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1#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买这本书之前,它已经在我的当当收藏夹里很久很久了。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还在为办公室外面学生们排练节目的各种嘈杂烦躁不安。当我开始翻开这本书,阅读第一章的第一个开始,我便越来越安静的看书,连四周都变得安静起来。书中的字句叙述很温和,很温和,但仿佛蕴含了某种魔力,让我忍不住一页一页的看下去,一直到看完了还是意犹未尽。看完了感慨很多,很多想法在脑海里盘旋,越来越强烈。是时候要改变自己的现状了,你总得去做点什么。
  
  这本书真的值得每个人去读,对我来说,它是一本难得的很深入人心,能让人看上不止一遍两遍,然后又让人平静和思考的好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2#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我和哈桑,我因为自己的自私而赶走了他,苏俄入侵迫使我来到美国,拉辛汗的电话让我回到了阿富汗,原来哈桑是我同父异母的兄弟,现在,我必须把索拉博带到我自己的身边来完成自我救赎。
  
         “我喜欢喀布尔的冬天。我喜欢夜里满天飞雪轻轻敲打我的窗户,我喜欢新霁的积雪在我的黑色胶靴下吱嘎作响,我喜欢感受铁炉的温暖,听寒风呼啸着吹过街道、吹过院子。但最重要的是,每逢林木萧瑟,冰雪封路,爸爸和我之间的寒意会稍微好转。”这种场景描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湖北广水陈巷镇方略村汪家齐大湾的美好日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3#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去年在看过电影之后追原著。从文学的艺术性角度来看,这是一本失败的小说。我承认这位阿富汗作家的特长是笔法细腻,但正因为他的过于细腻,让某些场景显得拖沓。在我看来,讲故事跟写小说互通有无,但肯定是两码事。拿《追风筝的人》来说,写一个以人的灵魂为主题的小说,不错;有一个国际化的故事蓝本,也不错。错在作者并不精湛的技艺上。
  
  《华盛顿邮报》盛赞此书类似于川端康成的《千只鹤》,我觉得太扯淡了。首先,川端的细腻笔法至今无人可以模仿,一方面是语感的不可复制,另一方面是时代对文学的要求。应该说,在未来的很多年里,在亚洲不可能有,在中东、在美国更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奇才。川端康成对沉静的苦痛、美的伤逝的描述在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还有媒体评论说这本书跟哈金的《等待》一样“是以真实的故事洗涤读者的心灵。”我靠,真受不这些媒体,再怎么说,《等待》好歹也是获得过普利策的啊,其他文学奖项我不敢说,普利策的品质我还是十分信赖滴。
  
  总的来讲,《追风筝的人》赢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感人的故事上,但不足以获得如此热火的追捧。罚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众媒体掌嘴50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4#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当我读到阿米尔不远万里见到拉辛汗,知道一切真相以及战争塔利班政权带来的一切灾难后,我真心不希望故事再继续。索拉博的存在带来了希望与救赎,但同时之于他的伤害还是让我宁愿他不曾来过这个世界。
     
      这几天,在床上,在教室里,在图书馆,总是会突然泪如泉涌。最开始是因为阿米尔照耀着我心里那些阴暗的角落,自私敏感懦弱嫉妒赤裸裸的羞愧的自尊心。我是否也在不懂自我救赎的道路上自私的伤害真心为我的朋友家人。
     
      阿米尔和父亲在美国相依为命的那些年,生活中每一寸都是令人动容的。那段日子大家把喀布尔的一切埋在心里,好好的活在当下。我崇拜他的父亲,似乎世间所有男子的美德都体现在他的身上。正气刚直,善良勇敢,我认为他绝不是仅仅为了自我的救赎,他的民族使命他对那片土地的热爱,他近乎偏执的选择自己的人生,他对着俄国佬的猎枪说“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甚至比在和平时期更需要它”。他靠自己也不接受美国政府的救济金,最考验一个人的莫过于身份的突变,他从尊贵被贬为下等,可他依然是那个能徒手与黑熊搏斗的老爷。他的爱也是深沉且痛苦,一分为二的爱,毫不保留的爱。要说不勇敢面对哈桑便是他对人生的唯一一次妥协。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阿米尔,面对窘境和危险而退缩。但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能拥有哈桑这样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兄弟。主与仆一直都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即使不那么狗血的出现一个同父异母的情节,我相信阿米尔还是会去救助索拉博。因为说得对,这是一场关于自我的救赎,若阿米尔没有那样做,他往后的一生会活在更深的罪恶下。
      哈桑虽然是整部小说的主线,但是他似乎能得到的只是悲悯和同情。我对哈桑有着无限的敬爱,从人格上我尊敬他,从感情上我怜爱他,对小少爷的爱不只是奴性的谦卑,他更是希望获得平等的权利以朋友的方式守护阿米尔包括整个家。其实他承受的苦难最多但他却最快乐,我们都爱哈桑还有阿里。
     
