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1#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在阿富汗98%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0%属逊尼派,其余为什叶派。普什图族属穆斯林逊尼派,人口大约占阿40%,而哈扎拉族信奉什叶派,人口大约占阿9%。而因为信奉不同总有矛盾冲突。所以才会有阿塞夫这种有种族清理思想的人,以及阿米尔这样的内心被种族和地位影响的人,阿米尔从未把正直忠诚的哈桑当朋友,而哈桑也像乖顺的羔羊服从社会现实。
  唯一使我感动的是哈桑把自己当阿米尔的朋友,并屡次为阿米尔付出,在山丘上,石榴树下,甚至是早餐桌旁,都有哈桑纯洁的身影。最后为他的好朋友追逐蓝风筝留下的欢快身影以及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都透不过气了。到后面阿米尔的懦弱赶走了哈桑,雨中,哈桑为他的朋友默默离开了。
  除了种族主义,战争对阿富汗的摧残也是显而易见的,街道的烤肉香,道旁的树都不复存在,代替的是断垣残壁,垃圾疾病肆虐。人们幸福安逸的生活在查希尔国王被推翻的那晚已经在慢慢发生改变。从北方联盟的摧残到塔利班在马扎里沙里夫对哈扎拉人的屠杀,阿富汗已经沦落了,人们的生活跟着沦陷。20多年后当作者回到喀布尔寻找索拉博时,看到人们的生活不能自保,以及之前的老师沦落到街头以乞讨为生,并且连一座遮风避雨的恤孤院都没有,无奈的恤孤院老师唯有卖孩子才能照顾大多数孩子。而当作者要申请收养索拉博时,由于社会动荡,申请收养阿富汗孩子是件很困难的事,在20世纪70年代前阿富汗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生活会变成这样。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无情的杀戮。
  当塔利班统治时,对阿富汗人民的摧残更是惨无人道。塔利班要建立世界上最纯洁的伊斯兰国家,所以导致在其控制区内,全面推行伊斯兰法,实行极端宗教统治。塔利班颁布政令禁止电影电视,严控娱乐活动;男人必须蓄须,女人必须蒙面,不允许妇女接受教育和就业,违者将受到严厉惩罚。因此,阿富汗人备受精神上的摧残,失去了属于他们的文化和娱乐,斗风筝消失了,毛拉笑话在进步的社会仍未改变丝毫,甚至是人因以子虚乌有的罪名被残酷的杀戮。
  书中稍微写了些阿富汗人流亡到美国的事,还有阿富汗人的大致性格,阿富汗本该是个繁荣而安逸的国家。
  阿米尔最终获得了救赎,但他的懦弱仍旧存在。
  我也负过疚,救赎是漫长且充满心理阴影的,随着年龄增长,我的目标就是懂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2#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个公平的世界吗?如果它公平,阿米尔的父亲不会在拥有儿子的同时失去妻子,埋下隐患,注定下半生在沉痛中度过。
         如果公平,阿里不会由于自己的哈扎拉血统,生来为仆,并世代甘心忠实于自己的主人与身份。
         如果公平,阿米尔不会带着赎罪的阴影降落人间,从懂事起,就带着不安与失爱的心情看着父亲的脸色度日如年。
         如果公平,哈桑不会倾尽所能仍得不到亲情与友爱,在卑微的角色里窝藏屈辱与秘密。
        “证明。获救。赎罪。之后是永远幸福。”
         正是由于种种不公,我们都无法完美,我们可以把原因推脱给命运,或者造物者的不仁慈,但当一切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只能责无旁贷地担待责任。于是,我们总会在人生的某一出戏里,上演赎罪。证明自己,拯救生活,赎回罪过,之后才有幸福生活。
         就像拉辛汉说的,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由于不善良和懦弱,我们在心中种下罪孽的种子;由于善良和不甘懦弱,我们奋起赎罪。何时解脱?“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整个世界有时小得就像一个喀布尔:“一个奇怪的世界,有些事情比真像更重要。”这事情可能是财富、爱情、命运,让我们在一瞬间将别人的生死定位为献给真主的羔羊——为了促成好事,为了真主开恩,一定要付出某些生命。在自己的利益面前,我们之外的任何人都 可能在一瞬间退化成哈扎拉人或任人宰割的羔羊。
         但是,如果我们的良知尚未全部泯灭,我们一定会在余生寻找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像阿米尔的父亲那样,捐助贫民,为不相干的人见义勇为;像阿米尔那样,放弃原有的生活,进入危险地带去要回自己的心安理得。
         也许你是哈桑,“纯洁得该死,跟你在一起,别人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更可能大多数人是阿米尔,渴望爱,却带着懦弱、傲慢与自私平常的生活,为一己私利索取过别人过火的付出,又在之后的数个春夏秋冬惴惴不安,因为内疚而给予他人更多的宽容,极力地讨回生活。
         我们——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像阿米尔一样生活,在缺陷与不完美中努力挣扎,一路追逐着属于自己的那只风筝,任自己时而停歇,时而上路,时而彷徨,时而坚定,却为“你”——那只承载着梦想、友谊、真诚、承诺或者你赋予的任何的风筝,千千万万遍地,追逐着。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这世界如此公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3#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我看过的大部分小说不一样。
  
