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1#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1、对于出身在农村大家庭,并通过努力逐步走向城市的人们看着应该会比较有感觉,因为总会有一些相同的人生经历会引发共鸣。
  2、一部分的展现了文革末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西北黄土高坡上的社会风貌,可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那个年代各种事物的新旧更迭。
  3、通过小说本身,作者穿插的表达了对人生、生命、劳动、知识、爱情的想法,可引以为鉴。在平凡的世界里,个人有了对劳动的尊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对知识的不懈渴求,对情感的真诚,对苦难的不屈,才能成就自己别样的人生。重要的是说读书可以不断塑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心绪,才能更好的作出自己的选择。
  4、就本身小说的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技巧,并不见得高明。可能是作者想要去充分的表达那个年代,因而着力去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及相应的经历,有些情节比较牵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感受作者当年社会的一些思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2#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熬了几个晚上把《平凡的世界》看完。这个“世界”显然不是一个八零年代末出生的人所熟悉的,但阅读期间还是忍不住用书签作了多处标记。往常我看书或者电影,总喜欢看完就找各类书评、影评跟进,这次我想在看别人的书评之前,自己动手写一篇,纯粹的个人理解。
      关于少平。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通过阅读结识了外面广阔的世界,并在一个封闭、愚昧的年代与社会,率先觉醒。然而正是这种自由独立意识的觉醒,让少平对陌生的外面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与激情,也带给他无尽的苦恼。他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劳作,可以说,这是他无能为力改变的现实,纵然再渴望陌生的世界,他也只能是在心里假想“唉,我在这世界上要是无亲无故、孤单一人就好了!那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哪怕漫无目的地到遥远的地方去流浪”,但他终究是一个“冷静而不浮躁的人”,他热爱自己的家人,不可能把一种纯粹的唐吉诃德式的浪漫想法付诸行动。自始至终,他都在为生存奋斗,竭力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侈望生活过多的酬报与宠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着现实。这也许是所有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阶层所共有的一种心态,不管是在那个年代,还是现在,这种矛盾始终存在,这也是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地方,细致深入地刻画了不同生存环境中不同阶层人物的个性、心理与生活轨迹。在书的最后,少平其实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离开繁重的体力劳动,来到省城生活,但他放弃了,坚持回到令他留恋的大牙湾煤矿。有很多理由,可以支持他的这一决定,比如小说中提到的对煤矿的感情,对大牙湾里某些人的感情,对自己脸上伤疤的酸痛,等等,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似乎不够有说服力,倘若晓霞还在,他会坚持留在大牙湾吗?
      关于少安、润叶、秀莲、向前和少平、晓霞。少安可以说是一位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新时期农民,秀莲与他是合适的。之所以用“合适”,是因为秀莲对他的事业、人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少安与秀莲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相濡以沫建立起来的感情。而少安与润叶的所有记忆都是清纯的,他俩的不现实关键不是社会地位的差距,而是思想层次与追求的差距。润叶和向前呢?显然向前不是润叶心仪的对象,但是向前对润叶的执着最终还是让润叶感到了怜惜,但这只是外部原因。内在原因便是润叶的成熟,这个过程花费了好长好长的时间,是润叶的必经之路。(感叹下时间的伟大)再说少平和晓霞吧。正如我在上段提到的,倘若晓霞还在,少平会坚持留在大牙湾吗?他俩之间可以说是一种“高山流水”式的爱情,美好到纯粹。作者让晓霞英年早逝了,否则的话,我想他们接下来的生活也必定要经受一番苦痛与牺牲。
      对于小说的社会背景、写作技巧等等,我不做评论。也不是我看完此书关心的重点。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对形形色色人物的理解,面对工作、生活、梦想的感动。除了以上写的几位,还有田福军等政治人物带给我的思考,此处不多说。生活是最好的导师,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3#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熬了几个晚上把《平凡的世界》看完。这个“世界”显然不是一个八零年代末出生的人所熟悉的,但阅读期间还是忍不住用书签作了多处标记。往常我看书或者电影,总喜欢看完就找各类书评、影评跟进,这次我想在看别人的书评之前,自己动手写一篇,纯粹的个人理解。
      关于少平。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通过阅读结识了外面广阔的世界,并在一个封闭、愚昧的年代与社会,率先觉醒。然而正是这种自由独立意识的觉醒,让少平对陌生的外面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与激情,也带给他无尽的苦恼。他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劳作,可以说,这是他无能为力改变的现实,纵然再渴望陌生的世界,他也只能是在心里假想“唉,我在这世界上要是无亲无故、孤单一人就好了!那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哪怕漫无目的地到遥远的地方去流浪”,但他终究是一个“冷静而不浮躁的人”,他热爱自己的家人,不可能把一种纯粹的唐吉诃德式的浪漫想法付诸行动。自始至终,他都在为生存奋斗,竭力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侈望生活过多的酬报与宠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着现实。这也许是所有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阶层所共有的一种心态,不管是在那个年代,还是现在,这种矛盾始终存在,这也是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地方,细致深入地刻画了不同生存环境中不同阶层人物的个性、心理与生活轨迹。在书的最后,少平其实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离开繁重的体力劳动,来到省城生活,但他放弃了,坚持回到令他留恋的大牙湾煤矿。有很多理由,可以支持他的这一决定,比如小说中提到的对煤矿的感情,对大牙湾里某些人的感情,对自己脸上伤疤的酸痛,等等,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似乎不够有说服力,倘若晓霞还在,他会坚持留在大牙湾吗?
