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1#
发表于 2012-8-29 09:31:33 | 只看该作者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难割舍的感情涌上心头。多想能随这本书走的更远一点,了解的更多一点;这几天,我为孙家的兴衰而揪心,为其中的一段段感情而牵魂,更为10年中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而感到惊心动魄。曾禁不住为死去的晓霞而伤心落泪,也在此刻舍不得和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少平说再见。可是,书到最后,唯有遐想回味。
  
  
  
  一本书,读到心里,读到情处,也许就能称之为好书吧。至少我认为,我喜欢读的书,我读的深刻的书都是好书。所以虽然社会上对《平凡的世界》的评论毁誉参半,但我坚持而固执的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以后有机会要再再细品。
  
  
  
  生于80后,对于70年代的历史我只有模糊的认识。也许一本书并不能让我体会那个时代的奋斗之苦,生活之艰辛。可是在精神上经历这样一次洗礼这不失为一件好事。喜欢路遥,他的平时的语言适合于那个时代,他的谦和的心态也使我能更客观的体味书中的人生百态。
  
  
  
  我终是愚笨的,心里的体会却不能言传。可是我相信这本书对我心灵的震颤却是使我终生受益的。
  
  
  
  是的。人的一生可以平凡但不能卑微,可以贫苦但不能低贱。而我也相信平凡的人终能走出不平凡的路创出不平凡的世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2#
发表于 2012-8-29 09:31:33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不需要多做介绍了,很多人都读过。这也是对我个人震撼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我反复读过很多次,每次读完,都会深深陷入一种温暖的洪流中。生活就像是一部悲喜剧,这本书就是以一种最平实、最感人的方式感染着每个读过它的人。读完了,你会看清楚,人生中到底有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有哪些才是你真正要珍惜的,而又有哪些是可以随遇而安、无需计较的。这本书既然叫做“世界”,也真正是有它意义恢宏的地方。推荐给还没读过的人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3#
发表于 2012-8-29 09:31:33 | 只看该作者
      四年级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生命意义上的第一本著作。爱不释手,从那时候开始懂事,带给我的,是一种震撼与悲悯。
       人生苦短,大苦中体现大爱。悲悯之心常在,善良之心常在。
       平凡的世界,影响着我的一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4#
发表于 2012-8-29 09:31:33 | 只看该作者
  最早是在初一的时候接触这本书的.那时,手心只有第一集.我认真的看完,但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也许是心理成熟度问题.
  当今年,我拿到这全套书的时候,并花上我全部的时间看完它,心中是一种震撼。
  
  也许感情最深的是:穷人家的爱情是艰难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5#
发表于 2012-8-29 09:31:33 | 只看该作者
     有的时候,抬头看看天、吹吹风便感觉是一种享受;有的时候,在读完一部自认为优秀的小说之后,我们最好不要激动或是感慨,独自坐在案前,看着雪白的墙壁来思索也不失为一种放松。那样会让人获得片刻的宁静,虽时间短暂,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宁静”,这段时间是文字的沉淀,更是情感的积聚,等到无意识地发出一声长叹,你会有瞬间长大许多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极其惬意,效果大概不亚于“坐禅”。
  
     很早就听说过这位作家的名字,他叫路遥。这是一个能让人产生联想的名字,让人感觉悠远而模糊,这正是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他总共活了43岁,在写完《平凡的世界》后便翩然而去。路漫漫其修远,生命却有些短暂了。但任何东西都是有两面性的,这位早逝的有着丰富感情的小说家因此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远年轻的印象。他的形象和感情已经和自己的作品融合在一起,他的同样年轻的热血连同自己的文字还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流传着,并鼓励着很多热爱生活的人们。
  
      有人把生命特别是青年人的生命用“火热”来形容,但任何生活方式都有阴影,任何人间生命都有愁肠,任何生命都极其脆弱,甚至包括一个人所连带的社会关系。这样看来,生命并不是处处阳光的,困难与危机会时时伴随。在这个世界上,人究竟要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生活呢?《平凡的世界》给出了解答,小说中几十个平凡的人物及其各异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明白:“人,在任何困厄的处境中都应该坚强”。
  