  我想起了孩提时代的各种恶作剧,那种——随口吐痰、扰乱女孩跳橡皮筋、把粉笔头偷偷放进老师茶杯、上课时假装认真却拿着小刀割断前面女孩的发尖、学会一句粗话便亟不可待地一天到晚说个不停……的故事,实在是太多。放在我记忆里,没有人提起过,我也没有向人们提起过。
  
  如拉米尔(主人翁),我不过是个缺乏勇气的人。我用着各种恶作剧,企图显示我的胆量,其实,每一次被老师抓住,从来不肯承认,原来那些不过都是懦弱的表现。
  
  庆幸的是,一如拉米尔,生活终究让我慢慢地拾回勇气。那
  
  一切叙述都是那么简单、自然,似乎就是一个有点愧疚的男孩在跟他的朋友说起他的糗事,说得很普通,故事也很简单,但来自灵魂的拷问却异常地有力量。那么多的快乐,那么的小心眼,交织出一段尘封不住的记忆。
  
  直到拾回勇气,记忆被打破尘封,开启了,就如风筝迎上了风,慢慢地飞了起来。虽然,线还握在我们手中,可是那些胆怯、内疚、懦弱……已经随着风筝飞走了。当追风筝的人,把风筝追回来了,捧着风筝的同时,也是捧着过去往事的时候,笑一笑,把风筝,也把往事挂在墙上。
  
  敢于直面。人生便痛快。
  
  
  Ps:《追风筝的人》句子品录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情诗的绝佳句型!譬如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素雅,那个浅笑的素雅,那个穿着花格子裙的女孩。
  
  
  他会关上门,留下我独自纳闷:何以他总是只有大人的时间?
  
  ——我只想到小王子。
  
  
  书中说我的族人对哈扎拉人妄加杀戮,迫使他们离乡背井,烧焚他们的家园,贩售他们的女人。书中认为,普什图人压迫哈扎拉人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前者是逊尼派穆斯林,而后者是什叶派。那本书记载着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那些事情我的老师从未提及,爸爸也缄口不谈。
  
  ——历史不应只是英雄人物的历史,更是百姓的历史。描述当下百姓的生活状态,比描述英雄的丰功伟绩要真实。我也有很多事情只是从书本上获得了解。
  
  
  提到什叶派这个词的时候,他皱了皱鼻子,仿佛那是某种疾病。
  
  ——宗教的不一,产生了恶意。
  
  
    他清了清喉咙,放声唱起来:
  
    我站在高高的山上
  
    呼唤阿里的名字,神灵的狮子
  
    啊~阿里,神灵的狮子,凡人的国王
  
    给我悲伤的心灵带来喜悦
  
  ——真是一首好歌。
  
  
  当然,问题在于,爸爸眼里的世界只有黑和白。至于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全然由他说了算。
  
  ——似乎多数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都是这样的父母。
  
  
  如果说有什么真主的话,我希望他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做,而不是来关注我喝烈酒。
  
  ——这是个很好的逻辑。
  
  
  我不时微笑,点头,大笑,一切恰到好处,但我几乎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
  
  ——如今的世界也是一切恰到好处,唯一缺陷是:没有任何我们内心需要的内容。
  
  
  “这样说很伤感情,”他说,耸着肩,“但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安慰好。
  
  ——什么时候我也能这样面对那些所谓的两难。
  
  
  奇怪的是,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得太累了。
  
  ——缺乏勇气去面对带来的痛苦未必比直面困境而带来的痛苦少。
  
  
  在那些通道里,惟一比茶更流行的是阿富汗人的流言。
  
  ——也许,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劣根性。
  
  
  要度过连续六个漫漫的雅尔达之夜,我才能再次见到她。
  
  ——如果你有一个你也深爱的女孩,那么每一个夜晚,都是雅尔达之夜,或者**夜。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
  
