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1#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了,第一次是我抑郁的时候,那段时间我在家 ,唯一看过的一本书,那时候看得挺慢,就是对润叶和少安那段的爱情记忆特别深刻,体会了所谓的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不过少安是清醒的,是理智的,之后就是看完整本书后的一些感慨。
  隔了一年多,经历了一些事,再看这本书,感觉又是不一样。首先是对人生复杂性的认识,且不说人生是否曲折,就主人公经历的一些事来说,少安的几起几落,虽然是小说,但让我们真实的了解了世界,了解了生活。其中讲到了很多苦难,里面讲到苦难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它讲到苦难能使人们对幸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起码是更全面的认识,幸福就包含在苦难之中。其中作者最劳动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一种信仰,一种灵魂中坚不可摧的力量,但凡遇到打击,主人公经过短暂的悲痛之后,就会投入更加充实的劳动中,用劳动去缓释那一个个创伤。再要说信仰的话就是对土地的信仰,对土地深深地热爱,他们对他们的那片热土爱的深沉。
  书中对少平的描写最为出彩,从开始到最后,少平仅仅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班长,但他的灵魂的高尚的,他的心灵是丰富与广阔的,他最令人佩服的是他的清醒,不论是面对爱情,诱惑。他知道他要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的尊严高尚的令人可怕。他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2#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一直都很想看这本书,在闲暇的时候终于有了这个时间,连续看了一天,看了这部小说才了解了几十年前大西北农村生活的萧条景象,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社会抗争,但是始终逃脱不了平凡人的宿命,这就是生活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3#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一部文学作品的伟大不朽之处,往往在于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共鸣与心灵的震撼,引发读者进行对于人生,生活,爱情等积极有益的思考,进而影响其对于人生与生活的态度,让所有善良的人唤起对美好生活与世界的热爱与向往.
     凡此种种,<<平凡的世界>>无疑都做到了,至少之于我.我在一段并不如意的日子读到这部旷世佳作,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感动与震撼,提醒激励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吆喝着,呐喊着,不断前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4#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在开始和大家交流《平凡的世界》之前,我想和大家一起了解这本书的作者,路遥,陕西作家,,于1992年11月17日年去世。他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路遥只是他的笔名,但是我不打算告诉大家他的原名。对我而言,路遥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名,他象征着一种精神和信仰,为了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衣带渐宽终不悔”,直到付出自己的生命。在他写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他每天只靠中药和香烟维持生命。别人劝他把写书的事情暂时放一放,他说怕自己死之前没有把书写完,所以一分钟都不能耽搁。他说“写这部书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精神,实行如此繁难的使命,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心。要排斥舒适,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
  
  
  
  他去世的时候,才仅仅40多岁,正是一个人可以干一番大事的时候。本来他可以为这个世界留下更多精神遗产,但是因为对写作太执着,所以很早很早就离开人世。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只留下为数不多的作品,但每一部,只要你用心去阅读,都能感受到震撼。路遥是一个玩了命来写书的作家。
  
  
  
  有的作家让人羡慕,但却不让人尊敬—路遥不是这样的作家;有的作家让人尊敬,但未必让人羡慕,具体地说,没有谁愿意像他一样生活—路遥或许就是这样的作家。路遥是一个把自己献给文学事业的苦行僧般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具有诗性情调和英雄气质的现实主义者,是一个充满责任意识的“为人生”的人道主义者。
  
  这是一位作家纪念路遥时写下的文字,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念给大家听。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鲁迅逝世时姚克和美国记者斯诺一起写的挽联,当我想到路遥的死,就很容易联想到这幅挽联。鲁迅和路遥都是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不同在于,鲁迅把国人的劣根性写的清清楚楚,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路遥则热情地寻找平凡世界中平凡人一生中不平凡的意义。在这一点上,鲁迅像是一个医生,发现并且医治人性的疾病,路遥像是一个诗人,发现并且歌颂人性的光辉。但是他们都是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文学事业的人,这是他们之所以伟大的共同原因。
  
