熬夜读完,而且身在异乡。作者的描写主人公对父爱的渴求,对阿桑开始的嫉妒,冷落;到后来内疚,惭愧,重返故乡,去挽回,救赎自己对阿桑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太晚,是不是来不及了。。。
  
  书中讲到主人公父亲给他提亲,带重病参加了他的婚礼,曾经精神挺拔的父亲穿上他年轻时的西装时,身体已经消瘦的撑不起来了。。。很感人。
  
  好书是作者用心,用灵魂写的,读者也能感觉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4#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一段灰暗的历史,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份炙热的感情
  
  如果不是这本书,也许我还会盲目的认为911事件是美国人自作虐不可活的后果。
  
  战争、恐怖活动,在那个国家,哪个时期都是不应该发生的人类罪行,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私欲,受伤害的永远是无辜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5#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人从懵懂无知孩童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成人,都曾经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诚、最美好的事物悄悄地意识。也许是无意识的丢失,也许是蓄意的遗弃,我们都失掉了那只蓝色的风筝。我只希望我能在此时,拾起我的一粒粒遗落的石子,慢慢走,慢慢行。
  
  也许主人公的回归,在这样惨痛的战争环境下,显得弥为珍贵。对于人性缺失、血流成河、废墟处处、绿树全无、文明不再的阿富汗,残酷、饥饿、杀戮充斥街头巷尾。而阿米尔内心的觉醒、悔悟、勇敢,使他在废墟中显示出别样的光芒。如果是在顺境中,是在丰衣足食、平和安康的美国,这样的故事将不会像现在这般有光彩。也许正是,主人公顺境和逆境的对比,环境平和及混乱的对比,使矛盾变得突出,是剧情变得紧张而又跌宕起伏。
  
  读完本书,发觉开头是田园牧歌式的散文故事,悠长而温暖,很多细碎的情节和环境描写,为我们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富有阶级的生活。但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并未去珍惜这些他此生都不会再拥有的美好,却为一些细节而不停地纠结烦恼。而自从苏联进攻阿富汗,小说便陷入了紧张的节奏,战争的袭扰、死亡的到来、前途的迷茫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而美国的生活,总是自给自足、安定舒适的,有时候甚至缺乏理想,丧失希望,缺少自省。而再次回到阿富汗,则是本书真正的高潮,一切谜团,一切铺垫,都在这里解开。面对着塔利班的残酷行径,我屏气继续阅读。此时,结局已经非常分明,我却不忍放下此本书,因为它深度的心理描写感动了我。
  
