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1#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看这本书以前,从没想过阿富汗以前平和美丽的一面。宗教信仰分歧、利益冲突等一切为这个国家帶来太多悲伤,各种人性,在乱世里无限放大。断了线的风筝,随风而去,追风筝的人努力奔跑却只能看着其飘去,而风筝,最后总是堕入泥土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2#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看这本书之前正好在读全球通史
  其间关于穆斯林世界的描述让我在追这本书中有了更加具体的思考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智大概已经很成熟了
  有被感动到,也许出在大陆的文化氛围难以想象穆斯林世界的各种古老的传统和对人性的桎梏但是难免的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可能因为我所在的国家也在承受着苦难
  也在阶层歧视的阴影下飘摇着
  让我思考更多的是想成为父亲这一角色这样真正的男人
  他给了无数人安全感,只要是他身边的人,只要能看到他健康的身体,总是让我安稳的现时的平静中
  我和主人公一样似乎太过软弱了,只会沉溺在读书,也会对血腥钱产生无比的厌恶
  幼时的我也会像主人公一样有着各种下流的想法
  主人公最后救赎了自己,他是幸福的
  现在读书的时候比较能够容易地看出作者的伏笔和书中会有的剧情安排
  还好我在这个浮躁的年龄还能够获得单纯的感动。
  说读史使人明志,可能到我这个年纪还这么多愁善感是不好的事情
  读白板报,读名人的传记,往往都有说到在大陆如果要出投地那是需要多么残忍和铁石心肠。。。
  ok
  最后的结局是一个美国梦
  连父亲这样的男人也承认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个男人
  美国,英国,以色列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
  老了之后
  恐怕无法面对自己的子孙。
  当墙还在的时候,我做了什么
  书中有说到,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偷窃,其他罪行都是偷窃的变种。
  他们偷走了我们的自由,人性,和做人的原则
  我们应该去找回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3#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里袖手旁观。他明知道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我就是草丛里面的青蛇,湖底的鬼怪。”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遍遍地落泪,在这些平静到甚至沉默的文字里,内心不知道是被什么撩拨了悲伤,痒痒的痛伴着轻轻地祈求和心疼,读着哈桑,阿米尔,爸爸,索拉博,甚至拉辛汗,忍不住怆然,像雨点落入瓶颈的湖面。
     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对他的阿米尔少爷说过,那么真诚善良本真到该死的哈桑,对于生活的苦难照单全收,却对着喝过同样奶水的阿米尔忠诚如生命。哪怕明知道小巷里袖手旁观的背叛,明知道阿米尔刻意的疏离和驱赶,明知道付出了全部并为此千千万万遍,依然执着的坚守,坚守着少年曾经明亮的眼睛和心田。哈桑捧着蓝色的风筝,古铜色的面颊滑落过来自生活和友谊的侮辱;默默的收拾着行囊,自动自愿的随着阿里背井离乡;战乱时期的亲情,为着一份对于房子的守候,毅然决然的回返;忐忑的写下给少爷的信等待着送寄的照片。。。是什么,让生命如此澄澈,像涣散在天空中的氧气,像漂浮在云朵上的羽毛,让一个人的心温柔柔软到如此境地。这样一个男子,承受了生命的嘲弄,却温润了自己的和很多人的心灵,阴霾中一米阳光,从不曾怨恨和绝望,用那样一颗感恩和守护的心完成了对生命的守望,却在一个混乱而残忍的街道,为了最后的那一遍救赎交付了自己的生命。哈桑就像河边的纤夫,忠诚却不麻木,他终于的始终是自己那可坦坦荡荡的心,一如曾经的少年。
