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1#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当我看到那成千条的评论,才知道原来这本书这么的火,有那么多的人读完后都留有心得,自己在此也写下一点,算是成为这浩大书评中的一员吧。
  
  这是一个精致的故事,之所以说是精致,因为其构思巧妙,到处都是一种让你说不出的因果循环,就像命运一样,捉弄人的似曾相识。
  
  故事的起因是一只风筝,收尾也是一只风筝。
  
  阿米尔背叛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哈桑,而他的父亲同样背叛了他最好的朋友阿里。
  
  阿米尔娶了曾经和别人私奔过的索拉雅,而哈桑的父亲阿里娶的妻子却和别人私奔了。
  
  阿米尔在童年不遗余力的争取父亲对他的爱,而中年后的阿米尔同样不遗余力的争取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爱。
  
  童年时代,哈桑保护阿米尔。长大后,阿米尔保护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等等,你会发现,其实这些人的故事都是那么的一致,不知道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还是造化弄人。
  
  追风筝追的不是风筝,是自我的救赎,是一种赎罪。
  
  想起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想起拉辛汗对阿米尔说的那句:“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如果你想了解阿富汗的故事,请读《追风筝的人》。
  如果你想读一个精彩的故事,请读《追风筝的人》。
  如果你想读一个感人的故事,请读《追风筝的人》。
  如果你也是一个要赎罪的人,请读《追风筝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2#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当罪恶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救赎]
          ——《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在很多年后重新踏上阿富汗的土地,最后一次见到幼年的友人,阿辛汗将一切都告诉他,然后把选择重新放到他的面前,一如当年夜幕垂下的小巷。
          
          那是哈桑的孩子
          那是自己的侄子
      所以是否愿意,将他带出那个世界。
          抑或只是垂手,就像当年站在巷口的灵魂。
          
          
          年少的阿米尔和哈桑,主人和奴仆,总是有大把大把可以一起度过的时光,从院子里的灌木丛到山上的石榴树,从清晨下楼的第一句对话到放学回家后讲述的故事。然而一切来得那么早,早到即使阿米尔了解哈桑的好却依旧无法下决心护他周全。
          父亲的漠视是暗埋的地雷,阿米尔的妒忌是一条火线,蓝色风筝是才是整个故事的开端,恐惧和私心成为了导火索,而哈桑的善良却是,阿米尔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救赎。
          
          那个时候的阿米尔无法忍受自己的被他人那样宽恕,他希望等到的是哈桑的一顿反抗和咒骂,却在门外的沉默中消失无踪。
          那个哈扎拉男孩,可以看穿他的所有心思即使不会读书认字。
          那个哈扎拉男孩,无条件的相信他,保护他,最终被他背叛。
          那个哈扎拉男孩,不会埋怨不会伤害,付出而又隐忍仿佛世界本该如此善良。
          
          人们总是可以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却很难接纳那些被自己伤害后依旧选择原谅的人。
          而人们可以伤害的,也只有那些,一心一意相信着自己的人。
          
          网络上有火过这么一句话,“选择沉默不是因为我原谅了你,而是因为我不想失去你。”
          但是哈桑却是真的如此善良,那么温柔的对待他的世界,尽管面对是一个残忍到无以复加的现实。
          The world has kissed his soul with its pain, he is still giving his return in songs.
  
          后来阿米尔问索拉博,哈桑是怎么形容他的,索拉博告诉他,哈桑说,阿米尔主人是他最好的朋友。
          无法想象这两个字的重量,是否如同千斤一样压在阿米尔的身上。
          
          人性中有着不可否认的自私,就像阿米尔知道哈桑为了自己正在在被人侵犯却依旧为了护己周全而选择逃离,一切仿佛有意或者无意,验证了他父亲的话:
          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以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
          保护不了自己最忠诚的朋友,还被对方原谅。
          但是即使如此也无法自己宽恕自己,罪恶和负疚慢慢变成了对对方的伤害,想要遗忘然后心安理得的过后来的安逸生活。
          直到他告诉法里德,我不想再遗忘了。
          已经够了,忘记的够久了,久到这个人已经渐渐要从记忆里面消失了,久到自己都快要忘记,自己背负着这样重的罪恶。
          于是一切就真的如同阿辛汗叔叔说的那样,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而这一次,即使“现在我老了,但也许还没有老到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地步。”
          