  也许本书中的冲突,不仅仅是成年与幼年的矛盾、不仅仅是人性中光亮面和阴暗面的矛盾、不仅仅是和平与战乱的矛盾、不仅仅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是自我与反自我的矛盾。在不同的环境下,自我和反自我交替出现,人尚难以分辨,待两者平衡,便出现真我。虽然在本书中,是纯正、善良、正义、勇敢、宽容的一面胜利了,可能略显理想化,但却展示了作者心中最真实的希望,那便一些误会都可以通过实践而化解,浊浊现世中人性和关爱在回归,。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6#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关于阿里、哈桑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1964年的故事。我们游荡在哈扎拉和普什图,逃亡到巴基斯坦的拉辛汗。
  前半部分可以看成是自传。可是到了婚后生活,诸多不幸、矛盾接踵而至的时候,应该是一种“构作”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7#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哈桑,因为兔唇,一生出来就是微笑着的,不管别人对他说什么,他都可以不在乎,他的微笑仅会因为阿米尔少爷而消失。他单纯,忠诚,相信阿米尔说的任何事情,任何故事,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了阿米尔少爷忍受屈辱,忍受委屈,一切只是希望他可以过的开心。阿米尔少爷,这个受过教育,拥有复杂情感的少爷,他对自己的懦弱,自己的狭隘,自己的自私无能为力,他背负着自责,痛苦。他几十年的内心都是空虚的,他知道他要赎罪。二十多年了,他回到阿富汗,收到哈桑两年前写给他的信,一直牵挂着他的朋友,无论何时都会站出来保护他的仆人,他的朋友(至少哈桑这么认为),而更悲剧的是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说,父亲借着慈善来减少罪恶,来赎罪,而我靠折磨愤怒来减少罪恶。父亲化为两半,一半的善良勇敢给了哈桑,一半的谎言欺骗给了我。哈桑死了,阿米尔决定收养他的孩子,那个孩子像他父亲一样用同样的方法保护了阿米尔少爷。这个可怜的孩子用鲜血洒满了浴缸,他恐惧,他的自由,快乐全没有了。幸好抢救的及时,他没有失去他小小的生命。阿米尔少爷在结局中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于是他追起了风筝,曾经哈桑为他做的事。此时此刻的阿米尔已经得到一个完美的成长。      哈桑遵循命运的轮回,单纯的过着本该过着的生活,他从不反抗,认为犯错的人也不可以伤害。想象着一个纯真的孩子。。。。泪温暖。       战争很可怕,种族歧视很可怕。那些让人温暖的东西就更显珍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8#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我多喜欢这句话。喜欢他们之间用生命维持的感情。
  there is a way to be good again.
  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是Amir 还是Hassan。
  当时他还小,他有理由害怕,有理由躲在那里;当时他太勇敢,他为了他不顾一切,为了他牺牲了自己。
  回到好人的路上。谈何容易。我们用尽一生的力气去做一个好人,去救赎自己,但最终,都需要重新找到路才能做回我们想要做的好人。
  我常在想,如果Amir在街角,Hassan躲在那里,事情会不会不一样。
  在找回好人的路上,我们,回过头看这一路的风景,会想起什么。有没有曾经后悔,有没有曾经恨自己。
  我相信Hassan是没有恨过他有敬又爱的少爷的吧。他那么爱他,他那么感激他,就算他没有为他挺身而出,那又如何呢?他还是爱他,还是想和他一起玩耍。
  事情不可以重来,就算是故事也不可以翻过重新编排。
  当画面的最后一幕,他说:" Do you want me to run that kite for you?" 我想,他不仅仅在问Sohrab吧。他想为Hassan追一次风筝,想告诉Hassan,那个有踏鼻子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他爱他。
  在他心里,早在童年时光,他们就已经彼此认定,为彼此,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9#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比较善感,看书都看哭了。。。。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完了《少有人走的路:向地图外行军》,超级感动,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像作者韩飞野一样背起行囊去拯救阿富汗的孩子。
  
  最近她又推荐看《追风筝》,刚开始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64404/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0#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刚拿到这本书  看到封面  映入脑海的是自由  我想到了一位妙龄少女 用手牵着  风筝线  微风徐徐地将他的的裙摆挽起  她在风中微笑着  光着脚丫 在草地上奔跑
  但  自由  有时没这么简单
  有人说  人的一生就是赎罪的过程  你永远也不可能停下来
  而当你停下时  你也就得到解脱
  阿米尔的人生 就是一个  犯罪  认罪  赎罪   解脱 的过程  
  从父亲把他生下来那天起  就注定了 谎言的蔓延  
  阿米尔对阿桑 无疑是有偏见的  他 最终气走了阿桑
  在  勇敢与懦弱之间  选择了后者  他选择在墙角  目睹那灰暗的夜空
  也许  当阿桑 离开的那一瞬间  阿米尔才意识到 自己犯了一个 可能 一生都要偿还的罪
  而后 一个 更大的谎言  一下子闯进了阿米尔的世界
  而拉辛汗的出现
  让他明白了 自己印象中那个高大的普什图人  也犯下了一个此生无法弥补的罪过  而阿桑  自己的亲生兄弟  又在塔利班政权下  倒在了枪口下
  他想 逃避
  他也踌躇   但最终还是踏上了赎罪的道路  坐上了吉普 穿梭在 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家乡
  相信  看到周围密布的弹坑的阿米尔  心中是很复杂的  为了 那个兔唇兄弟的孩子  这一切 值吗
  而透过镜子看看自己的面容  已不再年轻  而那段  童年的记忆却挥之不去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次次的  出现在 他的脑海  
  于是 在何塞夫面前  他没有退缩  虽不是英雄  但也是勇士
  而最后  两个人 在 蓝天下  在  为你千千万万遍 之中  将风筝 放上了蓝天
  也许  这才是自由吧
  自由是  赎罪后的解脱
  但也许  只是像风筝一样  只是无限的接近蓝天  却无法达涉
  是的  自由 也许 并没有  驰骋大漠  翱翔蓝天那样简单
  
  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解脱
  一种抛去世间万物的豁达
  似乎 我们都不可能达涉
  因为  我们此生 亦会犯错  
  
  每人心中都有风筝  
  这个风筝
  是我们的信仰
  自由的信仰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0 06:23 , Processed in 0.0751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