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1#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N多书友推荐看的《追风筝的人》今天终于看完,这部在他们描述中充斥着战争,友情,爱,奉献,人性的书我用了2天读了一遍却不想读第二遍。作为一个低端的读者,我写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书评,只是几句牢骚。
  本书最大的主线可能是阿米尔对自己的救赎。让我们设想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深宫大院,富家子从小与自己的仆人成为好玩伴,仆人无私奉献,富家子心中有愧,忽然就发现仆人是他爸爸的私生子,为了弥补自己的早年过失,鼓起勇气救了仆人的儿子,原谅我肤浅同时请进一步原谅我的冒失,假使有人投资把它拍成电视剧,并且请当红露女来饰演哈桑的母亲,我相信它有收视率上的保障,但肯定会被我们的豆友骂成狗血。问题在于,同样的事情,由阿富汗作者写出来就会成就8.8的高分。混豆瓣时间尚短,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外国很一般的作品都能博得8.5以上的评分。难道就因为它的阿富汗背景跟战争标签?还是说在外国作者面前我们的口味太过于容易被满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2#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真的是一本好书,简单朴实的语言,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在我脑海挥之不去,我们的生命中,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请珍惜那个人。
  我们生命中可能会犯很多错,但是,我们一直有机会去弥补那些错,我们也许会内疚,但对于自己,也不用太过于苛责,因为,我们会内疚,说明我们还是善良的。
  追的风筝,是在追梦想,是在追一种肯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3#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刚看完《追风筝的人》,可能是之前zia推荐给我的时候透露了最后一幕,她说看到最后哈桑死了的时候她哭了,这使我还没看的时候心情就挺沉重的(万恶的剧透啊,哈哈~)。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没有这个剧透,我也猜到不会是好结局,从开始看就知道了,作者文字里透露出来的自责,这种压抑的气氛从开始直到最后。
  看到结局之后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哈桑,而是他的“老父亲”阿里。阿米尔一家(也把哈桑算上吧)欠他太多,而这一切是阿米尔的父亲无法挽回的;看到最后我还不知道阿米尔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可能中间有提到我没有注意,可能阿米尔真的就没想要告诉我们,因为他是“我”阿米尔敬重的父亲,一直想讨好的父亲,“我”不希望让他的名字蒙上阴影。当最后拉辛汗告诉阿米尔一切的时候,也给之前阿米尔的疑问给了个解释。
  读的时候有两段挺好感动的:一段是小偷事件,另一段是阿米尔提亲和阿米尔介绍索拉博。在读这两段的时候确实鼻子酸了,眼睛湿了一点;可能是和zia的角度不同,当知道哈桑死了没有什么反应。
  先说第一段,小偷事件。四个人在一个房间,看上去是两对父子,当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很讽刺:这就是一个父亲在处理自己两个孩子的事,阿里完全可以不用在场,他却顶着父亲的名分在这里看闹剧。阿里很尴尬,他很无奈,他自己什么都没有,到最后连自己名义上的儿子(严格说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留不下来,最后还得被阿米尔这个小孩逼走。他知道是阿米尔的诡计,可他又能做什么呢,若不是阿米尔的爷爷,自己也不会有今天。或许本不应该奢求太多,趁现在哈桑还属于自己,离开这里。
  “老爷,我呆不下去了,我要走了。”这句话对父亲是个打击,以至于“我”阿米尔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想想过去吧,父亲和阿里一起长大,情同兄弟,直到哈桑的出生打破这一切。你可以想像当初父亲和阿里就像当时“我”和哈桑一样,多好的朋友,父亲也常常提起和阿里的过去,可哈桑的诞生毁了这一切,最后两人形同陌路,没有以前的谈心,只剩下主仆关系。你可以看出后来父亲和阿里之间的隔阂,父亲只能靠留下阿里在身边,补偿自己的错误。父亲自己肯定也深深懊悔,自己就是那个可恶的盗贼,抢走了阿里的妻子、抢走了哈桑、抢走了本该属于阿里的一切。当阿里提出要走的时候,父亲留不下他,这在他心里是道坎,直到死去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儿子这件事,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过去,无法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
  现在说第二段,悲剧的是,上一代的错误延续了下来。阿米尔嫉妒哈桑,为什么在父亲的眼里哈桑可以和自己平起平坐,在这里大家应该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起小时候和兄弟姐妹在父母面前争宠。哈桑很单纯,很真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阿米尔无地自容,如果哈桑坏一点就好,这样阿米尔就可以为自己找借口。
  可是,没有借口。那个蓝色的风筝,成为两个人心中永远的痛。为了这个风筝,两人的感情出现了无法修复的裂痕;如果哈桑放弃风筝,或者是自己勇敢一点,一切都会不一样。它让哈桑自闭了一阵,让阿米尔一直忍受良心的谴责。到后来哈桑主动找阿米尔的时候,他还是无法原谅自己,他欠哈桑无数个对不起。这个事,两个人都没有走出来,都在忍受着自己的那份痛苦,对于哈桑来说太不公平了,纵使哈桑能够原谅阿米尔,阿米尔也受不了,从小到大自己就是这样霸道的一直欺负哈桑。
  让我高兴的是,阿米尔走出来了,他长大了,学会了承担,学会了去面对。提亲的事让我很高兴,他不再是父亲眼中那个不讨喜欢的阿米尔,他终于达到了父亲的要求,继承了父亲身上纯洁高贵品质的一半,不再是靠赢得比赛来博得父亲的疼爱。得知真相的他知道过去的无法挽回,只能在这个侄子的身上来弥补。可能父亲当初的想法也是这样,让哈桑过的好一点,这也许会使阿里得到些安慰吧。可以确定的是阿米尔比父亲勇敢:“我爸爸睡了他仆人的老婆,她给他生了儿子,名字叫哈桑。现在哈桑死了,睡在沙发上那个男孩是哈桑的儿子,他是我的侄儿。要是有人发问,你可以这样告诉他们。”我听到阿米尔这样说很感动,小男孩终于长大了,他知道哈桑不会记恨自己,他也知道自己该负责了。
  追风筝的人----哈桑,改变了阿米尔的一生。这本书霸占销售版第一名达到80周,当然除了这个层面,还谈到了社会、道德、种族等其他方面,不过以上是我最愿意分享的。故事情节震撼感人,里面有一些话很经典,值得一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4#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2011/08/09
    