      姑且不论本部小说的写作方式,它在思想内容上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书中的人物生活在普通中国的普通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黄土高原。时间跨度从建国伊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也是本书作者亲身经历过的。这个过程中有奋斗也有懒散,有正义也有荒唐,错综复杂,难以句摘。作者在这部120万字的小说中用了30多个人物形象,把那个如火的年代表现了出来。更为难得的是,作者的人物塑造避免了绝对化,任何人物的优缺点尽现在读者面前:
  
     孙少平是作者主要刻画的人物之一,也是作者着力赞扬的人物,但他在某些时候也怯懦甚至冲动;田福堂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村支书,他有意气风发的经历,也有萎靡不振的生活,及至晚年,他却变得泰然而豁达,“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了;孙玉亭是标准的“政治积极分子”,其荒唐和执迷让人捧腹,但他坚持看报纸、关心时政的习惯让人惊叹;王满银是个有家不回的流浪汉,他的行为曾经倍受鄙视,但他在后来浪子回头,与妻儿团聚的举动也受到了尊重……
  
     以上人物故事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在任何社会群落里,都会有一些关于是非的道德评价标准,道德的约束力成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我想这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当代小说家陈忠实说过,“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的,小说不仅有其故事功用,在故事的背后,它可以包罗万象。它是对某个时代某种生活的写照,是民族优点和民族劣根性的镜子,更深一点说,它是人性的摄相机,是反映社会的百科全书。
  
     回首全篇,《平凡的世界》这部书的“筋脉”便是爱情。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诗人会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个时代的农村人却不会。他们过着最平凡的生活,有的觉得安心舒适,有的永不满足。他们之间存在的爱鲜有诗歌的点缀,但这完全不妨碍彼此间爱的表达。在他们的爱情世界里,一声问候、一个手势甚至是几句粗话都是爱的所在,他们知道爱需要宽容和付出,他们是感情的智者。
  
     任何形式的爱都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喜剧或悲剧。孙少平和郝红梅的爱是悲剧,这源于两个人的幼稚。他们之间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两个相同处境之下的男女互相的同情而已。但正是悲剧让孙少平成熟,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我是同情少平的,他一生中的两次恋爱都以悲剧收场,但他与田晓霞的爱完全可以使他在自己的后半生中幸福回忆。田晓霞的确是优秀的,这位地委书记的女儿不在乎世俗的偏见,与一位农民工相知相恋,只是最终有些不幸,为了别人的安危,她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和她所心爱的人。两个人的爱有共同的回忆,这便足矣!
  
     与自己的哥哥孙少安相比,少平也是幸福的。如果说少安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少平则多了一些浪漫,对真爱的追求也多了勇敢。爱是双方的,需要两个人的互动。田晓霞最终献出了生命,但她的笑脸却永远留在了孙少平心中,对于两个人来说,有爱和回忆,应该是风雨无悔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起,我认为作者的写作方式有点像中国台湾的李敖先生。我不能评判夹叙夹议的创作方法是否恰当,但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一定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了。在本部小说中,我们会看到许多感叹词语和感叹符号,在读一部呕心沥血写成的小说时,我想我们会认可这种写作方式----里面充满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恩。我想有一句话最能代表作者的感受:“只能永远的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和地来耕种。”这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我只能是对着这段文字发呆,毕竟,我们太不成熟了。
  