      阿米尔的身上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自私,怯懦,我们厌恶他的同时,也同情着那种熟悉的因害怕而战栗,而畏缩,而终于无动于衷袖手旁观的感觉。少年的敏感和脆弱,在爸爸冷冷淡淡的面前无所遁形,在那些纯真而纷乱,夹杂着全身心交付却忍不住嫉妒懊恼的时光里,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个年少的自己和自己身与心的成长。。一次袖手旁观的对与哈桑的背叛,成了阿米尔一生的原罪,他苛刻的用助长的罪恶感来掩饰自己的慌乱,疏远和驱赶哈桑,满心的逃避,终其所有,依然是日久弥深的罪恶和难堪。重返堕入轮回般的阿富汗,带走索拉博,他要完成的是对原罪的祈求和对自身的救赎。“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对索拉博说。
      索拉博,一个与哈桑一样,有点像中国娃娃的孩子。“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索拉博有,而且是一个充满了阳光的金黄色的童年。那时,他只是一个把额头贴在爸爸臀部羞涩而快乐的孩子,可以坐在爸爸的肩头听故事,让莎莎抱着买东西,还可以绕着拉辛汗老爷的花园一圈圈的游玩。可是,怎么办,战争来了,残忍的像一头发了疯要撕毁一切的熊。莎莎没有了,爸爸妈妈没有了,小小的索拉博成了灾难的孤儿,待着浓重的眼影,怯怯地跳着舞,承受着人渣残忍的侵犯。他说,我这么脏。小小的可怜的索拉博,当他哀求阿米尔不要再去孤儿院的时候,内心该是有多大的恐惧和绝望的悲痛。会为自己打伤了疯子一样的伤害自己和别人的阿塞夫而内疚的索拉博,想哈桑一样承受了生活一切一切的苦难,该是受了多大的欺负和侮辱才能这样苦苦的战栗地哀求。用刀片划过自己身体的时候,索拉博的心已经陷入对未知的苦难无法挣脱的绝望中了,已经死掉了。这个像哈桑一样本该单纯着快乐的孩子,让人心揪着一样的疼。幸而是个追逐风筝的人,终会像爸爸那样温暖如风吧?
     正如拉辛汗所说, 爸爸是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阿米尔是有名分的一半,社会承认的,合法的一半,不知不觉充当了父亲愧疚的化身。哈桑,阳光打在他缺了两个门牙的笑脸上,是爸爸的另一半,没有名分,没有特权的一半,却继承了爸爸身上纯洁高贵品质的一半。如阿米尔所说,也许,在爸爸内心某处秘密测地方,这是他当成自己的真正儿子的一半。这也是一个追风筝的人,穷其一生光明磊落,却消灭不了原罪,耐心自赎的干预直视自己的人。
     一本值得看的好书。
     ——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4#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终于看完了这部《追风筝的人》,  阿富汗对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只知道那里很乱,除此别无其他。作者用一个阿富汗人的视角给读者讲述了他眼中的阿富汗,人民、风俗、宗教、过去、现在,尤其是作品的前半段,让人觉得像是曹雪芹与《红楼梦》,看到出作品里有好多作者的影子。很喜欢阿米尔和哈桑小时候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好多伊朗电影,《小鞋子》、《柳树之歌》都是描写那些细碎的小事,但确感人至深,那句为你,千千万万,看似都不符合语法,却感人至深。种族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很难想象一个的人的面容就能决定他的身份是否高贵。阿尔米和哈桑,父亲和阿里他们彼此的情谊与种族的观念纠结在一起,决定了他们的选择与命运。如果小说在阿尔米离开阿富汗就结束的话,我想我会更爱这部小说,像《羊脂球》那样意味深远。
        相比起来后半段,像是一部电影的续集,除了阿尔米对哈桑的愧疚,一切的矛盾都消失了,阿尔米和父亲关系一下子变得亲密起来,阿富汗,战争都被遗忘了,像是一部平庸的美国爱情片。真的让我感到失望的就是那句“哈桑是我的弟弟”,连阿尔米对哈桑的愧疚都抹杀掉了,阿米尔觉得愧疚的应该自己背叛了一个”为你,千千万万“的人,而不因为这个人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这使一份真挚的情感变的不纯粹了。我也在想我有如此看法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自从《雷雨》以后就有太多的剧集描写这种狗血的血缘关系,总之在我看来,看似伏线千里的一笔,其实是个败笔。
         这半部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生命是场轮回“。有太多奇妙的偶合,街上的乞丐认识阿尔米的妈妈,虐待哈桑的人也虐待了他的儿子,等等还有很多,前半部我还深信这可能是部自传,但后半部分我怀疑作者是否真的回到过阿富汗。
          还有一些不太合乎逻辑的地方,索拉博的自杀是不应该发生的,多年前阿尔米和父亲可以顺利的来到美国,多年后同样的情况为什么就不行了那,在我看来阿尔米的焦头烂额是没有必要的。小说中很多地方都像阿米尔的第一篇文章一样,很多矛盾是为了制造而制造的。
