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1#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很早看过这本书,今天突然打开豆瓣,想上来写点什么。当我打算写评论的时候,一些就联想到了将“阿拉伯之春”作为标题。是的,应该是这样的。一直以来我们都被灌输一种思维,要服从大局。但正与韩寒所说的那样,独裁者不配拥有内政,也不值得拥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2#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還行,但沒有很強烈的感覺。後來,隨著情節的微微起伏和人物形象的不斷突現,我發覺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不知道爲什麽,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腦海裡還一直浮現哈桑這個名字。我真的真的很喜歡哈桑,一個忠誠、善良、勇敢以及無私的僕人。同時,我又很同情他,因為種族歧視,打從他一出生就註定了以後他的一生會倍受坎坷。他同本書的主人公原本是親兄弟,可是他們兩個人的命運卻如此不同。都說好人一生平安,可哈桑最後卻是死於非命。
  “為你,千千萬萬遍..”一句來自哈桑的溫暖到讓人心碎的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3#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但是当故事将要完结之时,阿米尔看到那个沉默的孩子,索拉博,喉咙微动,如春雪初化,一股暖流闪过我的身体,我知道这个男人的救赎之路走到了终点,正如拉辛汗留给阿米尔的信中所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才是真正的获救。
  故事以七八十年代的阿富汗为主背景,讲了由阿米尔与哈桑两个人之间亦亲亦友的复杂感情引出的一连串感情纠葛,有背叛,不忠,丑恶,也有救赎,忠贞,善良。
  年轻的阿米尔生于大富大贵之家,高贵的血统让他在最好的玩伴佣人的儿子哈桑面前有种天生的优越感,但父亲对其冷漠的态度始终伴随着他的童年,反而父亲对哈桑的关爱备至,引起了阿米尔的嫉妒,一次对于友情的无意的背叛,使得这两个年轻的心渐行渐远,阿米尔去了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哈桑的愧疚不减,在哈桑不幸遇害后,阿米尔鼓起勇气,摆脱了根子里的懦弱,救出了深陷敌窟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拉辛汗在给阿米尔的信中说到: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是不会痛苦的。
  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犯错,但是我们应该忠于本我,始终要怀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生活让我们多心冷,索拉博对阿米尔说:爸爸从来没有做过坏事,他还告诉我要原谅那些做过坏事的人,的确,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早一天正视自己的过去,早一天走上做回好人的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4#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可能是报的希望太大了吧,没有想象中的荡气回肠(指书的后半部分),总之,后半部分胃口吧不大符合我的胃口,没那么紧张,矛盾了,描写不够细致了,是不是写不下去,感觉破坏了整体,在结尾也感觉作者的话没说完,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看看的。
  
