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1#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从哈桑到阿米尔,亦或者这一切从阿米尔的父亲与阿里就开始了,无限的忠诚、无私的付出不断的轮回着。
      阿米尔怯懦还气度小,哈桑勇敢而忠诚,这所有的在追风筝的那条小巷里爆发了。从此阿米尔急切的要甩掉哈桑这个阴影,而哈桑想要的只是和阿米尔像以前一样一齐爬山......之后的阿米尔没有悔意,只有恐惧和逃避;之后的哈桑心死了,却仍然能用生命捍卫那栋老宅子,那是他和阿米尔的童年,哈桑心中依旧美好的时光。
      十分好奇,如果作者让哈桑有生之年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会怎么样?为一直背负的哈扎拉人时受尽的委屈而恼怒?还是一如既往,如同莎娜芭回来时发泄情绪后安然接受?希望是后者,因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逆向受挫,但是一旦是后者,哈桑的命运依旧是个悲剧,“为你千千万万遍”,注定的悲。
      阿米尔的救赎源于那一场接着一场的战争。自从我读了《明朝那些事》以后,我再也不相信什么战争英雄,不管是正义的一方还是侵略的一方,每个上战场的人都沾满鲜血,无论是什么理由,都会产生一批批孤儿、一堆堆瓦砾,只要战争一开始,双方都是输家。很难想象在阿富汗、伊朗、叙利亚、埃及等等等等,在这些地方到底有多少哈桑、有多少索拉博无奈的接受着这一切的悲剧。
      假如任由欲望无限膨胀,即使如何装作道德的伟人或者世界警察,那样的丑陋依旧昭然若揭。为了无辜的人,我们唯有祈祷,我们唯有反省,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2#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春节在家的每天上午听见广播中有DJ在向听众们推荐这本书,说这是迄今为止让人们了解阿富汗的最好的书,该书还获得了多项大奖,好评如潮。在最后DJ说道,也许这本书还存在一些缺陷,但我还是极力推荐这本书,这本《追风筝的人》。
  
  其实这本书很早就在京东我的关注中了,如今买来,看完,发现真如DJ说的那样,这是一本描写阿富汗的很不错的小说,我也想这样说,如果你之前不了解阿富汗,以为它就是一个恐怖分子的培训营,人人都是土匪强盗,那你真的需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故事其实带有一点回忆的意味,就像电影《美国往事》那样。主人公阿米尔在小时候生活富裕,父亲是阿富汗少有的富商,阿米尔有一个仆人朋友哈桑,本来他们之间有很好的关系,但在阿富汗追风筝比赛的那天中,阿米尔目睹了哈桑被带有种族歧视的阿塞夫所侮辱而没有挺身而出,从此认为自己有愧于哈桑,为了减轻自己心中的罪,他逼着哈桑离开。不久后苏联入侵阿富汗,他也和父亲踏上了逃亡美国的日子,从此开始了一段新生活,直到有一天父亲的朋友从巴基斯坦打电话给他,让他把哈桑的儿子从阿富汗解救出来,并且告诉他一个天大的秘密:哈桑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此时的哈桑已死,阿米尔为了赎罪,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哈桑的儿子到了美国。
  
  故事的大意就是这样,这种同父异母的情况在中国看来倒是很正常,毕竟过去都是一夫多妻制度,但是在带有强烈宗教气息的阿富汗却是极端现象,这意味着妇女的不忠,存在通奸行为等等,绝对是大逆不道的。所以阿米卡的父亲才会瞒着他这么多年,临死前也不告诉他,他只能把哈桑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尤其是听到哈桑即将离开他更是失声痛哭。阿米尔在知道哈桑是他的兄弟后更加悔恨,觉得自己占据了哈桑所应得的一切,这也觉得自己更加有责任踏上去阿富汗拯救他的侄子。在那次冒险中,他遇到了昔日的阿塞夫,如今他已经是塔利班的一名小头目。在被阿塞夫的痛打中阿米尔居然感到了释然,快乐,觉得自己终于偿还了对哈桑的罪,好在最后哈桑的儿子站了出来,向他父亲一样勇敢,做到了他父亲当年没有做到的那点-射中阿塞夫的眼球。
  