     我是普什图人,你是哈扎拉人。我是什叶派,你是逊尼派。在同一个屋檐下,我说出的第一个字是“爸爸”,你说出的第一个字,却是“阿米尔”。或者,命运的齿轮就此决定了方向。
    
     阿富汗,于我来说,只有漫天的战火、散落的残肢,和纷飞的生命。我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创作过一篇小说,描述一位憧憬着成为世界上最优秀芭蕾舞演员的巴格达少女在战火中失去双腿的故事。我给它取的名字,叫《巴格达的天空》。
    
     这个故事也发生在天空中,发生在那飞扬的风筝上。但我却从未想过,故事里的天空是明亮的——原来阿富汗也有过明丽的四季,生机勃勃的斗风筝比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人们。故事就在那种灰暗而又明丽的色彩中展开,我看到阿米尔和哈桑坐在山坡的石榴树上,对着彼此微笑。
    
     是的,故事的主线就是友谊。然而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存在友谊吗?哈桑对阿塞夫嚷出“我们是朋友”的时候,心里是不是也惴惴不安?阿米尔呢?他不知道。他只想到,为了能让爸爸聆听自己,注意自己,他需要的是那只蓝色的风筝。阿米尔向自己的心屈服了,可是赢得爸爸注意之后只是更深的空虚。哈桑于他,是否只是无聊时的玩伴?不然,缘何在他父亲朋友的孩子们来他家的时候,他从不叫哈桑过来一起?在他心里,是不是也觉得,他是哈扎拉人,我是普什图人,他承受,他隐忍,因为他是哈扎拉人,他是哈扎拉人啊……一切天经地义。真主啊,叫他不要看到哈桑眼中真诚的奉献吧,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毫无愧疚地享用他拥有的一切。
    
     哈桑走了,战争终于到来。有那么一瞬我庆幸自己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虽然社会仍有缺憾,至少平平安安,至少我作为一个女人,可以像男人一样活着。故事里阿米尔的爸爸终于在此刻给了我不一样的印象——实话说,我对于想要肆意规定子女前途命运的家长深怀厌恶——他以他的凛然正气感动了我。虽然他固执,虽然他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但是不能不说他的的确确是个男人。
    
     逃亡之后的故事转向了爱情。但其中也涵盖着那句话——“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的妻子,她正视自己的过去。这让阿米尔深感愧疚。而阿米尔的父亲拖着虚弱的身体为阿米尔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向将军家提亲——也让我感动。父亲,再多的不是,他也是父亲。是爱我们的父亲。
    