  玩了命来写书的人,古往今来并不多。很久以前的诗圣杜甫是这样的人,以前鲁迅是这样的人,现在路遥是这样的人。他们都一样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有一般作家很难有的厚重,那是玩了命写书才能达到的境界。试想,一个作家,为了写作,自己的最宝贵的生命都可以放弃,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诱惑能够让他们改变它们的写作。
  
  
  
  托尔斯泰说“艺术家的目的不是无可争辩地解决问题,而是让人们热爱有着永不休止的无穷表现的生活。。。。。。如果有人对我说,现在的孩子二十年后将要阅读我写的东西,将要为之哭,为之笑,并且热爱生活,那么我会为之献出我的全部生命与精力。”
  
  我相信这是所有伟大作家的共同感受,只有这样的作家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的作品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的。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一串珍珠,文学技巧就是那根串起珍珠的细线,真正重要的是珍珠,我认为珍珠就是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主题,寄予的深刻思想。一部文学作品,辞藻再怎么华丽,技巧再怎么高超,如果它不能触及读者的内心,不能引发读者心灵的震撼,不能改变读者的精神面貌,那它就像是韩国的美女,都是整过容的。(之所以在这个地方,添加这个笑料,主要是为了活跃气氛。)
  
  
  
  可是在现在世俗喧嚣的浪潮下,已经很难有这样的纯粹的作家。但是我们的阅读还是要继续下去,我们现在就像是被罢官的苏东坡,在一片精神的蛮荒之地流浪。用余秋雨的文章来说,我们注定是要突围而出的,走出精神的蛮荒之地,寻找可以寄托我们激情和梦想的精神家园。
  
  生活中不能没有读书的,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或许你会觉得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毫无感情,但是我相信每一个读书人,只要你过去有认真读过一本书,并且带给你很大的震撼,那你是一定能够理解我说这句话的意义。我们或许都经历过一种我称之为“精神断乳期”的感受,就是你开始正儿八经的去想一件事情的时候,一方面这种这种思考让你变得让你觉得非常充实,甚至非常兴奋,另一方面因为这种思考我们很难表达或者没有人能够回应,又陷入一种无边的孤独当中。我在读《史记》中《刺客列传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受,在那一段小小的时间内,我变的非常的豁达超脱,好像生和死都不放在心上,一旦有这样的机会来成就书中刺客那种光荣和梦想,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放弃自己的生命,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决然原来一直都埋藏在我们的骨子里,通过神圣的阅读,激发了我们人性深处的光辉。就在这样许许多多的经历中,我们不知不觉中变的成熟,拥有了更多人性的光荣面。真正的写作是为了激发阅读者内心的人性的光辉,真正的阅读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为纯净。
  
  
  
  阅读让我们在思考中成长,让我们发觉自己灵魂深处的人性光辉。罗梭说:人不过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阅读让我们成为了一棵会思考的芦苇。阅读《平凡的世界》是我过去所有的阅读经历中最激烈的一次,它教会了我一件事,生活的意义是靠自己追寻的,不是靠别人或靠身外物来衡量的。你的生活或许不算精彩,但是只要你默默坚持,为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你一定能够让自己的一生像鲜花一样绽放,终有一天,你周围的所有人也会被你所展现出的美所折服。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但是我们到底应该读一些怎样的书,对于这个问题,我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已经苦苦追寻了十多年,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想法,或许有错误的的地方,但还是有勇气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觉得我们应该去阅读经典,所谓的经典,就是那些在历史朝代的更替中依然保留到现在的书。一本真正的好书必定是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所以不妨向经典回眸吧!在阅读经典中守护我们的精神庄园,守护自己的城池,其实也是一种进攻,等到世俗喧嚣的浪潮渐渐退去,我们时代,我们民族,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王国,已经不知不觉开拓万里疆土。
  
  
  
  
  
