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风筝的人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1#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在一个天气偏冷的早晨读完了《风筝》,故事伴着作者对哈桑满怀思念缓缓落下帷幕,故事中“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句子还不停在我耳畔萦绕。窗外落叶簌簌地落下,仿佛是在提醒着我,在我的高中和初中时代,同样也有一个陪伴我左右的“追风筝的人”。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我们一起在上课日的晚上偷偷跑出去喝酒,一起讨论着是哪个学校里的女孩给自己留下了好印象,一起在大考临近前互相督促着温习功课,考试后一起去旅行.....当然也不会忘记在我每次要遭殃时,他总是在我身旁和我一起挡下仇敌的拳头,在我失恋时,他默默地陪在我身边陪我喝下每一杯苦酒。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也有着这样美好的时光和友谊,只是社会的脚步太快,在我们还来不及回眸过往的时候,当前的问题早已让自己应接不暇。但我觉得成天为功名利禄奔波,不是让我们去淡忘曾经和朋友培养,积淀的纯真友谊。就如同作者在书中所描写的自我救赎一样,在忙碌的时间,多抽出那么一两天,和曾经欢笑与共的老朋友们聚聚,不淡生意,不谈金钱,只为美好的事物长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2#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整本书描写的是主人公的自我救赎。男主人公因没有为自己的朋友挺身而出而一辈子自责不堪。书中的哈桑是悲情人物,一生不断在奉献,忠心耿耿的侍奉自己的主人而别无他求,甚至被背弃,也没有对主人的丝毫怨言。究竟是谁造成了这一切?我想不仅是人性的复杂,更多的还涉及了宗教,种族歧视。而后来的战乱又让这原本平静的生活变的痛苦不堪。
  
         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可以代表爱情,友情,亲情或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风筝,让我们不断的去追寻。你一辈子所追逐的风筝是哪一个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3#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看《朗读者》,亢奋的给哥哥说快去看快去看,好书哦。哥哥说,“额~不是拍成电影还得了奥斯卡。”我囧了。最近看《追风筝的人》,据说是畅销书,给希崽说,快去看,剧情狗血但是语言朴实很美哦。希崽说,哦~我看了电影的。额···我囧AGAIN。
  
  想严肃的写点感想,但总是想起高中那个风度翩翩的语文老师批评一些语言匮乏的武侠作家,他们形容一个人跑的快总说“像风一样”,说景色美总是“太美了”。我想我也窘迫于找不到合适的句式和词语去形容我的心情和感想,不知道怎么说才能表达得合适。
  
  一个国家的心酸和历史,一个民族的悲怆和人民的悲伤又坚强的生活状态,一段救赎的兄弟情。我总是对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或者窘困的生活现实里发生的故事情有独钟,那里面的人比活在安逸稳定里的人更把握不了自己的未来和情感,他们的遭遇更叫人心悸。
  
  我更愿意将这本书看做是对阿富汗那个战火频繁的土地初次认识,也更愿意将这个故事读作一个人对于过去遗憾过失的修补与救赎,而不是对于友情的解读抑或是被后半部稍显剧情化的情节发展带到一个通俗小说的“通俗”里去。
  
  这样写法在现代美国作家中已经很少见了,当大家都争先恐后以难懂晦涩作为“文学”的标准时,读来使人深思泪下的文字其实更能打动人的心。
  
  生活是善良而简单的。像在那个与我们处在同一时代,却又如隔了几个世纪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依旧善良而简单的活着。躲避贫穷和战乱的人们在寻找自己的尊严,背井离乡远离国土的人们在挣扎站立,从懦弱逃避里自我救赎。
  