      关于少安、润叶、秀莲、向前和少平、晓霞。少安可以说是一位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新时期农民,秀莲与他是合适的。之所以用“合适”,是因为秀莲对他的事业、人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少安与秀莲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相濡以沫建立起来的感情。而少安与润叶的所有记忆都是清纯的,他俩的不现实关键不是社会地位的差距,而是思想层次与追求的差距。润叶和向前呢?显然向前不是润叶心仪的对象,但是向前对润叶的执着最终还是让润叶感到了怜惜,但这只是外部原因。内在原因便是润叶的成熟,这个过程花费了好长好长的时间,是润叶的必经之路。(感叹下时间的伟大)再说少平和晓霞吧。正如我在上段提到的,倘若晓霞还在,少平会坚持留在大牙湾吗?他俩之间可以说是一种“高山流水”式的爱情,美好到纯粹。作者让晓霞英年早逝了,否则的话,我想他们接下来的生活也必定要经受一番苦痛与牺牲。
      对于小说的社会背景、写作技巧等等,我不做评论。也不是我看完此书关心的重点。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对形形色色人物的理解,面对工作、生活、梦想的感动。除了以上写的几位,还有田福军等政治人物带给我的思考,此处不多说。生活是最好的导师,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4#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把现在做的具体的事,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赋予其全新的意义,就需要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用精神来支配行为,又用行为来反哺精神。孙少平则擅于这样做,他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自己正在经历的苦难,那么此时所受的苦难,就不再是苦难,而是磨练,一种自我丰富的磨练。他欣然接受这种磨练,甚至有些兴奋,因为他可以从中得到了自我的实现。
      他渴望金钱,但绝不追求金钱。金钱于他,只是一种工具,我的劳动得到了公平的对待,我生存的力量得到了直接的证明和社会的认可,我最朴实的理想和最高尚的情操以物质的形式得以实现,仅此而已。
      然而,他终究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当然,这可不代表他就狭隘,相反,从未有一个农民能像他一样,那么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从未松懈过的去充实,他是个精神上的贵族。那么,这样一个农民的儿子,生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思想禁锢多年即将挣脱牢笼却还羽翼未丰的年代,就多少有点悲凉的色彩了。
      祖祖辈辈勤劳耕种的家庭,带给他的除了贫穷和饥饿,还有一种宿命论。长期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的东西总会有点望而生畏,即使唾手可得也会心生胆怯:哦,这不属于我。因此,少平对自己与晓霞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悲观的基调,以至一想到未来就不敢奢望。还好,他们都不是一般世俗的青年,家庭和地位的悬殊差距并没有影响两人感情的释放和融合,那是一种建立在深刻交流基础上的精神共鸣。也许只有那样热烈而勇敢的晓霞,才能拯救我们忧郁而内敛的少平了。
      当然,还有一种局限性,或者说是时代的局限性。少平离开家的时候,并没有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凭借着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踏着尘土,开始了生命的征程。他尊重劳动,他相信凭借一双手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穷苦的出身和劳苦的工作,他从未嫌弃,也从未感到过自卑,他尊重命运,但又绝不会屈服于命运。可是,他也从未规划过自己的未来,大概也是那个时代的生存环境让他看不到个人的未来。纵然他的精神和思想于广阔的世界中再自由的驰骋,也难逃时代的束缚,他可以挣脱命运的枷锁,却离不开社会的土壤,而个人的命运又怎能独立于社会的洪流。