  要真正解决关于读书的困惑,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那就我是我们读书的方法究竟是什么,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近代以来,湖南这块自古以来的蛮夷之地,却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曾国藩一介文弱书生,带领一帮湖南农民,创立湘军,南征北伐,以至于近代史上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或许我们小时候的读的历史书,认为曾国藩是反动派,但是太平天国确实是败在曾国藩手中,这个事实无法否认。后来又有左宗棠、黄兴、宋教仁、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的一大批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这样的局面的形成得益于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治学传统。经世致用就是不能死读书,读死书,终日把头埋在书堆中,其实毫无用处。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享受那种纯粹的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要把在书中的得到的思考和启发,放到实践中来,让阅读带给你的改变不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是要落实的具体的行动中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外经世致用意味着我们不光要读纸质的书本,更要从博大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阅读人生这本的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正的读书人不光能够出世,修身齐家,还能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一句话,读书不光要会思考,还要实践。于无字句处读书,于无声处听惊雷。
  
  
  
  
  
  路遥的小说之所以对我影响这么的,主要是因为我自己一直在努力在把书中主人公孙少平的那种精神融入我的生活中。而且我得到了很大的好处。路遥,至少在我看来,是一个可以称得上伟大作家的人,他于1992年辞世,到现在已有18年,但是路遥的作品所寄予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从我4年前读到这样一本书开始,我一步一步的走着书中人物孙少平曾经走过的人生路,
  
  
  
  我一直认为,一位作家,只要他的作品还有生命,他就没有死去,路遥的影响,他的作品的影响,在我过去所读过的书中,如同被掩盖的宝剑,尽管被岁月尘封,依然在每一翻开它的时候,你都会觉得感动。想像所有像路遥一样以生命写作的作家致敬,感谢路遥!
  
  
  
  
  
  关于《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小说,是一部写实主义的小说,这部长达一百多万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平凡世界中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物,不平凡的人生。书中的历史背景是1978年文革结束前3年间里,故事发生场景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名叫双水村的小山村。
  
  主人公这是双水村中贫困农民孙玉厚家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孙少安,他的弟弟孙少平,这是一部纯粹的描写陕北农民的写实主义小说,然而这不小说的伟大之处不是他说刻画的陕北农民的生活场景,而是作者想通过这本描写农民的小说寄予的深刻的主题—关于人生,关于平凡世界中苦难的人生。
  
  书中两个主人公很难说哪一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但是,只要你认真去读这本书,他们两兄弟的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都会给你震撼,给你启迪。
  
  
  
  兄长孙少平小时候读书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庭贫困,下面还有要读书的弟弟妹妹,所以在他13岁以全公社第3名的成绩考入高中后,他就自己选择了放弃读书,回家务农,担负支撑家庭的责任。
  
  故事开始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23岁的青年农民。就在这个时候,孙少安的感情世界有了一次美丽的波折,命运并没有完全的捉弄这个青年,有一个叫田润叶的女孩子,是少安的初中同学,也是双水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田福堂的大女儿,她勇敢地向孙少平表白。当时她在县城的民办小学里当老师,喜欢少平的润叶,温柔贤淑,美丽大方。另一方面,孙少安尽管深爱着润叶,但是他非常清楚,自己肩负着支持家庭的责任,并且他知道自己无法给润叶幸福的生活,所以少安拒绝了润叶,从外地娶了一个名叫秀莲的农家女子。
  
  读过书的孙少安,并没有仅仅满足于每天像父辈那样成天在黄土地上侍弄庄稼,而是大胆的在开办砖厂,和艰苦的生活苦苦搏斗。
  
  每次读到孙少安,我都会想起我的爸爸,这是一个有些类似父亲的角色的人物,在他充满束缚,充满困苦,充满挫折的,却又不甘于现状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更多的是读到了责任,为了自己身边的人,心甘情愿的自我奉献。
  
  
  
  弟弟孙少平,他本来的人生起点和他哥哥一样,但是性格和位置的不同,让这两个亲兄弟,有了不同的人生历程。
  
  少平比他的兄长少安幸运的是他是在读完高中之后才被迫终止读书,书中的开头就是少平在县城高中上学时的情景。几年的读书生活让这个来自封闭山村的青年,有着一份普通人没有的眼光和思考方式。
  
