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1#
发表于 2012-8-29 09:31:43 | 只看该作者
     高中是在西北的一个小城市念的,当时文化生活很有限,能够接触到的书也不多。但有两本却是大家都知道和仰慕的:一本是《穆斯林的葬礼》,还有一本就是《平凡的世界》。
  
      也不知是谁最先拿来的,盗版书,厚厚的一本,字很小。但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大家一时都排着队争相传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死皮赖脸,连哄带骗,好不容易从一位同学手中拿到了书,当时的那份狂喜,真是难于言表,比自己得了五百万还要高兴。一开始,就很喜欢。上课也看,下课也看,和同学谈得是它,说得也还是它,甚至连睡梦里也都是它的影子。
  
      后来上了大学,也去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不同的但都有很多书的图书馆,也看了不少书,但当时看书时的狂喜与投入却少了很多。作品深沉厚重,大气磅礴,充满历史感,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与其中孕育的深刻伟大变化。人物饱满生动,既典型又个性鲜明,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很多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陪伴了很多人,也鼓舞了很多人,成了那一代人的青春印记。
  
      说这本书是作者呕心沥血,用生命写就的一点也不为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物、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的热爱,孙少安、孙少平寻找人生出口的过程也就是作者寻找和叩问自我的过程。
  
      在那以后还有很多好书,很多优秀的作者,甚至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要比这本书好。但鲜有像这本书的作者投入这么多的感情和心血,用生命不断叩问大地和灵魂,也鲜有那本书像这本书一样让人感动,不但感动于作品本身,更感动于作者书写的态度。
  
     现在这种书写的态度越来越少,但愿不要随着作者的去世,这种态度也成为一种遥远的绝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2#
发表于 2012-8-29 09:31:43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一群。
    已经好久没有被什么作品感动过了,初读这本书时也觉得一般,但不知不觉间就被吸引住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感动,而这个后果就是导致我从昨天晚上熄灯后一直不肯睡觉一直读书读到早晨5点半的时候窗外发亮,然后才不舍的进入梦乡,今天中午起床後又读完了最后一段,终于把它终结。
    因为看的是电子书,所以没有看到一些绪论什么的,据说路遥在封底一段话里提到这是一本纪实,而不是一本小说。说实话,整个书的结构以及语言情节从文学角度来说的确不算什么佳品,但如果说是纪实,我的确承认这是一本好书,尽管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不会真的是什么纪实。也许与路遥的早逝有关吧,如果他能把这本继续整理一下的话可能会使之称为文学性很高的书,但只是简单的开始已经让路遥费尽精血,从而过早的离开了这个世间。
    也许有感触能被感动的原因是我也曾经面对过类似的一些事情吧,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尽管10岁後就很少回去但一些记忆还是留在那里的,最重要童年是怎么能如此轻易抹煞的呢;也许我们那边的农村还是属于东部的进步农村,而且都是90年代了与书中的黄土高原自有一番区别,但那种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封建思想还是依旧存在的,当然现在这些已经被金钱冲的越来越淡;大学来到了西安,我明白书里的省会城市应该就是指得西安,而且大学几年我也是一直没闲住的人,曾经到过陕北看那些窑洞与伟大的黄土高原,曾经在秦岭里面的山村里亲身体会到了山民们的善良和淳朴已经那里的贫穷。于是书中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熟悉的让我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人。
    书里面有好多好多的东西,但总体来说,任何一个出现的人以及一些事情都是平凡的,真的很符合书名的意境。从那个混乱时期的末代到农村真正开始走上正规,在这个短暂却又剧烈的变化中,一幕幕喜剧抑或悲剧上演,一个个人物登台又谢幕,看似磅礴的背后,其实是那么一个个平凡的人和事,绝对没有其他小说中的那种奇遇以及对主人公的特殊对待,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源自现实中我们的真实生活,于是我们称之为平凡的世界。亲情爱情生活事业,没有任何一个能脱离俗套,但就是这一个个俗套组成了这个让我们感动的平凡的世界。
    暂时不写了,觉得这还是一本要让人细细品味的书,再品味一下继续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3#
发表于 2012-8-29 09:31:43 | 只看该作者
  说曾经,是因为那些人的思想与感情已经难以在我们身上重现,也意味着一种断裂,时代的断裂。 路遥的时代精神与今天的时代精神的差异,在于我们不在希望用自身与国家民族的合一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我们更追求自身的独立与实现,更多的反抗世界的不圆满。 一种与社会和而不同的精神取向在二十年前还有过,看来路遥对自己的精神的丰实满怀信心,确实是现在被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所限制的我们向往的。然而向往只是向往,却是说明那种状态距离我们是遥远的。
  我也是青年,却是与路遥的主人公全然不同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4#
发表于 2012-8-29 09:31:4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许多平凡的人们,过着平凡的生活,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作者又倾注了太多的理想和浪漫,使我喜欢、向往,但又知道这不可能是现实,所以我说这是一本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书。
  我很喜欢路遥这个人,他崇拜柳青,但他不是。我觉得他更象一个殉教者,倒在朝圣的路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5#
发表于 2012-8-29 09:31:43 | 只看该作者
     路遥过世都已经十五年了。许多人像我一样因为《平凡的世界》而认识了路遥,又因为路遥而留意所有路遥的作品和关于路遥的评论。
     我认为要真正懂得路遥,对《中午从早晨开始》这篇随笔多读几遍是非常有意义的。作者没有想迎捧任何人和任何思想。作者对政治头脑清醒第保持着距离,与文坛也同样如此。
     路遥在开始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就申明自己要写的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我们看到的《平凡的世界》也确实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但是,这不是又一部《苦难的历程》,这是一部现实与理想的旋律组合。作者有意识的使用平实的语言描述平凡的人生,描述现实中允许存在的理想的爱情。凡是在初中或者高中时代真正恋爱过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真实的纯朴的爱情。
     路遥以真善美的心向我们诉说着清贫中的真善美。这对于从小受过苦难的路遥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那个年代,许多人在受过苦难后要么睚眦必报以牙还牙,要么选择了沉默,只有路遥选择了咀嚼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路遥还丑陋以真善美,这才是我们要看到的〈平凡的世界〉。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在美丽的烟花熄灭之后,我们还要生活。
    选择痛苦的活在这个丑陋的世界,还是把这个荆棘地开辟成花园。这不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要付出的行动。
    田晓霞死了,孙少安过上了普通矿工的生活,这样的结局许多人不能接受。我想,假如路遥还活着,他最多只会使文字更加优美,而不会改变故事的结局。在描述理想和现实的真实中,路遥尽了最大的努力,使得作品尽可能的真实反映生活。唯一的不同是,路遥即使在描述理想的时候也从未忘记现实的残酷。结局有些粗糙,这大概与路遥自己担心会留下一部残缺的作品而赶着完成作品有关。这是可以理解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6#
发表于 2012-8-29 09:31:43 | 只看该作者
  恩,写得很好,对每个人的变化,从心理到实际都很透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宇宙,看似平凡的世界里有我们的努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7#
发表于 2012-8-29 09:31:43 | 只看该作者
  10年前第一次看了这本书,10年后我依然印象很深刻,人物,故事,特别是对于这种平凡纯洁的感情,在物欲横流的现在社会,特别让我渴望,怀念。
  我一直都觉得,爱,应该就那样,平凡,知心,用整个生命去爱,没有杂念,因此我曾庆幸我和我喜欢的人在一起,而如今,人依然没变,爱却变得现实,有时让人无奈,
  这本书伴着70年代一代人的成长,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能有一本好书是多么难得,也因此让人更加深刻。而80年代初的我,也一直为这本书影响着,那时候,同龄人中已经比较少喜欢了,我不知道怎么会拿起这本书,只记得,一开始看就放不下了,也因此,我不再看武侠小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8#
发表于 2012-8-29 09:31:43 | 只看该作者
    平凡得很现实,能看到他们生命中每一个扎扎实实的脚印;平凡得又超现实,如此“微不足道”的人物,用一份份纯朴善良甚至带着泥土气息的感情,演绎了一个故事,一个时代……
  
