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1#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
  
  
  
      合上书,然后再打开,翻看前面那些评论,故事中一些碎小的片段又开始在脑海里回旋,我看到阿米尔的父亲开着福特野马轿车,行驶在阿富汗土黄色的路上;我看到两个孩子在树上吃桑葚,嬉戏;我看到阿米尔和哈桑的风筝突然冲向下,隔断蓝色风筝的线。但我不愿想起阿米尔的父亲,在美国受尽劳累,得重病死去。
  
      有人说这是一本很细腻的书,的确如此,全书对感情的描写十分细腻,十分真实,或者说,作者很擅长抓住人的内心。在读到一些场景时,我总感觉,仿佛我就是阿米尔,阿米尔就是我,“我”看着哈桑被欺负,被猥亵,却不敢上前,最后偷偷跑开;“我”假装没有听到他喉咙的哽咽,假装没有看到他双腿间滴下血滴,艰难地和他打招呼。即便是阿米尔对哈桑以及阿里的背叛,也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童年以及少年时期的一些阴暗的小情绪,在这里找到了outlet.
  
      个人觉得前三分之二写得要好一些,苏联入侵前的阿富汗,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十分祥和,充满东方的色彩,甚至带上了一笔与大地紧密贴近的土黄色,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的开头对伊斯坦布尔的描写。这两种描写给人的感觉大体相似,都使人由衷地产生一种向往之情——在那淳朴,干净的环境里,现代化所带来的罪恶与不安全感,以及后现代的虚幻,都没有展现出一丝一毫,相反,古老的传统,没有被污染的环境可以让人静下心来。作者在前言里说,他想要将一个人性化的阿富汗展现出来,我想,他做到了。读这本书之前,阿富汗在我的意识中只是与塔利班,恐怖主义,还有最近被击毙的拉登联系在一起,我也不知道它在地图的哪一个角落,大概是中亚的地方。然而现在,我对阿富汗有了一个画面般的认识:苏联入侵前的美好图景,苏联军队对当地人民的摧残,圣战组织和塔利班的暴虐...
  
      但那从来就不是世外桃源。即便是在最美好的那段时期,隐藏在那些生活图景之下的种种矛盾,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激烈,最终成为悲剧之源。普什图人与哈扎拉人,逊尼派与什叶派,从出生就被烙印在身上的“标记”,成了两个人友谊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在父亲的“压迫”下对自己过于苛刻,极度渴望得到认可;另外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却无法避免被侵害,只能默默承受痛苦。
  
      这是亚洲人典型性格中的两支:摇摆不定与善良正直。即便是对于我们这些性格复杂的中国人,这也是两种突出的特征。这本书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以及处在这一文化氛围里的人的性格特征。相比与欧美人的外向性,亚洲人天生偏向于内部,习惯于向自身的内部发展,在里面建造一个美妙绝伦的宫殿,一般其他人很少能够见识到它的宏伟。想反,和一个西方社会里长大的人在一起,多数情况下你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对方的能量,也许你会因此而被感染,但你一般不会下意识地去用自己的气场压制住他。亚洲人生性内敛,但拥有很丰富的情感,只是表现得不够直接。“为你,千千万万遍”从哈桑的口里说出,几十年后又在阿米尔的喉咙处将要吐出,这是发自心底的声音。
  
      阿米尔的父亲在美国生活的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一个身材高大,善于经营生意,受人尊敬的人,在陌生的国度只能做又脏又累的活,忍受着对家乡的思念,这需要多强的忍耐能力!而在便利店和店主发生争执,完全是cultural shock的体现。即使是得了重病,时日不长了,他还是应阿米尔的请求,去将军家提亲,用在美国辛勤工作的积蓄作为礼金,这是骨子里的责任感。
  
      《追风筝的人》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它能引导我们去反思一些东西,关于自身,关于周围的人。最终,人们会明白一些事,彼此之间的偏见也会少些。但愿如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2#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上的罪只有一种,那就是偷窃
  为你,千千万万遍。
  