      关于索拉雅,我只想说她是如此的幸运,有人愿意为了她惨烈又叛逆的青春买单,还如此真心爱她还与她共同承担不孕的事实,阿米尔在这一方面真的是虔诚。
     
      这一本还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让我对阿富汗的印象不仅仅在贫穷战乱以及恐怖组织塔利班政权上,我相信每一个热爱自己生长的土地且被迫远离又目睹她断壁残垣的人都会感到心痛得无以复加。我们的国度也有惨烈的过去,也有残忍的屠杀,但是我们真心希望家园可以变得更美好。
      太多值得赘述的细节与人物,恐怕说几夜也说不完。愿哪一天再读一遍。
     
      四个字,荡气回肠。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5#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说来也好笑,上半年自己买了书,但是一直放那没动过,前几天载了电子版,今天看完。
  很喜欢的故事,很真挚也很平淡,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他的父亲去世的时候,感觉自己触动很大,父爱,虽然不言语口,但一直都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6#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追风筝的人》是很早以前看过的书,一直没有写评论,是因为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文字能准确表达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时至今日,每每想到“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我的心还是会为之一震。阿米尔要有多大的福气和运气,才拥有了哈桑这样的朋友。
      一本小说的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必然是人物塑造上的生动有力。只有真实而鲜明的主人公才能引领读者投入到他(或者她)所演绎的人生当中去。阅读,也是在以另一种方式,体验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人生,认识不曾有机会认识的人。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人们,他们或者波澜壮阔、或者跌宕起伏、或者平淡如水的人生,他们带给我的那些我不曾体验过的悲喜、苦涩和甘甜。我想起了这本书里面的哈桑和阿米尔少爷,想起了《时间旅行者的妻子》里面的亨利和克莱尔,想起了《被遗弃的人》里面的拉里和塞拉斯,想起了《世上另一个我》里面的林赛和亚历克斯,想起了《人间烟火》里面的苗苗和陈默,想起了永远拽得二五八万似的夏队长和干果儿、小花、侯爷,以及麒麟基地的众家兄弟……他们已经不再是书里的人物,而是我在阅读中结识的朋友。
      所以,遇到一本好书的欣喜和满足真的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所能取代的。
      回到《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时常在想,要有多宽大的心,才能像哈桑那样忠实地对待自己的朋友,容忍他的过错和背叛?世人大多都会犯阿米尔那样的错误,却鲜少有人能及哈桑的一半忠诚纯善。
  是啊!人人都向往被关注、被爱护、被谅解,向往被爱。因为我们都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所谓朋友,不就是应当友好相待、赴汤蹈火吗?可是,极少有人在要求别人的时候看到自己付出了多少。
      人说“亲不敬、熟生蔑。”这大概是对在人际交往中的人性的一个极好概括。我们总是会肆意地对待那些对我们好的人,不是因为不知道他们的好,相反,正是因为这种好,才让我们放心,从而更加肆意,只是潜意识里会觉得只有伤害那些对我们好的人才是安全的、于己无害的。看,多可怕的潜意识!可是,如果对方也是自己真心相待的人,也是掏心掏肺的朋友,伤害了他,自己的心不会更加疼吗?
          所以,即便是远赴他乡的阿米尔也终究逃不过自己内心的挣扎,他永远会记得那个为他追风筝的少年,那个带着灿烂笑容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忠实的朋友,记得他转身而过的刹那,少年的恐惧和绝望。
      背叛也好,救赎也罢,《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远超故事本身,它是对所有人的心灵的一次洗礼,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审视自己的内心,如果心灵的纯善曾经蒙尘,那么这本书会像细雨,冲刷掉所有的尘埃,让那颗纯善的心重新发光,并用这光去照亮世间所有的灰暗角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7#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当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其独特的风格便深深的吸引我。——在如火的夕阳下,一只风筝在微风中冉冉升起,长长的风筝线的另一端,连接着一个少年,他高举风筝线,在山岗上奔驰,自由地不知疲倦地奔驰。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少年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哈扎拉(受阿富汗歧视的民族)仆人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文章没有夸张的语言渲染,没有无病呻吟的做作,以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故事剧情设计巧妙,联系紧密,读起来酣畅淋漓,当你捧起这本书,它像被赋予魔力,直到将它读完才会松一口气把它放下,直叫人意犹未尽。