     书中最后的结局却让我读来甚感不适。友情向亲情的转换来得太为突然,突然到我至今没有搞清楚阿米尔与哈桑之间是否存在友谊。如若哈桑不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仍未正视自己的懦弱,就像他父亲一般,终生藏着这么个秘密。懦弱的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说出哈桑曾对他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一种救赎吗?是吧,于阿米尔,于索拉博。
    
     相比之下,电影版的结局则让人容易接受的多。阿米尔转换的过程大致被表现了出来,足以让我们相信,友谊的确存在,永远存在,在他下定决心保护索拉博时,阿米尔最终战胜了懦弱。而索拉博射瞎阿塞夫的那一记弹弓——正给了书中他父亲说要让阿塞夫成为独眼龙的情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5#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很早就在网上看到过这本书了,兴奋地跑去学校的图书馆,寻寻觅觅,还是没有发现这本书的踪迹。只好从网上下载TXT放到手机里看。比起放到手机这种现代的电子产品里,我还是更喜欢纸质的书的那种感觉,喜欢感受书翻页的声音,喜欢闻书的字里行间里散发出来的淡淡墨香,更喜欢那种有沉淀的感觉,这一切都是现代的电子产品所不能比拟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为你找到了蓝风筝”,“我希望阿米尔老爷可以为你感到骄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宁愿选择逃避来保护他最关心的人的自尊心”,这个哈扎拉人,这个有着蒙古人后裔血统的人,他的鼻子塌塌的,他和他的族人不被受到尊重甚至一直被唾弃。但是没有抱怨,没有害怕,没有逃避,面对责难,他会勇敢地选择面对,我还记得他拿着一个弹弓,弹弓上装载了一个石子,脸上的表情坚毅,目光有神,'如果你敢,我就敢用这个子弹来保卫我和我重要的人."是啊,为什么不敢呢?亲爱的哈桑,你是多么地可爱,你的纯洁像极了一张没有被污染过的白纸,如果可以,再让那个爱说故事的人儿给你讲上一篇关于你最喜欢的故事吧,我知道,你一定会在一旁认真地,聚精会神地听着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6#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即使合上书,闭上眼,耳畔还是萦绕着哈桑呼唤,脑海里不断浮现那个裂唇的哈扎拉男孩的面孔。《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带给我太大的震撼,让我之前读过的外国小说都相形失色。书里没有华丽的甚至足以深刻的话语,却以这句朴实的,发自内心的呼唤,让我潸然泪下。
        一句话,足以揭露所有的丑陋,褒扬一切忠诚与善良。就像书里的哈桑。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念头,便是今后有能力很想收养一个孤儿。并非出于爱意,亦非母性泛滥,而是人道主义,始于责任。给予那些出身注定悲剧的孩子一个温暖,安定的成长环境,尽我所能。这和父母所能给我们的最大的差别在于,父母是出于爱,而对于收养的孩子,我们更多地是出于同情与怜悯,出于责任感。但在我眼里,这份责任,人道主义精神远比爱来的更加沉重,更为有分量,让我们终其一生来承奉,来践行我们最初的承诺。
        也许,人类所迫切需要的,并非只是物质上的补足,而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救赎,对于罹难手足,同胞,更是对于那些和我们一样正在死亡的同类的同情与救助。
        人的一生都徘徊在善良与罪恶之间,再伟大的人也逃避不了这样的宿命。就像阿米尔的父亲,一生都在弥补,在欺骗,却又道貌岸然地被身边的人膜拜,对于亲生儿子却没有胆量相认,只为了男人仅以维持的脸面和家族的荣誉。在喀布尔,男人的名声大于天。即使是骨肉亲情与个人的名誉相比,也相形见绌。再说阿米尔,自他利用哈桑的无知来愚弄他的那刻起,他便悲伤了父亲所告知的最不可饶恕的罪名——“偷窃”。他偷窃了哈桑得知真相的权利。所以阿米尔生都在寻找救赎的机会,却最终在重回喀布尔这片土地时被告知哈桑早已被塔利班所枪杀。所以,阿米尔只能将希望寄予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身上,希望这个孩子能代替自己的父亲,接受自己的歉意和赎罪。包括哈桑的母亲,自打他一出生便抛夫弃子的那位母亲,最后也回到了哈桑的身边,尽一位母亲最后的一点责任。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在哈桑眼里,母亲之前的所有罪恶都被赦免了,毕竟她是自己母亲。还有曾经背叛过自己的阿米尔少爷,他也一直当做是自己最挚爱的朋友,最英明的神那般供奉。所有的罪恶都有了一个向善的结局,哈桑的这份宽容,胆魄,远比父亲留给阿米尔的金钱、荣誉以及作为“优等血统”可豁免一切罪恶的权利来的要更意义深远。  
         所有的信徒都是虔诚的,他们容忍不了自己的一丝罪恶,所以终日祈祷,请求真主的宽恕。在阿米尔为索拉博祈祷的时候,我也在心里默默地为这位小男孩祷告,应该所有读到这段文字的读者都有过同样的经历。这是否能算做是和作者的心灵相通?也许换做谁,都能为身处不幸或者说在死亡边缘的人,尽自己的一点善心。真主保佑,索拉博最终逃过了这一劫,也许并非他自己所愿,但这样起码对于阿米尔是公平的,就像书里说的,“我不想让双手再站上这个男孩的血。”,哈桑对于阿米尔是一个永远的遗憾,而索拉博是真主赐予他的一次弥补的机会,是一条让他再一次成为好人的道路。
          这本书付梓是在9.11事件后几年,当人们把美国所有的不幸都归罪于塔利班,把所有过着头巾,留着大胡子的人都是做异类看待时,这本书却向我们揭示了真相,阿富汗地区不仅仅只是塔利班,还有那些善良的,忠诚的,虔诚的人。让很多人都重新认识了地球上某个经纬度,着实是这部书伟大之处。
        