  很后悔为什么当初在图书馆没有把书看完,以至于后来每次去图书馆就找不到这本书了。“为你,千千万万遍”——虽然只有短短的7个字,但是却包含了小男孩对友情的无比忠诚,不是因为对方是主人家的儿子,仅仅只是因为两人彼此是朋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3#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人生经历的迥异,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的追求。不断的追寻是为了不致让人生留下遗憾,是对自我的救赎。
      读毕《追风筝的人》,给予我的更多是一种震撼,无关乎社会,更多的是人性的锤炼。一份隐藏的阴霾,无法言喻的心灵体验。追寻的人生财富,其实是我们曾经触手可及的,但是那时意识不到它的珍贵之处。因为心灵除了展现给世人看到的一面,还有自己也无法看清的角落,那里隐藏了人之初的本质。不断上演的人生情节,有的为之蒙上灰层,有的为之洗涤污垢。因为遗憾、确实的美丽,人生才有了纪念的价值。
      一路成长的历程,一路追寻的困顿。
      每个人都是准风筝的人。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然而追寻之物却发生了质变。我说不清楚这个度是在哪儿,只是有几丝惋惜。
      只是希望我们将知道风筝所落之处,花费毕生而求得之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4#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书,可以久久的在心中烙印,深深的感动于情感的真挚,多少真实需要用时间来磨练,多少情谊需要用时间来雕琢,何不想在当今这样的社会遇到这样一个人,只这样一份,情,我们自己又能有多少,太多的利益,太多的关系,太多的猜疑充斥着这个社会,那简单的一份情感,已慢慢远离着社会,最真的,最深的,最让人泪流满面的,是时间让你一层层的看到事物的真相,是时间让你一点点的脱去你身上多附着的东西,回归到最初的我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5#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在读前几章。感觉好极了。作者的童年时光,就像小溪缓缓流进心里。不多不少。记忆中,这是最吸引我的一部小说。两天就读完了。每次读到“哈桑”两个字,心就难受。但是寻找“哈桑”又是全部的动力。与哈桑的忠诚、勇敢相反,作者的逃避、懦弱让我费解。但是,读完之后想一想。作者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哈桑则是理想中的。它没有给我现实的指导,也没给我哪方面的知识。它给我的是欣慰、心痛。知道了结局,我便想重新看一遍原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6#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追风筝的人》,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哈桑让我感动,这是一个善良真诚的孩子,从来没有想过伤害任何一个人,他对阿米尔的友情,这是多么美好纯洁的感情,“为你千千万万遍”,未曾想过值不值得。哈桑,让我觉得悲伤。让我更悲伤的是,战争带来的伤害是那么巨大。我痛恨那些喊着“替天行道”的口号的刽子手,他们嗜血残忍,对生命毫不在乎。种族清洗,这是该下地狱的罪行,在书中我所看到的哈扎拉人是朴实的,单纯的,善良的。我悲悯阿富汗的人们,怜悯哈扎拉这个善良的民族。阿富汗有儿童,可是儿童没有童年。故乡,多么美好的一个词,原本热闹喧哗的城市如今只剩残垣断壁,烤肉香飘飘的气息只存在了记忆中,故乡弥漫着腐烂尸体的气息,同胞们正在摧毁自己的家园,我不懂,为什么他们这样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7#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好的书的乐趣和魅力就在这里吧,它会让你静下心来思考,审判自己,通过文字感受它所想表达的,你没经历过却喜欢探讨并明白的。
    全书有中感觉——作者是在讲个故事。我想每个人都比较喜欢听故事的,无形中拉近了亲切感。开篇寥寥数语就把你拽住,因为它是这么真切具体,让你完全沉浸在这个故事中,并相信它是发生过的。
    生活有许多惊喜,有快乐的,当然也有悲伤的,甚至有些是震惊的。书中就给了你这些一个个的惊喜。按照目前的阅历,本应该对作者创作的真相有一定的猜想,因为真相并不令人无法想像,但当得知真相时,我还是狠狠地被震惊了把,回望前面,哦,这是个在叙述“我”的故事,不是别人的,更不是听来的,而是“我”亲身经历的,“我”把自己的经历前前后后,按照那份记忆慢慢讲来。所以我感受的是作者那份真诚,与他一起感受那份他的这个经历。
     希望总是存在,不管在何地何时,尽管有时希望比较渺茫,但它毕竟存在,并且往往是那份渺茫的希望支持着信念。生活在继续,时间在清洗一切,当往前看时,希望总是有的,到时又会印证那句话:生活仍是美好的。
     虽然书中的故事无论怎么看都是悲剧色彩多些,但通篇读来,总是有股暖流在流动的。阿富汗,之前一直不太了解的国家,这次来了次文化的洗礼。
    我在想,连在阿富汗,希望都是那么美妙的存在,人们都在尽力的美好生活。一下不知道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追风筝的阿富汗人,我想我会记住你的故事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8#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先看的同名电影,后购买的书读。对于我而言,评判一部作品的好与坏并没有特定的标准;只是觉得能触动我心底的作品一定是能和我有某种心灵层次上的撞击。相比之下,我喜欢小说胜于电影,其理由也仅仅是因为在看这本小说时,好几次都被作者的笔触感动得落泪。而电影,更多的是让我心中有股久久不散的阴郁,浓得化不开... 更多地,在看小说时我把电影中出现的景象和小说结合。我仿佛看到在美国的成年后的作者,一件白衬衫,一件洗白的牛仔裤,坐在书桌前写着这本小说,他的周围,弥漫了一圈圈,一层层,忧郁的蓝色,很浓很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9#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0 最近两天很奇怪,突然间身边各种相关朋友的讨论,各种描写朋友的歌、书。难道真应该细细品味一下内心所谓的朋友到底是意味着什么,自己该如何对待朋友吗?
  