  仆人哈桑一直是阿米尔童年时代最好的玩伴,他们一起玩弹弓,爬上山丘上的古树,在山岗上读故事,玩各种幼稚的游戏。然而在一次追风筝的比赛中,他们的友谊却中断了。当阿米尔在暗中看到哈桑为了追回自己的风筝却遭到阿塞夫强暴时,自己却没有勇气挺身而出。从此,一种深深的负罪感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他无法原谅自己的懦弱,无法面对哈桑。于是他将哈桑逼出了这个家。
  可厄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转动,哈桑离开家不久,俄国入侵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同父亲一同逃往美国旧金山,在那里娶妻成家。但少年时代留下的悔恨一直困扰着阿米尔。恰在此时他接到自己好朋友拉辛汗的电话,告诉他: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他决定冒着战火重回与自己阔别多年的故土寻找哈桑,开始自己的救赎。阿米尔返回故乡时,一个惊天的谎言终于破晓: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然而时间弄人,残酷的战争把自己的家乡变为一片焦土,哈桑也死于塔利班之手。得知哈桑的死讯,阿米尔痛不欲生,但是他的救赎并未就此停止。当得知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落在自己的宿敌阿塞夫(此时已是塔利班头目)之手时,他毅然决定要为自己的懦弱赎罪,要从虎口里救回索拉博。
  故事的结尾,阿米尔带着重伤的身体和索拉博一同返回美国与他的家庭一同生活。但此时的索拉博由于屡遭塔利班强暴和迫害,已经变得精神憔悴,沉默寡言,失去了孩子应有的童真与生机。唯有看到风筝——那个阿米尔和哈桑童年最喜欢的玩物,他的脸上才会不自觉地泛起微笑。于是,就为了那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已过中年的阿米尔每年初冬时候会在一群欢呼的孩子中追逐一只摇摇欲坠的风筝。不管那微笑有多么不易察觉,它毕竟出现过。因为这,他追逐着,追逐着,不知疲倦地追逐着。
  读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当读到哈桑为了保护住那只能给阿米尔带来荣誉的风筝,却遭强暴的时候,我落泪了。当读到阿米尔诬陷哈桑,将他逼出家门,而他却没有丝毫为自己辩解时,我落泪了。当读到索拉博遭塔利班猥亵,由一个健康的儿童变得沉默寡言精神不振时,我落泪了。他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我累了,真的累了。这句话怎么会是从一个12岁的儿童口中说的话呢。我相信,这句话深深地撼动着每一读者个的心。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是他们没有童年。战争把他们的一切全都损毁了。
  当阿米尔与父亲生活在美国时,他本可以享受安然的生活,他本可以远离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但正因为他与哈桑深厚的友谊所产生的负罪感在他心里日益增强,促使他回到故土寻找那只失散多年,承载着友谊与爱的风筝。但是哈桑这只风筝太纯洁,太善良,飞得太高了,是阿米尔无法追到的。也正因为哈桑,这个忠实的奴仆,这个纯真的朋友,更是这个骨肉相连的兄弟,把阿米尔从愧疚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他留下了索拉博。阿米尔找到了感情倾注的对象。
  也许故事结局并不完美,索拉博精神抑郁,只有看到风筝的时候才能在他脸上见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但这就是希望,这就是阿米尔救赎的一种回报方式。就为了这一丝的微笑,阿米尔愿意不顾一切为他追那只风筝。这是一块坚冰开始融化的征兆,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既有安逸生活的细致描写,又有危机重重惊险场面描写。这样,使文章内容对比强烈,突出战争的残酷性。贯穿故事的线索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第一次出现是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之前对他说的,体现了他们纯洁的友谊。第二次出现是第二次是法德里在阿富汗对重伤的阿米尔所说的,这句一样忠诚的话揭开了阿米尔最痛苦的记忆,积累了太多的悲哀,年过三十的他不禁泪流满面。而最后一句是阿米尔对哈桑之子索拉博说的。当他说出这句话时,我知道童年的阿米尔和哈桑又回来了,同时阿米尔得到了救赎,这对于他是美好的。同样,没有比善良的人格和纯洁的友谊更美好的了。此外,整个故事以朴实的语言直逼人的心门,没有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把人性的本质揭露的淋漓尽致。故事中作者没有对战争性质做过正面评论,通过战争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侧面烘托人们极度厌恶战争和塔利班组织的黑暗内幕。从这个角度看,我个人觉得这又是一部政治巨著。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风筝,我们不停地在追赶那只已然消逝的风筝,不管道路有多么坎坷我们依然愿意追寻。因为那是心灵休憩的巢穴,那是我们心灵的家啊。想想少年时代的玩伴,如今还有几个能聚在一起;我们小时候一起唱过的儿歌,如今还会唱吗;小时候和自己玩过弹弓,捉过麻雀的同伴们,他们又在哪啊,他们过得怎么样,还会偶尔的忆起我们吗。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孤独与彷徨,总有一些美好的回忆抚慰我们脆弱的心,总有一些美好的回忆在我们最需要它的时候给予我们力量,总有一些美好的回忆让我们重拾信心,奋步向前!为了让我们的心灵有个温暖的家,不要放弃,去追那只风筝吧。
  哦,追风筝的人,我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8#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追风筝的人》  
  故事是从放风筝开始的,
  故事的结束也是因为放风筝。
  
