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1#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追风筝的人》,我一直在想如果哈桑没有因为保护阿米尔少爷的家被塔利班射杀,而是幸存下来。不知道又会怎样发展,也许阿米尔不会千辛万苦去喀布尔寻找索拉博。而只是一辈子生活在愧疚与恐惧当中。那么哈桑又会怎样?我不敢想象,哈桑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这种再遭遇了背叛与欺骗之后,还是依然如故的感情。让我不明白,让我觉得羞愧。为什么一个人可以为另一个人做到如此地步。反观,现在的我们,所遇到的人往往是一些“狐朋狗友”,在你享福的时候,凑过来沾沾光;你落寞了,只会拍拍屁股走人,更有甚者,落井下石。有时候,我会觉得哈桑如果放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不知道会不会会被这股浊气所污染,也变得浑浊不堪。阿米尔,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现今人们身上大多的一种特质,“自私”。可能这样说,有点不妥。直白点说,我就觉得他就是我们现实人的写照,在危险面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这无可厚非。因为大多数时候人性被就是自私的这个言论,是大家所趋向的。当伤害造成之后,我们会感到恐惧,内疚,痛苦,常常会想,如果我当时挺身而出了,而不是当一个逃兵,是不是我就不会再像这样痛苦了。终究,错已铸下。我们只有带着一颗忏悔的心,做一些能让我们感到心安理得的事情去弥补那些逝去的遗憾。我对拉辛汗在给阿米尔最后的一封信中读到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亲爱的阿米尔,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我希望在每一个“阿米尔”身边,都有一个“哈桑”的陪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2#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1. 失败的现在并不必然令我们厌恶回忆,但是那些懦弱的过去。
  
  2. 时间,对背叛了纯洁灵魂的人来说,是如此的苛刻。
  
  3. 我总觉得,故事到这里就可以戛然而止了,这将会是一个完美的故事如果它就此结束。但故事一直继续,一直写,一直写,使它愈发像一个童话,一个给予阿米尔心灵救赎的童话。不过更真诚的,我看到了更多的阿富汗人民,塔利班……它的感人至深不止于情节,它描写了那个时代的人和那个民族,并把他们推向了世界。
  
  4. 我比索拉博要好的多,至少我还有对生活的渴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3#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为你,千千万万遍。
  关于背叛和救赎的故事,细腻温情的文笔,总让我在不知不觉间眼眶湿润。追风筝的哈桑和阿米尔,残忍而美丽的故事。这个善良深深爱他的阿米尔少爷的兔唇少年哈桑,在人性本质的善良和卑劣间摇摆不定的阿米尔,通过这样精练的平述的语气,他的懦弱,他的可恶,他的逃避,他的悔恨,他的痛苦和挣扎。他的一切,都让我感同身受。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为你,千千万万遍。”
  终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4#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放了一年多。
  终于被我拿起读完。
  
  我不喜欢悲剧,真的不喜欢。
  所以在我看到那么善良的哈桑的结局。
  我觉得非常难过。
  
  每个人心里都有放不下的往事和无法偿还的罪。
  越长大越觉得,很难去定义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
  开心的,难过的,不堪的过往。
  
  我很怕别人说我是好人。
  我25岁,怎么可能还是白纸一张。
  但是我也怕别人说我不好。
  因为我未来还有那么长。
  
  我们都在追逐着属于自己的风筝。
  我想当好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5#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有些话很想照搬原文,并以佐之自己的语言评价。
  但我发现那样特别无力。
  当我们总能读到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之时,
  所能感悟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灵魂中的东西。
  阅读,是为了自我的独立思考。
  
