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1#
发表于 2012-8-29 09:31:22 | 只看该作者
    这书里有这么一个西北汉子——他在遭受生活中接二连三的苦难与不幸时,并没有抱怨,也没有被压得委顿,而是平静地挑起担子,主动承担起责任,压抑着内心的苦恼,踏实地做着自己所有能做的工作,压抑着内心的敏感与对幸福和浪漫的向往,务实地考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他将内心的热情化作汗水倾注在土地上,在每天晚上累得倒头睡下时,他仿佛得到了某种巨大的满足与快乐,仿佛这种快乐弥补了生活一直给予着他的苦难。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是给予我触动最大的一个角色,我希望在某个地方,某个年代里,真正存在过这么一个人,我又不希望他果真在这个世界上承受过如此多的幸与不幸。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2#
发表于 2012-8-29 09:31:22 | 只看该作者
  现代小说中的最精品之一,细腻的情感,粗犷的社会变革,深刻反映了大事社会的现实啊!唯一可惜的是,不愿意看到田晓霞没有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3#
发表于 2012-8-29 09:31:22 | 只看该作者
     在二十岁这个年龄,读这本书是幸福的。我庆幸没有过于早,或者过于晚读《平凡的世界》。其实,早在高一的时候,同桌就推荐过这本书。那时候也没有在意,只是记住了他的推荐,其他的内容也不知道。今年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就拿回来开始读这三册“大部头”,谁知,开始了便再也放不下。
     我对它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但如果早在高中阶段就读,不免也会有些许遗憾。虽然不说现在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思想境界比那个时候高了多少,但是现在也算是有比较成熟的心智了。只有用这种成熟的心智去读《平凡的世界》,才会深深体会到书中所体现的生活、所展现的人生、所表达思想,年轻的心只是看热闹罢了。记得以前一个朋友对我说,如果你是大钟,对一声怒吼,震动不已;如果你是一口小钟,即使是震耳欲聋的怒吼,得到的也只是小钟所能发出的回音。二十岁,起码是比十几岁大一点儿的钟吧?我用我青春的生命,尽量去“回复”它的“怒吼”。
     这部书给我的感想是启发式的,在我日后的岁月里,相信它会是我人生的导师之一。《平凡的世界》描写陕西农村的生活,时间跨度长达十年。从1975年文化大革命后期,一直到经过改革开放1985年底。以普通农民孙少平一家和双水村村民和村子十年的生活为中心,为我们展开了一张中国当代农民、农村生活在变革年代的历史画卷。全书的地区范围都是在陕北,故事发生的区域大多是在双水村里、原西县里和黄原市里,还有省城。开头从孙少平的高中生活开始,到孙少安、到村里的田家、金家,主要围绕这几家人展开。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文革时期人们的贫困和改革开放后人民的富实,文革时期荒唐的做法和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变化,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历史的真实,展现在年轻的我面前。这是我第一次读有关文革时期的文学作品,也算是间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真真的是我们当代的年轻人所不能理解的。也在书中同主人公一样,欢喜改革开放,正是这样才有了我们现在富足的物质生活和自由的精神生活。从作者对双水村、黄原市的描写,大概也能推及全国当时的情况了。了解到了文革的深入和害处、知晓了改革的不易、也看到了充满希望的社会景象。书中,对田福军等“领导干部”人物的叙述,让我略微了解了原来“官”是怎么当的,“干部”是怎么做的,什么样的干部是好的干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应该怎样处理。也感慨清官廉政何时才能在现有的社会环境和习惯中完全普及。
      一部文学作品的优异与否,是以人物形象的是否鲜活来衡量的。换句话说,就是一部小说读完,有多少个人让你记住。孔庆东曾以此来评论金庸的小说。《红楼梦》二百多个人物,读来都让人印象深刻。金庸小说的人物也个个都活灵活现的。再看《平凡的世界》,一个村、几家人,虽然没有二百多人物,但这几十号人让我把他们的关系屡清实在太容易了。在看书时,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我仿佛熟识他们的长相、衣着和喜怒哀乐,仿佛看得见他们的每一个表情。他们的生活,活生生的像是在我的脑子里拍电视剧似的。人生和爱情是永远的主题。《平》中对此的描写真是震撼人心。人生的起起伏伏、爱情的波折。原先富的人,后来落魄了;原先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后来又富了。