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1#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For You , a thousand times over
  ——对《The Kite Runner》的一点感想
  正文前的啰嗦:原来写过不少影评书评,可唯一想让别人看到的,大概就算这篇了。不是因为我把这篇文写的有多么完美,而是因为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曾让自己几近崩溃的书——《The Kite Runner》,中文翻译为《追风筝的人》。毫不夸张地说,这应该是自己很长时间来读过的最震撼的小说了,有关爱、有关背叛、有关救赎……,交织在故事中的主题能让人联想起这个真实的世界和个人的生活。有时三儿会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读到这部作品,可不管怎么说,遇见总比错过要好。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The Kite Runner》
  
  很久没有这么痛快的哭过了。
  在多数时候,我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只能停留在自我压抑的层面因为我宁愿隐藏起自己所有的感觉仅仅为了某个愚蠢的理由。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以致那些消极的情绪都郁结在心里将自己堵得喘不过气。所以在看《The Kite Runner》时,很庆幸有眼泪不断的涌出眼眶来缓解思想上的起伏和波动,像是一条河流,带走痛苦与悲伤,沉淀下平静。不得不说作者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往事丝毫不显做作,更况且是一个有关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充满民族苦难和个人罪恶的过往。我觉得主角阿米尔也许是最幸运的人了,他的生命中有那么多忠实的爱着他的保护者。与此同时,作为他最忠诚保护者的哈桑,他经历却让我心痛。我无法也无资格去评判他不求回报的自我牺牲是否值得,同样的原因,我也不想去说阿米尔的背叛有多么恶劣。只能怪那个社会吧,统治者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脸满口仁义道德到处作威作福,而被压迫者早已麻木的表情和心让人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这应该就是所说的种族歧视了吧,我想自己永远都不会理解它存在那些理由。突然有一种想到阿富汗去看看的冲动,看看帕米尔高原连绵不绝终年不化的雪山,看看被人们虔诚膜拜的大清真寺,看看弥漫着烤羊肉串味道的喧嚷集市,看看喀布尔街头身着长袍头裹围巾的穆斯林教徒。还有初春的风筝大赛,漫天飞舞的风筝映衬着湛蓝的天空,那一定是梦幻般的场景。不过更有可能,我看到的是另一幅画面:被战火摧毁的家园,凌乱的废墟,装甲车随意的开进城市中心的街道扬起尘土久久未散去;衣衫褴褛的乞丐,妆容浓艳的男妓,熟稔拎着枪的儿童不知道该称呼为孩子还是战士;耳边突然掠过的子弹和身后突然响起的爆炸声是那么习以为常让人懒得再感叹生命的脆弱……至此,说不出一句话,脑海中闪过的全是多次出现在政治课本中的那个词“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真是莫大的讽刺啊。或者还是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吧,我不懂政治,不懂政策,不懂形势,所有这些都是自己的杜撰,千千万万遍,我希望。
  我宁愿学着教徒的样子用我的全部灵魂来祷告,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愿真主安拉降福于这群苦难的人民,使他们远离战争——如果,这可以换回片刻的和平。For You , a thousand times over,I do。
  