  高中毕业后的少平并没有和他的父兄那样在家务农,少平一个人离开家,只身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做个揽工汉,每天在街头上等待着被别人雇佣,去做最繁重的体力活。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但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居无定所的打工生活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少平忍着身体上的极度疲劳,在煤油灯下读书。这个场景,我时常幻想,这样一个人,对于阅读该有怎样的一种热爱。在我高三艰苦的备考的时候,少平的这个场景不止一次的激励我、感动我。
  
  如同他的哥哥一样,在少平的生命中有一个对他有着极其重大意义的女孩子,那就是他后来的恋人田晓霞,晓霞是润叶的表妹,她的父亲田福军当时是县城的县委书记,这个女孩子性格热情聪明、任性可爱,她是少平高中时同年级不同班的同学,从高中时这两个有着同样志趣的年轻人,就是精神上的知己。可惜现实条件的差异给了这两个年轻人各奔东西,晓霞上了大学,少平则回家务农。是在少平在城市打工的时候,这两个原本像平行线一样的两个青年又一次相遇,在他们的交往中,他们相互间的被对方的精神世界所吸引,他们的生命仿佛两个彼此遥望的星球,在相遇的一霎那,彼此交相辉映。少平的生命中因为有了晓霞的存在而多了一抹亮色;晓霞的生命中因为少平的出现变得厚重。
  
  每当我读到少平和晓霞他们相处的时刻是,心里都是很轻快的,这或许是这个小说中能够让人傻笑着读下去的章节。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希望两个彼此相恋的年轻人,能够永远的幸福下去。
  
  现实是残酷的,作者仿佛在一开始,就在暗示这是一个不可变更的悲剧。悲剧就是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少平和晓霞的爱情是书中最为震撼人的地方之一。
  
  所以他们还没有从恋人变为白头到老的伉俪,当时是省报记者的晓霞在灾区的地方采访的时侯,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小女孩,永远离开了她所深爱的少平。
  
  少平和晓霞的命运像是两条相交的平行线,虽然在相交,但是注定分离,因为现实社会的残酷,是不可能允许这样理想的爱情存在的。他们的爱情像是划过天际的流星,绚烂过,但转瞬即逝,给人无限惋惜,但也成就了少平不平凡的人生,我觉得,尽管我不情愿,少平和晓霞的爱情悲剧是少平的人生上升的一个更高层次的交换物。
  
  
  
  相对于少安而言,少平是更让我感动的人。少安背负的更多的责任,他更像是默默付出,自我牺牲的父辈形象,少安的命运中有一种悲壮的感觉,代表了责任;少平一个人在外打工,每天面临着生存的挑战,面临着未知的命运,这和作为农民的少安所感受到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少安的生存压力就像侵蚀地面的水滴,少安的生存压力就像是大海边冲击海岸的汹涌的波涛,惊心动魄,每一刻都是生死存亡。少平的人生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昂的旋律贯穿他的一生。少平身上体现了个人在残酷生活面前的个人奋斗,少平更像我,更像在座的每一位,象征着年轻一代挑战命运、挑战未来的勇气。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有难以摆脱的困境,当我们我们和生活中困境搏斗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是另一个时空下的孙少平。少平的人生有着更多的普遍性,他的生命只诠释了两个字:奋斗。
  
  
  
  每次读到少安时,我总会想到家人,从我们出生开始,爸妈就一直为我们付出,从无怨言,我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地方,城市或者乡村,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是在爸妈和朋友的帮助下走到现在。走到今天的我们,或许不算优秀,但是我们过去的生命中,每一次前进的脚印里倾注了父母的心血,承载了父母的祝福。终有一天,我们也会长大,成为家庭的支撑,终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为人母,我们该怎样来肩负我们的责任。大而言之,国家,民族,社会,我们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对于现在的知识分子,我有一句话,与在座的一起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于更像我们的少平,他的平凡而有不平凡的生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壮丽的人生奋斗的画卷,我们和他一样,因为与书本这个美丽的邂逅,我们变得不那么无知,但我们又比他幸运,因为我们可以不用为急迫的生存压力苦苦挣扎,我们可以,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大学生活了,专心致志的耕耘我们的精神庄园,享受这纯粹的精神盛宴,而不用为生计四处奔波。但是痛苦不仅仅来自于现实,来自于物资,同样来于精神,我们幸运的躲过了物资上的磨难,却往往被精神的痛苦俘获。
  