本以为幸福生活开始了,结果却碰巧又结束了;刚为新的苦难而压得喘不上气,生活的希望却又来招收。在小的时候,我也许会说,这也太巧了吧?谁能尽遇到这种事儿呢?但是,这几年的生活,让我发现,其实人生还真是这么巧合而又那么无可奈何。在这样的生活中,主人公的毅力和精神总是让人折服的。使得我对苦难的理解又深了一步。“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在绝境中,在苦难里,不管是文化程度高的少平,还是从小种地的少安,都没有对生活低头,他们选择了面对。纵使,生活让他们陷入怎样的悲哀中,纵使他们“偶尔”也迷失在苦难的漩涡里,他们最终都挺起了自己的脊梁,背起了生活这座大山继续向前走去。他们是让我敬佩的。其他的人物对生活的态度,也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无奈,如此的感动,又如此的咬牙切齿。
      关于少平和少安以及其他几个农村孩子的爱情,也是这部书的主线之一,正像爱情也会是我们生命中的主线一样。少平和少安,两个兄弟,在同样的情况下,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家庭、个人条件的悬殊,最终使得少安和润叶分开;少安获得的是好媳妇秀莲,并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润叶则痛苦的嫁给了向前却又在好多年后由于向前腿断而回到了他身边才开始真正快乐的生活。少平和晓霞也“悬殊”,他们热烈的相爱了,正当我期待着看他们的爱情的“后果”时,没想到竟然像韩剧一样,晓霞死了。前不久我还在感慨韩剧为什么这么爱让相爱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死去(不同在于少平都于晓霞的死的态度才像是真实的生活),到这里我才发现,人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以突然的方式死去。从而下定决心珍惜自己的生命,有那么多爱你的人在为你的存在而开心,你怎么舍得让他们为你痛苦呢?另外,书中金波和藏族姑娘的爱情故事又是另一种的悲凉。美丽的爱情故事一定要复杂、纠结而又轰轰烈烈么?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么一个场景,在广阔的草原上,夕阳西下,一个军人(金波)站在草坡上,看着远方军马场万马奔腾。其中,传来一个有缘的藏族女孩的歌声,他们这样对着歌,同一首歌,日复一日!啊~我亲爱的恋人,我什么时候才能和你见一面呢?没想到,等到见面的那天确实永远的分离了……永远怀念的只有那首共同吟唱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不光是金波,其他几个年轻人的爱情也令人动容,有爱的坚贞,也有爱的变迁。
      胡乱的说了一气自己的感受,到头来发现,还有好多没有说到,感受多得在脑子里乱蹦,心中的话全都想表达出来结果堵在嗓子眼打了结。确实,《平凡的世界》给我的感触太多了,多到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多到我认为以我这个年龄和阅历,无法评论。是啊,我无法说出精髓,写下的只是零星的感触。精神世界的冲击,难以用语言描绘。期望日后能体验的更多吧~对于我这年轻的生命来说,还有什么比去生活,去体验更重要的事儿呢?下面就摘抄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要发生许多变化。友人倒霉了,友人走运了;友人在创造历史,历史也在成全或抛弃某些人。每一分钟都有新的生命欣喜地降生到这个世界,同时也把另一些人送进坟墓。这边万里乌云,阳光灿烂;那边就可能风云骤起,地裂山崩。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可是对大多数人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样。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
       不过,细想起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像飘飘欲仙老庄,时常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埃罢了——尽管地球在毫秒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幸亏人们没有都去信奉‘庄子主义’,否则这世界就会倒出充斥着这些看破红尘而又自命不凡的家伙。
        普通人时刻都在为具体的生活而分神费劳——尽管在默写超凡脱俗的雅士看来,这芸芸众生的努力是那么不值得一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4#
发表于 2012-8-29 09:31:22 | 只看该作者
  可惜这种书没有早点儿看到。我有点遗憾。遗憾的不是和这部作品相见恨晚,而是如果在高中之前读过这本书,我就不会对《平凡的世界》这么挑剔和苛刻。不幸的是,在大学毕业前的两个礼拜,想拿一部厚重的书为最后的青春祭旗。当时舍友张磊选择了这部小说做毕业论文,近水楼台,这部小说成了我学生时代的最后阅读。
