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1#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
  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
  
  每次读到这一句,总有一种想要流泪的冲动。
  这是全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
  是对友谊和忠诚的完美诠释。
  
  尽管哈桑的篇幅只有全书的三分之一。
  
  至死不渝的忠诚,纯洁的友谊。
  懦弱的背叛,内心的煎熬,最后的救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2#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木星姐邮寄过来的书,用了四个多小时看完了,总体感觉很悲伤,无论是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描写还是作者自己内心的挣扎给给人以震撼
  这应该是自己读过的第一本描写中东地区的书,虽然之前在电视上也了知道中东的混乱,但是总体上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毕竟离我们如此之遥远,看完之后,真是切身感觉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没有道德,没有法律,无知狂热的人们,做着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事情
  作者主要想表达的应该是主人公阿拉里对自己的一个反思的过程,难以放下自己童年的一个恶梦,这让我想到自己是不是也因为童年的一些事情的影响,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不论怎么说,主人公最后还是勇敢的追逐了自己的风筝,无论它代表的是愧疚还是对善良的追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3#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大四联考的时候读的,让我了解到了世界除了东亚文明和西方文明,原来中亚文明也曾如此绚烂美丽过,阿富汗也曾经有春天!关于人性的救赎我倒是感觉没有太多得感触,毕竟这样的桥段看过太多次了,只是被作者所描绘的70年代的阿富汗所吸引,90年代的阿富汗所惋惜,现在的阿富汗所感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4#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我不怎么能看的下名著,我耐不下性子,思想容易乱串。。。
  看完了,从一开始的温馨,偶尔的郁闷不快到后来为阿米尔愚蠢的错误而愤恨,好吧,我不得不说在他出发去找索拉博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原谅他了。正如拉辛汗说的他那时候只是一个孩子,一边是父亲对自己的严苛和疏离而另一边是那样严肃的父亲却对一个仆人的儿子大加赞赏,我不知道如果换做是我会怎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5#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行文如流水,但不失细腻情感,故事纯真,坦诚,就像在你耳边低声讲故事一样。4天在地铁上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仿佛带我来到那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又穿越到旧时光里。对于我这个有着印巴文化情节的人,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6#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是站在书城负一层,那时只是简单的粗粗浏览了一番,没有读完,觉得不错,便买下了。买回之后,又读过几遍,电影也看过一遍,但没有书有意思,书中的很多内容,在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出来。追风筝的人,其实一直在追寻的是什么呢,是自己的良知,是孩子的纯真,是童年的快乐并痛苦着的回忆,是对自己愧疚的弥补。但是等他回来,却发现一切都追不回了。离开之后,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如今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痛定思痛,发现原来他还可以做,还可以做很多。因为那里还有一个孩子,一个还可以让他追回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带走这孩子,便开始了漫长的旅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7#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不是非常复杂,不像中国电视剧那样牵扯好几代人的恩怨情仇那样的连绵不绝,只是在那样的特殊背景下的特殊感情,在分类的时候想分到救赎类,但是这样救赎其实并非作者的主动式的救赎,虽然作者内心似乎一直苦苦挣扎,但是在过程中似乎并没有付出什么努力,至少在书中在他叔叔给他打电话之前他没有做过这样的努力。
     最后让我唏嘘不已的是作者最后的几句话,当作者追着风筝就像自己小时候那样的时候,童年的时光似乎又出现在眼前,读着读着自己也和作者一样回忆起作者和好友哈桑在阿富汗时候的快乐时光,时间的跨度让自己感觉好感慨,此前的景,此前的人都已不再,父亲不在,房子不在,好友不在,仆人不在,自己的家乡也不在,这样的场面让我最受不了,也是最让我感慨万千。
     其实这样的写法有很多,比如读完村上的挪威的森林,让我记忆最深刻的除了他那好玩的室友和爱人,就是他和另一个女孩在她家阳台接吻的场面,为什么这样我也不知道,但就是记得当时应该是个黄昏,应该在远处不知什么地方在着火,然后就那么接吻。脑子里就是有这样的一副画面在,怎么也抹不去,仿佛那一个画面就可以把整个颓废和青春的挪威的森林全部概括给自己似的,其实人和景都是一样的,一幅幅画面,景不在了,人即使在也今非昔比,剩下的就是一番唏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8#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前面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的内容,都显得拖沓,有着过份的抒情,让人变得没有耐心。不过到最后,也就是阿米尔回到那条“重新作一个好人的路”之后,才有了荡气回肠的感觉,才有了深深的感动。感动于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于他对小男孩的赎罪似的乞怜。不过后来还是在想,这书被传说得那么经典,是不是由于某种政治意义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9#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我追,哈桑吗?还是索拉博?作为读者,读完哈桑与阿米尔在一起的那段,更深的是遗憾,读完剩下的,更多的是欣慰。追风筝时,谁能低头看看?哈桑可以,阿米尔不行。你行吗?追得是人,不是风筝。现实中,我们也总是会忽略,之后再悔莫及,更何况文字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0#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其自身为人父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
  
  为你,千千万万遍。
  
  他们知道了全部真相,然而选择离开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8 17:35 , Processed in 0.0521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