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1#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看这本书,就是看见了,于是看了、、
     不得不说,我没有能力一遍读懂这本书,因为他涉及了某些我还无法理解的种族情怀在里面、、
     看完书,去看电影,总是有些懂了、、
     太多的人说关于这本书的情节某某,说他是如何的好,说他的如何打动人,如何让人反思,如何让人清醒,如何……
     我没有想说到底一个阿富汗人写下这本书得意义,所有我读懂和感动的是里面的那句名言:For you , a thousand times over .
       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喜欢这个翻译。是忏悔,是真情,是 感动、、
     还有在开篇能看到的那句: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原句是什么,只能感叹译者的工笔了、、
     但是这句话是我一直看下去的动力之一,一直到看完,说着终于看完啦,却久久不能平复,心心念着,想象着他们的生活,安慰的是结局算是平淡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有的也期待出现的结局、、
     就让一切都安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2#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我前几天读了这本书,我觉得结局有点不太可思议。因为那个父亲的形象一直都是那么好,坚强、有能力、有头脑、有正义感、总是给人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但是最后的最后,他却成了似乎是整个悲剧的罪魁祸首。主人公因为得不到他所谓的父爱,心里总是压着一座山,而父亲的那种表现让他产生了偏激心理,导致了悲剧的的发生。总的来说还是最喜欢哈桑和他的父亲,忠心、坚持、在生活中有自己的那种理想和自尊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3#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看电影,紧凑,画面立体。但看了追风筝的人,给了我另一种感觉,合上书之后,哈桑、阿米尔、索拉博的表情,各种情节,在脑子里反复出现。在脑子里,描绘出一个哈桑,黝黑的皮肤,没有门牙的笑容,却那么真诚,没有一丝瑕疵,“为你,千千万万遍。”
  
      关于友情,关于爱
      80后是缺失的一代,我向往有一个兄弟或姐妹,像哈桑和阿米尔,有一起玩耍的童年,共有的美好回忆。但是没有种族的高低与卑贱,友谊应该有平等的地位。哈桑为阿米尔千千万万次的付出,却没有换来阿米尔哪怕一次的付出,他甚至用卑劣的手段赶走了对他付出真诚的爱的人。这一切,令阿米尔的余生活在痛苦之中,哪怕物质的极大丰富,也无法满足心灵的缺失。最后,阿米尔在哈桑儿子的身上,找到了解脱。风筝放起之时,时间仿佛回到了原点。但是,如果没有1975年他所作的一切,哈桑也许已经过上了远离战阵,且和他一样的生活。哈桑并不知道他自己的真实身份,终其一生。但是他就是那样忠诚地守护着他的少爷,他的朋友,也许他的一生并不安逸和富有,但是他是那样的快乐那样纯净。在拥有一份友谊的时候,朋友是那么的忠诚,但千万不要试图去挑战那份真诚,如果友情破碎,真的会后悔一生。用最大程度的爱,去呵护身边的人,在有机会的时候。
  
      关于和平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战火只停留在电影里,新闻里。然而这一次,战争发生在我关注的人物身上。哈桑因为种族,就那么匆匆地结束了生命,没有任何理由地。他活的那么纯粹,没有做过任何违背良心的事,与世无争地活着。在和平年代,他也许贫穷,但绝不会那么轻易地就离开。但是战争,不给生命任何理由,说夺走就夺走,只需要一颗流弹,一个酒后的士兵,一个荒唐的理由……希望战争远离人类!
  
      这只是一篇小说,但是怎样也无法说服自己从中抽离出来,希望索拉博能在从风筝飞起的那一刻,开始一份崭新的生活,他那么聪明,那么善良,然而又经历了那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
  
      最后,我准备看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4#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七个词
   轮回; 救赎 ;欺骗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条重新成为好人的路;懦弱;友谊;
  
  一句话
  人性的回归与救赎,年幼的阿米尔因为自己的私心,眼睁睁的看着暴行在自己的忠仆、朋友、同父异母的兄弟身上被施行,我们也许不能去怪罪一个心志还不成熟的12岁的孩子,但是我们心痛哈桑这短暂的37年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生命。
  
  这是一个轮回,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
  哈桑为了救阿米尔,威胁说出的“独眼的阿塞夫“;索拉博为了救阿米尔,造就了”独眼的阿塞夫“
  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救赎,仍然不可被原谅。
  为什么总在伤害发生之后,才意识到错,才想到要去挽回去赎罪?
  历史不能重演,赎罪只是徒劳;伤害已经造成,物是人非。
  