                         ----2011.5.12晚 看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5#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拉辛汗
          这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涉及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人性、政治。
          高三那年,我疯狂地看电子书,捧着小小的MP4,解决两三天就能看完的小说,而这本《追风筝的人》我看了整整一周,是断断续续看完的,看完一个片段总刻意地去忘记,我怕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看完这本书,我深深爱上了阿富汗这片土地。
          这本书通篇都充斥着压抑之感,哪怕是开篇美好的童年生活,期间也不时透露出星星点点的黑暗面。也许是采用倒叙写的关系,文中从始至终都透露出一种深深得愧疚感,作者是把自己当做书中的阿米尔来写了,因为愧疚,他把自己写得很懦弱,很没有担当。
          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哈桑所为“我”受的苦难,更加让读者觉得切身体验,小说中,我们一直是从“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样一个为了阿米尔少爷拿着弹弓守护,肯认命,肯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许在他的骨子里,也许他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
          “他的橡胶靴子提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角的拐角处。他停了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再一次看到他笑得如此灿烂,已经是二十六年后,在一张退色的宝丽莱照片上。”我选在春意盎然的四月重拾这本书,可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还是惹得我鼻子发酸,这句话不仅感动了我,更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
          电影版的批判声一片,事实上,很少有导演能将一部巨作拍出让人全身心信服的影片,再优秀,也会让人挑点刺出来。这部影片仅两个多小时,是无法完美刻画出一个关于个体的心灵救赎,进而又可投射出关于国家与民族的史诗般繁杂的情节和人物的。不过无论是影片的构图还是当地风情展示以及配乐都是无可挑剔的,如果能抓住细节拍摄相信会更好,比如将哈桑的兔唇表现出来,增大救赎索拉博的困难等。另外,书中写到风筝线上沾满了碎玻璃,孩子们就是靠线上的碎玻璃来割断别人的风筝线的,每一次的急收放于拉线的过程,代价都是手掌上新增的伤痕和血迹,影片中虽有一个一晃而过的镜头扫过某孩子的手,但更多画面展现的是天空中风筝的舞蹈,以及耳朵中呼啦啦的破风声及底下加油呐喊声混合着失败的主子训斥仆人的嘈杂声,最终没将风筝盛会上孩子的艰辛努力体现出来。
          阿米尔辜负了哈桑全心全意的守护。从小一起长大,哈桑知道阿米尔心中的每一个想法,只要一个眼神交递,一切自在不言中,甚至哈桑学会的第一句就阿米尔,多么纯真善良的人,他心中并非没有登记观念,也许只是一直在自欺欺人,他或许看透一切,心中固执地相信阿米尔少爷当自己是朋友。对着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于相处的人而言,有时却是个压力,你不能轻易许诺或是要求什么,否则他就会飞蛾扑火般,为着自己在乎的人付出一切。为了守住阿米尔的荣誉,死死守护着自己怀中的蓝风筝,明知道少爷就在角落里看着这一切,也许他还怀着满满的希望,期待少爷偶尔也能跳出来,像平时自己守护她那般保护自己一次,可是前一秒还对少爷喊出“为你,千千万万遍!”,后一秒回报自己的却是深深的羞辱以及懦弱的忽视。他将手里的战利品交给少爷,一言不发,故意忽略阿米尔,这唯一的朋友对自己的谎言,洁白的雪地上洒下串串殷红,将自己锁起来,暗暗舔舐自己的伤口。
          阿米尔,是个懦弱老实的人,老实人被逼急了,总会做出极端的事。无法承受对方全心的好,就故意拿石榴砸他,逼着他反击,好让自己的罪恶感以及愧疚感减轻些,但哈桑却拿起石榴敲在自己头上,用无声的倔强回答“对朋友,永远肝胆相照”,他做不出伤害朋友的事。可阿米尔依旧止不住故意欺负哈桑,让自己变成坏人,当良心受到谴责的时候他就用他们的身份不同来安慰自己,毕竟哈桑是哈扎拉人,是下等民族。终于哈桑和父亲忠心的仆人一起离开了,都说哈米尔将手表放在哈桑枕头下是为了陷害哈桑,我不明白那是真的嫁祸还是他只是单纯地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讨好哈桑,与之重归于好。
          都说哈桑善良单纯,也许他的善良只是因为一直以来卑微的地位,因为卑微,所以容易感激。一直以来,哈桑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总赢得阿米尔父亲的赏识与夸赞。哈桑生日时的场面完全不如阿米尔热闹盛大,但阿米尔生日时很不快乐,他甚至昧着良心强装笑颜,对害自己朋友的敌人,伸手言谢。
          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谁也无法逃避。喝过同样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有时连时间也无法抹去。还记得山丘石榴树上的刻痕吗?很多年后的阿米尔,回家了,古时大诗人能长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或是感慨“物是人非啊”,这里的家已不是儿时记忆中的家,在塔利班头子阿塞夫“勤勤恳恳”的努力下,此时的喀布尔已面目全非——随便踏一脚就可能踩到地雷,到处示威的俄军坦克充斥着这个城市,难怪有人说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真正快乐的儿童没有几个。在那块赐予阿米尔爱的地方,他亲眼看见男人出卖自己的义腿;美貌的普什图女人(他的族人)被狞笑的俄军带走;曾经的大学教授在乞讨;一对通奸的情侣在足球场上被塔利班活活砸死。可是,那棵石榴树,那深深的刻痕,还在,似是嘲讽,似是暗诉,上责阿米尔背叛好友,下斥恐怖分子的暴行。
      这个故事并不像永远充满欢声笑语的印度歌舞片,结局总是完满的。哈桑,忠心、纯真、善良的他,走了。佛语说“因果循环”“现世报”,我说因果循环会带来现世报。接下来就是阿米尔的报应了,自己最尊敬的父亲辞世,深爱的妻子不能生育,他得救赎自己,一通电话是契机,他带回了哈桑的儿子,被折磨得严重自闭试过自杀也长着兔唇缺少亲情的孩子。
          他用以前哈桑讨好他的方式讨好索拉博。不过,假如他不知道哈桑的生世,还会这样对待他的侄子吗?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很纯洁也很脆弱伤不起。
          “为你,千千万万遍”风中带来呢喃的话语。最后一次见到这句话,是在书的结尾;最后听到这句话,是在电影的末尾。每次听到这句话都让人有流泪的理由,但这里面包含了完全不同的涵义。
          感动,悔恨,释然。阿米尔虽然不能冲进当年那条小巷,不能挽救哈桑的生命,但他让自己心中的哈桑复活了,他的血液流淌着哈桑的质朴和善良。他们是兄弟,喝同样的乳汁长大,任何事情都无法拆散他们。
           还记得开篇那段: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会掉落何地时,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充满稚气的对话,我甚至还能依稀看到哈桑微翘的兔唇,有点痞痞的模样。
          当我老去,但愿也能拥有如此潮湿岁月的回忆。
          两处疑惑:
          哈桑为何能够准确知道风筝最后掉落的地方,阿米尔说“有人说他追的是风筝的影子,他不用抬头,就是知道。”难道是他天生的敏锐度。
          电影阿米尔父亲辞世前夕与儿子媳妇的晚安吻,我能看出他时日不久了,他在阿米尔他们走出房门后,还深情地吻了一件透明的挂饰,满脸愧疚又虔诚的表情,难道那个挂饰是哈桑的?他在对哈桑道歉亦或是在告别。他们俩不能相认终是一种遗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6#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 (最经典的就是这句了)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
  