  ——还小的时候,在乎的是得到父亲的爱,在乎维护自己的荣誉,在乎得到称赞,而不在乎友谊、勇气、理解和信任。我们通常在乎的时候,却不懂得什么才是珍贵;等我们分辨出什么是最珍贵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在乎太多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4#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几天前读完了《追风筝的人》,觉得这书特有名著的范儿,看来书店的推荐没有错。
      所谓名著的范儿是什么呢?这么说吧,曾经我喜欢青春小说,《挪威的森林》《玉观音》等都曾让我感慨万千,甚至作为一个纯爷们却无耻地为《匆匆那年》痛哭了半宿。但我必须承认,这些书经典,但非名著,即使有着深深的心灵共振,但那是一种在小世界里留给自己面对的悲伤和感动。名著则不同,他很少回避历史和社会背景而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像青春小说那样,当两个有情人在一起之后,故事戛然而止,名著会把他们后来的故事交代给你,即使你不愿去面对。现实世界就是这样,不是像肥皂剧那样,经历了跌宕的感情挫折之后就能永远的在一起,因为爱情或许经得起风浪,却不一定经得起平淡。青春小说交代了前半段的海誓山盟,却没有告诉我们之后的柴米油盐,名著很现实,现实的让人难以接受,像《水浒》里徒劳的忠肝义胆,像《三国》无可奈何的世事变迁,像《西游》满篇的讽刺时政,像《红楼》难言的俗世沉浮。名著不是要感动你,而是在恶心你,不会让你泪眼婆娑,却让你欲哭无泪,不是催化你本来已有的情绪,而是戳到你不敢面对的内心。
      言归正传,《追风筝的人》是这样的,年幼的阿米尔在风筝大赛时的一次错误,造成了他身边人极大的伤害,也酿成了他前半生不断的悔恨。然后步入中年的他却拥有了一次重新成为好人的机会,这一次,他像当年的仆人哈桑那样,成为了一个追风筝的人。名著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它不会单一的告诉你,它究竟要告诫你什么,所以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也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想着童年甚至至今,都曾多多少少的在犯错,或许有些事,真的能让我们悔恨一生。我不禁想到,阿米尔究竟是真的后悔,还是仅仅是悲伤,哈桑是否从来都无怨无悔,因为他所承受的屈辱,恰恰是坚持了另一种荣耀。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出错,免不了纠结的一塌糊涂。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追风筝的人,你向往,却不敢成为那样的人。
      人要学会避免犯错,但更要学会的是适可而止。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阿米尔那么幸运,既拥有一个不会抱怨的朋友,又拥有重新成为好人的机会。我不喜欢为做过的事后悔,却会为未曾尝试而抱憾,但这仍然是一种自我安慰,因为做了的事,更多时候也会让人后悔,只是不敢承认而已。于是我们在纠结中长大,变老,等待,望着天空,却知道自己没法成为那个追风筝的人,因为,已经过去,于是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后悔。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5#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每次看到这七个字就老心痛了
  
  哈桑 一个很隐忍的孩子 在看到自己一直拼命保护的人在自己需要保护的时候没有保护自己 之后又原谅了他 最后再次被他陷害出卖 对于儿时的哈桑来说的心灵承受了太多太多本不应该承受的东西了
  与之后 索拉博 也是因为阿米尔的违背诺言而自杀变得沉默作了呼应 让人对这对父子 真心感到心痛
  
  拉辛汗让阿米尔回去找索拉博就是想让他领养他
  “那里有一条让你成为好人的路”我觉得被打或者帮索拉博申请仁道签证根本不能赎了他心中的罪恶 他对跟他同龄的孩子造成的伤害 岂是如此轻易的就能偿还的 索拉博如此哀求他 但正如他自己说的 当索拉博进浴室的时候他真的是睡着了么?诶。不想深究了。心疼小索拉博噶
  
  最后的结局又是以“为你,千千万万遍”收尾
  真心希望索拉博在美国生活一切都好
  比他父亲的命运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6#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读完了《追风筝的人》。米国流行文化是中产的文化,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强势群体的反抗,以及同一个圈子里的友爱。这三个浪漫主义低俗元素在文化流水线上被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题材包装起来,带着凶残的表演欲望,像洪水一样席卷世界。米国不会再出现另一个海明威了,也不会有勒克莱齐奥,更不可能有卡夫卡。 米国文化工厂里的文字工人都是些迎合低智人群的娘娘腔。
  