  多年后,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终将走出宁静的大学校园,走出在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大学生活更像是一场惬意的旅行,只可一,不可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当我们在现实社会中,遭遇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苦之时,我们是否还是另一个少平?在现实的画卷上,奋起命运的画笔,谱写属于我们的自己的人生?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叫《活出意义来》,里面有句话,很好,算是对少平人生的最好的解释,如果人生真有意义,那么痛苦自应有其意义。
  
  
  
  既然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以上就是我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读书体会,最后祝愿大家在阅读这条路上能够欣赏到最美的风景。谢谢大家。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5#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高中的时候,我的历史老师就一直推荐这本书,各种理由和借口一直没去翻过它,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实在对那个年代(60、70)的世事产生不了共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夸张和寓意,我实在无法理解。而当我认真读完《平凡的世界》前3节的时候,我已经忍不住要去关注那些住在双水村的朋友们过得怎么样,他们的命运是怎样的。
  
  作者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广阔的农村图景,从60年代到80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对我来说,书中年轻人为自己的理想努力挣扎,对自己的爱情坚持炙热让我完全沉浸其中。我是看着他们成长起来的,少安哥,很早就开始承担家庭的重担,毫不懈怠地劳作,深刻地爱着家里的每一个人,每次外出都会为他常年躺在炕上的祖母带点好吃的,一心想让弟弟妹妹学业有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毫无怨言。当从小一起长大的润叶跟他表明心意后,各种矛盾与纠结,因为觉得自己无法与润叶相配,匆匆地去相了一个女子,和大多数的农村青年一样,让我高兴的是他依然收获了爱情,也许那份情少了心动,但却十分炙热,我常为他的幸运流泪。一个硬朗聪明的农村青年,不甘心除草种地一辈子,开始创业,虽然他的砖厂萧条过一段时间,所幸,最后依然站起来了,并且越来越火热。
  
  少平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他似乎已经成了我的朋友。他的精神世界永远是富裕的,情感是热烈而明确的。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且付诸实践。他好勇敢,因为不愿意很平庸地做一个每天奔波在黄土地上的老农民,他选择进城揽工,我知道他吃了多少苦,每天是背多么沉重的砖,弄得满是伤痕,晚上又是睡在一间满是汗味和霉味的屋子里,听着鼾声四起,他却清醒得很,让我感动的是,至始至终他的思想都是流动的,他丝毫没有被这痛苦的物质生活束缚。再次遇到晓霞之后,他的精神世界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他没有因为自己是煤矿工人而感到自卑,给晓霞同样的回应,两个人的精神是极其相配的。有什么比能遇到一个懂你的人更幸运的事呢?在我看来,物质世界可以后天创造的,但是精神世界的相同确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别让房子车子蒙蔽了你的心灵,如果你在80岁的时候回想起,这辈子还没遇到过心有灵犀这件神奇的事,那真是悲凉。
  
  润叶姐,金波,兰香,金秀,润生,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他们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是平凡的。是啊,不管是少安哥,少平,还是因为救一个小女孩牺牲的晓霞,他们都是这平凡世界里的一个平凡的角色。就像我们,我们也是这平凡世界里一个平凡的角色,可是每个平凡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不要忽略生命中每一个平凡的人,就像我依然记得那个背向前去医院的那个老司机,不要忽略生命中每一个平凡的镜头,对着你哭对着你笑,都是你的记忆。认真地呼吸,认真地生活。
  