                                                      2011-7-9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2#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事,过去了,哪怕十年二十年,放不下的始终放不下!就像开始就说了,文中主人公开口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哈桑的第一句话是阿米尔少爷,注定了文章最后的悲剧。其实不是谁的错,文中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守住那份属于自己那份的珍贵~只是就像主人公的父亲说的,盗窃!他们为了守住的珍贵却盗窃了其余人知道真相的权利~  也许这个结尾算是主人公对哈桑的最后的弥补,也许也只是为了再次成为好人而对自己的救赎,但是那份失去的珍贵却再也回不来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3#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追风筝的人》,你能读到许多许多,阿米尔(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父亲的秘密,哈桑的故事。有着阿米尔的日益成熟,伴着无数的欣喜,矛盾,挣扎,后悔,心痛,坚定与执着。有着随着父亲秘密的揭开,浓厚的父子之情。有着阿米尔和阿桑一同度过的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深刻的友情亦或可称作是手足之情。有着复杂的宗教信仰,有着人性的探索,有着梦想的执着,有着心灵的赎罪,有着自由的向往!
  然而在这纷繁之中,“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就这简单的一幕,在我心中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见也难,别也难;有哭泣,有欢笑;时光像秋风匆匆吹过,一生只见了这一回!”这是离别,哈桑与阿米尔的道别,可是“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却是用一生的时间在身体力行。
  “我依然能记得哈桑坐在树上的样子,阳光穿过叶子,照着他那浑圆的脸庞。他的脸很像木头刻成的中国娃娃,鼻子大而扁平,双眼眯斜如同竹叶,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显现出金色,绿色,甚至是蓝宝石,我依然能看到他长得较低的小耳朵,还有突出的下巴,肉乎乎的,看起来像是一团后来才加上去的附属物。他的嘴唇从中间裂开,这兴许是那个制作中国娃娃的工匠手中的工具不慎滑落,又或者只是由于他的疲倦和心不在焉。”这是文中第一次具体对哈桑的相貌进行的一段描写,阳光下的哈桑的脸,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温暖人心,你可以看到一个天真无邪,一脸稚气,美好而可爱的小男孩。我可爱的哈桑,浑圆的哈桑却有一颗比宝石还珍贵的心,他本性的善良,勤奋,为人的自行准则,再加上父亲的坚强,硬汉的内在品质在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知道’他从我们的拥抱中挣脱,‘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他放下卷轴,撒腿就跑,他穿得那件绿色长袍的后褶也拖在雪地下。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再一次看到他笑得如此灿烂,已是二十六年之后,在一张褪色的宝丽莱照片上。”
  “为你,千千万万遍!”喊出的是纯真的友谊,不变的忠诚,是寒冬里绽放的腊梅,芳香四溢,融化了人性中冰山坚硬的一角。这是你我共同向往,追逐的,是风筝的化身!友情需要它,爱情需要它,梦想需要它,一切美好的执着都需要它 。
  “接着我还看到其他东西:一个男人穿着人字型背心,将他那把俄制步枪的枪口抵在哈桑脑后,哈桑扑到在柏油路上,他那不求回报的忠贞生命,像他以前经常追逐的断线风筝那样,从他身上飘走。枪声在我父亲房子那条街道上回荡。”就如阳光下得蝶儿,在夜幕降临时,失去了温暖,只有死掉。
  《追风筝的人》,风筝象征意义众多,梦想,美好的人性,不同的人有着不一的见解,但更多的人解读为梦想,正如有人说“一颗心,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生活可以是无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乐,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想的孩子。”我在阅读此书时,也无数次自问,阿米尔,阿桑追逐的风筝是什么?他们追逐的是同一个风筝吗?那么我追逐的风筝又是什么?仔细想想,阿桑才是书中真真追逐风筝的那个孩子,他追逐的是胜利后的喜悦,他追逐的是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他追逐的是对阿米尔的忠诚,是对他俩友谊的执着,他追逐的是人性的淳朴,真诚,正如书中所叙述“哈桑扑到在柏油路上,他那不求回报的忠贞生命,像他以前经常追逐的断线风筝那样,从他身上飘走。”阿米尔在书结尾处,也做了一次追风筝的人,他追逐的是哈桑,哈桑带给他的快乐幸福的童年,他追逐的是微微的希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书中还提到,“阿富汗人是独立的民族,阿富汗人尊重风俗,但讨厌规则,斗风筝也是这样。规则很简单:放起你的风筝,隔断对手的线,祝你好运。” 在我印象中阿富汗不是一方净土,是恐怖的地方,阿富汗人复杂的宗教信仰分歧,人民的蛮横性情,不断的硝烟与战乱,相反书中的阿富汗是个优哉悠哉的地方,淳朴,自然,信仰的国度,阿米尔爱父亲,爱哈桑,更爱自己的国土,让我有着不由自主的丝丝惊愕。阿富汗愿你好运!