         阿米尔是多么渴望收到父爱的一个孩子,相比哈桑的孱弱,我觉得他更加的懦弱。当然,前半部分的描述,作者把阿米尔孩童般的嫉妒冷漠全都以自我的角度表现出来。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是阿米尔在风筝大赛时为讨好老爸而渴望取胜的心理状态流露。
         这是唯一的机会,让我可以成为一个被注目而非仅仅被看到、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的人。因为如此渴求父亲的爱和关注,他必须割断那支给他的人生带来巨大变化的蓝风筝,他以为这样就能隔断他的痛苦与渴求。却不知,他也隔断了他与另一个人的命运。此刻,在哈桑为阿米尔捡蓝风筝的时刻,也即是给阿米尔带来莫大荣誉的时刻,作者给出了最感人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不如我第一次看到英文时来的震撼,For you,a thousand time over.
         被鸡奸的场景在神秘河中就有体验,我只以为哈桑是被打,却不想会带来这样沉重一世的屈辱。在阿米尔再次用简单的伎俩陷害哈桑的时候,哈桑与阿里的忍耐给了他更巨大疼痛的体验。孩子会单纯地以为让他们离开便是自我的一种解脱和遗忘。能看到自己尊敬的父亲的嚎啕大哭,阿米尔也只有长大后才能明白,那种感情的来之不易。亦如他的父亲和阿里,亦如阿米尔和哈桑。
     
         重新更改下评论,这部小说可能更吸引美国大众对阿富汗人民的同情吧。真情恒在,但却不如我能想到的那般深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外国文学中,这本书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本。
  情节跌宕起伏,点点滴滴的情感都深深渗透到故事的每一处小细节中。
  当读完整本书后,我只觉得这个故事似乎戛然而止,忍不住想再追问一句:然后呢?
  时间有限,暂时先评论这么多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7#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一只风筝里的救赎        
  
                                            坠雪无声
  
         一口气把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读完。掩卷沉思。许久了,我都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个爱书之人,许久了,我都没有像这样因为一些文字而欲罢不能。
  
         阿米尔出身在一个阿富汗富商之家,哈桑是他家的仆人,两人“喝同一个奶妈的奶水长大”情同手足。虽然在同一屋檐下长大,但身份地位的悬殊造就了他们完全迥异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态度。阿米尔文静而懦弱,从不主动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伸张任何正义;哈桑单纯善良朴实勇敢,总是为哈桑出头:为他赢得追风筝比赛的胜利,为他挡住别人欺凌的拳头……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时候,我能清晰的读到一颗少年纯粹而质朴的心,他就在那里,在我们许多人的梦想里生生的跳动。
  
          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哈桑被三个男生欺侮,遭遇了他难以承受的悲惨和不堪。阿米尔亲眼目睹一切的发生,却难以战胜自己懦弱的本性,选择了悄然离去。他,放任了悲剧发生。
  
          也许,遗忘远比记住让人愉悦。难以摆脱曾经的梦魇成了阿米尔最大的困扰。他自责懊恼,再也不能坦然的面对哈桑。他施计逼走了哈桑。站在遮挡风雨的玻璃窗后,暗自庆幸的看着哈桑和父亲落寞的离开。不久,战争爆发,阿米尔和父亲也被迫走上了逃亡之路,偷渡到了美国,两个破箱子,两个男人,展开重生。
  
          如果只是这样故事就戛然而止,这或者更像是一部儿童小说,给孩子们看,看游戏的童年,看幼年时的快活,甚至无助。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犯下的过错,但也从来都没有勇气去直面一切。越是如此,他越感觉罪孽深重,他“根本就没有资格指责任何人的过去。”他成了一名作家,擅长用文字写故事的他,却一直无法揭开自己内心的伤疤。从小父亲对他的评断是对的:一个连自己的事情都不能挺身而出的人,是不可能挺身而出担当其他事情的。
  
          陷入战乱的阿富汗毁灭了一切,阿米尔的童年成为不可复制的画面。二十年后,当他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满目狼藉,河山异色。哈桑死了,所有和他有过亲密关系的人都死了或者正在慢慢死去。悲剧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阿米尔不得不独自面对最残酷的现实:这个世界上对他最忠贞的人已经死了,没有给他任何悔罪和改过的机会。与此同时,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哈桑与他根本就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
  