  写得凌乱而肤浅。可是一提到双水村就满是感情,它似乎在我胸口即将喷薄而出,每个平凡的人都值得尊重,原谅我拙劣的文笔。我最真诚的建议就是去读它。关于理想关于生活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友情,一定会有一个地方与你发生共鸣,祝你愉快。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6#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路遥:
  您好,此刻凌晨十二点,正适合写东西。
  这是您用一生的积淀和四年的时光写成的,我看了很震撼,情绪失控不能自已。一些人物的命运,西北的小农村,如何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和精神中去,被各种情感牵扯,我知道不易。我心很痛,那么相爱的人,最终却不能在一起,选择那样的方式折磨彼此。
  润叶和少安,润叶可以爱少安,可不该把他当成一生情感的寄托。那样厚实的西北汉子,注定不会丢下自己贫苦的家人,注定不是爱情至上的人,那样厚实和沉重的西北汉子少安,会为了他的家太早地担下一担担沉重的责任。润叶,爱情终归不是两个人的事。可你也是,那样子把自己交付给一个丝毫不爱的人,又那么固执地不同别人好。这样子毁灭自己和向前,其实不是更残忍吗?那个时代的女子,即便曾经受过一些教育,思维终究是局限。你要知道,你爱少安,即便不能在一起,天也没有塌下来,你是如此美好的青春的女子,你不该如此糟践自己和韶华。少安,这个角色难道不悲剧,他连痛苦都不能,他肩上扛的担子太重了,甚至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即便他爱润叶,但是占据他生活还有责任,注定爱情不会是主线。你看,他和秀莲在一起,那么快就如胶似漆,也只是偶然,偶然,才会想起自己曾经也爱过一个叫润叶的女子。他以为,他拒绝润叶是为了她好,他以为是爱的名义,扯淡,我讨厌这种逃避责任的男人。不像话的借口,如若他真的爱,定有信心许她好的生活和未来。
  亲爱的少平,你,你,在那个煤窑,又会有怎样的未来?
  爱情,在穷苦的人面前,是不是只是幻想,还是说,只能想少安和秀莲那样,用生活和时间,用搂在被窝的一个个夜晚,用孩子来维系那种感情。
  一口气读完了平凡的世界,真是一口气,中间不敢断,怕那种感觉找不回来。
  读到最后的那几页,不舍得,仿佛要远离自己朝夕相处的朋友。亲爱的润叶和少安,亲爱的少平和晓霞,亲爱的你们,如此鲜活和生动的生命,这样深刻而热烈地体会着命运恩赐于我们的苦和乐。选择忍受,选择抗争,选择毁灭,选择糊涂,我以为,路遥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是经历了怎样一番痛快且纠缠的心理历程。路遥一定,一定,并未只把他们当作人物,而是当作真实的人。
  你不知,我已许久未曾体会过如此畅快而淋漓的感觉。二十岁的开头,我似乎已经忘了自己也曾经是这样一个为书痴迷的人儿。我找会童年和少年的感觉,想起那些阳光迷醉的下午,书桌前那个孩子拥有的富足和充实的感受。那时她并不知道,这样的时光在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很是奢侈。你知道的,奢侈的不只是时间,更是心境。
  富足,富足…
  我想起《家》里的角色了,觉新和觉民,但是平凡的世界不压抑,没有看《家》时那种胸腔被堵住的感觉。家的背景是封建大家庭的压抑,而平凡的世界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那几年,青年的思想在启蒙,有火花,有希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7#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1.政治
  
         对于普通人,政治好像很遥远,却又切切实实地影响每一个人。文化大革命到后来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最动荡的时期。孙少安最初想承包责任制,被层层领导高度重视和上报,最后勒令终止。后来承包责任制却在全中国实行推广。不是人不想不能求变进步,只是政治的大潮未到,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
  
         如今没人看不到改革开放的成就,但问题也是很多的。就像书中说描述的,一切落实到户以后人就变得越来越自私,没有集体感,小偷什么的行当也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包容了,原来被大众不耻和异视的好像也可以接受了。人是越来越自由了还是在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中迷失了自我?以前一般都会认为离婚会对人影响不好,而且是比较严重的事,单位和民政局也会各种阻挠,让当事人离不成。一过一辈子也就过去,也都挺好的。如今,离婚似乎是如此容易,而且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人似乎越来越不愿意谈及责任什么的,甚至反感,开始“自由”、“行乐”……那天和妈通电话,说爸抱怨我怎么快毕业了还养兔子,在组织上会不会受影响。想想也是,过去只是违反个小小的规定可能就会在组织上受很大的影响,当然现在不会。社会越来越宽容,在人越来越自由的同时,人所害怕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了。如果人是坚定的信教者,那么还会怕报应,扬善除恶。可大部分的情况是不知孔孟,不识我佛,不信上帝。
  