  风筝在飘扬,也在厮杀的胜败中残忍而美丽。
  
  -----------------------------
  
  “我知道,”他从我们的拥抱中挣脱,“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他放下卷轴,撒腿就跑,他穿的那件绿色长袍的后褶边拖在雪地上。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追风筝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4#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哈桑说过这句话,在追蓝色风筝之前。他停下,转身,双手放在嘴边,对在风筝大赛中获胜的阿米尔说。又快速翻阅一遍之后,并没有找到太多这句话到底在哪里说过,但却认为这句话在书中很多地方都似乎出现过,阿米尔的爸爸拖着孱弱的身体前去将军家为阿米尔提亲的时候说过么,后来阿米尔从白沙瓦回喀布尔,开车的司机法里德说过。这是一句让人着迷的话,说者的忠诚,为对方奉献一切的动机吸引我一直看下去。
         战争还未打破阿富汗人的宁静生活,这里的道路两旁有高大的白桦树,成片的樱桃林,放着印度电影歌曲的繁华商业街,滋滋的烤羊肉,耍猴的江湖艺人。两个身份不同,一起长大的孩童,在树杈上搞恶作剧,讲《沙纳玛》上的英雄故事,玩扑克牌,看电影。雪霁天晴,和风轻拂的冬日,放风筝,追风筝。
         哈桑说这句话时,他把阿米尔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人,超越了友情,像家人一样的兄弟。这是我理解。他们有某些相似的身世,刚出身时妈妈就离开了,一个是难产而死,一个是跟江湖卖艺的跑路了。他们的父亲就像亲兄弟一样长大,虽然一个是主人家,普什图人,逊尼派;一个是仆人,哈扎拉人,什叶派。在未长大之前,在阿米尔爸爸的庄园里,他们是天真无邪的,他们是朋友,是兄弟。
          风筝比赛那天,为了帮阿米尔得到蓝色的风筝,得到父爱,哈桑受到阿塞夫是威胁,和猥亵 。他默默承受这一切,他觉得阿米尔值得他为之牺牲,就是后来阿米尔行为怪异,对他冷淡,甚至栽赃他偷盗,他都默默忍受,不去揭发。哈桑很爱这个和自己身份迥异,原本高高在上,却在他的生活中把他当做玩伴和朋友的阿米尔。孩子的心里是干净的。生来懦弱的阿米尔,在看到哈桑因为自己被侮辱的时候,良心的谴责强不过阿塞夫的淫威,他害怕被打,害怕疼痛,所以,为自己编了个借口欺骗自己,“哈桑只配做一直替罪的羔羊”,以便让自己好过一些。可是,他的良心,他对哈桑内在的感情却没有饶恕他,在他故意躲避哈桑的背后,在栽赃哈桑偷了爸爸送的手表和一叠钞票,以期结束自己每天面对那个没有挺身而出的过错的谎言之下,在逃往美国,最后为了救赎自己的过错再次回到喀布尔救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行为里面,他的良心从来没有放过自己。所以,当再次遇到成为塔利班的阿塞夫,并遭到毒打时,身体疼痛不堪,可心里却从没如此酣畅过,这顿打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该有了,这样,也许哈桑的命运会走另一条路。
         我喜欢这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种狗忠狗忠的赤诚之心在现代人眼里看似荒谬,却多麽多麽珍贵。哈桑愿意为阿米尔付出一切,最后甚至为了捍卫已经远去美国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回来的阿米尔家的庄园,奉献了生命。他对阿米尔的认可度,达到了牺牲自己生命的境地。
         在这本小说里,你能看到的不仅是这样纯洁的感情,过去平静的阿富汗,也能看到,俄国佬的坦克,塔利班的杀戮,比断壁残垣悲惨百倍的喀布尔街道,乞讨的妇女,老人,孤儿院里忍受着饥饿、寒冷、甚至猥亵的儿童。这些孩子就像春天晚期的山茶花,还未开放却衰败得让人不忍观看。
         阿富汗的孩子,不是每个最后都能像索拉博那样幸运,可以离开那个葬送双亲,过早遭受了人世疾苦的地方,他们大部分人和索拉博好起来之前一样,觉得这样的生存,很累很累很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5#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追风筝的人是上周看完的,完全是看故事情节了。前天和朋友一起吃饭谈到这本书,朋友说这本书有什么启发,感觉有话但是说不到重点。感觉看完一本书不自己回忆一遍,梳理一下感觉,不久就会忘掉了。
      最近一直浑浑噩噩的,像瘫软在一片棉花糖上,提不起劲头,还沉溺在其中很happy的样子。有点讨厌自己,总是这种状态,某个节点突然翻醒说要怎样怎样,下一刻就好吧好吧,给自己打哈哈哈。觉的自己很矛盾,其实自己无形中给自己的期望很高,给自己很多压力。在自己的期望和不去做中纠结崩溃,我这是玩什么啊~就算人格分裂人家也是两者独立的,可是就感觉我是交杂在一起,有时候甩开自己安排的所谓的责任乐哈哈的时候,就觉的自己很矛盾,像什么“虔诚的钓鱼者(一边钓鱼一边为鱼祈祷的人),纯洁的妓女”,真受不了自己。
      看书前刚追过一个讲叙利亚什么的贴子,天啊,竟然忘光了,只记得其中讲穆斯林其实是分逊尼派和什叶派的,逊尼派是占大多数的,但是有几个国家什叶派是占主导地位的,像伊朗,利比叙,利亚什么的。逊尼派人数占压倒性优势,长期蹂躏打压什叶派,造就了什叶派穆斯林小强一般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好吧,以上是也算是这本书的大背景,就是种族冲突什么的。
      可以说阿米尔小时候是一个矛盾体,成为受爸爸喜欢的有担当的男子汉,还是畏畏缩缩,并且坚持被爸爸不屑一顾的写作;和仆人阿桑形影不离,甚至很依赖但从内心不承认他是朋友,对阿瑟夫的又怕又恨的感情。对阿桑一直在找一个平衡点,前一天羞辱,第二天读书安慰综合体,与之相反的是善良到懦弱的阿桑无时不刻的为阿米尔照相,因为阿桑觉的他是朋友。阿桑从小和阿米尔吃一个奶妈的母乳长大,一起去后山爬树,一起成长,文章的后篇揭开的秘密,阿桑其实正是父亲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两个一个继承了父亲的正直,善良,成长为父亲希望的样子,另外一个阿米尔是父亲阴暗,自私的一面。
       其实每个人处在阿米尔的位置,富家孩子——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很冷漠,却对一个仆人的儿子充满关爱,都会在心里盘算点东西。后来他对阿桑的背叛,阿桑的死都让他难过不已。尽管最后再救阿桑的儿子索拉博的时候也犹豫,但文章很贴切正常人的心理,实际上这都是阿米尔自我斗争,自我战胜的一个象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6#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追风筝的人#刚看完这本书,虽然是一个无法想象的乱世国度,却有着相同的人性,友情,亲情。这是一条救赎的道路,可回想我们的人生,有多少人会为自己的过错而赎罪?却在这样一种在我看来神秘野性残暴的民族有着最原始的追随和信仰,坚持而虔诚,甚至付出生命,这就是穆斯林?这就是穆斯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7#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苦难中让人学会坚强
  