          好的故事总是带点悲剧色彩。好的悲剧又往往离不开复杂的人性纠葛。
  
          我在这里重复故事的情节,除了感动,或者也在复制某些情绪和冀望。在这个复杂的人世活过这些年,我们都难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伤害过他人,也难免被他人有意或无心的伤害。我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有各自不同的身份,需要过各自不同的生活。当人性自私到不容许他人侵犯自己的领域,但人性卑劣到对他人的痛苦熟视无睹。这,应该才是悲剧真正的根源。
  
          哈桑留下了一个儿子,索拉博,现在看来是阿米尔的侄子。
          
  阿米尔陷入与幼年时同样的两难抉择。索拉博身陷狼窝,倍受欺凌与摧残。他应该去救可怜的孩子跳出火海?还是回到美国去安享自己的太平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正义从来都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平淡的平凡的温馨的生活,才是阿米尔最想抓住的幸福。不是吗?他跟自己搏斗,想到这些年来身心所承受的巨大的煎熬,他想起阿辛汗说的:这里,有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以对他人赎罪的心救赎自己的灵魂。
  
         这是我在国外小说里才能读到的主题。
  
         我们常说人无完人,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我们面对自己或他人的困境,也习惯性的选择明哲保身,而且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用承受太多的良心谴责。“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大家都这样!”。我们麻木,我们不需要对人悔过,更不需要不断的修护自己,重塑灵魂。金钱才是主人,才是主题,才是检验一切的标准。人心,是什么?多少钱一斤?
  
          或者,偏题了,类似牢骚的发泄。
  
          阿米尔想尽办法带索拉博离开阿富汗前往美国,但饱受折磨的索拉博却失去了对一切的信任。他趟在病床上,喃喃的说:“厌倦了一切,厌倦了一切”哪里还有孩童应有的美好与纯真?我心都碎了,和索拉博一样被揪心的痛压抑到几乎窒息。如果可以,真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免于任何的苦痛与灾害。如果可以,真的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拥有灿烂的现实与将来。可惜,我们都清楚,如果,代表虚拟。现实永远只臣服于残酷。阿米尔在索拉博的沉默面前无计可施,但从未停止过努力。战胜了心魔的他对幸福有了新的定义,对自己也有了不一样的要求。书中最后章节,阿米尔用一只风筝唤醒了沉默在自己世界里的索博尔,终于慢慢拉近和他心灵的距离。阿米尔和哈桑最终以一种别样的结局在不同的空间里重遇。摒弃一切身份地位的差异,摒弃曾经的种种芥蒂,也摒弃了生与死的隔膜。阿米尔追,追,追。他追上了哈桑的步子,终于获得一份坦荡的宁静。
  
          自我救赎。
  
          我重复这四个字。
  
          读这本书,甚至都改变了我对宗教信仰的认识。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无神论,自己也一直坚持:没有鬼,没有神,只有坏蛋。阿米尔虽出身于阿富汗,却也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哈桑和索拉博改变了这一切。阿米尔第一次虔诚的对真主祈祷,是因为亲见哈桑受辱却束手无策,回到家中,他祈祷真主保佑他这个秘密不要让任何人发现。索拉博自杀住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不醒,阿米尔第一次以恭敬的心跪拜在医院的长廊里,恳请真主听到他的声音,保佑索拉博平安无事。两次祈祷,完成了阿米尔对自己人格的重新锻造。他从懦弱的不知所措的孩子成长为有担当,有爱,愿无私奉献的男人!
  