  我大一的时候看过《人生》,觉着挺有味道的。后来上当代文学史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诸如《人生》、《穆斯林的葬礼》这些作品的位置(也没有《平凡的世界》)。有些为路遥打抱不平。
  看了《平凡的世界》觉得路遥主题深远而行文幼稚,力不从心。我受不了书中时时流露出的作者文化优越感,对农村的描绘是全景的,但在深度上不及箫红,细节上不如赵树里,心理上不及余华。而且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参与明显过多,生活真书中人物被作家玩弄于笔尖,无论情节如何,书中的人物都是不幸的。西方二十世纪后玩起了各种主义,书中人物是与作者平等的没有创造一说,作家是和自己的小说人物对话而不是安排书中人物对话。路遥在作品中过分的使作者显于文本,把读者的体味空间尽皆压缩,老把自己当作理的代言人,可能是因文势喷发止收不住,但是对文本生态却是一大破坏。这一点上,获得当年茅盾奖的倒不如是他的《人生》。
    始终认为〈人生〉才是路遥最好的作品,文中极尽跌宕之能事,心理描写也胜〈平凡〉一筹。读罢大有感慨,如北岛所说: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路遥是个优秀的乡土作家,味道与他老乡陈忠实多有不同。
  〈平凡〉是大手笔,大制作。想当时路遥定是高调下笔。但是驾驭起来确实有些难度,路遥做的最多的是对农村改革前后宏观的展示,书中人物也各自为政,除了血缘上有些互相的联系。
  很明显路遥受十九世纪法俄批现主义影响,可惜离大师们还欠火候。
  当代作家我最敬路遥,一个写作大于生命的人,一个常常因写作而使早晨从中午开始的文匠,一个至少还能在读者心中活上一百年的朴素而美丽的作家。
  是战士马革裹尸,是作家而终于纸笔,都可谓死得其所。于此,路遥不应有恨。
  读完和张磊简单聊了一下田小霞,主题是这个孙少平的精神导师和孙有无男女之事,见仁见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5#
发表于 2012-8-29 09:31:22 | 只看该作者
  初中的班主任曾经推荐过的一本书,在3月份之前一直没有看的一本书,现在我知道,是时侯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竟然要12年,足见成长之慢。
  书读得很慢,我经常返回去读,生怕自己搞错了其中的人物关系,越读越模糊,今天刚读到叶润向少安表白的那段。
  书中开头描述的那段情节让我想起了初中的学校,一样很泥泞,饭堂是临时大起来的茅草房子,就在刚建好的综合大楼后面,我们吃饭就是错错落落地坐在那些长长的粗粗的水泥筒上面的,虽然我没有在食堂吃过几次,但是每次都很典型地坐在水泥管上。下雨的时候,学校里边更是泥泞不堪,食堂漏雨是正常的……
  书中的那些场景的描写就像昨日的生活一样真实的再现,虽然没有全部,但是或多或少的折射,不是我这一代就是我的父辈们,还有就是那份心态,都显得那么真实,不加掩饰的真实。
  书看到现在,谈不上文采,谈不上矫情,仿佛就像在看着自家的一部纪录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6#
发表于 2012-8-29 09:31:22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说说书的结构吧!三部曲,其中第一部可以独立于其他两部,而后两部相对连贯性较强,但故事的叙述比之第一部的话,个人认为差一点。可能是因为大背景的关系,在文革这段时间的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各方面有更多的东西去写。但写文革的作品也很多,而深入农村小社会中,将村中各个人物由于地位不同而导致心理、行为的变化,写得更出彩。
      而第二部开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的变化,人物命运的变化,相较而言比较唐突,可能是悲剧太多,向前的车祸,秀莲的肺癌,映霞的牺牲,交织成为故事的曲折,使这些人物遭受这一轮又一轮打击,突然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悲剧的连番上演,才可以将这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平凡交待清楚。
      不过真是一本好书,尤其是结局,如果少平选择了金秀,将会怎样?回到矿上的结局可能大家都能猜到,但似乎这样才更像少平,才能让我们觉得生活中的某些感情真的可贵。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7#
发表于 2012-8-29 09:31:22 | 只看该作者
  我是高中时候看的,连同他的人生啊中篇短篇全看了。
  我所看的平凡的世界的版本找不到,我在路边买了二手的,才5块。
  主角的人生路很长,也很现实很悲惨。我不明白的是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路。他努力读书,好的成绩,应该可以过得更好,还是因为遇上了那个时代?