  我觉得这部小说成功之处在于作者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发生在阿富汗的不寻常的故事,但其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却很真实。阿米尔的父亲这个形象,勇敢,乐于奉献,虽然盗窃了哈桑的一切,但他绝对是功大于过,可以说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父亲。还有哈桑和阿米卡的友谊,这个友谊是无比深刻,甚至哈桑在明知遭到阿米卡的陷害后会选择沉默接受,甚至哈桑在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妻子照料阿米卡一家在阿富汗昔日的住房,当然,还有那一句在追风筝的时刻最最打动人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一开始不知道为何这本书会叫《追风筝的人》,看到译者在后记中写道: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卡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故事的结局是阿米尔在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我想他肯定能追到。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去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3#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阿米尔和哈桑的十二岁,总是会让我想到自己的十二岁。用半个下午的时间上课,另外半个下午就是脱离禁锢的自由时间,我和我的玩伴们不会爬上枝桠玩儿弹弓,但是我们会爬学校附近荒废的施工残垣,在夕阳的映衬下,享受离开地面的快感,我们也会拿着玩具枪对准邻居家的小孩,等着大人来把我们大骂一场。彼时的心情既成就又忐忑。童年的故事总是有它独特的烂熳色彩,时至今日,它们离我们远去,记忆也渐渐模糊蜕化成一股很难再被我们拾起的暖流。
  我想阿米尔之所以在二十五年后还仍然清晰的记得那些年月,除了因为自己满心的负罪与羞赧外,还因为那段和哈桑在一起的童年,是他一生都再也没有感受到的快乐时光。阿米尔一生说出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这种夸大化的写实,达到的效果是,读来平淡,品来潸然。
  小说基本上是沿着两条线索发展的,一条是感情线,一条是阿富汗上世纪末的那段不堪历史。
  感情线上,刚刚写到的哈桑和阿米尔的友谊无疑是最耀眼的部分,除此之外,阿米尔和爸爸浓郁微妙的亲情,和拉辛汗心照不宣的友情,和索拉雅静水流深的爱情,都是小说的动情处,高尚、隽永并且弥足珍贵。这条线让整部小说充满了人性美,我们在这里看见了生命的敏感与宽恕,柔软与坚强。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无疑是阿富汗战争的一个缩影,受苦受难的永远都是最底层的人民群众,阿米尔的童年天堂,在二十五年后变成人间地狱,这是残酷的战争勾勒出的结果。胡塞尼通过这本书,让全世界的人对阿富汗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阿富汗并不等于塔利班,不等于本拉登,她也是一个有尊严有傲骨的民族,一个有勇气有悲悯的民族。这个坐落在中东的古老国家,有着霸道的普什图人,也有着逆来顺受的哈扎克人,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和荣耀,那里也有纯朴善良的群众,他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尊敬和绝对拥护自己的文化。
  阿富汗民族是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在阿米尔的童年课程中,始终中贯穿着《可兰经》的教程,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值得尊敬的民族。我并不知道用什么句子来概括这本无论文学还是政治价值都很高的小说,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标题才能概述我在读完这个故事后的思想。脑袋里只是重复着法理德为阿米尔的祈祷,奉安拉之名,希望爱与宽容能盖过残酷的仇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4#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早几日读完了《The Kite Runner》本该写一篇读后感的,正赶上家里搬家,忙活了几天,于是就二九(相当于三十,为将来若干年后读起提醒)过年了,忙到头总有些事,没时间闲下来整理思绪。
         最近总觉得语言的苍白无力,无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可能多写些就会好了吧,而自己又是那么懒,总不愿动笔。
         先说一点一瞬间的感想。书读得多未必就有见识,而不读书的未必就没有见识,只是有见识的人少了些,所以就有了下面一句话:读书要思考,否则与没读书就没有区别了。这件事对于世界观上尤其的重要。
         现在说《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写的确实不错,算是对作者编故事能力的肯定,请允许我认为小说这个体裁无论有多大比重的真实都是在编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阿米尔,整个故事的经历就是阿米尔的成为好人的路,或者是一直在追一个风筝,而无论风筝代表什么,阿米尔一直在追,且越来越近。
         故事的配角叫哈桑,哈桑是追风筝的高手,他不用看天上的风筝往哪里票就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就可以等待风筝落到脚边,而无论风筝代表什么,哈桑的手里总握着那只风筝。
         故事的悖论就发生在这里,哈桑手里握着那只风筝,死也不放手,要把风筝交给本追不到风筝的阿米尔手里。
         第一次,哈桑付出了血的代价,把真实的蓝风筝交到并未追到风筝的阿米尔手里,一个人拥有了自己本不该拥有的,那便是折磨,于是继续为了保持自己所拥有的而做出更多的错事,与风筝渐行渐远。所以,去追!自己可以拥有的风筝!
         第二次,哈桑付出了生命,谁都不能将哈桑时刻准备着送给阿米尔的风筝从他的手中夺走,及时使他失去生命也不能。“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总是拥有着风筝,他的风筝那样的简单与单纯,那便是他说出的第一句话,“阿米尔”。
         阿米尔所要追到的风筝却是父亲的认可,阿米尔为了追自己的风筝,牺牲了那么多。可到最后还是没有追到风筝。阿米尔错了吗?没有,他也是在努力的追风筝啊。
         阿米尔一生努力的追着风筝,所有的美好,所有的心中认为对的东西,所有的,能让自己如释重负的成为好人的方向。风筝在天空中摇摆不定,人们追着它,可能会犯错误,可能会变成坏人,但只要有方向,就不会迷失,就会找回自己的风筝。
         人的一生没有第二次,人们每做一件事情就会对自己的一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所以,做每件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后悔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虽然每一次的袖手旁观,每一次的偷梁换柱,都会使自己一生不安,但是我们做这件事时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否认为我们做这件事时对的呢?如果是的,那么勇敢的去做,如果错了,就坦然的面对,接受惩罚,然后继续寻找自己所认为是正确的。
         那是一条崎岖的,成为好人的路,无论多难走,总有天上的飘着的风筝指引着。就让我们望着心中的风筝,勇敢的走下去!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的风筝!
                                            