          第一次见到索拉博的时候,仿佛时间回溯一般,往日的画面如同默片一样从脑中忽倏而过,最后在血管中凝聚成哈桑对自己说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他从来没有说谎,他言出必行,而自己却也是真的,配不上这样的朋友。
          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索拉博带走。
          就是这样的想法吧。
          
          却毁掉了索拉博对他的信任,但是这一次阿米尔很坦然的面对了自己犯下的过错,并且一直在弥补着,直到最后,公园里的聚会,又是一个放风筝的季节。
          这一次,是阿米尔在为了索拉博。
          
          “你想我要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得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我自己说。
          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而那些被辜负的时日和人,在阿米尔经历了一切后终于平复。这一次不再会为了自己的负疚而选择伤害,因为善良才是对罪行的唯一救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3#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其自身为人父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躲在眼皮的阴影后,任由暗巷里的剧情转下。身不由己地走远了,才偶尔想起,当时,也许自己心里是藏着有站出来的勇气的。
  
  
  
  是否一个经典的故事总要事关灾难,安乐总要从枝头意料之中地坠落,跌碎。
  
  
  
  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4#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看《追风筝的人》,很沉重,很压抑。看得有时候都无法呼吸了。
    
      风筝,儿时我和哈桑追过;我父亲年轻时追过;后来,哈桑的儿子也追。那么它,到底承载着什么意义呢?亲情、种族歧视、友情、乱世遭际,我想有很多很多。
      我是个有罪的人,我背叛哈桑。到后来,我才发现父亲原来一直在赎罪。或许,哈桑才是具备父亲优良品质的儿子,而我只是有明显的地位优势而已。一开始,我有什么,哈桑也差不多有,而且父亲明明更欣赏哈桑,我就怀疑他们是兄弟。
      可是,后来哈桑还是过着他的沦陷生活,我则因为那次追风筝胜利被父亲带到美国,避开那段苦难。
      我之所以不能有孩子,我想就是因为对哈桑的背叛,才后来让哈桑成为我家的孩子。然而,在这个孩子经历过苦难之后,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我居然也划上重重的一刀。
      我能自我救赎吗?当其他人都离开后,我能通过索拉博救赎自己吗?
      故事的最后,索拉博的笑容应该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5#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周一的时候看到凤凰网上这样一则新闻:
  
  记者邱永峥到阿富汗前线,跟美军有很多接触后,他说,真正在前线的美军战士,就他们个体而言,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而战,便可能把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的平民当做自己的宣泄对象,进行杀人取乐的游戏。
  
  在我们共呼吸的浩渺世界里,阿富汗现在却分崩离析,战火连连。我想象着,他们在硝烟的弥漫下战战兢兢地生存着,来不及思考生命,来不及享受生活,可是他们的内心一定潜藏着各式各样厚重而细腻的感人故事。阿富汗的存在,美丽却忧伤。
  
  我想起了《追风筝的人》。祖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以他及其敏锐的笔触书写了阿富汗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与道德寓言,细腻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悲悯描绘出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
  
  他一定是一个心思细腻温暖的人,才能写出引起人们共鸣的故事。而且,故事里的主人公阿米尔与作者的经历相似,60年代在阿富汗度过了美好的童年;70年代,由于阿富汗政权极不稳定,全家迁出阿富汗再没有返国;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一家人向美国申请政治庇护,之后举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西。
  
  依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有个原因始终不变: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与我而言,写作总是服务于我自己的,是一种把故事告诉我自己的行动。”
  
  因此,这样一部作品,它带给人们的会是敏锐,真实的,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我尝试着了解作者生动描绘的四十年前的阿富汗,了解一个关于成长与移民的辛酸故事,了解阿富汗丰富的文化风情。
  
  12岁的阿米尔,以及他家的仆人哈桑,两个人是感情很深的好朋友。由于都对风筝有着难以抑制的喜爱,他们参加了斗风筝大赛,并最终获得了胜利。然而在哈桑为阿米尔追回风筝时,遇到了普尔什族的暴徒阿塞尔。阿米尔眼睁睁地看着哈桑残忍地被强暴,却始终没有勇气走上去救他。回家后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卑惭愧,每天面对哈桑让他内心备受煎熬。为了让自己眼不见为净,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让哈桑父子负罪离开。两人的友谊就此切断,随后阿米尔移民美国,带着缠绕了自己一生的负罪感。
  