         但单纯从情感上看来,这仍然是部好作品,感情真挚,情节跌宕,文笔优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5#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看完后,再回想,是否自己曾经也做过相同的事情,是否在保护自己需要保护的东西的时候退缩过,是否迷失过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奋斗,在保护着什么东西,迷茫的过后,内疚或许会充满心扉,可是,弥补和认知不能让内疚和痛苦改过,不能用一个谎言去遮盖另一个谎言,认直的考虑下,你是否有过追逐自己良心的时刻,是坚持去追逐了,还是半途而废了,现在,还不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6#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对阿富汗一直没有什么了解,这是第一次看有关阿富汗方面的书籍,看到塔利班统治阿富汗的那段有些不忍心。同情。
      一直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着。他在为自己救赎,同时在为自己的父亲救赎。那只蓝色的风筝一直浮现在脑海,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7#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 我对这本书刚开始也并没有在意 只是一堂无聊的数学课上 我拿起手机看起了电子书版的《追风筝的人》 我不敢说我对阿富汗了解多少 但是我确实是一口气看完的 我不能去想那个少年 就像不能去想从前的我和朋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8#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人的懦弱是天性使然还是后天形成?
    在虚构的故事里,阿米尔眼看着哈桑被侮辱然后走掉。在此后的人生中埃米尔始终为自己的懦弱与不看痛苦不已,直到二十年后的那次“救赎”
    现实的生活中,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的一间出租屋里,面对联防队员手持钢管、警棍闯进家中,一通乱砸后,对妻子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 丈夫杨武则躲在几米外,不敢做声,眼睁睁看着妻子遭此横祸,大约1个小时后,杨武终于鼓起勇气,选择报警。据他描述,当时浑身瘫软,哆哆嗦嗦,害怕甚至压过愤怒。拨通110后,杨武甚至只敢很小声地说:“我的老婆被强奸了。”由于声音太小,接线员最初将“强奸”听成“抢劫”。随后的半个月担心报复,这位丈夫居然去西乡派出所要求民警销案。结果被民警骂了回来。
     有人说《追风筝的人》里面夸大了友情的作用,如果真的是这样,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为自己在乎的人挺身而出呢?友情不行,爱情和亲情呢?也不行吗?
     有些遗憾真的需要一生去背负,伤害一旦造成就很难再修复。就像埃米尔说的那样“原来的生活回不去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9#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我从blog的访问来源里看到了这篇写于去年九月,应该是这一辈子最后一次失去的时候,的blog,没想到,自己曾经有那么透彻的一个认识.很多东西,埋藏在角落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过,于是,不停重复,永远也找不到答案.或者,是不想接受那个结果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杀死一个想法,就杀死了一个人。”这应该是一种很唯心的说法,可现实是,确实如此呢。生命的肉体,无非只是一个载体吧。如果它承载的想法变了,它还是它吗?一个人失忆了,他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于外人来说,与所认识的那个人固然形体上一致,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人会有多少种想法?多少个梦想?你在梦想的哪一重?你的梦想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人的一生,活出了多少个自己?又有哪一个才是最本实的自我?
  