  放风筝,追风筝。
  放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
  一切都没变,只是角色变了。
  
  我 阿米尔 曾是放风筝的人,
  哈桑 是为我追风筝的人,
  是 “为我 千千万万遍”的人,
  为我付出一切的人,
  真正爱我,
  也被我爱上的那个人。
  
  而现在,
  我 阿米尔 成了追风筝的人,
  而那个 我愿意为之 “千千万万遍”的人,
  索拉博,
  是哈桑的儿子,
  曾为我受伤 为我付出的人的儿子。
  
  也许一切早已注定,
  你为了谁奋不顾身,
  谁又为了你付出一切,
  这一切的一切,
  纠缠 围绕 牵连
  也许一切都变了,
  可好似一切都没变。
  
  这无尽的纠缠,
  是为了什么,
  也许只是为了那简单却伟大的一个字,
  它也许会是————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9#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真正的捧起这本书,是在十一返程的火车上,人多得堪比春运,这本书却给我喧嚣中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安宁。
  所谓救赎
      一开始的安排就注定了最后的结局,阿米尔最先学会的是“爸爸”,而哈桑第一句话是“阿米尔”。两个人各自心里最重要的人。
  所以阿米尔可以为了和父亲单独相处一会儿而撒谎说哈桑生病,所以阿米尔不愿看到父亲因为哈桑而感到骄傲,但是哈桑却愿意为了阿米尔付出一切,”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如是说。
      但是阿米尔不知道的是,父亲之所以对哈桑那么好,是因为他偷走了哈桑的身份,他想给哈桑补偿却只能不动声色,以一个老爷对仆人的博爱作掩护,我猜想过许多个夜晚,当所有不知情的人都睡去,老爷该是在忍受怎样严酷的自我拷问。一个平日被别人推崇至极的人,又怎么能够背的起命运险陡的倒逆,所以他没有拿出勇气。在臆想中他或许把哈桑拥入怀里,但现实里却只能用有力的大手在他肩膀上拍一拍,把那个嘴边的“儿子”生生咽下去。
      而年幼的阿米尔不知道父亲在经受怎样的人性的撕扯,他只能给自己答案说父亲不够疼爱他是因为他害死了母亲。
      正是因为得到的不多,所以才更渴望,阿米尔想让父亲为自己骄傲,然而最骄傲的那一天却成为心底最重的枷锁。
      阿米尔懦弱吗,不见得,当时的他只是觉得不值得,一个他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是朋友的人,他不会头脑一热就挺身而出,毕竟哈桑是扎哈拉,是什叶派,是下等人。但是如若他那时就知晓,那个正在承受凌辱的是自己的弟弟的时候,会不会是不一样的结局。
      哈桑的悲剧,是父亲的懦弱和阿米尔的渴望。
      但阿米尔终归是善良的,所以他无法做到若无其事,尽管哈桑可以像以前一样缠着他讲故事,他却再也不敢直视哈桑的眼睛,他怕会出卖自己,即便他知道哈桑洞悉了一切,但他还是无法承受“了然于胸”变作“昭然若揭”时自己良心的赤裸。于是他要解决,解决的办法是最蠢却也最有效的逃避。他先是逼走了哈桑,又偏巧迎来了战乱,有了逃离故乡的理由,可以在陌生的环境里重新开始。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在写故事的间隙想起那个兔唇的少年,想到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如若不是拉辛汗的来电,或许阿米尔就会带着这个秘密安然地生活到油尽灯枯那一刻,只是没有孩子的事实会提醒他一点儿关于过去的错,他也不会知道那个视他如生命的少年是该他去疼爱的弟弟,他也不会懂得父亲当初为什么要在自己大学毕业那天说“要是哈桑在就好了”。
      拉辛汗说,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当时是不知道自己面临着怎样的凶险的,如若拉辛汗在电话里就把一切讲清楚,他又是否会有勇气踏上回乡的路。
      中间的艰险不提,只有当被动变为主动那一刻,才是真正开始了自我的救赎,我听见在拉塞夫拳脚下阿米尔的笑声,我想他终于如释重负,而他最后也终于会明白,索拉博是哈桑最后留给他的礼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0#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震撼心灵的书。
      第一次阅读《追风筝的人》,是在一次漫长的旅途中。起初,阅读它也只不过是为了消磨火车上的无聊时光而已。然而,一旦走进卡勒德胡塞尼的世界,便觉得这样的想法竟成了一种亵渎。这部荡气回肠的小说,似乎要激荡起我们身体里的每一处血液,为之沸腾。