                                                                                 二零一二年初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5#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切缘于内心的嫉妒,嫉妒父亲对哈桑的爱,却不知爱的背后的秘密。一切缘起于都风筝大赛,也迎追风筝而完满。追风筝的人,由哈桑变成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6#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一部很不错的小说,觉得长这么大这是唯一一部自己读后会感触到掉眼泪的小说,觉得很多对生活绝望的人可以看看,生活在自己的这个国度已经不错了,没有生活在小说中的那个阿富汗里面就庆幸个千千万万遍吧,饥饿、战乱、腐朽的民族意识,或许是自己读书不是很多,触动灵魂和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诚实的没有任何技巧的甚至是平静的在揭露自己国家的现状和最低层人们的生存状态!作者是诚实和有信仰的在写小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7#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书名:追风筝的人
  作者:【美】卡勒德·胡赛尼 著 李继宏 译
  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人物:阿米尔少爷、哈桑、阿里、拉辛汗
  普什特人 逊尼派
  哈扎拉人 什叶派
  
  在一边读着他们小时候的生活场景的时候,我就渐渐地爱上了哈桑这个可爱善良的家伙,并没有太多的评判标准,仅仅只是觉得他让人多么地爱怜,多想结局对他再仁慈一点点。对于他自己而言,可能最后为了守护从小长大的主人家的房子而被杀死,他是死而无憾的,一个人,一辈子,就是有最重要的东西在心里面的,在他的心里面就是那份单纯的朴实的忠诚和友爱。
  
  友谊的付出需要勇气
  哈桑追的是阿米尔的开心,阿米尔这么多年来做的我觉得都只是想对自己过去做的事情做一个补偿。哈桑能够为了跟阿米尔的这段友谊以及忠诚而付出生命,而阿米尔最终能够回到阿富汗去找回哈桑的儿子,虽然在时间空间上他们的付出错开了,但是还是让人的心对友谊的深切终有一番感慨,友谊就是那么傻傻的、可爱的,而在这里,多了一点心酸。
  在友谊上,是没有办法计较付出和回报的。要是真的要用一把尺子来量度,那我想它只能够是内心的一种感觉了。就跟爱情一样,你感到幸福时,那就是你最大的收获了。
  
