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月亮和六便士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1#
发表于 2012-8-29 17:39:02 | 只看该作者
  2009-10-29 22:00:28   来自: 伽蘭
  
    饿了一天,还没死,得做点有意思的事。不然这一天就又过去了。今天下午去跑步,围着东湖绕了一圈,20分钟。呵呵,可真矫情!
    书是07年买,昨天一气看完。书中的人物和《刀锋》里的拉里有的一拼。作者写作的手法甚至路线都让我想起了那本书。可是,这本薄薄的小书还是让我接受了一次不小的震撼。但,说实话,不如《刀锋》来的强烈了。
    
    看着书的时候,想到了自己。感到自己身上的某部分开始和书共鸣。我们都有着什么样的梦?那些梦怎么样了?你是不是在行动?可是行动在你的使命之路上?这些问题不回答,我这一生都不会安静。
    可是,答案很明显,现在的我找不到答案。我一直自以为是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很显然,我什么也没做。只是不断的在给自己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逃避、狡辩。
    我们不能安逸的活着。那样的我们需要忍受内心倾轧的痛苦,倒不是说我们真的不同寻常,而是这种痛苦不经过洗礼或与之战斗,它就永远不会平静下来。可是我们又同样忍受不了压力与扭曲,所以每及感受到外界及自我的强大压力时,我们或者会自暴自弃,或者会异乎寻常的抗争。这在他们都不会有。所以我们难以被理解。
    我们的敌人是有一个,那就是自己。我们忍受的了别人对自己的有色眼光。我们可以学习淡化他们对我们的效果。可是,我们无法逃脱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责备与谩骂。我们或许恨着社会、恨着那些贪婪而不知满足的毒蛇,但是,我们最恨的还是自己!我们在自我的倾轧与涅磐中生活着。
    
    我们倾听着内心的声音。可是在人群及社会分工靡细的今天。我们的声音愈发脆微,我们的呐喊愈发无力。对此,我们需要打破。所以我们去自我远行、去吃苦受难、去苛求自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2#
发表于 2012-8-29 17:39:02 | 只看该作者
  
  天才的艺术家与可怕的偏执狂只有一步之遥,而在这部小说中,我却在主人公身上找到了两者的结合体。
  
  刚开始我在想主人公对于女人的评论可能是因为作者想要表达主人公的疯狂和冷酷而特意捏造的效果,但是继续看下去,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主人公所说的话:“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   仔细想来,看似冷嘲热讽的风言风语却实际上道出了女人的某种特质,尤其是在作者的创作背景之中。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去工作思考,造就了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因此女人只能把爱情作为全部。所以主人公会觉得,女人光是霸占一个男人的肉体还是不够的,恨不得连同其灵魂一起夺走。
  
  主人公放弃了中产阶级能享有的各种物质生活,毅然决然漂流岛巴黎再到小岛,过着那种贫困交加,直到染上怪病,失明,惨死。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物质条件却是不好时,其创作似乎却在按照自己理想状态登上高峰。 到了死前,我想主人公终于创作出来自己最满意,最想要表达的作品了。人们惯于用自己的眼光来衡量别人的幸福值,很多人总是认为主人公是非常不幸的。可是却是这样一样自私的偏执狂,比任何人都成功的做了自己。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自我绑架,用大多数人的价值来衡量我们自己的追求。可是我们想要的又真的是什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3#
发表于 2012-8-29 17:39:02 | 只看该作者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好故事,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但是遗憾的是,毛姆并没能完全掌握他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这一角色。虽然如此,但是毛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思特里克兰德内心世界的大门。
  
         思特里克兰德对家庭事业地位的放弃和对绘画的追求并不来源于一次突然的觉醒,说成他精神里内喷薄欲出的创作欲让他身不由己也是不准确的——放弃放弃的,追求选择的,这一切都是思特里克兰德自主选择的。而这个选择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是确是彻底得甚至没有一丝回顾的。
  