  永远不可能重新成为好人
  只能说是一个坏人的弥补与悔过
  
  所以
  请珍惜当下,永远不要做让自己成为坏人的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5#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在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而我,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胡赛尼在接受联合国颁奖时如是说。
    透过这样一本书,胡塞尼为我们勾勒了一个除去“9.11”“本拉登”“基地组织”这些字眼以外的不一样的阿富汗:一个背负深重灾难却生生不息的民族,一片曾经宁静安逸祥和的土地,一种纯真无暇的无邪童年,一段关乎“救赎”的自我成长历程。
    “风筝”牵系着父与子,阿米尔与哈桑,牵系着千万阿富汗人。最终,在风筝的这一头阿米尔对着索拉博说出了多年前哈桑对自己说出的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在索拉博浅浅的一弯微笑中,风筝飘向浩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6#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我唰唰唰两天不到就看完了。后来看电影版,感觉电影版特平面。是不是所有的改编电影,都会给人这种感觉?
  诚然这本书,很精彩。但我不知是不是处于内心的邪恶,想到了一些阴暗面。这些阴暗面关于人的命运,或者是宿命。
  主人公,阿富汗豪门之子,优等种族,享受良好教育,有好爸爸,可以逃难,有文化,可以写书。
  他的朋友,佣人的儿子,劣等种族,做牛做马,最后死掉。
  
  或许主人公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完成了救赎、赎罪。但这怎么衡量?
  
  人又如何与自身的宿命抗争?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血色浪漫》中。钟跃民这样那样折腾,搞得一切都无所谓的样子。命运对他再怎么不公,他资本在那里,大院出身,高干子弟。所以他仗义,他痞气,都可以,要是再行行善,简直就一完人。
  
  再看看那些他身边的人。被称为小混蛋的穷小子,被钟跃民和谐了。
  
  那个他的什么穷苦出身的同学,不知道发配到什么穷旮旯下乡,听党的话,拼死拼活挣工分,生命感觉是游戏中的一个角色。好不容易有个相爱的人,却自觉(无奈)地放弃,因为宿命的力量那么强大,貌似要让人拱手称臣。后来回到北京,娶了个四不像老婆,自己还得了肺癌。钟跃民又可以仗义一把。
  
  还有那个乡下来的穷当兵的。因为他参军,他家竟然成了全村活得最体面的家庭,他寄回家的军装成了村里的阿玛尼。当然,他承载了那么多城里人对他的好。他除了要感恩戴德,最后还得捐躯赴国。
  
  很多人羡慕钟跃民的这样那样的好。可我们想想,要是命运将他安排在另一个位置,让他丧失那些有形无形的资本,他是否还能如此洒脱?他会成为一个行善者还是受善者?他会成为别人道德的砝码或是相反?
  
  有的人可以这样那样,不小心做了坏事还可以赎罪。有的人,命运让他连庙的门都进不去。
  
  所谓的善,好,都不是那么单纯,都需要资本。一无所有的人,这个社会认为是不道德的,即便它假惺惺地说道德与物质无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7#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先看的电影后看的书,都还不错,和女朋友分手快半年了,总是会去思考一些感情的问题,想起大学的兄弟们,想起郑均在一次访谈中说朋友兄弟的情谊要比爱情更重要,当时我时那么的不理解,后来看风筝,我有些惭愧,我觉得我不曾像哈桑对待所少爷那样去对待她,我不知道为什么,为你,千千万万遍!你能吗?我们总是会忍不住那些鸡毛蒜皮的繁琐小事,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们其实是那么的自私,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惭愧的小说,他们本来就是兄弟,不是主仆。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放飞自己的那张风筝,让它带去那些罪孽!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8#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曾在书店里看了几页,但当时觉得无聊随便翻了几页就没有买的兴致了。可最近,又重新读了一下这本书,才发现这本书里蕴藏着无穷的爱和感动。     这本书里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是复杂的,阿米尔他渴望着父亲关爱的目光,嫉妒哈桑的宠爱可又无法无视着那从小牵连的友谊。目睹到了哈桑被惨遭揉虐的情景,懦弱却又时刻被自己的良心谴责,在不安愧疚还有那一丝丝自私的纠结情绪下,他决定了那个令他后悔终生的决定,然而,当一切的谎言随着时间慢慢显露出真相时,他开始义无反顾地走上忏悔的路程。阿米尔,身上有着人类隐性的丑陋,但是在那纠结的心路历程中也折射着一种人性闪烁的光芒。人,未免不会被私念控制灵魂,但如何重新找回本性的道路,是选择地狱还是天堂,一切都要看自己了。牵引阿米尔离开内心折磨的是哈桑对他深深的情谊,这种情谊是至死不渝的忠诚,是“为你千千万万遍”不弃的追随。    而哈桑呢,他是被上帝遗忘在人间的天使。他是宽容,仁爱集于一生的美。他对于友情的坚守是为之动容的,世上再没有比他更加善良的人了。他的存在,让我们在这个浑浊的世界看到了希望——世上真的存在无私的爱。     “为你千千万万遍”默念这一句,祈祷这世上的友情长存不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9#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要以高二运动会那天读了这本书算起,这篇书评来得太晚太晚了。
  