    1 追风筝的人是两年前看的书,还是跟朋友借的,三天便看完了。两个月前回北京,放风筝,妹妹问我,追风筝的人是什么意思?我完整的描述了放风筝和追风筝比赛,却没有说他的主旋律是叙述友情的。但我买了这本书送给她。有意思的是,我不经意又把全新的书带到了香港。索性,还有个小朋友,我决定转送给她,回去再给妹妹买一本。去年她的生日我送了她一本《挪威的森林》,从那时起就在想,如果我能在她每年的生日都送她一本书,那将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昨晚失眠,用了3小时的时间重新读了整本书。其实这不仅仅是关于友情的书,它还包括亲情和爱情。只是那友谊的背叛有让人难以呼吸的力量,所以才能在几年后提起这本书时成为铭记在心的部分。然而对于阿米尔来说,在他内心深处可能从未承认过哈桑就是他的朋友,哈桑对于他只是个奴隶。只有哈桑认为阿米尔是朋友,可以无条件的为阿米尔牺牲,但哈桑却忘了至关重要的事,阿米尔是否真的把他当朋友。。。多年后也许哈桑问阿米尔:朋友,你可曾记得……?阿米尔会说:朋友,其实我从未忘记。但是阿米尔忘却不了的是他的背叛行径,而不是他失去了一个朋友。
  
    2 今天听广播,话题竟然是朋友。有个女孩说,她在自己生活最低潮期会选择放弃身边所有的关系,不再有任何联络。经历无数低潮期后,只有一个死死咬住她的死党最后留在了身边。看看身边的唯一死党,除了验证这份真正的友谊之外,她还感叹自己为什么会放弃曾经那么多的朋友,难道他们就不是真正的朋友吗?当她回想起被她放弃的那些朋友时,欢乐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过往的朋友如果问起:朋友,你可曾记得……?她会说:朋友,我从未忘记那些美好的瞬间,但注定你我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
  
    3 Friends我已经看了第五遍了。曾经有朋友跟我说,如果我们也能凑些人,像friends里面这6个人这般生活该有多好啊!是呀,那是因为我们在friends里看不到分离,10年,6个人厮守在一起,彼此了解每一个细节。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朋友概率有多大?就因为大家不愿看到朋友的疏远甚至背叛,沉溺在其中。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少有人喜欢看friends的番外joey。这告诉我们,其实他们还是各奔前程了。但我相信,这样的朋友是用心记忆的,余下的生活中不一定每日厮守,只要相遇,会说起,嘿,哥们,你还记得当年你***囧相吗?朋友给予会心的微笑后会继续互相揭短,然后就像仍然每日厮守着一般。
  