  杀死一个想法就杀死了一个人,其实也就是因为杀死了一个人的一个梦想吧。反过来说,当你在一个人沉溺于一个梦想之中无法自拔的时候惊醒了他,你也就杀死了一个想法,一个梦想。
  
  外界有很多方法,可以给一个人灌输一个梦想,于是人就不断的变换着另一个人。小学的时候我是一个科学家,中学的时候我变成了一个足球俱乐部的老板或者是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山野村夫。大学的时候我成了比尔盖茨。工作以后,一不小心掉到了梦想的边缘,迷失了自己,永远活在记忆之中。等待,可以一起冲出回忆的壁垒的时候。
  
  我们如此执着于我们的梦想和信念,却不知道那些梦想和信念来自于哪里,是谁,给我们植入了那些让我们自以为就是自己的全部的梦想和信念?到底是什么,才是我真实的需要的?于是,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幡然醒悟,噢,原来那才是我所要的。直到有一天,老了,那个承载梦想的肉体即将消失,才终于知道,过去的一切,都是属于自己的,所有的梦想,看似曲折向上,最终,却回到了原点。
  
  所有的东西都会变,不变的,只是在那个载体存在的时候,欲望无限,于是梦想不断,梦境一重接着一重。如果可以,写本书,做幅画,把那些自己无以实现的梦悄悄的植入到别人的头脑中去。就这样,人不会消亡,因为,梦想在不断地传承。精神的东西才是永恒。肉体,皮囊罢了。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一次成功的植入,但何尝不是一种一直的存在。坠落的风筝,千千万万,不变的,是那个追风筝的人,如此执着的梦想和信念。太过于简单的眼睛,看不懂复杂的世界。于是,只能,“为你,千千万万遍。”
  
  救赎是不存在的事情,或者说,救赎无能为力。人死不能复生,所谓救赎只是对自己的欺骗罢。能做的,只是尽力做好现在和将来的事情吧。那个兔唇的男孩,象征着什么?
  
  人生,在重重梦境中探寻,你的图腾是什么?人生无常,一悲一喜,一冷一热,万事瞬间改变,不改的只有那么一点点的执着,我的图腾。
  
  命运是什么?也许就是那一场雨,让人心灵相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能等到没有了梦想的那一刻,回头看看,都做过了什么。
  
  你是否能够承受那一刻的一无所有?还是甘愿迷失在潜意识的边缘,活在无尽的回忆之中?
  
  
  
   from:电影<Inception>、 书<The Kite Runner>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0#
发表于 2012-8-28 14:02:29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追风筝的人”类似于“兄弟”,是讲述兄弟之间真挚的感情的。可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人性的卑劣,人性的奴性,以及人的自我救赎。
  我从不否认,阿米尔和哈桑之间是有感情的。可是这感情的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就像那个大恶霸说的那样,为什么阿米尔这位少爷只有在身边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才和哈桑玩?
  是嫉妒,阿米尔嫉妒哈桑在很多方面比自己强,嫉妒爸爸会分担他的爱给哈桑。是歧视,阿米尔有尊贵的血统,而哈桑是卑微的哈扎拉人,虽然他的这种歧视没有在哈桑面前表现出来,可是周围的环境,周围人的眼光,早已在阿米尔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可能有人会说,即便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不是真心的,但是哈桑把阿米尔绝对看做是兄弟。这是真的吗,即便是真的,这种兄弟情义建立的基础是什么?他们之间的感情建立的基础是平等的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阿米尔是哈桑的主人,传统的观念迫使哈桑对阿米尔忠诚,而当周围所有的普什图人都对哈扎拉人投去鄙视的态度时,阿米尔在父亲的压力下施舍给哈桑一点友好时,哈桑就会感激万分,就会错误认为这是友情。所以当阿米尔有危险的时候,作为“兄弟”的哈桑就会第一时间冲到前面,即便自己有很大的危险。这难道不是人的奴性吗?当一个被所有人唾弃时,而这时有人投来友好的表情,就会感激万分,岂不知这表情很可能是一种施舍啊!
  关于救赎,我想,当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离开条件优越的美国,冒着枪林弹雨到达阿富汗接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和他一起生活时,就已经能说明这点了。就像文章讲的那样,虽然我已体无完肤,但是我的心已痊愈。我终于能够成为一个好人了。我终于能够放下对哈桑的不义了。人,或者说一个不是很坏的人就是这样,当我们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时,总是有一天当幡然醒悟时会想补救,与其说,这补救是为了让对方过得更好,不如说是自我心灵的救赎。
  人性啊人性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4 08:51 , Processed in 0.0478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