  原来同一个太阳下有如此不同的世界
  
  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让我走进真相,了解了地域的概念
  
  烈火中的人性最后能剩下的肯定是最真的
  
  我们曾经的弱懦和胆怯不是我们继续堕落的借口
  
  勇敢的跨出重新走向成为好人的道路
  
  可能要付出很多——甚至是生命——可是回报无比丰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8#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提起阿富汗,提起喀布尔。总想到的是塔利班,美军,奥萨马·本·拉登。
    
    我不知道苦难的阿富汗,民众是怎么样度过,俄国入侵,塔利班专政和美国驻军的岁月。即使看过了《追风筝的人》,看过新闻报道的他们的苦难加身,身在万里之遥的我,也不能理解万分之一。
    
    自苏联入侵后。阿富汗33年的漫长苦难岁月,已经让生活在那个土地的人民疼痛到麻木。赶走的苏联的入侵者,塔利班却以暴政戕害着这个国家,美军推翻了这个政权,塔利班却像梦魇一般让这个国家窒息不已。而驻阿美军与当地民众冲突,什叶派和逊尼派教派冲突在这个本已脆弱不堪的国度,布满着伤痕。
    
    33年。历史留给阿富汗人民的是,屈辱、死亡、废墟、大量没有爆炸的地雷、毒品还有被其他国家利用做攻讦对立国家的工具。
    
    却都轻而易举的忘记了救救这苦难深重的阿富汗。
    
    提及伊拉克,提及巴格达。推倒了的侯赛因·萨达姆像下,伊拉克的明天依旧无踪可循。
    
    当身处另一个国度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伊拉克被不远处的爆炸的炸弹吓的惊魂未定时,旁边伊拉克的总理和他们的人民早已对它们习以为常。
    