  并且我最终没有想出一个合适的标题,只能以原本的英文标题凑数。毕竟在我而言始终不具有能够一语囊括这本书的言辞,一个关于追风筝的人们的青春和生命的故事,一个关于追风筝的民族兴衰与执着的故事,终究只能是寥寥三个单词。The Kite Runner。
  
  现在想来,读这一路欧美畅销书的习惯,还是从《追风筝的人》开始的。当初感受之切,至今记忆犹新。在尚拥有大把年华的时候开始阅读,却始终不知自己长久以来的无所作为已经是对光辉岁月某种不入流的否定,直到两年后在日渐奔波的同时,灵魂逐渐萧索下去,方知当年阅读的感觉真的很好,才零碎地拾起些片段,以一种近乎吃老本的心态来攀附一些花哨而无力的文字,忽然甚觉愧对被这样的自己评头论足的作品。
  
  无论青春这个字眼在如今被妖魔化到了怎样的程度,我都始终认为,在《追风筝的人》里是可以看到所谓青春的。这也是我这个已经逐渐僵硬,渴望被重新唤醒的废柴把它当作稻草或是浮木那一类东西的原因。但《追风筝的人》并不是一个单纯叙述个人成长或是情感经历的故事,哈桑和阿米尔的故事萌发于他们灵魂诞生之时,至那些最美好真切的事物消失之时尚未终结。又或许那些东西从未终结过。
  
  同时这又不是一本小资情调的书。至少我从来都觉得《追风筝的人》中最奇妙的,便是它分明展开了如此浩大而精致的文明真相,哈桑和阿米尔之间的情谊又深重地令人不忍以任何政治,战争甚至历史的名词去附会。
  
  然后风在文明长久立于土地的经幡下鼓起,鲜红风筝向着火烧云的方向逐渐沉入地平线。那里横着剑一样的湮灭之光,上面腾起丰盛的爱与笑容,双手捧起心灵中沉重阴郁的影子,在濒死阳光的曝晒之下升华,飞走,消失。
  
  如哈桑这样灵魂澄澈地不容任何辩驳的孩子,即使多么遥远也好,哪怕仅仅算作对自己的开解,我也相信他总存在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以一种真切的美好为芸芸众生提供盛大的安慰。而阿米尔又是如此有血有肉,他所经历的青春,以及所有与之有关的疼痛,挣扎和最终褪去青涩外壳,从而获得一种长久的姿态。毕竟他的生命因国际政治舞台的风雨而被打上了起伏而充满颠簸痛楚的烙印,却又拥有与寻常少年无异的内核。他的软弱始终不让人有厌恶之感,仅仅因为那不过是年轻无知,带有一种深切而单纯的悲凉意味。
  
  青春这样的东西,终究因为它烙在我们身上长久而微妙的印记,而变得绚丽而模糊不清。
  
  从童年开始叙述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方式,幼时建立的情感拥有跨越种族,国家和其他一切文明沟谷的力量,我坚信这一点。哈桑和阿米尔的情谊要用如此苍白的言辞来形容太过无力,我所能看见的不过是大片酡红天空,孩子自由奔跑的姿态四肢舒展,背向暮阳,那种光辉足以刺伤眼睛,落下泪来。
  