      到此,我不得不深深的感叹一句:我们生在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啊!尽管还有不少诟病甚至是扭曲之处,但与自身相比它终归还是进步着的,即使脚步有点沉重和缓慢。人要脚踏实地,不能想着一步登天,社会难道不也是么,而这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是需要全体民众共同的努力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啊。
      宿命论和局限性像手铐和脚镣一样压迫在少平挺拔的身躯上,他哪敢想什么未来,他自己预言这辈子恐怕都要在“黑金”流动中见不得光日的忙碌下去了。晓霞的死,让他最美好的那些希望和寄托也随之埋葬了。他是个多么可爱的青年啊,不懈的奋斗中又带着无奈的凄美,是悲壮的平凡。
      最后,感谢上天,让我在这样的年纪,遇见孙少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5#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有会永远年青!孙少安和秀莲两口开办了自己的小企业,拼命努力,是因为生活突然充满了巨大的希望,有了希望,人就会产生激情,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下午把《平凡的世界》读完了,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在读的过程中,我在设想自己是少安,是润叶,是少平,是晓霞……如果我是他们将会怎样做,讲会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想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样的问题,直到上大学之后越发严重,想到全世界都无意义,而在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每次看完一部分放下去做事情,就像是那个喜欢的动画片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一样有动力,这力量是来自于少安少平兄弟不屈不挠努力上进的对待人生。现在回想,孙少平在学校里吃着最差的菜,穿着破旧的衣服不愿意在同学面前暴露出自己的贫困的开始,到十几年后脸上带着伤疤回到煤矿结束,想到路遥确实在用“平凡”二字。对于看着高大全的成功励志学长的人何止是受教。
      我现在想试着把对这部小说的全部感受写下来,但却发现自己叙述不清。如果说说不清的东西还是自己不懂,那可以说确实不懂,人生的意义应该用一生的经历去理解,或许都不一定理解的明白。
  
      爱情和婚姻?
      孙少安和润叶互相倾心,而少安知自己农民身份果断拒绝找了秀英,两个人相亲相爱,水乳交融的过着自己幸福的日子,而润叶面对着李向前执着的爱也是因为徐老的劝说,算是为家庭的牺牲,婚后的不合导致李向前失意致残却又赢回润叶的芳心,开始幸福生活爱子降生。爱情一定要门当户对才是对对方好吗?这个永恒的话题从历史到今天永远都是讨论的话题,即使多年后在和相爱的人曾经在的地方,仍旧思绪万千,这是对人生的妥协还是为爱的付出。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孙少平曾经因为同样的寒酸与郝红梅有好感,红梅一心高攀顾养民第一次让少平知道了爱的物质代价。田晓霞这精神导师改变了少平,读报看书开眼界,在两个身份日渐悬殊的时候两人却又能越走越近,精神高度契合两个人相爱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晓霞逝去了,面对金秀少安是爱吗,不仅是因伤疤更是因为身份的不同,回去之后面对惠英嫂应该会共同生活吧。晓霞去世的那一部分看哭了,我并不知道这眼泪的哭点准确的在哪里,只是想到这么艰难不容易的过程。深爱金秀的人确是顾养民,而被顾养民抛弃的红梅带着孩子又和润生在一起生活了。这并不存在于小说中,在生活中更戏剧,我们的爱情与婚姻,要我们努力多少,又要被命运支配多少?值得安慰的是兰香有了满意的结局,而少平的好朋友金波终究没有再次邂逅那个藏族姑娘。
  
       个人与时代?