  《追风筝的人》中描述的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追逐着简单的胜利,追逐着满满的梦想,追逐着金色的希望,追逐着美好的生活,追逐着真实的人性。有着你我所向往的嫉妒的真情友谊!写给了自己的一段话,心灵的折磨,远远超越了肉体的痛楚,永远不要背叛自己的心灵,自己所爱的人,不然自己会永远,游走于地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4#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许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忠诚的友谊和自我的救赎等方面,这确实也是作者要呈现的重要方面,是本书最感人至深的地方。那些情感交错高潮不断的几段场景除了在这些方面打动我之外,也带给我一些特别的思考,特别是索博拉说的一句话:“我想要原来的生活”,更给我最深的触动。
  首先,就是阿富汗社会发展的倒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的悲剧有没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呢?在书中有阿富汗社会前后大约二十年的变化的对比,那个对比是强烈而辛酸的,整个社会不仅是外在物质的匮乏与窘迫,以及破坏与毁灭,更是精神的涣散和理想的幻灭,所有的人都退化到原始的状态,只有苟活而有任何的尊严,这从主人公返回的所见所闻中强烈的反映出来,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乞讨的可怜老人原来竟是有显赫地位的教授,这真是一个让人无法想像的悲惨世界,所有人的原来生活都没有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原来充满热情与理想的社会堕落成如此样子呢?作者没有直接去控诉,但从书中也可理出一些原因,除了苏联侵略这个外因外,其实更主要的内因在于这个社会中原来固有民族矛盾、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原因,从阿米尔与哈桑这一对虽是亲兄弟,但因为某种原因而成为两个不同阶层的人,虽有纯洁的友谊,但现实让他们呈现出两极分化式的人生历程。而脆弱的友谊根本经不起残酷现实的冲击,主人公内心产生的优越感是社会规则带给他的意识,这是造成所有悲剧的根源,也是他成年后要进行自我救赎的起点。还好,他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但大多数人能这么幸运吗?想想现在自己周围的世界也存在这样的弊病,只有祈望我们能平安解决这样的矛盾。
  其次,从书中众多人物的人生历程来看,其实人生真是一个不断失去原来生活的过程,不管是非常美好的生活,还是痛苦的经历,最后都要失去。我们会失去青春、金钱、美貌、房屋、权势、地位、健康等等这些看似最有价值的东西,还有依赖于别人的情感如友谊、爱情、亲情等等,我们只记得要紧紧抓住这些生活的外在表象不放并要为之奔波付出。其实这些都是虚幻且易逝的“身外”之物,都经还起岁月的变迁与世事的变幻。从阿米尔自己的经历、他父亲的经历、以及哈桑的经历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那要如何从中解脱呢?我想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坦然接受已发生的一切,努力给周围的人以快乐与希望,付出爱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才有最自由自在的人生,才不惧怕失去任何原来的生活。阿米尔父亲坦然面对死亡那个章节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另外,我感觉哈桑应是最快乐的人,而自我救赎后的阿米尔也应该达到这种境界了。
  最后,在原来的生活中人们可能会留下一定的心里阴影,也许可能在生活中逐渐化解了,也许一直积聚在心中挥之不去。怎么办呢?只有直接地正视勇敢地面对才能让自己从中解脱出来,就象阿米尔一直惧怕阿塞夫的殴打,直到为了救出索博尔勇敢去面对阿塞夫那看似可怕的殴打,结果这个心病彻底的解除了,难怪他被那样毒打时反而会发出狂笑,那是战胜自我后的笑声,给自我带来了力量。所以,有时我们是被自己给困在心牢里,在原来的生活中无法释放,只有如此坦然面对才能打破这样的困扰,才能让自己真正地解放。
  不管怎样,昨天的生活都不会再来了,那就坦然接受现在的生活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5#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意识形态的小说,还是学习部长介绍的小说。看过之后发现她给我这么大的一个惊喜,太好看了。说实话我不太喜欢中文版那有点啰嗦的翻译,最喜欢的阿米尔的爸爸,那种强硬的男子汉是我的偶像,如果我爸爸当初也想过像他那样教育我那么我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了。可能我想要的风筝太多了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6#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也是哈桑压在阿米尔心中最为沉重的一句话.
  