     一声长叹间,要说的话全部跃然纸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6#
发表于 2012-8-29 09:31:33 | 只看该作者
  我記得《路遙全集》的序中有句話,大意是講面對生活,人常常感到無力將其描述在筆下。我有同感,但覺得在這方面,路遙做的真的很好。第一次接觸路遙作品還是電影版《人生》,當時很有感覺,老電影,不清楚誰寫的,幾年后,在學校后的小書店偶遇他的作品集,驚喜,激動,隨后幾天,自己被它迷住了。那時的天空,云彩,傍晚各家各戶的裊裊炊煙,那片棗林,還有孫少平與田曉霞之間的愛情,他們起初似有似無的愛情讓人心醉。愛情,要贊美它來這里吧!他們愛的真切。這里有的農村景貌也許就是你心底的,夢里的。這里的農村生活很實在,很對味。親情,友情,愛情,真,沒有最,在時光里醞釀。還有那為生活奔波的身影。讀下去,淚水,痛苦,嘆息.........終于讀完,我感到自己仿佛站在地平線,心底那么寬廣,還有前所未有的勇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7#
发表于 2012-8-29 09:31:3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那么多中外名著,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超越 平凡的世界 对我的感动。一口气看完全书,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少次......那么多的中外小说名著都让人感觉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看故事,而 平凡的世界 却让人感觉是在看生活,看人生......
       看完这本书,真觉得人生真的很平凡,人真的很平凡,很渺小,而正因为平凡才如此真实,如此感人......
       之后,凡是看到路遥的作品,我都会完整地去看.我也是黄土地上的孩子,他的书里的那些人,那些事距我那么的近,那么的熟悉而亲切......
       路遥的作品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从一点一滴的叙述中你都会发现他是真正经历过事情,经历过生活的人。平凡琐碎的描写,却是那么的深刻,直入人的心底和灵魂深处,让人情不知所起,悄无声息中早已泪流满面......
       平凡的路遥!质朴的路遥!深邃的路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8#
发表于 2012-8-29 09:31:3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十年前在初中的时候读的一本书。改变了我对书写和生活的一些看法。和路遥不是一代人,一些感受却还是很清晰,直到今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9#
发表于 2012-8-29 09:31:33 | 只看该作者
  人生就是这样,平平淡淡
  可总也有跌宕起伏的事情,或是欢喜,或是悲伤。
  似乎那个时代的人生多少注定有些悲剧,学业,爱情,工作,不是努力了就能改变的。
  还是在高中的时候看的路遥的书,为孙少平悲哀,那个时代离我太遥远。
  现在,当自己闯荡生活的时候,知道了,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悲哀与喜悦。
  也许,性格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生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80#
发表于 2012-8-29 09:31:33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贺仲明
  
  
  
  1
  
  在中国文学的接受史上,《平凡的世界》具有某个方面的代表性意义:即以研究者和文学史所代表的学术界与评论者和读者大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观点分歧。该作甫一出版,就得到了评论家们非常明确的肯定,很快又获得由政府颁发、评论界主持的权威奖项——茅盾文学奖,可以说是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最高荣誉;同样,读者对《平凡的世界》也有普遍的认可,该作刚问世时读者的反应非常热烈,一些电台和报纸进行了转载与转播,并组织听众与读者讨论。而且,这种热情一直延续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在近几年进行的多次读者调查中,《平凡的世界》的受欢迎程度在中国当代文学类、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学类中都名列前茅,不少大学生更是将该作列为自己最喜欢和最珍爱的文学作品。这样的阅读热情在中国新文学的接受史上是不多见的。
  然而,与评论界和读者意见截然相反,学术界始终没有给予《平凡的世界》以明确的肯定,当代文学研究者中很少有人谈论这一作品,更缺少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积极评价。以至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各种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几乎没有一部给予《平凡的世界》以重要位置,不少重要的文学史著作(如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王庆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当代文学》)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该作品,也没有提及作者路遥。
  《平凡的世界》不是像张恨水、琼瑶、金庸式的通俗文学作品(即使是它们,近年来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而是绝对属于正规的严肃文学,因此,对它评价的严重分歧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学者和文学爱好者也表示了自己的困惑和追问①。应该说,《平凡的世界》不完美但也远非一无是处,在人们对它颇为极端的褒扬和贬斥中,折射着时代文化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多元格局,也蕴涵着价值趋向和批评姿态上的一定问题。《平凡的世界》的评价现象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这一现象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史写作的认识。
  