          心有所敬畏,心有依归。不仅仅是为了向神灵求取名利和长生,而是因为我们必须像个人一样活下去,不论于何种境地,不致于失去希望,更不致于误入歧途。我不倡导要去皈依哪种教派,但至少,我尊重这个世界上任何有信仰的人与民族。无知者才无畏,能做到大无畏的,必定比鬼神更为可怕。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呵护自己以及他人脆弱的灵魂。使人获得尊严的不是名利,而是高尚的情操。这也是阿米尔坐在车里看到父亲为使同车的年轻母亲免遭欺凌直面俄国士兵的枪口挺身而出的时候内心激荡的一句话。
  
          但愿我们也能坦然的走上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8#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刚毕业还未工作的时候看的,已经有两年了。现在回想书里所讲述的友情,自己对号入座到私生儿子的位置。觉得在同性的友情里,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朋友终究有别于亲人,朋友也不可能代替亲人。有一句话不是说:想要让自己的朋友变成自己的敌人,那就借钱给他。确实是这样的。朋友之间无私的付出,有时会给对方带来负担。自己也会因为朋友的冷落莫名伤心,觉得她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我还是不是她最好的朋友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9#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阿米尔和哈桑的情谊是最打动我的地方。那时是在儿时,彼此都有一颗童真的心,没有功利,没有世俗,阿米尔也不知道那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们一起去山顶的墓园树下读他们都喜欢的《沙纳玛》,一起在温暖的壁炉旁盖着毛毯打扑克牌,哈桑是阿米尔家仆人的儿子,可是他们之间并没有出现等级,就是这样的一份纯真,深深地吸引着我,当然这是书的前半部分,让人读起来很温馨。也是我看过的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和内心描写最细腻的。
  
  读完这本书我们会认识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很难想象那会是什么场景。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就是因为俄国入侵阿富汗而背进离乡的,途径巴基斯坦,辗转来到美国。战争不仅是对国家的破坏,更多的是给人民造成的伤害,那种心灵创伤是永远没法弥补的。书中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深刻,“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是他们没有童年”,索拉博就是代表。然而越是在这种苦难中越体现人性的光辉,本来可以离开那里去安全地方的察曼,为了那些阿富汗儿童而一直坚守在那里。听说察曼让塔利班领走儿童而愤怒的法里德。还有美国驻巴基斯坦的签证官,他们让我看到了人性中善的一面,而这又有多么重要。
  
  阿米尔在离开阿富汗前背叛了他亲爱的哈桑,而在我看来那是可耻的。在美国生活多年,他成了一名作家,结婚了,有了家庭,他的爸爸也离开人世。阿米尔是懦弱的,但是在他爸爸死后,他开始一个人面对生活了。多年来他的内心一直记着那次背叛,他没有勇气告诉任何人,拉辛汗的一个电话把他拉回现实,他重回阿富汗,开始他的救赎之路。然而现在的阿富汗已经彻底击碎了他童年的回忆,物非人非,哈桑已经死去,到处是战争留下的痕迹。直到见到索拉博,我相信阿米尔才开始真正的反省。
  
  费劲周折,他把索拉博接到美国,然而索拉博受到的伤害是永远没法弥补的。追风筝的人,追寻善良、正直、人性的人,也是追寻哈桑对他的那份情谊,也寻找他们失去的童年。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失去,有些我们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0#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只是静静地看两个孩子成长。一个无邪,一个纠结。我想没有人不喜欢哈桑,也没有人会去讨厌阿米尔。有时候扪心自问,自己何时能如哈桑般义无反顾又从不记恨?再问,纠缠在对父爱的渴望和自己过错的悔恨中的男孩,又有什么能去被人唾弃的?不知怎么,时常想起那本沉重的《复活》。同样是心灵的救赎,来自两个相敌对的国家。《复活》沉重而阔大,《追风筝》直接而生活化。毕竟是小孩,作为大人的我们,读此时才会懂得什么叫饶恕什么叫救赎。后悔没有在更小的时候读这本书,若那样,读到的必也是另一番风景。总之,的确是好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28 09:22 , Processed in 0.0437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