  2000年,已是功成名就的作家阿米尔因对儿时挥之不去的梦魇与记忆,在良心上受到了难以忍受的折磨,毅然从旧金山回到在塔利班残忍的暴权统治下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他决定面对自己的心魔,勇敢地迈出救赎之路的第一步。
  
  ……
  
  故事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如我在书本第一页看到的《人物》杂志的评价——
  
  “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的独立奋斗,一部非同寻常的小说。”
  
  我常常觉得,世界如须弥芥子。人们的生活如历史狂涛里的一支,人们常常被洪流冲灌而走。就像升起一只风筝,风筝在大风里挣扎扭曲,有时还会断了线,被风吹得不知所向,不知所踪。我们常常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指向。受迫于外在的环境,再加上人性本身与生俱来的弱点,如自私,懦弱,羞愧等,以致没有勇气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失去了内心真正的自己。救赎是一个找回真正自我的过程。可惜没有人能够真正获得救赎,过去便是过去,再也无法复原受伤的心灵,尽管,它会是未来良善的导向。
  
  历史是有其渊源的。
  
  “普尔什人曾经迫害和剥削哈扎拉人。他提到19世纪时,哈扎拉人曾经试图反抗普尔什人,但普尔什人“以罄竹难书的暴行镇压了他们。””(《追风筝的人·第四章》)
  
  “无关乎这些事情,因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阿米尔)是普尔什人,他(哈桑)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够改变得了。没有。”《追风筝的人·第二章》)
  
  人与人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可是我们生活在时代中,生活在历史中,总要被时代,被历史的大环境推着走。比如说,哈桑是哈扎拉人,在那个年代,哈扎拉人便意味着比普尔什人低,就会受到歧视与欺负。况且,人本身是有弱点的,比如自私,怯懦,羞耻等,让人更容易被大环境推着走。哈桑为阿米尔追回他们赢来的风筝,遇到了普尔什人暴徒阿塞尔,在那样的环境下,在自己内心懦弱的牵掣下,阿米尔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残忍地强暴,确始终没有勇气上前救他。他手上的风筝断了线,也断了兄弟间的仗义。他失去了内心真正的自己。
  
  2000年,他要正视长久以来困扰自己的那些秘密,做最后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一切都重新归回正轨,找回那个被遗失了过去的自我。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抛开罪恶感,重新找回那个善良纯真的自我机会。
  
  我再次想到美军侵略阿富汗的新闻。美国是士兵都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而战,他们把自己遗失在阿富汗的国土之上,杀戮了许多无辜的人,是阿富汗人们家庭破散,无法生活。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而我认为,每个人都会是追风筝的人,只要你为它付出真心,风筝就在你追寻的方向。何时美军也能追回自己心中的风筝,还阿富汗一个美丽的家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6#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或许阿米尔承受了父爱的缺席,但是他毕竟是最后活下来的那一个。
  在太平洋的彼岸活在自由的天空之下。有足够的时间去弥补和忏悔。
  徒留哈桑坚挺的脊梁和满眼苍凉,在枪管下丧生的英魂始终在我脑中萦绕。
  同样的血统却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是愚蠢的种族主义还是所谓的阿富汗男人的尊严。
  
  我只知道自己深深的为那个单纯,腼腆,善良得让人流泪的兔唇少年感到无限的悲凉和心酸。
  纷飞的战火和肆虐的种族主义,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捏碎了一条性命,不管他怎样宽容忠诚,与世无争。
  
