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1#
发表于 2012-8-29 09:30:47 | 只看该作者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十几年来,《平凡的世界》在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坛独领风骚而经久不衰。
  
  收听平凡的世界音频版请点击:http://goto.sms.sohu.com/goto.php?aid=257&pid=2080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2#
发表于 2012-8-29 09:30:47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喜欢看书,也看过很多题材的书,最喜欢的要算这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很贴近生活,但又不是我一个80后所生活的世界,我觉得是被里面的精神所打动,虽然和我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我相信无论什么时候人的精神是相同的。这又使我联想到我们封建社会的历代皇朝,相信无论哪朝哪代都有着才子与英雄,尽管那时的科技与文化比不上现代,其实也不尽然,要不怎么古董都那么珍贵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3#
发表于 2012-8-29 09:30:47 | 只看该作者
  曹书扬说不要读路遥的书,他说路遥的书中大肆渲染苦难的作用,让人以为人必须要在苦难中才能成长。我也承认,路遥先生的小说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这部《平凡的世界》,它给我的感觉是:震撼。已经很久没认真读过大部头小说了,不知何时才能找回中学年代废寝忘食地读书的热情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4#
发表于 2012-8-29 09:30:47 | 只看该作者
  好死不如赖活着,算是主旨。
  
  活着,这生命就能经历欢乐与痛苦、甜蜜与苦涩、生命和死亡;所以,活久了,很多东西也就淡了,也就能接受了。于是生活就能继续,才能出现《平凡的世界》里这样的故事。其实,路遥还应该在封面上写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现在来看这本书,代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只读而不想。算是增添了一段虚幻的人生经历。
  
  对孙少平比较不满。以我浅薄的眼光来看,孙少平纯粹是个受虐狂。把吃苦当成历练、享受,这无可厚非,关键是你得有个好的盼头啊。从事的那些个低级工种,想象不出来,如果没去煤矿,他是否以后就这么一直做民工做下去?第五十二章里说道,孙少平在家里当了一年多教师,然后去参加高考,“孙少平原来就没有抱多少希望,因此他对高考落榜心情是平静的”。既然那么爱看书,难道不会复习吗?和少安一起开砖厂也可以啊。话说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孙少平简直就是古代的那种很有“风骨”的才子了……感觉挺虚伪的……
  
  事实上,只要内心高洁,外物(做农民赚钱,身处农村)根本影响不了内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5#
发表于 2012-8-29 09:30:47 | 只看该作者
  读《平凡的世界》是初中的时候,还是在镇上的中学,嘴上的绒毛还没有茂密起来。心中还是纯纯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还有稚嫩的、冲动的想法。
  少平是当时的少年心中的完美形象。读书,劳动。年轻而深沉,无所畏惧又勤奋刻苦。冲动,踏实。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6#
发表于 2012-8-29 09:30:47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象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我很喜欢主人公孙少平,在他身上拥有着劳动人民的朴实,也有着知识分子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许这就是作者路遥自己的一个缩影。我不是特别了解作者,只依稀记得高中的语文老师说,他是在一个窑洞里面完成了这部巨作,每天穿不暖,吃不饱,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而给后人留下了很宝贵的精神遗产。
      因为文化的差异,还有年代的差异吧,对于有些细节我不是特别理解。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的农民的生活、心理,他讴歌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也讽刺了很多存在的问题。那个年代,是我不曾生活过的年代,是我不曾经历过的年代。历史,都是从别人口中陈述,但是在我心中从来没有一幅画,我所知晓的历史,只是听外婆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是怎么连草根都吃,或是妈妈说的,外公爸爸的土地全都被无偿收归国家,抑或是书上的云云。此刻,读完这部书,我却对70年代到80年代农民的生活有了一幅图,仿佛我曾亲眼目睹过。
      读罢小说,也让我回味了我人生的二十年。出生在80年代末尾的我没有经历过贫穷,但我却目睹过别人的贫穷。小时候的生活,记忆中的只是几个画面,那纷飞的雪花,夏日的萤火虫,木质门窗咯叽咯叽的声音。。。小时候,哥哥说我是个小资,因为我有两辆自行车。后来有一辆不是很好的被外婆送给邻居家的小弟弟了,当时人家还千谢万谢的,而如今的小孩,自行车、轮滑鞋、滑板。。。十多年的时间,细细回味,我们的生活真的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前,百万富翁还算是很有钱的人,而如今呢?只能算有点钱吧,也许再过十年,百万家产的就是贫民了。社会在发展,在进步,我们是应该讴歌吧,可是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7#
发表于 2012-8-29 09:30:47 | 只看该作者
      《平凡的世界》写于1982至1988年,1992年获茅盾文学奖。我是88年生人,成长于豫南小城,很神奇的读过了这本书,大致比我大10岁的同志们读过的会多一点。你就不要指望比我小的去读这个了……
  