  不过怎么说乜,我还是这部小说没出息的感动了。总是心惊胆颤又急不可待地进入下一个情节,很害怕一不小心就要哭出来......前段时间在一个视频里加了个comment,很能说明这这种心态,转过来。
  
  看过这个短片以后,一直疑惑为什么制作这么粗糙的东西让我脚着“感动”。原来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平凡又难得的东西,就好象小时候目睹心爱的玩具被破坏,仿佛被一道虚空里的闪电击中,浑身颤抖,血往脑袋上冲,手心发麻,腿肚子抽筋,一股凉飕飕的力量自肩旁下面把我抽离出身体。这是在一瞬间蒙蔽在世界之上的迷雾被揭开了一角,一个鲜活的存在展现在意识之前。通常,我把这叫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7#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一直记得某些人,某些事,很多以不在联系,可依然记得她诚挚的双眼,迷人的微笑。
    记得自己做了某些错误的事情,失去了这可爱的人。‘
    人的情感如此脆弱如彩色气球,轻轻一碰即破。。。
    依然记得你,依然记得固执的否认错误的自己,终于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时,已不知你在何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8#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感觉不怎么样。首先做为自我救赎的主题的话,小说短了些,情节不够丰满。再次中心不明确,把精彩都放在最后,使得我看到一半还感觉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
  王小波说过小说就是要看起来好看,作者写的未免也太枯燥了,跨度这么大,情节看来起老套没新意,其实写个短篇更好,放风筝——几年后——再放风筝,紧扣主题这样不更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9#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在这个丝毫没有知了送赞歌,蚊子送红包的夏天里,街巷空空,休闲的法国人似乎不是在赶往度假处的车轮上,就是已经在地球某一端的度假屋里。其中有很多,阳光,沙滩,海浪和仙人掌......。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顶着一样的太阳,涂上防晒霜,挂上墨镜,猫进沙滩椅,冒充老船长,只不过地点是在自家后院的草地上。这两周,天公不遂愿,几日来,时阴时晴,细雨间或,丝毫不给这些留守的白皮肤地球人痛快暴晒阳光的机会。我一则没有享受阳光的主观意愿,二则没有长途旅行的客观预算,在这个阴雨霏霏的“盛夏”里,听着雨声,抱着kindle姑且感受窝在沙发里读上几本小说的调调。
  
  拜读了卡勒德·胡赛尼的《The kite runner》(中文译名《追风筝的人》),这位没有大胡子的阿富汗人(美籍)跟鲁迅似乎是同道中人,同是弃医从文,创作小说。小说一开始,便着实震惊了我一小丢。首先,我仅存的可笑的阿富汗“印象”:贫瘠,荒山、尘土、毛驴和裹头巾的大胡子,得到彻底颠覆。透过小说,我分明看到,70年代的阿富汗喀布尔,福特野马隆隆奔驰在闹市街头,西方大片铿锵演绎于影院剧场,眨眨眼,回一下首,这个时期的中国人似乎正处在骑着二八大横梁谈论《地道战》的同仇敌忾中吧。我们的西边近邻似乎是躲在一边闷不吭声的有声有色(如果描写并非基于作者的刻意杜撰),至少是在苏联入侵前的70年代。
  
  小说的主人公埃米尔在一个显赫的家族里出生,母亲难产去世,但有一个勇于挑战传统宗教权威,坚持自己信仰的强悍父亲,同时身边时刻陪伴着忠诚的玩伴兼仆人哈桑。小说利用很长篇幅描写童年岁月里父亲的教导,亲情的矛盾,同时用力着墨于与哈桑的交往,友谊,为接下来主人公意图自私的独占父爱而背叛奴仆的忠诚铺垫了翔实、合理的背景。
  
  童年时光自是美好,小说主人公与玩伴追风筝的桥段异常精彩,自然让我忆起童年点滴,只是追的对象不同。那天问及康康小时候一架飞机飞过,她和伙伴如何反应?她的答案是站定,向着飞机行进的方向右手举过额头行少先队礼,郑重的吟着河南口音“飞机叔叔,再见!......”,整齐的行动与稚嫩的话语道出了多少童真与幻想,我干咳着没好意思说出我的版本:组团狂追,大分贝的齐呼山东腔“飞机飞机扔炸弹,炸死美国吃好饭......”,转过头我宁愿阿Q般的相信我的版本里饱含着反暴力与反饥饿的“深刻”寓意。
  