         在思特里克兰德跳出枯燥生活的牢笼之前,一定早早就感受到内心那种挣脱欲和创作欲。经历抉择,计划,等待涅槃日的激动心情,最后终于安宁地蜕变成真实的思特里克兰德,从今以后我只关心我的理想,你们的观点就让它玩蛋去吧。这就像一个从自杀中活过来的人所拥有的那种彻底的心态蜕变,甚至比那还要彻底。
  
         从此以后思特里克兰德变成一个超脱世俗之外的人,不守礼法道德,不顾他人的看法,对于所有安逸地投身于社会和文化的人,思特里克兰德无疑是一个可恶卑鄙的恐怖角色。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他欣赏思特里克兰德甚至敬佩思特里克兰德,你要先问问他或者她:如果思特里克兰德的画都是垃圾一堆,你真的还会如此欣赏和敬佩他吗?成为一个像思特里克兰德妻子的角色我觉得是悲哀的。
  
         我认为下面这一段是毛姆的神来之笔,在这一刻毛姆突然与真理如此接近。这无疑是思特里克兰德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的根源,而且如果你真正理解并体会到了其中的思想,你会发现其实这种思想是违背社会违背文化的。
  
  ………………………………………………………………………………
  
         我把良心看作是一个人心灵中的卫兵,社会为要存在下去制订出的一套礼规全靠它来监督执行。良心是我们每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中的暗探。因为人们过于看重别人对他的意见,过于害怕舆论对他的指责,结果自己把敌人引进大门里来;于是它就在那里监视着,高度警觉地卫护着它主人的利益,一个人只要有半分离开大溜儿的想法,就马上受到它严厉苛责。它逼迫着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它是把个人拘系于整体的一条牢固的链条。人们说服自己,相信某种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甘心为它效劳,结果沦为这个主子的奴隶。他把他高举到荣誉的宝座上。最后,正如同宫廷里的弄臣赞颂皇帝按在他肩头的御杖一样,他也为自己有着敏感的良心而异常骄傲。到了这一地步,对那些不肯受良心约束的人,他就会觉得怎样责骂也不过分,因为他已经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他知道得很清楚,绝对没有力量造自己的反了。当我看到思特里克兰德对他的行为肯定会引起的斥责真的无动于衷的时候,我就象见到一个奇异的怪物一样,吓得毛骨悚然,赶快缩了回去。
  
  ………………………………………………………………………………
  
         艺术从来不是社会的,艺术从来不是文化的。思特里克兰德一直在做的就是挣脱肉体的枷锁,寻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他对社会、良心、别人的看法都是嘲讽的,鄙视的。他的待人之道其实很简单,你越对我好我就对你不好,你越讨厌我那么我越是要讨你喜欢。虽然思特里克兰德完全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但是我相信画家戴尔克和他的妻子还是给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后者是因为性和牺牲,而前者是因为一种绝对。当戴尔克的家庭因为思特里克兰德以后,他依然邀请思特里克兰德和他一起回荷兰老家的时候,思特里克兰德终于发现在戴尔克身上他是无法战胜良心的光芒了。
  
  ………………………………………………………………………………
  
    “你听我说,如果每个人都照你这样,地球就运转不下去了。”
    “你说这样的话实在是太蠢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象我这样的。绝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做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事是心满意足的。”
  ………………………………………………………………………………
  
         小说的最终思特里克兰德死了,他的作品成为了艺术精品、名家名作。但是我认为这种作品的保留无疑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有多少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的艺术家死了以后他们的作品依然默默无闻,又有多少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的艺术家临死前销毁了他们的所有作品,不给后人任何评价他们的机会?
  