  而人类之间的情感放入政权更替与民族兴衰的背景里,也总是显地格外风雨飘摇而又异常坚韧切肤。我想我有理由相信,哈桑对于阿米尔的感情是存有某种农耕民族的深沉印记的。《追风筝的人》打开了一扇窗,那里映出一个传统而内心丰腴的内陆农业国在当下世界大潮中一种颇有颓废贵族之感的文明质地来。这是冷战中的阿富汗,是战争中的阿富汗,是战后政权更迭不断的阿富汗。暴力制约暴力,仇恨引发仇恨。但我只是看到了阿富汗人沉默地背起历史,行走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那条路看不到尽头,刻进山川里去,一如那些老人脸上的皱纹一样,平静地包容着滔天的苦难。
  
  胡塞尼把握人类心灵的手法很巧妙,在主人公内心不断的陈述中,内部的灵魂到外部的文明均展示地恰中红心。在这样的文字下,一个满目疮痍而固执地把持着自我的民族或国家,很难不让人感慨万千。纵然那些感慨大多无关实际行动,却能给予人莫大的宽慰。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大片鲜艳卓绝的青葱草原在阳光下自由舒展,一望无垠,空气中充斥着镀上阳光的金色颗粒,火烧云慷慨地垂下。卖馕饼的小贩唱着古老的民谣,吆喝声越来越远,逐渐遁入历史。穿着笔挺的少年与光着脚的少年并肩奔跑,向着阳光展开他们生命的全部内核,风筝缓慢地在橙色的空气里漂浮,断线,然后沉默下去,飘向远方,载着灵魂,最终停驻在得以救赎的角落。少年咧开嘴笑着,背后的世界里风声鹤唳。
  
  阿米尔说,他相信自己身上被下了一个咒语,主宰着他之后生活的全部轨迹。我想,那果真是一个咒语,一个关于恶行通过善行而被拯救,通向爱与完成的轮回。它尚未结束,它仍在延续。
  
  平心而论,在近年将战争,情感与人伦这几个经典母题结合起来的作品中,《追风筝的人》是比较成功的一部。它在其中描写的哈桑与阿米尔之间纯洁到了刺痛灵魂的感情与成人间复杂微妙的情感纠葛联系地非常奇妙;而在涉及时代变迁与文明冲突时,将古老深沉的阿富汗文明和积极活跃的现代美国文明平衡在了一个巧妙的位置,使人在阅读时并不产生两种文明之间的对比感,而是更真切地体会到一种多元文化并行存在,共同构成世界的斑斓。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还是认为那些并不重要,要欣赏这部作品,仅仅保有一份心灵原始的纯洁信仰就够了。浩瀚的绝望中透出微光,那光分明如此羸弱,却给予盛大救赎。
  
  最终夕阳落下,喧嚣渐渐散去,回响不绝:
  
  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
  
  为你,千千万万遍。
  
  语言终究稀薄地无法再继续吐露自身的苍白,我所能做的不过是回忆起高二时运动会上读完《追风筝的人》时抬起头来一瞬间呼吸到的飒然空气,然后因为它传递的某种信念,从而尽力将本心坚持下去,以冀能更长久地保有已承受诸多恩惠而成为如今模样的心灵。
  
  请让那只风筝自由地跌落,这是我最后的请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0#
发表于 2012-8-28 14:03:0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朋友推荐自己读的这本书,据他说是“讲了人性”。可能受这句话的影响,看的时候就有点关注究竟讲了什么人性。
     作者带着一股怀旧的感情去描写阿米尔在阿富汗的童年,写的真实有趣。作为富人阶级的一员,这样的童年是完美无缺的,其中也涉及到了阿富汗的一些阶级种族问题,但都有些蜻蜓点水,无关痛痒。把阿米尔没有勇气去解救哈桑视为一种堕落与背叛,显然有点苛求,毕竟生活中能够像哈桑一样绝对忠诚的朋友少之又少,或许他们只是人类中的珍珠,而其他多数还是芸芸总总的凡人。况且哈桑对阿米尔的友情里边始终还要掺杂着某些仆对主的效忠情分吧。
      虽然作者希望向世界各国人民传达阿富汗遭受的破坏与不幸,确实也起到了在像我这种不关心世界的人群中普及阿富汗历史现状的作用,但是遗憾的是,作者在后半部分的写作没有给人带来多大震撼。似乎是在介绍阿富汗的现状,缺少了一些有血有肉的细节与真实感。而最后他的被解救与裂唇也像是在呼应前文。
      无论如何,这本书使我了解了很多阿富汗的知识,希望能有中国作家也能像世界介绍中国。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0 07:00 , Processed in 0.0439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