      童年,阿富汗富家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追风筝比赛之后,哈桑遭遇横祸时,阿米尔却选择了背叛他,那个曾承诺他“为你,千千遍遍”的男孩。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战争爆发,自己也跟随父逃往美国。但他的负罪感与日俱增,终于,他不再逃避,而是选择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小说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胡塞尼在那扣人心弦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把锋芒的刻刀,直指心灵最脆弱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灵魂赤裸裸地面对人性、罪恶、救赎这些我们曾一度试图忽略字眼。在他的笔下,人性的真实被刻画地近似残酷,却又因为这样的真实,让我们无处可逃。
  有时候,让我们真正害怕的,不是人性残酷的一面,而是真实的一面。没有浮夸,没有刻意放大的真实,让我们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而不是隔岸观火地观赏着别人的故事那样,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无关乎痛痒,只不过是多了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罢了。有多久没有面对真实的自己了?这样的问题让我们徒增恐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不知不觉的学会了伪装,不由自主的习惯了用华丽的谎言麻痹自己,顺便也欺骗了别人。我们失去了坦然面对人性真实的一面的勇气。最终,我们迷茫了,不知是这个时代迫使我们学会了伪装,还是我们创造了这个善于伪装的时代。
      小说里,父亲说世界上最大的罪恶就是盗窃,说谎也被囊括其中——"当你说谎,你偷走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不错,谎言是最大的罪恶,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罪恶往往会与我们纠缠一生,永不终结。因为一次谎言,我们学会了用更多谎言去掩饰,我们习惯了在谎言的伪装下逃避罪恶,一点点地吞噬着人性的善良。当我们发现时,我们已经离“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越走越远。
      谎言积累的罪恶是可怕的。起初,阿米尔他企图用谎言来得到爸爸的爱,企图用谎言让自己无视对哈桑的伤害,当他发现这一切都徒劳时,他选择用更大的谎言把哈桑赶走……这所有的罪恶被阿米尔深深地埋在心底,积聚,扩增,腐烂,直至吞噬了人性所有的美好。
  面对罪恶,逃避似乎成为了我们的本能反应。但在时间的折磨里,我们会发现,逃避会是我们选择的最愚蠢的方式,逃避终究不过是自欺欺人。诚然,在逃避的日子里,在那个没有往事的国度里,阿米尔和父亲相依为命、慢慢长大,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也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但一个来自阿富汗的电话打破了他所有平静的梦境。因为,那一切罪恶真真切切的发生过,无论逃到哪里,终逃不出灵魂的折磨。逃避,终究是徒劳。因为从一开始,本就无处可逃。
      阿米尔终究是勇敢的,在所有的变故和真相面前,他选择了救赎。阿米尔历经万难,回到了满目疮痍的故土,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书的末尾,他和孩子一起放风筝,当内心涌出哈桑曾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并捕捉到孩子唇边的一抹微笑时,他才真正得到了救赎……至此,我的内心是如此兴奋。阿米尔最终得到了救赎,原来,我们并非无药可救。
      文中的风筝,具体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许是亲情、友情、爱情,也许是正直、善良、诚实。而我更愿意相信它象征着对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的信任,因为当我们连对美好的向往都失去了时,也就只剩下了绝望。
      我很庆幸在我还年轻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本书。不仅是因为它告诉了我怎样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更重要的是提醒了我原来还存在着这样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从麻痹中醒来,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我追。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6 09:28 , Processed in 0.0434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