        
  背叛,爱,恐惧,愧疚,赎罪,文学与生活中所有重要的主题都交织在这本书里。不得不承认胡塞尼的写作才华 ,处女作便可这般畅销全球。这也谈不上是一本新书了,电影早上映了5年,却一直没有时间去看。而是觉得电影把"The kite runner"译成“追风筝的孩子”,却是有点不伦不类。谁的心里不都是有一个风筝,不仅是孩子,我们,成年人,都有或是都有过。不论这风筝意味着什么,都鼓舞着我们去追。
          “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7#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吃饭的时候我复述了一下。不过实在难以述之其一。重在心理刻画的小说确实难以通过简单的复述展现出它的厚重和内容。但是看过这个书的人,肯定都会被触动,希望自己能有更坚强的力量。
  
  小仆人的忠诚、耿直和单纯与其说是人品的修炼不如说是与生俱来的基因,就像他第一次开口说的就是他的小主人的名字。他的忠诚和一生的选择都像是他的本能,不需思考,不需挣扎,他是活的最心安理得的那种人。当然忠诚和专一是很好的品质,但是在小仆人上的这种东西,纯粹,却显得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和折磨,反倒显得单一了。
  
  小主人呢,更像是一个正常的人,希望得到父亲的爱,用尽各种方式去讨父亲的欢心,其实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也许他就不会做出那么多伤害小仆人的事,而他其实那么爱他的小仆人。所以他说,伤害小仆人是代价,用来让他爸爸喜欢他。但是,其实这些牺牲和折磨并未赢得任何的父爱,而是在美国相依为命的生活,才让他真正有了父爱,以至于二十二岁他父亲去世时,他嚎啕大哭,自己将要成为孤儿。他为自己对小仆人做的那些错事深深的后悔,但是再也没有赎罪的机会。所以我们都尽量尽量,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也许你根本不会有机会再来弥补那些伤害。
  
  相依为命是多么重的一个词,两条生命互相依偎,没有旁的,只有彼此。外界是繁华也好,是萧瑟也好,有一地方,有一个人,可以相依为命,那种突然而生的陪伴,温暖和依偎,即可以抵抗严寒,也可以分享人生。多好。可惜呢,我这个悲观主义小孩儿,也许只有,跟自己相依为命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8#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我的生活满是哈桑和阿米尔的故事,总不自觉抬头看天空,寻找那只飘飞的风筝。
      我是一边哭一边把书看完的。看到厄运降临在他们身上,揪心的难过。看到哈桑默默承认钱是他拿的时候,我哭得稀里糊涂。看到哈桑最后保护房子而死去的时候,更是哭得一发不可收拾。有太多的感动和震撼,不仅仅是因为眼泪。有哈桑那种纯洁到令人心疼的震撼,有阿米尔那种自我救赎的迂回,有宿命般的轮回,有阿富汗人遭遇的难过……
      细致的刻画,波澜的情节,丰富的人物,都化作对那个追风筝的人的一声呐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9#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当一个人处于懦弱时期,这句意味深长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只能听别人对自己说,然后那个时期无法懂得这句话的意蕴,因为自私。直到有一天,主人公成熟了,经历的时期多了,终于,他懂得去赎罪了,曾经的自私让他自责,直到后来,他是一个勇敢的男人了,可以深情地对阿索里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仿佛当年哈里对他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多么让人安心的一句话。
  