  2.感情
  
         当然,这才是重头戏吧。
  
         1)孙少安,田润叶,李向前,贺秀莲
  
         孙少安和田润叶青梅竹马,一起玩大,相互了解又相互喜欢。这大概是一种模式的完美爱情了。可是他们地位的巨大差距使得少安没有接受润叶。如果那时少安已经事业有成,那一切就不一样了。可是生活只有一次,没有如果。于是,润叶成为了一类人或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少安没有接受她也没有说喜欢她,但是她的眼里只能看到少安,其他什么都看不见。记得我哥高中时的女朋友的签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少了谁不行的”。道理是这样,只是身在其中的人永远无法自拔。
  
         李向前就成了润叶的润叶。润叶犯了一个大错,在婚姻的事情上妥协了,以为可以用自我牺牲换来别人的好日子,可事实上却造成了所有人更大的痛苦。要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妥协的。当向前满怀热情地扑向润叶的时候,却被润叶一巴掌甩在一边,然后李向前就傻逼了~但向前还是那样爱润叶,对润叶父母和弟弟都非常的好,即使他自己也会觉得那样很下贱卑微。向前用一切可以的方式对润叶好,那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需要。后来向前出事故失去双腿真的算一件好事吧,它使润叶终于可以把眼光移到向前身上,并爱上了向前。所以有人说,结束一段感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始另一段感情。I can't take my mind off you……til I find somebody new.
  
         孙少安是如此地幸运,遇上了贺秀莲。一见钟情,毫无所求,不离不弃,荣辱与共。最好的感情不应该是深藏于心,而应该是朝夕相处。
  
         2)孙少平,田晓霞,郝红梅,顾养民,金秀,侯玉英
  
         青春萌动,相近的处境使孙少平和郝红梅开始了淡淡的感情。跛女侯玉英捣乱也只不过是加速了他们的分离。然后少平喜欢的郝红梅去喜欢顾养民了,而多少年以后顾养民喜欢的金秀却喜欢上了少平。有那么一两个瞬间,生活也是如此狗血的剧本。
  
         孙少平不顾安危地救了侯玉英后,她就爱上了少平。青涩的年代,大胆的表白,甚至是多年以后跛女已结婚生子,却还是表达了对少平的喜爱。跛女一定会觉得少平不喜欢她是由于她的脚,因为那是她自认为最大的缺点。但少平其实有过“即使她不跛,也不和她好”的想法。不喜欢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很多原因。
  
         孙平是大概知道他个少安和润叶姐的事情的,所以当田晓霞出现并且和他的关系变得微妙的时候,他是知道自己和晓霞的情况是与少安和润叶类似的。但是少平并没有去逃避这样的关系。起初,晓霞是少平生活上的导师,晓霞的出现才使得少平在后来的生活中变成一个精神的强者。如果晓霞没有意外去世,他们还是很有可能走到一起的,即使道路上必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3)金波,青海女子
  
         只是遥遥地对唱,一次见面甚至都无法用语言交流,却可以喜欢那么多年。感情大概就是这样神奇,没有逻辑,没有常理,没有好不好,只有喜欢不喜欢。喜欢了就是喜欢了。
  
  3.平凡
  
         平凡的人,世界不会因你而改变,但人不应该甘于平庸,想要更少地向世界妥协,只有不断地使自己变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8#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珍贵的主体,然而历史与现实的车轮总是如此地残酷。书中的主人公们是如此地热爱生活,想要活着,无论生活是多么地残忍,然而最终却逃不过命运的安排。或许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却总是在期待明天会更好,想想真的挺好笑,人是向死而生的,明天来的越快,就等于生命越来越短……
  也许只有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才能更“好”地活着吧,等到死的那一天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活着的意义…… 无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9#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这么烂的书竟然是8.9的评分,都是小学生水平吗?
  ——————————————————————————————————————————————————————————————————————————————————————————————————————————————————————————————————————————————————————————————————————————————————————————————————————————————————————————————————————————————————————————————————————————————————————————————————————
  