         《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不是重点,而追求月亮的过程才是重点。但是如果毛姆在小说中只是描绘了思特里克兰德追求梦想的过程,而最终没有给思特里克兰德一些世俗的名和价值衡量,那么恐怕这本书会成为一本禁书,因为它彻底的反文化背社会了。
  
         电影《Life in a Day》里有一个片段是问每个人最害怕什么,我觉得最应该害怕的是文化,因为它一直在以社会的标准引导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不是以真理的标准。
  
         但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质疑文化,更不要和他们深谈文化,因为一旦你触动了他们信念的根基,他们会“象见到一个奇异的怪物一样,吓得毛骨悚然,赶快缩了回去。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4#
发表于 2012-8-29 17:39:02 | 只看该作者
  挺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方式的。
  这个版本也不错,简洁朴素。
  
  有细细展开几分钟内发生的故事的动作、谈话、细微情状
  也有大笔一挥让你想想的第三者描述
  一本小说,节奏很重要。
  毛姆的作品就像一个编曲的人写出来的一首音乐
  大江奔腾入海的途中
  也有潺潺溪流交响
  我喜欢它的节奏感
  
  至于内容
  其实没什么
  无非就是一个外人看待一个人变成艺术家以及这个艺术家周围相关人等的故事
  时代不同
  故事的内容时效性也就不同
  这样的内容放在今天的艺术圈似乎不是很有意义了
  只能是一个故事
  