       一个人,一个家庭和这个社会的关系到底密切到何种程度。在那样衣食缺乏的年代,人们每天想着的除了要吃饱穿暖怎还会有其他?曾经的少安因为承包制被批斗,政策的改变让他成为了万元户,成了先进。我不知道少平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煤矿工作,这与惠英有多大关系,还是那沿用至今的“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才是最好的,为什么他的理想定格在了那个煤矿?他看报,他读书,他有很多思想,是因为精神导师没有了是因为伤疤还是时代不允许他想太多。
        田福军仕途之路的转换得于时代的转换,他在不得志的时候和明川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好!尽管我们都是写普通人,无法改变我们国家的局面,但我们应该有一双分辨黑白的眼睛,有一颗能严肃思考我们国家命运的头脑……你感觉到的问题,任何一个又头脑,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感觉到的。这不是我们几个人的忧虑,而是全中国人的忧虑……”
       所有的普通人,我们这些平凡人面对时代下社会我们能做的真是太微薄了,无力感常会四面而生。这一点对于提示现在的我对于社会的某些想法是有多及时,多及时。
  
        还有对家庭,人性的探讨从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可以说。在读这本书时,有种与它谈恋爱的感觉,依依不舍的恋着,几次看到凌晨三四点。带着《平凡的世界》走出大学生活,走向社会。五年,十年,二十年,会再重读品位这本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6#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封建教育下的“红楼梦”式的爱情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抱着对世界文学名著的赏鉴的心理很认真地读了,印象很深,因为那是个初中的暑假,我差不多整个暑假都在读,看到后面又忘了前面,又一遍一遍地翻阅,上面的话语很美,但对我来说生涩难懂,到最后,脑海里仅存的就是这事一部讲述名门望族的爱情悲剧,宝玉富家公子个,轻佻又败家;黛玉一个娇生惯养的柔弱小姐,多病但才华横溢,在她身上充分见识到了“女人是水做的”;宝钗是一个女强人,把自己的感情藏得很深,很难懂。再次读的时候,看问题也没那么肤浅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所以这也就是这部小说吸引人的地方。这部小说的爱情就如红楼一场梦,梦过了,就罢了,但是却令人久久回味。
  宝黛的爱情让人羡慕的,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难怪宝玉唯独倾心于她。其实宝玉知道在骨子里,他和他的林妹妹是同一种人,一种不愿被世俗束缚,不喜世间恶俗,喜欢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人。就像曹公最初所写的,他两是天上的神仙,所以不融于世间俗务,不为尘世羁绊,他两的爱情也那么清新脱俗,让人神往。
        从某些方面看,大家或许认为,贾二少奶奶的位置对薛宝钗应该是实至名归的,她一出场,在大家的心目中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为人处世十分得体,是好媳妇的不二人选。而看看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隘,爱使小性儿,两人形成极大反差。但抛开封建社会这个时代背景,宝黛的爱情才是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宝玉和宝钗显然是两个世界的人,在外人看来,他两很和谐,但他们的心理世界是格格不入的。宝玉极力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追求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以及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所以在生活中,他的行为和思想无不表现出叛逆,在这一点上,黛玉没有反对他反而极其赞同他的,他两在思想上有极大地共鸣。而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教育束缚下的牺牲品,她一开始的出现其实是为了进宫选秀女,选秀的失败才让她把贾宝玉作为下半辈子的归宿。她是一个极其没有主见的人,被封建教条束缚,被家人和别人的看法牵制着,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尽量表现得八面玲珑,但始终只是一个活在笼子里的人,她甚至都不知道爱情,认为夫妻间的爱情就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而可以没有真挚的感情,这就导致她最后尽管嫁给了宝玉也悲哀的结局。
        尽管宝黛在一起毋庸置疑,但是最后悲剧收场,首先这责任应该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时代不允许他们的结合,尽管他们的爱情可歌可泣,是精神世界的共通,在人生理想上又相契合,但始终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再者,其实黛玉的死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
  
                             现代的“平凡的世界”的爱情
      故事以75年到85年十年历史变革为背景,通过描绘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历史变革之间的冲突,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时代历史变革过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
  在这部小说里,没有戏剧化的情节,没有传奇性的故事,只是按照生活的常理发展,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毫无雕饰的痕迹,同时在人内心又产生巨大的共鸣。这些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告诉你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人生。爱情或许如诗句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般浪漫,但是在这部小说里,爱情显得平凡而真实,甚至染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少安明明与润叶相爱,在润叶大胆向他表白之后,少安却担心双方的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距而退缩,和不认识的贺秀莲结了婚。少安起初是不情愿的,毕竟一个村妇和知识分子润叶还是很有差距的,秀莲她大方懂事,会持家,有自知之明,尽管知道少安并不爱自己,但她还是默默付出,最后得到少安真挚的爱,两人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尽管后来秀莲因癌症去世,但他两的爱情也是甜蜜的。润叶知道少安结婚之后一直念念不忘她的少安哥哥,虽然迫于家庭压力,与门当户对的李向前结了婚,却一直有名无实,甚至想办法调离黄原与向前两地分居。向前痛不欲生,常常借酒消愁,一次酒后开车出了车祸被截去双腿。至此润叶由于愧疚回到向前身边,最终两人相爱。两个相爱的人分开是悲哀的,但并不是世界的末日,少安与润叶都得到了爱情的滋润,也品尝到了生活的幸福。