  我们都喜欢哈桑,但大多数人都只是阿米尔。
  我们出于本能的保护自己,甚至有时为了自卫伤害他人。
  我们和背叛我们的人决裂,甚至仇恨他们。不要妄想我们的原谅,更别提会继续忠于这段关系。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心疼哈桑的原因。他的坦率宽容纯真,遭遇了最凶残的怪物,最终被撕得粉碎。
  但照片里的他依然笑得灿烂,好像这是一个美好而公平的世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7#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可否安静点?
  在英语角听说有这么一本书,其实那时不感兴趣,他们谈论着,因为有T,我加入附和着。第二周,TT竟然把书借给我,可是我没找她借诶,喜出望外。
  拿起书本,就不想放下。
  我想起了孩童时期的我,想起了那些与嫉妒有关的争夺长辈的爱事情。我从小就喜欢和小舅舅、小舅母在一起。小时候也偏爱和小舅母睡。在读小学的时候,舅母会带她弟弟到外婆家,于是我多了一个同伴,感觉很快乐,后来宇诚出生了,我们三也一起玩。其实小时候的心还是很敏感的,我一直害怕舅母对他们俩好,事实也是如此,我当时觉得。不过,舅舅对我比对他小舅子好,我认为这一切也都是理所当然。这只是那时的一些感受,对我其实没留下什么阴影,反而让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好更巧妙地对待与你更不亲近的人,不要让人家觉得不舒服。其实阿米尔的父亲应该是对的, 他应该对哈桑好,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儿子”。不过哈桑只是自己的仆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这样的做法,让阿米尔心生嫉妒。
  这又让我想起那一年,我和宇诚到大舅家,晚上大舅去外面吃饭了,只剩舅母和玲。那时玲还很小,我也还在读初中。不知道为什么,玲从出生一直都不怎么待见我们。于是那天,在她家阳台上,发生了一件事,我不知道结果让那些大人们怎么了,但是小孩的心是很受伤的,从此我与大舅妈的关系也就有了隔阂。我一直没有告诉别人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许对他们来说不值一提,可我不觉得。事情不写出来,一直憋着我很不爽。那天玲还是不待见我们,要赶我们走。说“你们滚,不要来我家”。我们从漠源到将乐,毕竟漠源是乡下,小小的自尊受到伤害。其实这样的话我还是经得起的,但是舅母过来,抱着她的宝贝女儿,很凶的对我们大声囔囔,我已经听不清楚她说了什么,就是恼羞成怒。于是我就和宇诚走边了,很是伤心,宇诚和我说想回去,我也如是想,于是乘舅母在煮饭的时候我们拿了衣服溜走了。到楼下等回去的车,那时已经很晚,我们等了很久,怕是没有回去的车。最终老天还是眷顾弱小的人。在回去的路上,我向司机要了电话,给小舅打了,我忍不住地就哭了。回去之后很可怜地哭了很久很久。至今我也没向家人说过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回去的真实原因,他们也许都以为是小孩子之间的争吵,事实却不是如此。后来听大舅妈说大家回家后把她骂了一顿。其实我不想让他们不和谐,只是我那时还小,还做不到那么自律,那样可以不顾自己的感受和弟弟的感受。因为我爱他。我怕他受伤害,我只是想保护他。我至今也没有和弟弟谈过此事。后来我在外婆家,听到了大舅妈对我妈的抱怨,她一直觉得我们家重男轻女。因为去年大家搬了新家,而我家还在装修,他们都不让弟弟住,这让我很生气。现在我觉得我小时候敏锐的感觉是感觉对了,我也不后悔自己那样做,至少我敢于反抗,只是如果伤害了大舅,真是对不起。也许哪一天我可以把心结打开,我们可以把话挑开,也许就像阿米尔父亲一样,把秘密隐藏一辈子,最后由知道它的其他人说。我现在是22岁,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我会坚持自己的观点。除非有个很好的里有说服我。
  安,我亲爱的昨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8#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相较以前,阅读大大方便之后,读书的选择到成了大大的问题。对自己来说倒不是选择一本多好或者更好的书,我相信现在无论什么书愣头下去读都是不会错太多。被批的要死的成功学也罢,一地鸡皮的鸡汤或者把青春当发春的文章也不是不可以当做一种消遣。
       问题在于自己是否能够接纳这本书。现在看书常常抱有这种心态,就是我想要充实自己,我想要学东西,如饥似渴。或者是另外一种更加可怕的态度,那就是啥青灯苦茶想在读书里看到宁静。一种是被功利掩住了智慧,后者就是让”超然“绑架了思考,两者都是很不可取的。
      看到刘瑜写的文章《从经典到经验》说道,希望读书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顽童,进入神秘的自然世界。总这,自己的阅读不应该被任何空降在你脑中的观念所绑架。
      我常常想,什么才是我读书的目的。愉悦么?教我真心来说的话,十本摞在一起的《追风掌的人》都比不上金庸的小说好看,至少后者让我睡不着的去追。那各种风行的网络小说,武侠玄幻或者科幻甚至色情我实在没法昧着良心的说它们不好看,不吸引我。那什么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是雷锋应该说的话。
      诚然,阅读的快感绝对是不等同于快乐的。就像幸福是和快乐对等不起来的,真叫我说我反而觉得堕落与快乐对应的较多,而幸福往往是suffer。追求快感的阅读也应该只是本我的追求和本能的满足,是原始和肤浅的,无法带你走入真正的阅读世界的。
      那是什么能带你在书中走的更远,让精神和意义都去死吧。我近段时候最幸福的一个瞬间,不是能够回家见见如梦就让我想哭的父母,不是可以和自己深爱的人离得更近一点,也不是看到所有颓败都渐渐的好起来,当然,这些都会让我很开心很满足。我记得有天早晨,我起的很早我等校车,那时候还没有人,应该是周末。我突然感到莫大的幸福与充实感突然而至,比曾经无数的无聊与空虚来的更加让人措手不及。环境我也不记得了,当然尽是好的环境,可能周末也没有校车?不知道。这一招是不是让叔本华在无聊与痛苦之间的摇摆舞措不及防呢?
      这一些都是没有意义。你无法复制那些早晨。这么说是不是会让那些理性的科学家们气的跳脚呢?不过心理学的实验都是蛮难复制的吧。我倒是宁愿相信这是神的意志。就像海子诗中那爱的闪电,就算你买到海景别墅,你买下菜市场,你真的能复盘那不可捉摸的幸福么?
      来的莫名其妙,走后也不留尾巴。嗅觉感触或者味蕾都不曾捕捉到一些些的痕迹,这便是幸福的高妙之处吧。
      走远了回来,我相信读书和生活没什么两样。suffer那些泥潭一样的书籍并不会意味着你离想要的越来越远,至于阅读的目的,我相信那一样是空的。
  谁也不能拿幸福当做目的来生活,幸福不是风筝,是最后回忆的追风筝的人。相信读书的幸福,也许就是某一天从书里抬头之后,某个早晨。想要就忘了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9#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哈桑在小巷中的那段遭遇时,我泪如泉涌,恨也如泉涌般不断涌现,就在那刻,我恨封建和所谓的阶级统治,但就像阿米尔身上所体现的胆小/懦弱/自私这些人类劣根性一样,你不得不承认,它就是这样确确实实存在的.如此现状无法改变,但幸好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人还是存在良知的,我祈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样的社会能早日来到.
  