    4 有一天问妹妹,你每天身边那么多朋友,你确定能跟你走到最后的有几个?妹妹说:你,王璐璐,没了。我内心一阵感动,但是给了一个最无聊的回答,姐不算吧~ 回想起来,自己都很囧。也许就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才会给这么次的答案。因为无论我跟她有多久没有联络了,我们互相都不用问起你可曾记得……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从未忘记。
  
    5 对我而言,朋友有很多种,他们的集合能做我的容器,盛装所有我的斤斤计较,我的大度;我的信口开河,我的心思细腻;我的不羁,我的保守;我的多动,我的沉默;我的恶劣,我的善良;我的事故,我的单纯;我的二,我的精明;我的呆板,我的机智;我的……所有的这些,我从未忘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0#
发表于 2012-8-28 14:02:5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最好的途径就是看这个国家的电影,读这个国家的著作。电影有时候是一种美化,可是独立的作家不会骗人。
        我们不了解阿富汗这个国家,能够听到的片言只语都来自美国的描述,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一个强势的国家,他宣称阿富汗是一个恐怖主义国家,我们会相信。阿富汗唯一让我们认识的名人可能是拉登,可是美国帮他打上了坏人、恐怖分子的标签,我们对阿富汗的印象可能只有战乱,贫穷,蒙面的女子。可是读了追风筝的人,我对这个国家改观了。
         每逢佳节,人们就会放风筝,追风筝。追到最后的风筝,是值得大人骄傲的事情,手上被风筝线割伤的疤痕,是孩子炫耀的资本。天上五彩缤纷的风筝,地下欢声笑语的人们,这是你想像不到的阿富汗。
  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开始是愉快的,他们形影不离,一起玩乐。但是阿米尔一直对哈桑的血统和仆人身份心存芥蒂,更妒忌他爸爸对哈桑比对自己好。直到有一天,哈桑被一个少爷强暴了,阿米尔就在暗处看着,可是却不敢去制止。这件事成为他终生的阴影。
         战争来了,大家都匆忙逃跑,阿米尔与父亲放弃优越的生活,偷渡美国,当上了卑微的二等公民。他结了婚,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这时候却传来消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活在水深火热的日子中,他也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为了平息自己心中的悔恨,也为了自己的血肉亲人,他千里迢迢的奔赴战乱的阿富汗。找到了索拉博,却发现他正遭受着他父亲当年遭受过的命运,被恋童癖的阿塞夫折磨着。最后他们还是逃出生天,又因为美国签证的问题受阻。各种各样的磨难让索拉博这个小男孩承受不了,他选择了自杀,幸而被阿米尔发现,又有惊无险,重重波折后,他们终于回到了美国,让索拉博过上了正常的生活。索拉博慢慢放下了心结,最后的场景定格在一次放风筝的场景中,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就如当年哈桑为他做的那样。
         看完整本书后我真的感觉很不舒服,超级的不舒服。好像有一种压抑感沉沉地压在心上,好像再也不会快乐起来了。裤子上接近黑色的血液,哈桑痛苦的眼神,索拉博的眼影,及他手上割腕的痕迹。这不仅是阿米尔心头的阴影,这也感染了我,变成了我的阴影。生在和平年代,和平地区的我想象不到世界上居然有这种事情,可是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阿富汗被美国摧毁过后,现在剩下了什么?是贫穷,罪案,心死的人民。
         世界为什么要有战争,不都是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利益的无聊行为吗?可是战争后遗留的问题——人民的心灵创伤,变成了废墟的城市,根本不是那种利益可以填补的。希望国与国之间可以用合作代替战争,让世界充满爱吧。
         这样的故事很动人,这样的事情很瘆人。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5:32 , Processed in 0.0520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