  读完后就觉得这样的作品,应该大学时候不会流行的了,大学大家看的是金庸的书,名著?一边去了吧。
  没想到看到我很多同学还是在看之中。感动ing.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8#
发表于 2012-8-29 09:31:22 | 只看该作者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还在昨天,
  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眼前……
  谁能与我同醉,相知年年岁岁,
  咫尺天涯皆有缘,此情温暖人间……”
  
  ——电视剧《渴望》主题歌
  
  常常忆起上世纪的一些朋友,我年轻时代、中年时代的一些朋友,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相隔,他们已经离我很远很远了,又似乎很近很近,有时在梦中能看到他们。
  
  也会忆起我的另一些“朋友”——那时我读过的一些书,它们陪伴着我,激励着我,走过青春,走过中年,它们也应当是我当之无愧的朋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我当年的一位朋友,我十分喜爱它。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宁大图书馆的一位同事的推荐,我借来读了,就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刚刚出版的时候,我还在银川红旗剧院附近的新华书店买到了,是深绿色的封面,十分高兴;多年过去了,这部书跟随着我回到了北京,现在还放在
  
  《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震撼了我,使我跨越时空,进入了陕北黄土高原的农村,观看到了在那片刚刚摆脱十年动乱,挣扎着走向新时代的贫瘠的土地上发生的事情: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他们不屈服,昂起头颅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为美好的明天设计蓝图,勇往直前地努力奋斗,在党的政策的扶持下,终于和乡亲们一起,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陕北汉子的坚忍,吃苦耐劳,不屈不挠,在路遥的笔下栩栩如生。是的,这些普通的农民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他们的业绩又是不平凡的。
  
  路遥自己就是出生在黄土高原的陕北汉子啊,陕北黄土高原,自古是一个焦苦的地方。路遥生于这里,长于这里,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求索奋斗,历尽艰辛。他对农村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和农民有着血脉相通的感情;他和家乡的山水,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息息相连。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历史巨变,如山洪暴发,如春潮涌动,黄土地上也万马奔腾,大军行进。所有这一切,深深的激动着路遥。他要倾全部心血,为这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为这一群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们,为这一个壮丽辉煌的时代,写一部诗史般的巨著。他把这当作了一项无比神圣庄严的使命。他说“写这部书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精神,实行如此繁难的使命,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心。要排斥舒适,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写完《平凡的世界》,被病魔折磨的路遥就再没有能恢复过来,他是用生命来完成这部书稿的,他具有超强的、不平凡的精神啊!1991年冬到1992年初春,他用最后的力量为《女友》杂志写了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1992年11月17日,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怀着无比眷恋的心情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时年42岁。彼时,我们——他的忠实读者失去了一个最知心的朋友,失去了继续阅读他更多更好之新作的可能,太可惜了!
  
  如今,路遥已经离开我们15年了,我还深深地怀念着他,怀念着他的《平凡的世界》;这部书,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9#
发表于 2012-8-29 09:31:2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生活从什么时候开始?用什么来结束?
     究竟是时代塑造了我们还是我们创造了时代?也许有的人注定要被现实所扭曲,变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难道这就是生活当中的身不由己么?
     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思考自己为什么是现在的自己,别人为什么是那样.其实这都是有理性的人可以分析的案例.但是生活没有必然,生活是一场概率游戏,其复杂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组成我们生活的不仅有无穷无尽的物质,还有无穷无尽的情欲,更有人类大脑纷繁复杂的思考.照这样看生活确实很难,艰难的时候懦弱的人们只好选择放弃,这是他们的身不由己.