  有些过错会是一辈子的负担
  阿什尔的爸爸跟阿里的妻子发生了关系有了哈桑,在他死之前,他都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他们兄弟俩。一辈子死守着一个秘密那该是多么累人的事情,要我觉得,人还是活得坦坦荡荡的比较好。但是,因为有了愧疚,所以阿什尔的爸爸一直以来就更加热衷于慈善,给更多的人带来帮助,虽然,在某种程序上,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赎罪的方式而已。
  
  种族歧视的残忍
  阿里带着哈桑,阿里是仆人,哈桑也成为仆人人。阿米尔跟哈桑的区别不仅仅是在他们的主仆关系,更在于他们的种族问题。想到在美国建国初期的黑人种族斗争,就觉得不寒而栗。在阿富汗,这样的事情也在发生着,只是可能变换了地点、时间、方式,但是它们的本质却是一样地残忍。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使许多人无法获得学习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而且它并不在智商上考究,而仅仅就是因为种族歧视。如果哈桑一样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我相信他完全可以跟阿米尔一样安闲幸福的生活的。
  
  我知道,世界上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但是,不变的是,我永远相信,目标、毅力、勤奋、坚持,一定可以做很大的改变,包括对这种不公平本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8#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一个人结识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我找到了一种熟悉的感觉。看到阿米尔躲在街角看着哈桑被辱一直没有出去救援,心突然剧烈的痛。某种意义上来说,仿佛看到了懦弱的自己。……哈桑最终还是离去了,带着某种不可言喻的情绪,也许至今,在这个世界也还能找到很多人的影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9#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很感人的一部小说,带你走进真实的阿富汗。原来,阿富汗曾经并不像我从电视上报刊中看到的那样子满目苍夷,他曾经也那么美,那么令人向往。
        主人公阿米尔和阿桑,阿桑是那些饱受迫害歧视的人哈拉扎人的写照,而阿米尔则是那些富裕的人的写照。在接近尾声的地方拉辛汗告诉阿米尔,阿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时,我抱有怀疑态度。也许,拉辛汗是为了阿桑那个还尚在人世的儿子着想。也许,正如他所说的,“这里有成为好人的道路”,他想帮助阿米尔消除自己心中的愧疚,让他活得正大光明。
       文章最后并不是以一个那么完美的结局收尾的,不过在看到阿桑的儿子索拉博自杀那惊心动魄的几页之后,有这样子的结局我也已经很欣慰了。
        主人公阿米尔性格上面不可否认的有缺陷,他小时候过于自私了,某些方面也太懦弱了。阿桑呢?对于阿米尔,乃至对于其他所有人的欺凌,他都是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他的儿子呢?饱经磨难的索拉博后在自杀之后对于生活便失去了兴趣,一切东西对他来说都那么的无所谓。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家庭都不完整。阿米尔和阿桑小时候一直没有母亲,而索拉博则小小就成了孤儿。我相信,家庭的不完整对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现实中也是如此,认识过几个在单身家庭长大的孩子。也许,日常生活中他们与常人无异。但是一旦你深入的去了解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性格在某些方面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一直秉承着这样子的想法。要不就不要结婚生孩子,既然有了孩子,就请务必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完整的家庭。有了孩子之后,就算你们两个人再怎么怎么,在孩子完全成熟起来之气,为了孩子,请努力维持。往回想,选择自己另一半结婚时必须的慎重。
       愿中东那个遥远的阿富汗,还有有相似经历的利比亚能一天一天好起来,从此告别战乱,迎接和平的到来。而正处于动乱边缘的叙利亚和伊朗,能早日迎来安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0#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我仿佛透过笔者的瞳孔看到了小说里发生的一幕一幕。
  
  在这真实的厚重的历史文本下写出的文字让人心潮涌动。而我,是多么的幸运。
  
  青春有着难以启齿的伤痛;人性有着难以揭示的肮脏。那就像个男人一样正视这呼啸而过的仓皇岁月。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9 17:40 , Processed in 0.0415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