  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的好。
  
  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的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
  
  这里,有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我跟荷麦拉对抗着整个世界……到了最后这个世界总是胜利者……
  
  当罪恶导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赎.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
  
  我走出索拉博的房间,心下寻思,是否宽恕就这样萌生?它并非随着神灵显身的玄妙而来,而是痛苦在经过一番收拾之后,终于打点完毕,在深夜悄然退去,催生了它.
  
  哈桑,你要让我拿你怎么办......哈桑......
  
  最终历史不会改变,宗教也是.他是什叶派,我是逊尼派,他是哈扎拉人,我是普什图人.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
  
  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
  
  成为被注目而不仅仅被看到,被聆听而不仅仅被听到
  
  人们说同一个胸脯喂大的人就是兄弟.你知道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去追(译者的话)
  
  战争,让父亲成为了稀缺物品
  
  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
  
  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道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救了我。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
  
  哈桑跟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
  他说的是”阿米尔”.我的名字.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孩子们就是这样对付恐惧……他们睡觉……
  
  生命如同火车,请上车!
  
  在美国,甚至连苍蝇都在赶时间
  
  毕竟生活并非印度电影。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缓前进
  
  安拉保佑"我辉映,虽然这句"安拉保佑"从我嘴里说出来有些口不由心.哈桑就是这样,他真纯洁的该死,跟他在一起,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天气暖和,阳光灿烂,湖水像镜子一样清澈。
  但是没有人游泳,因为他们说湖里有个鬼怪。
  它在湖底潜伏着,等待着。
  
  如果说索拉博很安静是错误的。
  安静是祥和,是平静,是降下生命音量的旋钮。
  沉默是把那个按钮关掉,把它旋下,全部旋掉
  
  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那时我才明白,在美国,你不能透露电影的结局,要不然你会被谴责,还得为糟蹋了结局的罪行致上万分歉意。
  
  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每逢哈桑和我在索拉博电影院看完印度片回家,阿里、拉辛汗、爸爸或者爸爸那些三教九流的朋友——各种远房亲戚在那所房子进进出出——想知道的只有这些:电影里面那个姑娘找到幸福了吗?电影里面那个家伙胜利的实现了他的梦想吗?还是失败了,郁郁而终?  
  