        路遥是49年生人,农民,上过高中,当过小学教师,73年进入延安大学,年代可以说明他的大学经历,我在这里不想说。事实上路遥不是一个成熟的作家,他的文学功力从教科书中来,他的早期作品基本属于无病呻吟。第一篇成熟的作品《惊心动魄的一幕》看来像初中生作文。当然初中生没心情写那么长的作文。重要和较为成功的作品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前者是典型的路遥式小说,贫苦而富有野心的于连式的主人公,各种激烈矛盾的出现,简单的城乡对立命题,最后的回归结局,毫无创造力的叙事手段、语言风格。后者则是一个加长版的《人生》。
  
       《人生》是路遥的极限,他还可以在这13万字里统筹规划,把各种线索、矛盾处理完全。而100万字的《平凡的世界》超出了路遥的能力,他不得不把一个故事翻来覆去的说,全书有多处的莫名其妙,很明显前文伏下的线索,后文却不知去向。路遥即使心力交瘁,也不能完成这样的作品,而一种流行的观点是:他最终被这部作品拖累而死。
  
        路遥从农村而来,事实上他的视野也从未超出过一座县城。他可以指着山下的县城说:“当年我穿着件破棉袄,但我在这里翻江倒海过,你信不!”贾平凹相信,我也相信。路遥从来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他是乡土版的启蒙时代人物中狠角色,在幼稚的时代,也不曾拿起所谓成熟的眼镜看过自己。而他也不是在生活中像白痴的天才。我们都很无可奈何的承认,他很平庸,甚至于无聊。
  
        同样我也很难想得出赞扬的词句。事实上现代的赞扬者都打出了存在主义的旗帜。无论如何,在我们已知的信息内,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在某些方面气势磅礴,这可能部分源于他的无知,可能部分有其他的原因,而他终于拿到了茅盾文学奖,而他最终也在那一年死掉了。某些方面,他死的恰到好处。他不现代,更不后现代,于是很快消失在当代。当代我们都是功利主义中的左派,自由主义中的右派。拿着结构主义去反对存在主义。
  
        当我们反对理性时,我总会想起这样一往无前的人。路遥不是西西弗式的人物,他没有看见前面的终点,他也不认为他背的是石头。“天才在生活中像白痴一样的有,但这样的人却写不出红楼梦来。”路遥当然写不出红楼梦。但当我回忆童年时光的时候,却总是想起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8#
发表于 2012-8-29 09:30:47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中的生活,生活中的历史:命运的沉浮,世事的多变,人情的冷暖,政治舞台上的起落,广大农民的优劣根,知识分子的进退,爱情的悲喜,劳动的荣辱......这就是凡人不凡的生活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9#
发表于 2012-8-29 09:30:47 | 只看该作者
  初读本书的感觉是亲切的,紧接是不忍,再是痛苦,再接着是感动,最后是感触。作者展现的乡村生活,是那么熟悉,让人倍感亲切。孙家兄弟的初次爱情,由于家境不善而夭折,让我不忍。当润叶、少安分别成家,当田晓霞牺牲,当金波独自在青藏高原唱起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心中不由地随着主人公而痛苦不堪。在感慨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超乎世俗的爱情同时,不禁为田晓霞这位勇敢执着的奇女子而感动。厌烦冷对自己不爱的丈夫的田润叶,却在他失去双腿的人生最低谷时回到他的身边——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举动啊!生活苦难何其多,何其残忍。当我以为孙少安和田润叶的不幸能在孙少平和田晓霞上弥补时,生活又残酷地夺走了田晓霞!在孙少平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伟大的人格:舍命救下伤害过自己的侯玉音、以宽宥的心极力维护伤他心的初恋女友的名声、以自己最大的诚心关心爱护身边的人、最为热忱地投入劳动之中,以极大的耐心忍受生活给予他的苦难。。。最难能可贵的,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坚持生活理想,虽居陋室却胸怀天下。在他身上,我发掘着自己的身影,更多地努力地向这个身影靠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0#
发表于 2012-8-29 09:30:47 | 只看该作者
  我读这本书,在老公玩DNF的电脑桌旁,在枕头边,还有在洗手间里,有时觉得自己变得不可思议。我不喜欢超过二本以上的小说,就像不喜欢连续剧。却看完了这么厚的三本书。      一直觉得看书不仅是从书中看到了什么,还要从书中得到什么。看到的不能仅仅是一个故事,还有书中人物在生活中与谁对上号,而是有没有得到启示。       我觉得我得到的,就是更真诚,独立,认真的生活。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9-30 01:43 , Processed in 0.0463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