  书是在去年看的,早上起床时发现它被夹在书架上乱七八糟的各式书本中,于是取下来随意翻看了几页.一些熟悉的文字再次从纸张里流泻出来,淌进我的身体里,浸润了心田.所以才想要在这里写下些什么,好让自己记得.
  
  故事总是无法脱离社会的大背景,在阿富汗这样一个对宗教,对族裔,对阶级异常敏感的国家,哈桑和阿米尔是完全不同的人.他们俩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仆人,这是周遭的人都要的一个切合所有人心意的关系.他们不能是伙伴,不能是朋友,更不能是兄弟,这些不能注定了哈桑不得不遭受那些暴力,不幸和苦难.进而,一切随之而来:谎言,嫉妒,背叛,陷害,然后背负着这些罪继续生存,不断忏悔,自省与救赎.
  
  记得当时读的时候流了些眼泪,大概每个阅读者都会流一些眼泪的.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哈桑因为我们人类的卑劣天性和愚昧认知所承受的痛苦,才能帮助我们唤醒内心的善与包容,帮助我们消灭那些落后的阶级主义种族主义,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共同家园.
  
  似乎说的有些大了,一本书承载的了这些厚重的内容吗?也许吧,它是不能的.它只能给我们启发,帮助我们觉醒.
  
  哈桑最后一次为阿米尔追风筝的时候,天空落着细碎的雪花,哈桑一边奔跑一边回过头来,大声地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消失在了街角.
  
  风筝追到了,哈桑却为这只风筝遭遇了不幸.阿米尔看到了,他却因为懦弱而什么也没有做.哈桑坚守了自己对主人的忠诚和对伙伴的爱,阿米尔收获了风筝,比赛的胜利,父亲的认同,却遗失了自己,遗失了一段真挚淳朴的友情.
  
  哈桑很喜欢听阿米尔给他讲故事,其中最喜欢的一段是"罗斯坦和索拉博".罗斯坦在战斗中亲手杀死了正要和自己相认的儿子索拉博.哈桑有时会听到泪流满面.哈桑一直没有和亲生父亲相认.哈桑哈桑给自己的儿子取名索拉博.哈桑和阿米尔是同父异母兄弟.哈桑给阿米尔最后一封信写道:"我梦到我的儿子长大成人,变成一个好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重要的人.我梦到花儿再次在喀布尔的街头盛开,音乐再次在茶屋响起,风筝再次在天空飞翔.我么感到有朝一日,你会回到喀布尔,重访这片我们儿时的土地.如果您回來,您会发现有个忠诚的老朋友在等着您."
  
  至死,他仍把自己看作阿米尔少爷的朋友.至死不渝.
  
  写这些字的时候一直听Snow patrol的<Chasing Cars>,歌里有一句歌词:If I lay here, If I just lay here, Would you lie with me and just forget the world? 我想,如果阿米尔这样问哈桑,哈桑一定会点头.
  
  阿米尔在悔恨和求生中度过了青年时光,他有时常回忆起哈桑么?他恋爱了,结婚了,养育他们的父亲去世了,成为作家了,却再次回到阿富汗,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最后他历尽艰险把索拉博接到了美国,领养了这个自己兄弟的儿子,这个和哈桑最喜欢的故事主人翁同名的孩子.他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可是哈桑却再也听不见.
  