     你能伤害的永远是爱你和在乎你的人,阿法尔对哈桑的伤害便是如此,接回索拉博是阿法尔和他的父亲对哈桑和阿里最好的赎罪,也是对拉辛汗的善良最好的报答.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对爱最好的诠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0#
发表于 2012-8-28 14:02:05 | 只看该作者
      很难想象这是作者的处女作,因为大气的叙事,震撼的情节,颇有名家风采。所以,自然而然有许多人会觉得这是卡勒德·胡赛尼的自传小说,只有写自己的时候,才会写的如此真真切切,也只有写自己的时候,再没有文采的人也能写的荡气回肠。
  
      书中的故事也是以第一人称写的,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其实,不难理解,故事中阿米尔对哈桑又爱又恨的情感,恐惧,愧疚但同时愤怒的有点儿变态的情感。这是每一个成长的孩子都要必经的过程。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所以,人生的最大意义是救赎,拯救自己。
  
      有人会说,哈桑之所以那样忠诚的对待阿米尔是因为骨子里的奴性。也许,我承认应该是有那么一部分。因为要生存,要活在这个世界里,他学会儿了卑躬屈膝。但后来,不是。就像阿米尔对哈桑的情感会变一样,哈桑也会变,情感不论最初掺杂了多少杂质,多少黑暗,如果能经过时间的沉淀,最后都会变得纯净的。
  
      所以到最后,当阿米尔在心中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时,我相信,这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发自内心的最纯粹的情谊!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0:11 , Processed in 0.0469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