     我们生活的今天,和以前的生活既有不同又有差别.生活啊!你永远以千姿百态的模样去迷惑存活于其中的人们.其中确有一些亘古不变的规律,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准.花哨的生活包裹的正是这些苍老的黄色泥土.
     泥土,土地.我们从土地上站起来才不到1个世纪,泥土的芬芳或者腥臭都还没有从我们身上完全散失,我们却面临着更多艰难的选择.人,总是不满于生活.
     既然不满,就去耕耘.既然满足,就去沉迷.生活总归是简单的样子,但永远也禁锢不住不简单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10#
发表于 2012-8-29 09:31:22 | 只看该作者
  我看《平凡的世界》比看《人生》早些。初中的时候受我的语文老师影响看了《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很多年过去了,《平凡的世界》又先先后后看了很多次,《穆斯林的葬礼》在以后的日子里却很少看了。于是初中记忆里除去考试和淘气,能记得的也只有《平凡的世界》了。到了大学,因为当代文学里要学路遥所以又特意看了《人生》。当我自己的人生开始多了一些阅历和书卷之后,我开始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路遥眼中的“平凡的世界”。
    据说当年路遥发表了《人生》之后曾经引起全国性的大讨论,轰动的场面可以和“大学生是否该救掉下粪池的老农”的争论一比高下了,争论在理想和道德之间的矛盾上展开。其实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可以看出路遥本人的观点:理想的合理性低于对道德的坚守,所以在故事的最后高加林一无所有的回到家乡,扑倒在家乡的土地上,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土地在中国文学里通常代表着母亲,而母亲又可以理解为一种传统,面对黄土的“沉痛的呻吟”可以看做是对传统道德背弃后的沉痛反思。
    路遥是喜爱高加林的,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不过是改良版的高加林。孙和高是一样的贫穷,但都受过一定的教育,有抱负,渴望离开农村开创自己的生活。不同的是对传统道德的态度上,集中表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方式上。高以背弃爱人借助“势力新欢”为方式,而孙更象是个以遵循传统道德为基础的“个人奋斗主义者”,所以他始终强调做个“好后生”。无论是高还是孙,路遥都给他们的生活里加上了“爱情”的调味品,并使之成为其生活中的“重头戏”,因为他们受过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农民,所以要给他们的是“更有层次”的爱人,高的“黄亚萍”和孙的“田晓霞”在本质上都属于这样的“更有层次”的爱人,无论是相貌,学历还是家庭出身都高人一等。然而就是在作者这样的安排中才显示出了作者本人的困惑。作者一方面相信农村出来的小儿女在经历了个艰难的个人奋斗后应该得到“更有层次”的爱人的青睐和幸福,但同时依然表现出对这样的“幸福”的怀疑,所以黄亚萍则去了南方,尽管她的内心依然是爱着高的,这样的矛盾是深层次的存在于作者的内心,即爱情远抵不过现实生活的尖利。同样的矛盾也表现在了孙少平的爱情里,他和晓霞的爱纯洁而高尚,但这段爱情故事的结局却同样是悲剧的,甚至是让人觉得窒息的悲怆,路遥没有信心让晓霞和少平像童话里的公主和王子一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因为生活本不是童话,生活的琐碎和复杂可以淡化爱情的激情,这种深重的忧患在少平一次次的对未来的焦虑中一览无余,所以作者不得不用一次可恨的大水淹死了纯洁甚至伟大的晓霞来维持这个不对等身份的“美好爱情”,并以此将他们的爱情升华,同时,我们的主人公少平也因此在艰难的战胜失去爱人的苦痛里成为真正的强者。
    综上所述,如果说路遥在《人生》里提出了一个“如何使农村的知识青年去合理实现个人理想”的论题的话,那么《平凡的世界》就是这个论题的答案,孙少平的路就是高加林合理的人生未来。在《平凡的世界》的最后,当孙少平向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急速走去的时候,也正是他从理想对现实生活的回归。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7 01:31 , Processed in 0.0638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