  这也是我们最终也无法停住伤心的原因.虽然我们没有理由怪谁,但并非什么都能得以补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7#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哈桑是天使一样的存在,他对友谊的忠诚,对阿米尔的爱,“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天空中一直飞翔的风筝,就算遭遇了这么多不幸的事,却不曾掉落。生活并非易事,就算是孩子,也会有让自己烦恼的事,当我们遇到黑暗,总是会希望有人来拯救,那一束光,会是谁,亲人、朋友、同事、素不相识的好心人、或者碰巧出现的某某某,不知道,但只要能从黑暗中走出来,便是好的。可是,你会选择成为谁的那一束光?在可以伸出手的那一刻,因为胆怯,因为害怕损坏到自己的利益,选择了逃避,然后将此默默埋于心中,也许多年后,终于鼓起勇气,赎罪。可是那个时候,物是人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站在原地等着你,不要把自己想的那么重要。如果期待着在多年以后也许有赎罪的机会,也许能获得原谅,为什么不在此刻就做呢,勇敢的人,勇敢的心,不要让自己掉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8#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大约每个人都曾伤害过那些很珍视自己的人,记得北爱里杨幂说过抛弃爱人的人也会内疚一辈子,是的,但凡有点良知的人,受恩而不报都会自责不安,直到以各种方式想尽办法还掉恩情。
  书中描述的阿富汗风情,让我想起了南疆,那里的伊斯兰风格的白色尖顶屋,那里散发浓郁孜然味的馕坑肉,那里羞涩的维吾尔少女,那里清真寺旁晒太阳的山羊胡阿訇…穆斯林文化迥异于汉文化,以至于很长时间里我都难以理解和走进他们的世界,现在这本书给了我这样的一个契机。
  不同的文化所珍视的人类优秀品质不尽相同,不同文化所拥有的悲哀也不尽相同,那些剥离了种族、经济、文化后的人类共同特征都是一样可歌可泣,和可悲可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9#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重拾四年前读了一半的书,我都还记得买下它的那个夏天的傍晚,一整日的酷暑都还未完全散去,如血的残阳染红了半边的天空,一如封皮那深沉高远而也被夕阳浸透了的天空的颜色。那时候,我还是高一的学生,刚刚从一天繁重的课业中抽出身来,在去食堂回来的路上,匆匆进了学校那个书店。
    我已经不记得当时为什么没有读完它,没有时间?没有兴趣?还是心里早被那唯一的梦想填满而无暇顾及其他。四年后重新拿来,从头看起,仿佛我又回到了那个余热未退残阳如血的傍晚,甚至我都还记得当时空气的味道,还有夜色即将降临响彻在耳畔的夜自习预备铃声。
    是不是那时候还小,我竟然几乎不记得那些看过的内容,如今重新读起并未有重逢故友的感觉,除了我还能真切的回味起那晚的夜色。年近不惑的“我”忆起26年前的那个冬日,此后日子里发生的一切成就了今天的“我”。故事倒叙。
    我,我们都并未真正体会过那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所以关于那一切的种族、宗教、战争、杀戮的种种理解都仅仅限于几个电视上曾有过的画面,仅限于新闻报道。在此,我要很感谢作者能够写下这些力透纸背的文字,让我可以通过一个视角“了解”那片土地上的故事,虽然,我知道,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达到理解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说背叛是这个家族的天性可能太过武断,但童年对一个人来说一定会对他今后的成长产生也许你察觉不到但却深远的影响。二十六年前“我”和那个与“我”情同手足、而日后证明“我们”真的血脉相连的那个人的遭遇和“我”的决定让“我”背负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忏悔,最终“我”选择重新踏上那片土地去完成这个救赎,因为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但“我”却不知真相也许更令人心碎。离开了二十多年,故土是沧海桑田的变换,但那个冬天却依旧让“我”刻骨铭心。我都庆幸主人公最终做了正确的决定,最终得到了救赎得到了原谅,即使“我”的那个兄弟从来都没有怨恨过,在生命的最后都尊称“我”阿米尔少爷,一如他在他生命里吐出的第一词、第一句话。“我”付出了迟到了二十六年的代价,即使生命奄奄一息,却终于感到了二十六年来的第一次如释负重。“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在读到书中的那些情节的时候我就在想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多少这样的人受到过这种不公平的种族歧视。我的确痛恨这种背叛,痛恨这种不平等,痛恨这些人和事,痛恨把那些愚蠢的传统、民族、宗教凌驾于人性的美好之上,甚至不惜于割断血脉的相连。但却不能不给他救赎与原谅的机会,因为他毕竟也还是孩子,能感到愧疚疼痛是好事,因为那是善良的凭证。而对于主人公的兄弟哈桑,我却是满满的心疼,他的忠诚他的纯真他的善良换来的却是如此狼狈却凶狠的背叛。那种凌辱甚至延续到了他的儿子的身上。而更令我心疼的是他、他们却不知道自己也有被同等对待同等尊重的权力。彼时读完这本书,心中依旧觉得不舒服,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民族的创伤,人类的创伤,而且这个伤口的愈合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我们理应拥有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如若不是通过这些文字,我真的无法想象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时过境迁,还是想为那片土地、那些生命诚挚的祈祷。为你,为你们,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0#
发表于 2012-8-28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看过大家对这本书的评论,就赶快的去书店买了这本呢书。看完了之后,又看了电影,感觉没那么好。现在16岁的我,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阅历。看过之后,除了觉得主人公很有责任感之后就没有了更多的看法。不知道,等我再大点了,再看这本书能有什么看法。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8 13:28 , Processed in 0.0470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