    的确,暴政被推翻。但这个暴政的终结裹挟60万伊拉克人民殉葬,逼迫200W伊拉克人离开故国。
    
    美国解放了这个国度,而后这个国度用不绝于耳的人体炸弹讽刺这个自由的馈赠。
    
    在经历的萨达姆的独裁,美军管制的的混乱。伊拉克人民依旧没有看到,或萨达姆,或美利坚所许诺的生活。
    
    当世界第一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人民过着奢华富庶的生活令人艳羡时,而世界第二的储油大国伊拉克人民每日在崩坏破裂中难以为继。这残酷的反差,令人潸然。
    
    还记得大学时,看过的那部《卢旺达饭店》。依然记得片中一句既振聋发聩又一声叹息的一句话。
    
    “我想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只会说:“哦,上帝,这真是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
    
    我不知道,他们面对这苦难,要多坚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9#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追风筝的人》,我一直在想如果哈桑没有因为保护阿米尔少爷的家被塔利班射杀,而是幸存下来。不知道又会怎样发展,也许阿米尔不会千辛万苦去喀布尔寻找索拉博。而只是一辈子生活在愧疚与恐惧当中。那么哈桑又会怎样?我不敢想象,哈桑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这种再遭遇了背叛与欺骗之后,还是依然如故的感情。让我不明白,让我觉得羞愧。为什么一个人可以为另一个人做到如此地步。反观,现在的我们,所遇到的人往往是一些“狐朋狗友”,在你享福的时候,凑过来沾沾光;你落寞了,只会拍拍屁股走人,更有甚者,落井下石。有时候,我会觉得哈桑如果放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不知道会不会会被这股浊气所污染,也变得浑浊不堪。阿米尔,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现今人们身上大多的一种特质,“自私”。可能这样说,有点不妥。直白点说,我就觉得他就是我们现实人的写照,在危险面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这无可厚非。因为大多数时候人性被就是自私的这个言论,是大家所趋向的。当伤害造成之后,我们会感到恐惧,内疚,痛苦,常常会想,如果我当时挺身而出了,而不是当一个逃兵,是不是我就不会再像这样痛苦了。终究,错已铸下。我们只有带着一颗忏悔的心,做一些能让我们感到心安理得的事情去弥补那些逝去的遗憾。我对拉辛汗在给阿米尔最后的一封信中读到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亲爱的阿米尔,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我希望在每一个“阿米尔”身边,都有一个“哈桑”的陪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0#
发表于 2012-8-28 14:01:53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追风筝的人》,我一直在想如果哈桑没有因为保护阿米尔少爷的家被塔利班射杀,而是幸存下来。不知道又会怎样发展,也许阿米尔不会千辛万苦去喀布尔寻找索拉博。而只是一辈子生活在愧疚与恐惧当中。那么哈桑又会怎样?我不敢想象,哈桑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这种再遭遇了背叛与欺骗之后,还是依然如故的感情。让我不明白,让我觉得羞愧。为什么一个人可以为另一个人做到如此地步。反观,现在的我们,所遇到的人往往是一些“狐朋狗友”,在你享福的时候,凑过来沾沾光;你落寞了,只会拍拍屁股走人,更有甚者,落井下石。有时候,我会觉得哈桑如果放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不知道会不会会被这股浊气所污染,也变得浑浊不堪。阿米尔,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现今人们身上大多的一种特质,“自私”。可能这样说,有点不妥。直白点说,我就觉得他就是我们现实人的写照,在危险面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这无可厚非。因为大多数时候人性被就是自私的这个言论,是大家所趋向的。当伤害造成之后,我们会感到恐惧,内疚,痛苦,常常会想,如果我当时挺身而出了,而不是当一个逃兵,是不是我就不会再像这样痛苦了。终究,错已铸下。我们只有带着一颗忏悔的心,做一些能让我们感到心安理得的事情去弥补那些逝去的遗憾。我对拉辛汗在给阿米尔最后的一封信中读到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亲爱的阿米尔,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我希望在每一个“阿米尔”身边,都有一个“哈桑”的陪伴。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22:38 , Processed in 0.0466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