     合上书好久了,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脖颈里想着铜铃铛的小狗还在眼前晃着……
  
    眼窝很热,眼角的泪水很烫,很烫……好久没有被书中的故事感动至此了。
  
     这是《平凡的世界》。
  
    少平,少安,他们是那个时代平凡的小角色,用他们那颗火热善良正直的心,那双劳动人民普通的长满茧子的大手,谱写了他们自己的平凡的生命,然而他们的灵魂、他们所创造的生活,点缀的却是那个惊天动地变化着的时代。在超负荷的劳动中,他们的体魄变得格外的坚韧挺拔;在一次次生活一次次的抽打和历练中,性格中也逐渐充斥着韧性与刚强。
  
     尽管兄弟俩的性格不尽相同,可他们都坚信自己那双大手能够改变、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内心本真的正直善良赢得了别人尊重……
  
     对于感情,他们用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处理,但确宿命一样的走上相同的结果。
  
     少安压抑了自己年轻萌动的情感,因为责任。一方面,他是一家老小的顶梁柱,没有精力顾忌太多的儿女私情;另外,朴素的责任感告诉他,他不能给润叶她应该有的生活,所以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放弃。也算老天眷顾善良的人吧,美丽善良的秀莲让他的生活找到了归宿,甚至依靠。 秀莲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爱他,在她传统的意识里,这份感情肯定是亲情远远多于爱情的,可就是因为这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她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直到把生命全部耗尽……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啊~~
  