  
  一句话评价,小学生作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0#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部不朽的传奇,每一部传奇背后都有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
         就这样,孙少平又回到了大亚湾煤矿,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遐想。铁路的尽头的什么?飘荡的红领巾,摇晃的铜铃,煤矿下的黑暗,轰隆响的炮眼······是什么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因为不管怎样,前方都是那平凡的生活,是一个平凡的人要度过的平凡的余生。少平要做的是沿着这条路,驾着生活这辆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吆喝着,呼喊着奔向前方。前方有颠簸,同样也有花香·······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读《平凡的世界》了,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就像和一位饱经
  生活风霜智者兼老朋友谈心一样。这个老朋友告诉你他一生的经历,而你静静的聆听着,不断思索着,慢慢得感悟着。原来在这个世界,每个平凡的人都有着不平凡的人生。这些不平凡的人生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所有人的生命又盘旋交织在一起,演绎着时代变迁,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孙玉厚那一代是旧中国时期中国农民的代表,他们经历过战争,人民公社化动,大跃进,十年文革····几乎所有旧中国的苦难都在他们身心留下过创伤。他们一辈子在贫穷与饥饿的牢笼中苦苦挣扎着,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与土地打交道,死后同样是魂归那一抔黄土。虽然生于贫困中,他们却将一切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毫不吝啬的给予他们的孩子。也正因为生于贫困,所以孩子也成为了他们的希望,只要孩子能离开这片土地,不再贫困潦倒,不再忍饥挨饿,他们愿意付出他们的所有,甚至是生命。但同样是有了对孩子的期盼,有了对孩子的牵挂,他们才得以痛苦艰难的活下来。孩子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成为了他们继续生活的动力。
         孙少安是中国转型时期农民企业家的代表,他们处在旧中国与新中国的夹缝中,这也在他们身上打下了特殊的时代的烙印,他们习得了一定的知识,比起大字不识一个的上一辈,他们已经算是“先生”了,贫穷让他们不得不在年轻力壮的年龄放下他们的学业,到土地中去劳动,他们当然也想着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可以走出大山,吃皇粮国库,成为不愁吃,不愁穿的“公家人”。可是,在他们那个特殊时期,已经由不得自己选择。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紧靠年迈的老父亲已经支撑不起一个家时,他们责无旁贷,成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这也使他们养成了不屈不挠的坚韧性格,前瞻性的目光。他们懂得上一辈的苦难,也有着面对新时代的开放心胸和在新时代拼搏的力气。同样这也逼得他们为了生存的更好而拼命地在土地之外另谋出路。所以,才有了孙少安那隆隆作响的砖厂。
         孙少平是新时代工人的代表。他们虽然也是在贫穷与饥饿中艰苦的挣扎过,但是他们却是在当时的新思潮中长大的,他们是家庭中的希望,他们要在将来完成祖辈的梦想,走出黄土地,找到自己的铁饭碗。同时,他们已经在上学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可以说他们属于民智已开的一代,不在受太多世俗或者旧思想的羁绊。通过书籍,报纸等知识的媒介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他们不会像祖辈们一样一辈子被束缚在那片黄土地上,事事跟随着形势走,不懂得反抗,只能逆来顺受,一生都为了子女幸福,将汗水泪水都洒在了那片厚实的土地上。他们有了自己的理想,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他们要去远方,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过自己的生活。不管这生活是苦还是甜,不管这生活是否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只要他们能在这片梦的地方留下他们的脚步就好,因为他们已经为了梦中的象牙塔努力过。
         不知为什么读后感的名字起得是“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部不朽的传奇”却把内容放在了孙家几辈人的人生与时代背景上。或许这是因为太多太多的中国家庭有着孙家这种经历吧。至少我觉得我们家的上几辈就是这样一步步艰苦的走来得。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9 12:37 , Processed in 0.0568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