  2
  
  评价一种文学现象的基础是看作品本身。应该说,《平凡的世界》能具有如此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力,自有其不可忽略的优点。我以为,它最突出的长处,在于对现实生活(具体说就是对社会变革时代的乡村大众)的热切关注。路遥是一个来自于农村、也始终关注农村的作家,《平凡的世界》和他的另一部作品《人生》在读者大众中(尤其是在农村青年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就是因为它们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广阔现实,尤其是揭示了在这个农村社会中最深刻而彻底的变迁中,农民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追求精神——这种精神的表现是现实的,但其底蕴则是几千年中国农民始终屈服在社会的底层的顽强身影。路遥对农民表示了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也部分地揭示了现实的冷酷和艰辛。
  与这一关注相联系的,是《平凡的世界》对书写对象——农民强烈而真诚的爱心,并将这一感情毫无保留地融入作品中。正如路遥自己所说的:“作为正统的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地关怀着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达到彼岸后的大欢乐。”②《平凡的世界》投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并且以无保留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对读者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作品经常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融注在人物性格和思想中,并对人物的命运和生活表现出深切的关怀。作品的主人公孙少平兄弟在得到作者特别的理解和关注之余,他们的口中也经常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索:“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这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的美好,莫过于这一点了。”③这可以说是人物的语言,同时也是作者的心声,二者的思想情感交融到了一起。客观来说,这一方法的艺术效果有利有弊,但它对于读者的感染力却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客观化写作正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创作潮流的时候,这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创作展示出自己特别的艺术效果。
  正是这两点,使《平凡的世界》赢得了众多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认可,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90年代进入高峰的中国社会变革,是中国农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也许除了封建时代的各次农民起义,但那毕竟是动乱时代的产物,而且广大农民承担的也主要是炮灰的角色),像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这样渴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命运的农村青年,实在是难以数计。当前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属于这种类型的应该也占到大半。如果说《人生》中高加林的困惑和失败更多只是加深他们的理性思考的话(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人生》在当代农村青年中获得的共鸣就不如《平凡的世界》),那么,《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兄弟的挣扎和成功则成为了他们的精神缩影,也成了他们的信心源泉。共同的生活道路,共同的命运选择,使这些读者自然地喜爱《平凡的世界》,像关注自己生活一样关注人物的起落与悲欢。
  而且,《平凡的世界》的价值并非完全局限在现实本身,它也具有某些超越现实关注的意义,像作品表现的激情和理想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因为当下的中国文学中,表现琐碎卑微生活的作品占据了绝对的市场,张扬理想、充满激情的作品很难找到,但是,生活是不可能缺少理想和激情的照耀的,当前的文学状况,很容易让那些渴望逃出生活的平庸和麻木的读者感到失望(最典型的是年轻大学生,他们正处在对生活有所幻想也有所希望的年龄,从本能上就会排斥那种缺乏理想精神的作品),对《平凡的世界》表示认可和欢迎。
  最后,我们还应该提到《平凡的世界》所采用的创作方法——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异化和畸变之后,现实主义方法已经为80年代后的大多数作家所不屑,但路遥运用这一方法,却取得了成功。像在现实生活的客观描摹方面,在对乡土乡情魅力的展现方面,《平凡的世界》表现出了认真的追求,也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点,固然能强烈感染那些来自农村却又到城市中讨生活的读者们,使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浓郁的思乡情绪,抚慰他们漂泊异乡的心灵,同时也能给城市青年读者一种新鲜感,在欣赏到乡村异域风情美的同时,也了解到更丰富的生活世界。
  上述特点,是《平凡的世界》受到众多读者喜爱和关注的原因,也如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它同时及之后的许多其他创作的不足,折射出对它表示忽略和冷漠的当代文学史界在评价观念上的某些误区。
  首先,《平凡的世界》对社会的关注意识与热情映照出当前文学对现实的淡漠和激情的匮乏。自80年代后期起,现实关注精神就退出了文学舞台的主流(除了张平和周梅森等人的反腐作品。尽管这些作品有自己的不足,但它们的现实关注热情还是有其积极意义,而它们也遭受到与《平凡的世界》相似的读者欢迎、学术界不认可的命运)。如果说90年代初的“新写实小说”尚体现出作家们对以往虚假现实主义的不满和矫正欲望的话,那么,此后文学向彻底个人化的转变,对现实进行排斥和疏离,则是对作家责任感和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一种背离与割裂。文学越来越走向个人和自我,却失去了文学最根本的对人的关注。文学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缺乏对社会和大众关注的作品自然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90年代文学日益被社会所遗忘,部分原因是商业文化的冲击,但文学远离现实,淡漠于人们大众现实中的苦难和追求,也应该承担部分原因。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9 00:08 , Processed in 0.0496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