  当他们准备剥夺你某种东西的时候,才会让你感到这么快乐
  
  而我假装没有听到他喉咙的哽咽。就像我假装没有看到他裤子后面深色的污渍一样。也假装没有看到从他双腿之间滴下的血滴,它们滴下来,将雪地染成黑色。
  
  很多时候,人不能只随着自己的思想.,就像比如说,妓女不能有了性欲才去接客.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谅起了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我自己说。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他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
  
  爸爸常说,甚至连伤害坏人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还因为坏人有时也会变好
  
  我觉得自己好像坠入万丈深渊,拼命想抓住树枝和荆棘的藤蔓,却什么也没拉到
  
  “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
  “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7#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接触“追风筝的人”,是在两年前看梦工厂改编的电影,在阿富汗政治、宗教压迫的黑暗背景下,被主人公那种追求自由所感动,信任、忠诚、智慧、友谊在全片中被展现的淋漓精致,带给我们无法言说的感动。作者通过一种温情的方式将阿富汗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国家、了解这里的人民甚至是文化。
  那句:为你,千千万万次。至今,仍然感动着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8#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和每一本书的相遇都可以称作邂逅。
  
      邂逅《追风筝的人》源于豆瓣的一个线上活动。大家都来推荐对自己影响很深的书。好几位推荐这本小书,有位豆友说,从小到大一直的陪伴。虽然带着好奇,可从第一眼开始,就无可救药沦陷在这个阿富汗的世界。
  
      这个世界纯美、安静,这个世界充斥了嫉妒和战火,这个世界刻画了反差和严峻。
  
      可是,这是一个无比真实的世界。亲情、友情、爱情交映生辉。
  
      阿米尔少爷始终追悔于对哈桑的不公,也许他只是更想得到父亲的一丁点认可。他对此事耿耿于怀,一直祈求的自我救赎迟迟没有到来。在故事的结尾,当他带着迟疑重新踏上喀布尔的土地,以生的名义,冒着抛下妻儿离开家庭的巨大风险去拯救哈桑的儿子、自己的侄儿,一切愧疚终于开始消散。
  
      他愧疚,是因为他在乎,他有罪恶感和羞耻心。
  
      哈桑一再容忍,是因为他大度,他忠诚,他甘心为你,千千万万遍。
  
      两个同根所生的孩子,因为世俗的眼光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可是,他们懂得生命。
  
      那么,我自己呢?
  
      是不是一直在逃避一些事情,是不是懒得向前再进一步,是不是自暴自弃不去做更多的努力,是不是只为困难找借口不为解决找方法,是不是只为自己从不为别人,是不是忘记自责为何物只是我行我素低头向前???
  
      不要放弃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要忘记把美好的事情做到更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9#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我们周围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可是,真的很难找到那个肯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
  有时候,以为身边的人,就是最懂自己的,可是,到最后,会发现,最懂自己的那个人已经不再身边了。
  当初就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吸引我来读《追风筝的人》,我记得以前也有人对我说过这句话,我也对别人说过。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个电话,就会有人把身旁的位置留给彼此。后来,我们逐渐长大,我们拥有各自的生活,我们都很久不曾再说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对我说出这样感人的语言。我也好想说这样的语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0#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读到一半,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其实一直到读到结尾,我都以为这是本自传小说,一直感慨作者的真诚,能袒胸把心中的那些柔弱的感情吐露出来。最终我才发现小说多半是作者构想出来的,我便更感动于文字的真实、情节的自然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2:14 , Processed in 0.0686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