  在如今的我看来
  读长篇小说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全局的理解和结构的把握
  以及对作者表现方式的揣摩理解。
  沉溺于故事内容的年纪
  已经过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5#
发表于 2012-8-29 17:39:02 | 只看该作者
  站在镜子面前,看着镜子中全裸的自己。这副身体空荡荡,没有任何羁绊,但是心却被条条款款锁上,虚无的身体承载一重又一重的欲望,期望,越走越缓慢。对他人的责任,道德,伦理,规则,我现在遵守的是我本该遵守的吗?如果我不遵守会怎么样?
  感蒙理想的召唤,秉承我必须画画的信念,老婆,孩子,工作,一切都放弃,即便生活穷困潦倒,也不灭心中的梦想。即便被责难没有家庭责任感,不顾孩子生死,依然可以淡定地说:他们可以自己活。这个观念给我的冲击巨大,是啊,这实在是太酷了,究竟有什么是我们连死亡都必须坚持的,现在坚持的哪些其实是可以抛弃的?never settle,keep looking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发表于 2012-8-29 17:39:0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毛姆的书,书很薄,讲述的内容也比较简单,主要是描述一个证券分析员放弃家庭、抛弃妻儿,毅然独自走上追寻画家梦想的道路。毛姆的文字并不华丽,运用的都是简单朴实的语言,也恰恰是这一点使得故事描述更加客观、真实。毛姆对于人物外形的语言描述非常简单粗糙,仅仅突出每个人的特点,为人物的性格描述提供支撑。对于人物内心的描述,毛姆并非大肆渲染和描述,而是通过全面的刻画人物的表情、动作、话语来完整刻画。当然,对于自己的感受,毛姆总是坦率的表达,没有刻意突出,也没有虚伪掩饰。
         总之,毛姆是一位很能够打动像我这种读者的人,文字真实、朴素,描述细腻、完整,让我很受感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7#
发表于 2012-8-29 17:39:0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度过我这一生,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不知道我所选择的是不是内心所想,是不是世俗观念影响下我才做了看似不错的选择
  思得里克兰德,勇气,坚定,如此可贵的品质
  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问自己,应不应该读这本书,是不是太消极了,真怕读完之后我也会坚定了信念毅然抛弃现在所有去追求想要的东西,然而,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现在所有的真的能够轻易放弃吗
  如果有一天告别了,我会怀念这里的蓝天,那一天,我会赞叹自己的勇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8#
发表于 2012-8-29 17:39:02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每个人都曾经向着自己的梦而奔跑。在现实与梦想间的挣扎,让绝大多数的人内心的天使折断了双翼,深陷在泥沼中。某人说,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对于梦想的追逐,如烈焰般灼伤了勇士的双眼,但点亮了心内的明灯。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的人。中年的他,放弃了一份稳定的生活,背井离乡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世人的不解,冷眼与嘲讽,丝毫没有能够改变思特里克兰德的想法。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有着另类的思维方式,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不通人性。抛妻弃子,把丈夫和父亲的责任甩在脑后;“恩将仇报”,害的对他关怀备至的朋友家破人亡;对待女人,他偏执的说“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 。他的生命中只有绘画是永恒的存在。
      任何看似“诡异”,“变态”的行径,只要加上艺术家这个title都变为似乎可以理解的范畴了。小说里的斯特里克兰德有着对梦想的执拗,也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对于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爱情观,没有必要去褒贬。他是一个为了探寻美而存在的客体,是一个为了追日而倒地的夸父。“使斯特里克兰德着了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地想创造出美来,这种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平静。逼着他东奔西走。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盘踞在他心头的魔鬼对他毫无怜悯之情。世上有些人渴望寻获真理,他们的要求非常强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们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么一个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作者在最后借船长的口给这种偏执做了一个最好的定义。
      怜悯也好,嗤之以鼻也罢,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用图象把他所看见的世界、所理解的生活表现出来了。他在绘画中找到了心灵的平静,病魔似乎也在这种平静中变得无所谓,他是为绘画而生,当他的绘画完成,他的生命也将随之而去,他的灵魂也在绘画中得到了安息。
      月亮是梦想,清冷而高高在上;而六便士便是尘世间的种种羁绊,庸俗而必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9#
发表于 2012-8-29 17:39:02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如果要假正经一番我会选择写一篇书评。
    早之前就在豆瓣上看到了这本书,果断添加心水条目,一直到最近才败了一本回来看,而且匀速的看完,对于情节我当然不能完全记得,但是有一些琐碎的记忆也就够了,足矣撑的起你回味的框架。
  在这样一个物质说了算,讲究高效高速回报的大氛围下,你的理想还值几斤几两?这顶多算是一个疑问句,但是你的答案呢。从这本书里你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何等的执着,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这在大部分人眼里都会得到赞同,因为这大部分人有理想,怀揣着那看起来雏形都没展现的理想,而且还赞赏主人公的勇气以及他执着的信念,然后在脑海里展开自己实现理想的一幅幅蓝图,不知不觉飘飘忽忽的感到震撼以及心醉,付诸行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来一个记事本,写下满目的计划,各种任务,铺开一条通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路,仿佛自己的灵魂都得到了更高一部的升华,然后就合上记事本,在心里微微的笑起来,但是你室友或者朋友大喊一句:“快迟到了!”你才恍然大悟起来,心想该死的又是一节不喜欢的课,又要浪费时间了。但是你还是要拿起书本迈着刻意放慢的脚步奔向未知的课堂。