         人性的弱点很多很多,自私,懦弱,虚伪,我们都仅是一名凡夫俗子,我始终觉得人之初性本善,无论生活多么虚伪,总能因为同一部电影,或者一篇文章所感动,无论经历了什么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我们很无奈,但我们总是需要一些干净的东西,寻找寄托,可以做不到,但是不可以不思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0#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一般翻译小说都会让人觉得有点冗长,看久了会困恹恹的,我甚至是作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打开这本书的,然而很快便被完全吸引进去,手不释卷。  
  
  《追风筝的人》没有夸张的腰封和华丽的包装,真诚地讲述了一个未必惊涛骇浪,却感人至深的故事,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暖流在心中涌动,“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声音持续回荡在耳畔。  
  
  1、感情是温暖美丽的春天。书中没有一般小说描写的海誓山盟、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却处处表现了人世间最质朴、最真实的情感。其中,最打动人心的当然是哈桑和阿米尔之间的友谊。哈桑把阿米尔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可以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而且无论阿米尔做了什么,这种感情始终没有改变、动摇过。一直到死,他都在捍卫着阿米尔家的房子。于是,“为你,千千万万遍”贯穿整个故事,时刻萦绕在阿米尔脑海中。阿米尔对哈桑也同样感情深厚,否则他不会在心灵上受尽折磨,最后克服一切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索拉博。除了这条主线,其他的感情也深入人心。父亲对两个儿子矛盾、深沉而博大的爱,阿米尔和索拉雅超越世俗偏见、互相依赖支持,哈桑使多年未尽职责音信皆无的母亲颐养天年,拉辛汉对索拉博生活的安排等等,无一不是源自人类血液中最真实的情感。  
  
  
  
  
  2、善恶撕扯,人性的挣扎。故事用第一人称叙述,因此阿米尔的心态每时每刻都赤裸地摊在读者面前。哈桑纯洁得雪一样白,因此他活得很纯粹,付出爱、得到爱。阿米尔的心自始至终很复杂:他喜欢哈桑陪他一起玩,却又调皮地捉弄哈桑;他和哈桑形影不离,却羞于带哈扎拉仆人与同学一起玩;他用吃泥巴考验哈桑,自己却眼睁睁看着哈桑被辱;他内心愧疚,却进一步设计逼走哈桑;他远离故土,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受着煎熬。阿米尔身上具有人类的善恶两面,他一直在良心的谴责中痛苦挣扎。最后,善良战胜了懦弱、胆怯、邪恶,他不是救索拉博,而是救赎了自己的心灵。另外,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虽然年轻时犯了错误,但他终其一生行善,有着鲜明的是非观念,勇敢坚毅,顶天立地。  
  
  3、残酷的战争摧毁了美丽的阿富汗。大多数人提到阿富汗只知道是个战乱不断的国家,而作者作为阿富汗人,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在小说前半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家,一幅美丽的伊斯兰风情画慢慢展开,让人沉醉在祥和的气氛中。随着战争的打响,苦难降临,快乐从此成为遥远的回忆。彼时书中的阿富汗所经历的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可怕,原本模糊的概念逐渐变成血淋淋的事实,被作者不动声色地端上桌面。看到男人在市场出售义腿,通奸的情侣被活活砸死,幼小的儿童被猥亵,无辜的哈扎拉人被残忍杀害,平民百姓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祈祷能见到明天的太阳,这就是与我们一样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所经历的,而且可能此时仍然正在经历。 
  
  4、无声无息中,情节跌宕起伏。作者平静地叙述着故事,没有高潮迭起的戏剧冲突,然而又总是在波澜不惊中将一个个意外带给读者,之后继续前行,留下错愕的我们等待自我平复。当看到哈桑被阿塞夫欺侮、阿米尔诬陷哈桑、哈桑选择离开保护阿米尔、哈桑身世暴光、哈桑夫妇被杀害、索拉博自杀等情节时,无一不让人倍感意外,然后仔细想想却都能深深地理解,或生气、或感动、或难过,无法自拔。  
  
  5、优美的文字成就伟大的作品。小说引人入胜,给人带来极大的阅读喜悦,作者笔触细腻、感情真挚,仿佛就在你身边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无法自拔。同时,也不得不赞叹译者的水平,如果不是有两国语言的深厚功底,不是对两国文化、环境有着深刻理解,是不能将原著翻译得如此精彩的。非常感谢两位伟大的文字工作者,为我们奉献了伟大的文学作品!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8 11:11 , Processed in 0.0459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