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接触这部书,就开始接触那山里的世界,那些山那些水那些人,便开始一个接一个不如我的眼帘。这看似一个小小的似乎可以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可那山离地人与事,却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因为作者早在著书之前就本着一个强大的命题在思考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于是我们才有了这部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的皇皇巨著.
小说一开始即处在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八十年代出生的我们,是没有这段特殊记忆的,对其人其事所知甚少.我向来对中国历史较感兴趣,却唯独排斥清朝以后的历史.这似乎不该,但从小自课本电视节目等渠道了解到的近现代史的血腥与残忍,让我不得不对这段历史望而却步.大清朝后期的整体性堕落,让中华民族犹如跃入深渊般数十年难以翻身,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愿触及那段史实.这是一种明显的逃避心态,但我还是同民族逃难一样隔离着.直至我开始读此书,本着一颗清醒的眼态去面对十年动荡.我们 可以不提及那些伤心往事,却是始终都回避不了去面对,那是我们的过去.
书中每个人都是难以捉摸的,甚而大部分人都不动自己想要什么,可却无一例外的的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这是时代性的理念偏差.人们懵懂的生活,搞革命的却热火朝天,从而造就了孙玉亭之类的热心革命分子.只见一帮头脑发胀的活跃分子敲锣打鼓的搞“运动”,搞“阶级斗争”,不可谓不煞费苦心,尽心竭力。同时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持续了十年之久.书中有段经典之语不知出自哪位干部之口:“毛主席说阶级斗争无处不有处处有,,双水村怎会没有一个阶级敌人找也要找出一个报上来……”。可想而知,下面接受命令的人是怎样苦心积虑的搜索,才把嘴边挂着“世事要变了”的疯老汉拖上批斗台。这不怪乡民之愚,乃是世事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没有人在那个时期还能保持自己的原则完全不受侵犯,生活不受影响.无尽的讽刺,却实实在在的显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无中生有。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完全脱离了正常轨道,与美的人们在完全不懂的怎么回事的情况下时时饱受着饥饿与贫困的侵扰。仅仅两个“凡是”,无数的人民饱受着冤屈之苦,无时无刻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却无法逃离。
这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可这确是一段过于落寞沉寂的历史,我们很少看到关于那个时期的系统论述之作。这也许是民族性的刻意回避,但敢于面对过去兴许才是最佳的回避方式……
小说第一部留给我惊天动地的印象,深刻而痛心。
在第二部当中,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农民依然家徒四壁,但生活还是有了起色。一个开始奋斗的年代开始了,窘于先前的懦弱,人们依然小心翼翼的生活。但不乏有胆识的人开始在自己的舞台上走起了绚丽的舞步。这亦是一个沉重的历史使命,我们的民族要走出之前动乱的余波是不易的,但却不能没有人去挑战这种艰巨。
人物的特性在集体劳动制的瓦解后一一展现,人们再如期待的那般正常生活中渐渐寻回自我。年轻的主人公孙少平以一颗热情如火的心追逐着世界,即使他不清楚他的本来面目,依然一如既往的前进着。年轻就是资本,他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青春气息,其以不甚强健的双手创造着未来,不苛求生活的无端馈赠,怡然自乐着。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艰辛,他承受着却也欢欣接受着生活赐予他的沉重。年轻的他或许都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凭着一腔热血,就着一颗善良的心在陌生的世界中拼搏着。童年的困顿使他感到无尽的厌倦眼前的生活。他在试图脱离那种布满羁绊的过去,也缘于那刻有了一定知识贮备的头脑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他像一只刚长满羽翼的雄鹰,迫不及待的想要离巢寻觅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并不是好高骛远,他的每一步都走的踏踏实实甚至选择了粗人俗民都厌弃的工作怡然当起了一个瓢泼不定的揽工汉。他靠着这样的工作养活了自己,同时还有节余可以接济家人——他以此为荣。我在心里默默地感谢他,感谢他让我体验到钢铁般的意志,不屈不挠的作战精神,我想自己会更好地面对生活……
无论什么工作,他都以其为荣,这不能不让人深感欣慰,但他的家人虽没有反对他却对其所作所为不甚了解。也许只有一个人理解他。这个人就是田晓霞。
这是一个悬殊很大的集合。少平当揽工汉之时,她是地委书记的女儿,省重点大学优秀学生,之后少平做了掏碳工——吃上了公家饭,可此时的晓霞已是省报女记者,其父已是省会市委书记。可是显赫的身份并不影响她欣然爱上农民的儿子少平,并且一如既往的爱着,直到闭眼的那刻。
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一场惊世骇俗的爱情该这样永远进行下去。兴许为了合情合理应该如此,奈何天意弄人,故事到了第三部,任务的悲剧性开始一一体现。“伟大的生命,不管以何种形式,都将会在宇宙间永存”,“如果一个人时按自然法则寿终正寝,就生命而言,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也不必过分伤痛。最让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是,当生命的花朵正蓬勃怒放的时候,却猝然间凋谢了”……这些哀婉的语句描写的正式伟大的抗洪救灾英雄晓霞。在被洪水淹没的瞬间,她看到了少平,并请笑着跟他道别。她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一条更年轻的生命,她不后悔,也相信自己的爱人会理解自己。她的生命已然焕发出不尽光彩。我们无法估量,对于社会来说,这样的换取是否值得,小生命长大后是否会创造多于我们的晓霞所能创造的财富。人们会不约而同的为晓霞之死扼腕叹息,但事实上,我们不能以这样的法则去考虑事情的得失与否。如晓霞这般集才智魄力善心于一身的女性,始终不会对处于困境之中的生命坐视不管的。在生命的当口上,她选择了离开,同时选择了永生。这才是她。
留着泪看她离开。这是此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少平的矿工师傅也是救人牺牲不能不说是悲壮之举,但其中毕竟还包含着些许职责的驱使——当然并不是说要以生命为代价去保障工人之安全——这也是情理当中之事,可以说晓霞之死高尚之处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又是如此的突然,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但她确是离去了,本着一颗炙热的爱心而去,没有旁人的规劝没有职责的驱使。是受着心灵的召唤,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付出自己的一切——年轻的生命美丽的爱情锦绣的前程。
对于高尚之人,要做出抉断并不难,只要本着“明”,“善”之心,一切皆会明朗如初。
故事的结局让人很意外,看是将要美好的事物都一一被破坏。悲剧式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少平最终以毁容的姿态结束了故事,很让我不解其意。是为了纪念他和晓霞没有结果的爱情,还是为了体现苦难生活的无止无尽?所有人在最后几乎都带着伤痛的枷锁,继续着他们的生活。在其生活之外,我看到了悲痛,也看到了坚强。希望也相信他们都会凭借着自己的双手为自己铺设一条走往明天的光明之路。
来自: 豆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