  但是,正是暴力!主人公目睹了发生在哈桑身上丑恶的、变态的暴力,且无作为的旁观。胆量与责任的缺失,无奈与羞愧彻底摧毁了他应有的、来自哈桑强烈忠诚的反作用力:他背叛了哈桑。自此,罪行的目睹与背叛的巨石颤压着主人公,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搅动他的内心,时刻昭醒着自己的不为人知的所为。然而,生活与生命终承受不了战争之重,苏联人的入侵结束了主人公富家少爷生活,随着倔强、正义的父亲几经辗转,颠沛流离,远渡美利坚,开始了几渐落魄、艰难的异域生活。作者毫无掺杂与夸张的描述了一个时过境迁的“过气”鳏夫与一个内心时刻忍受折磨的儿子那段母国破碎的逃难移民艰难的、毫无缓冲的生活。还好,父亲依旧严厉,儿子依然孝道,父子感情虽沉默、隐晦但真挚。
  
  或许此时伴随一个女人而来爱情的出现能够吹开命运的阴霾,细细润色父子间无声的亲情,但是命运还是这样多舛:那个曾经强壮、倔强、毕生痛恨俄国人的父亲在主人公的婚礼后即刻倒下了,徒留他铿锵有力的“偷窃论”言犹在耳:世上的罪恶只有一种,那就是偷窃!撒谎,你便偷走了一个人拥有真相的权利;杀死一个男人,你便偷走了妻子拥有丈夫的权利,孩子拥有父亲的权利......。读到此,鼻头酸酸,感动,感动,严重感动。
  
  或许没有那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主人公的余生可能就会一直在持续的煎熬与不时的忏悔中度过。他从病危的、父亲的生前密友处得知哈桑,那个儿时忠诚的玩伴、仆人,在主人公父子出走后依然忠诚的守护他们的财产院落,不畏强权,保家卫家,夫妻双双竟被害,仅存幼子苟活的消息,主人公的内心再次承受良心声嘶力竭的拷问。不但如此,他还不得不接受哈桑竟然是自己的同父异母兄弟的残酷事实,而可怜的哈桑竟然到死都不知真相。再一次绞心般的自责、后悔、愧疚、痛心之后,主人公对父亲当年对哈桑的兼爱得出合理的解读,同时意识到,父亲其实和自己一样:毕生都是在痛苦的自责与持久的愧疚中度过,锵锵的“偷窃论”似乎是自己对自己下的诅咒!
  
  痛苦的洗礼后便是重生。主人公踏上如今依然战乱的、危机四伏的阿富汗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旅,为了自己,也为了父亲:他决定不惜代价救出身陷危险、随时可能毙命的哈桑的幼子,将其养大成人!再看作者笔下此时的阿富汗喀布尔,满目疮痍,百业凋敝:儿时曾经热闹的街头早已被炸弹毁为废墟;饥饿蔓延,民不聊生:街头难民将自己的一条腿明码标价,只求一家人几周的口粮!白色高压,酷刑凛冽:恐怖的石刑现场描述。二十年多间数场干戈似乎将那个曾经绘声绘色的阿富汗摧毁到了辛亥革命前的军阀混战时期。战争带给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刀削斧劈的倒退。
  
  当然,故事的结尾很美好,主人公携妻子与哈桑的幼子在加利福尼亚雨后晴空下,放起风筝,追起风筝。那刻,苟活的人灵魂已得救赎,已逝的人灵魂已能安息......。小说集亲情、友情、战争、救赎等几大要素于一体,出版后迅速引起轰动,霸占了美国两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排行榜、《出版商周刊》排行榜长达80余周。更被人认为:虽然美国军队占领了阿富汗,但一个阿富汗人却占领了全美国。
  
  聆听哈桑那句“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的久久回声,或许能让人在某一刻,身体与灵魂歇脚的某一刻,抛弃世俗的嘈杂,体味纯纯的、绵绵的友情与忠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0#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高三那年,找急忙慌的读了这本书。是在上课外班的旁边的小书店里找到的。那时候还没有这么火。几天就开完了。发现了另外的一个新世界。但从名字来讲就让人真的很向往,书面的设计也是十分诱人的。我们永远的追不到风筝,尤其是断了线的风筝,似乎我们一直在找寻,找寻这失落的风筝到底会落在哪里,我们心里怀有的是这么个梦想,是这么个追求。我们有朋友,有亲人,我们会遇到无数阻碍,可是心里的风筝还在吗?我们还在找寻吗?是不是生活让你早就扔掉了风筝,那么还是再装一个在心里吧,别让自己迷失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0-5 15:12 , Processed in 0.0499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