     少平,在少安坚毅的肩膀支撑下,少平有了读书的机会。书中变化的万千世界和现实闭塞的生存环境使得少平的生活几次都陷入矛盾中,也正是这些环境的变化造就了他复合性的性格。相对少安,他更有一些浪漫主义情怀,于是他有勇气接受晓霞热情似火的爱情,虽然他内心深处也会因为类似于少安和润叶之间的那种无形的距离而担心,毕竟他已经是一个改革开放后的知识青年,有了用于超越世俗的勇气,更加的敢于破旧立新,更敢于接受挑战。两个人的交往给整个故事增添了很多年轻的气息和鲜艳的色彩,直到晓霞突然壮烈牺牲……我做好了他们两个将会面对世俗,面对“现实”的心理准备,甚至让自己接受了他们将来将各自有自己的生活,生活从此,没有交集,可是我没有想到一个年轻向上的生命会突然消失,一个始终如野火一样热情顽强的心脏会突然停止跳动。当时的我,象书中的少平一样,希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她马上重新活跃起来,可是,我们能看到的将永远是黑色相框中那个永远定格的灿烂微笑~~我想重新确定一下晓霞的死,确没有勇气再去阅读一遍那几行残酷的文字……也许,少平注定是属于煤矿的,晓霞注定是属于年轻的,那是一个时代,浪漫的情怀只能留作记忆的时代;那是铁铮铮的现实 ,现实是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脖颈里想着铜铃铛的小狗~
  
     幸运的是兰香,踩在两个哥哥的肩膀上,她有了属于她美好的生活、前途和爱情,她生在了正确的时代,可以考大学;生在了幸福的家庭,有两个如此有责任感的哥哥,不再有各种各样的包袱;生在了改革开放以后自由的大环境,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少安,少平,兰香……我们含着眼泪看到,时代也在坎坷中进步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9#
发表于 2012-8-29 09:31:43 | 只看该作者
      基本上每年都会去复习一遍,感觉每次都不一样.
    当年上高中时看的我都有点恍惚,里面人的生活环境和我很象
    为了田晓霞的死郁闷了好几天.现在可能是因为人长大了,渐渐的注意到了书里的细节,有很多地方可以折射出作者的某些心理
    比如自从少平进城以后出现了不知道多少处这样的话"谁都看不出他是一样农村来的揽工汉"(大概意思),反复强调,累赘自不必说,我感受到的是作者写的有点底虚或者说是心虚.
    不管怎么样,算很好看的一本书.一直在想如果田晓霞不死,结果会怎么样?想必也不大可能完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60#
发表于 2012-8-29 09:31:4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份不完全读书笔记
      即目前,我还没有把这本书三部六卷一百六十三章全部完整逐字逐句的读完.故这份读后感是不完全的
      我读的是孙少安这条支线.
      抱歉我没有选择主角孙少平
      从时代大背景来说,文革之后的社会需要孙少平这样积极进取,勇于拓展的年轻人来发展社会,全书从头到尾描写了这个好青年的成长过程.具有浓厚的表彰意味.但是从本人的喜好性格及审美趣味来说,我一向不喜欢积进的进攻分子,我喜欢温良的奉献与谦让.
      孙少安就是这样的典型.
      说到能力,他不比弟弟差一点点;说到性格,很多人就会说是他不如弟弟来的勇往直前.在自己人生的把握上,在自己爱情的把握上,确实如此.
      但是,到底是什么阻止了少安跨出去的步伐?是阶级等级的落差还是自己性格的缺陷?不是!都不是!!是他对于家庭,对于父母,对于亲人的责任!!!!!在他一次次的委曲求全下,换来的是家人的平安与幸福.相比之下,我认为,少平的贸然出走显的很不负责任!!当然,也许我的世界观向来狭小.
  
      也许是为了弥补少安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与付出,作者配给他一段美好的姻缘.乍看之下,这段婚姻的起因似乎是不幸:为让门第比自己高的恋人死心,立刻把自己变成别人的丈夫.很多故事之后的发展是产生两对怨侣.因为动机不纯.因为婚姻从来不是一个避风港.<红楼梦>的"金玉良缘"是一例,<家>也是一例.但是少安没有这样,秀莲是个好妻子,因此他也放下过去做个好丈夫.没有在错过过去的同时再错过未来.
      然后,他们夫妻两勤俭持家,脚踏实地,仍然是背着整个孙家的重担一步步往前走.
      孙少安书读的少,但是对社会时局的动势有明锐的把握.每次都是第一个起头发展生产队,改良生产方式.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之所以没有获得最大利益的进展,是因为他还要顾家,顾自己的新婚的家,也顾老老小小一窝的本家.这是踌躇不前,犹豫不决吗?这是一个农家子弟最朴实的承担!!
  
      世上永远不缺向前奔跑的人,以前有菲迪比德斯,现在有阿甘.当今社会,更是一个比一个跑的快.
      我们缺少的是孙少安!
  
  P.S.也许如此断章取义的阅读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损失,是错过了另一个经典人物田晓霞.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22:10 , Processed in 0.0527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