    日复一日,你说自己的生活没有乐趣,毫无绚丽多彩一说,你渴望的是丛林探险,你渴望的是有朝一日可以在四大洋里的任何一个平面上扬帆远航,把一切都抛在脑后,跟随云朵的脚步,消失在一个点之上。只不过当你放下配乐的耳机和关掉绚烂的图片时,一切又回归平静,没人记得之前在你头脑里产生过怎样的狂风暴雨,包括你自己。就这样你还是回到了原点。
    总是有人喜欢说,你迷茫是因为你没有找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那么就算我多吐槽一句问你,你说这句话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如果是物质,那就实在是太好满足了,但是如果这个物质需要你百般努力才能获得呢?那你就算是为了这份物质来努力?就不算一种追求吗?那也是一份需要勇敢和执着才能实现的目的。不管你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能想去实现这只不过是第一步而已,你创造了什么又是另一番说法。而你胆怯到什么都不愿意作为却一心把可怜的理想当作急需品那就不得不说是一种逃避了。
    当你感到迷茫和无路可走的时候,你突然把甩在很后面的卑微理想拿起来,放到台面上,心里默念,这有什么,我还有XX没实现,然后呢,你继续开始重复写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磨洋工,等你突然觉得现实又变得美好起来,朋友的饭局又如约而至,老师的A+也顺利获得,就连男朋友的甜言蜜语也听起来顺耳了很多,你的理想就又被你无情的放在了脑后面和桌子底下,当你突然想起来的时候,你又会说,啊哈,我们是要干大事的人。这样的观点或者有点偏激了,却真实的存在过。我们总是在最失落的时候才想起来理想还在不远的角落,是啊,它是一直没动过,你三岁的时候他离你十万八千里,你三十岁的时候它仍旧离你十万八千里,因为你从来没有想要接近过它,因为你自己臆想出来的距离远的出奇,而且需要付出的不一定能马上的回报,或者说根本不会获得回报。这样你就不会马上付出行动,因为你掂量了起来,认为如果一辈子不会成功不会有任何建树那是不是不公平?而且失败也会偶尔的光顾一下,失败三次以内你会举出各种失败过的科学家和伟人来激励自己,不断的回想起那些已经说烂了的名家小插曲,你的斗志又原地重新满血复活。等到失败第四次的时候你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你开始怀疑起自己选择的理想来,等到第五次第六次的失败光顾的时候,你干脆不再选择认识这位陪伴了你一段时间的朋友,你干脆想要就此别过,后会无期。你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没有什么好怪罪的,选择坚持还是选择放弃终归是你自己的选择,只是哪个日后会更后悔也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文章中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主人公的那份勇气和执着,他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理想和灵魂的解脱,最后的结局好或者不好都各有各的说法,至少在超然的画作上,他成功的展示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仅仅是这些,为了自己的理想付出的奋斗,获得的也就够了,相比之下,他的努力也就显得万分值得了。
    罗里吧嗦的说了这么多,回归主题,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不管你是精读还是泛读都会让你有所感触,感触深浅完全不影响你的思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0#
发表于 2012-8-29 17:39:02 | 只看该作者
         是在某个作家的随笔中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存在,看过简短的介绍,被故事主人公强大的行动力所吸引。我想或许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艺术情结,有过对理想对自由的期盼向往,但大多数都在岁月平凡的摩挲中失掉了去追寻的勇气和信心:自己不是那块料吧!或者是害怕失去目前的闲适舒心,更有无法懈怠的责任束缚。所以这就是许多追梦主题的书畅销的原因,我一直这么认为,自己没有实践的能力和勇气,就期待看到别人追寻的过程,顺便再回味自己的梦想,然后心满意足地埋头于现实的尘埃。
      或许这并不是一个追梦的故事,因为里面没有任何一句说明这个证券经纪人是一直喜欢绘画的。他所做的只是跟随命运的感召,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用生命去做一件事,就像人渴了必须喝水一样自然。他之所以敢于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只是他想画画,想要用画笔表达自己所见所感的事物,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他没有想过自己一定要在画画这件事情上达到什么众人所认同的高度,他得作品无论是为他赢得身后无数仰慕还是无人问津都不影响他得选择。幸福,在他出走的那一刻已然紧紧握于他手中。
      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一个关于取舍和幸福的思考。包括那个对谁都好心的荷兰人以及背叛他的妻子,那两个命运相连的医生,还有对斯特里克兰德至死不渝的埃塔。
       他是个蹩脚的画家,娶了一个并不爱他得女人,生活平静没多长时间,却因为好心帮助斯特里克兰德而搭上了自己的妻子,不得不打包回荷兰老家。都会认为他傻,死心眼吧!可我觉得他很幸福,他全心全意为心爱的女人付出过,画虽丑可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过快乐,从始至终,他心里都洒满着阳光和爱。幸福不是以得到多少结果来定义的。
       或许在常人看来,自愿放弃那么好的职位而选择生活在一个小地方的医生简直不可理喻,看后来得到那个职位的医生过得多好,有名有利,什么都优越。撇开看到的表面,他们的快乐程度真的有天壤之别么?
       看到他们都死死地把握着自己的幸福,我感动得掉泪。幸福是没有明确的定义的,没有人可以随意地评判别人的生活是不是幸福的,别人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感知力。在许多时候,要幸福就不能太在意大众的评判和眼光。
       只是在最后,我都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要是这样一个书名呢?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8:27 , Processed in 0.0550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