       少平与晓霞志同道合,他两的爱情绚烂得让所有人艳羡,漂亮的城市公主爱上贫困的乡村穷小子,一个地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爱上一个农民的儿子矿场上的工人,这主要是少平有着一颗高贵的灵魂。但是少平不是少安,身份的差别并不能阻止他们,两人真心相爱,充分享受爱情的甜蜜与浪漫,让读者沉浸在他两的爱情中。但最后晓霞却丧生洪流,遗憾地丢下了少平,但是在少平心里将会永远的存在着这样一个真正的知己。两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在一起是我们所期盼的。在阅读中,你会真心希望他们能够有个完美的结局,可是结局却充满了缺憾让人叹惜。
       这几段爱情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最平凡的世界里,没有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浪漫,但却引起大家极大的共鸣。尽管没有完美的结局,但却达到最震撼的效果,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演绎不平凡的爱情。
  
  
       相比两部作品,在爱情的展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一个是封建家族快没落时期的贵族爱情,一个是新中国初期的普通人家的爱情。一样是志同道合的人精神思想上的共鸣,灵魂上的伴侣,但却因现实的因素没能在一块,表现出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在《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注定是时代的悲剧,这一点毋庸置疑。《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有时代的特色,又脱离时代,展现新时期人们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和追求,尽管相爱的人没能在一块,但路遥先生笔下的每一段爱情都是平凡而不平庸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7#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看《平凡的世界》已经很长时间了,也看了好多遍了。好多细节的内容忘了,时间沉淀给我的这本书的记忆是田晓霞的堂姐(时间太长了,名字都忘了,暂且用她来代替吧)的人生。
    她的初恋是孙少安,但是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没有在一起,给她介绍的男友(后来成为他的丈夫)就是不喜欢,不知道是初恋存在的原因还是他的原因,就是看不上。结婚后也没有在一起,后来出了车祸反而在一起了。简单的描述了一下她的经历,给我的感触是一个词,宿命论。生活中我们都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对生活也是,对感情也是。我们在努力中或是不努力中期盼,但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转了一圈,我们都还在这里。除了老去的岁月和经历的那些也许和我们的梦想接近的事。但这时我们的阅历,我们的心境大大不同。我们接受了现实,接受了宿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8#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开学前买了一套平凡的世界,翻了几页,以为讲的是那个时代很新潮放到现在却很老套的爱情故事,就把它束之高阁了。
  前几天闲着又翻了几页,却一下子迷住了,一口气看了两本。这才知道,这不小说是多么的不平凡。
  人又岂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在这平凡的世界上,可怜的人儿只能在时代的大潮中随波逐流,任凭命运无端的捉弄。而爱情和婚姻正是叫他们最痛苦却又最无力之处。
  可即便如此,他们终究是凭着自己那美好而坚强的内心,在这平凡的世界上开出了一朵又一朵动人温情的花朵。
  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金波,田润生,孙兰香……以及他们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都深深都印在我的脑海里。
      少年啊少年,你们动人的青春之歌终究在我们心中唱响了,激励了与你们同身在这平凡的世界上的我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9#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印象中,读完《平凡的世界》应该有一个月了。虽说此时写书评,为时稍晚,但我想我写的不是书评,而是一种自己内心的感觉吧。
    《平凡的世界》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的主人公孙少平,一个生活在陕北高原的贫穷落后的农村里的小伙子,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性格自尊而要强,倔强而善良,宽厚而大度,典型的一个优秀的小伙子,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优秀的小伙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最终的命运却令人唏嘘不已。
    这部小说,带给我更多的是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我从孙少平的命运里看到了些许绝望,但此一时,彼一时,一晃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4年了。现在的社会,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大的方向是好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孙少平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唯有知识才有可能改变命运,我不想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一生,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现在的生活中,各种凌乱,真心觉得好烦。有些人总是自以为是,虚伪不堪,让人看了特别不爽,我总是提醒自己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胸怀要宽广,容天下所不能容之事,才能达常人所不能达之境。但是我想现在客观的我还是很不爽的,借此聊以发泄下吧。哈哈。。。还有,昨天,第一次一个人在外地去和有关部门打交道,个中委屈,个中无奈,一句话,觉得有些东西真的很让人蛋疼。
    我想起了普先生的一首诗: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所以我想,现在我能做的,应该就是珍惜时间,再珍惜时间,再珍惜时间,让一切变得真实。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0#
发表于 2012-8-29 09:27:12 | 只看该作者
        外面的阳光很明媚,而我这两天有点感冒身上散散的,加上最近很多的事情,让自己的心备受煎熬。《平凡的世界》,半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终于是看完了,感慨也好,现实也好,此时此刻将豆瓣FM调至咖啡MHZ,就想这么安静的坐着,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
        先说这部小说本身,真的好久没有读过此类的书籍了,快餐式的书籍和新闻评论充斥在自己的生活,而平凡的世界真的把书中的每个人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异常丰满,少平、少安、玉厚这一家子的朴素与执着感染者没自己,润叶、小霞、向前等的爱情,还有书中的每个人从细节之处引发着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首先想说的是,从孙少平的身上可以看出,从人的出生注定了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然后再加上其生活的年代背景以及氛围,就基本决定了这个人最终的命运如何。有点理解了JK罗琳在写哈利波特时所说:她虽然是小说的作者,但是她已经决定不了每个人物的发展如何,只能跟随着故事的发展去叙述每个人的命运。在这本书里又何尝不是,如果作者人为的改变书中人物的生活,那就不是这本书了。孙少平的结局也只能是这样,在煤矿当一名工人就是他的生活去向了。所谓的励志书籍中所讲,凭借自己的个人努力获得如何如何的成就,这也永远永远是在励志书籍中而已。想起阿里巴巴的马云在《在路上》的采访中谈到,如果他脱离了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这个大背景,或者说他早生十年晚生二十年,他都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回到小说中来,想想从上高中的少平算起到故事的结局,他的每一个人生拐点:上了高中那种贫穷到底的环境,他能够不断的坚持读书并且在班中获得不大不小的尊重已经是他个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文化大革命的这种背景之下,他回到了家参加劳动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写他像小霞一样留在城市或者像金波一样出去闯荡,那就不是现实了;继续往下他终于离开双水村,去城市谋求自己的生活,像他这样的人在黄原市这个大城市来说,他也只能去做揽工汉了,而作为读者来说,我此时此刻幻想着他能够遇到什么贵人或者遇到什么事情让他的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因为这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所以我所幻想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再到后来他能够去铜陵端上那个当时所谓的铁饭碗,对他来说已经是生活的恩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脱离了土地成了工人,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奇迹,虽然这个奇迹在小说中表现的还是顺利成章,但是正是少平让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从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贫穷就一直没有从我记事起的脑海中抹去什么东西,少平式的自卑与自尊就是对我自己真实的描写,而我一直想努力啊,怎么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啊,纵使自己做再多的事情,结局也只不过是挤过高考这座万人的独木桥,考上一个所谓的重点大学,然后顺利成章的毕业,然后回过头来想,当初你上大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去努力学习,为什么不尽量多的参加课外活动,为什么没有做这个……有如此多的为什么,但是结果终究就是如此,自己没有做,因为我有这么一个大的家庭背景,所有我走的路也看起来那么顺其自然,我终究成了现在的这么一个我。
         一帆风顺的生活和大团圆似的结局永远出现在美好的童话剧中,尽管小说描写孙少安这一家已经成为双水村的拔尖户,盖上了砖房小日子过得那么舒服,可是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幸来打击这个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那种生活就不必说,对于他们兄弟二人来说,各种不幸的消息都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已经随时做好了出现各种不幸的准备。想想自己的这个家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如果已然的贫穷已经成为一个事实,那么任何一个对于别的家庭芝麻大小的事情,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都可以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本来就不幸了,可是不幸的事情却是越来越多,似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终究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得生活脱离这种循环呢?从书中看来,首先是一颗从善的心态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像孙玉厚这一家人来说,他们是典型的中国农民那种踏实苦干的精神,然后趁着改革开放的机遇终于扭转了以前的那种贫穷的生活,而对于此我又能获得什么启示呢?即使即使这样,书中最后却是以秀莲得癌症作为结局,生活真的就是这样吗?为什么不能让一家人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呢?可是想想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总是有各种的事情来打击自己……打击这个家庭
         想想在家中的妈,此时此刻在做什么呢?大棚里很热了吧?她是否依旧累得腿疼?晚上是否依然失眠?这个母亲真的是受尽了各种苦难啊!而我呢?生活,真他妈的搞笑。。。。。
         2012,终究是春天了,该上路了吗?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8 22:50 , Processed in 0.0697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