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孤独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1#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寻寻觅觅终于再旧书滩中发现了这本书,于是假期间小心翼翼读起。
  不知道是有太多的期待,当真的实现的时候,反而产生了许多的失望。我不知道我那同学有没有好好读下来,于我,翻了整整一个礼拜竟然还只是看了一百多页,是我不专心,是我厌烦吗?只是看着那一大堆的莫名其妙重复的名字,一堆乱七八糟的关系,还有密密麻麻的文字,我不自觉地没有了耐心。即使看着别人的评论说这是一本很出色的书,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振奋的书,真的吗?我看到的竟然是一个个荒诞的故事,想象。
  也许是我的思考还不够,也许是我只是太肤浅,也许我无法和别人一个感同身受,但是,书还是继续看下去,也会建议别人去看,也许等我真的看完以后,会有和现在不一样的感觉吧。
  谁知道呢,结局会是怎么养,无论是故事的结局还是我看书的结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2#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高一的暑假,我们最爱的语文老师怕我们在假期里玩野了,就布置一道作业,抄文学名著.我在家里顺手拿了本大概叫"当代文学"的厚厚的期刊,一翻,发现后半本的小说还长点,就开始照着抄写,结果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并且认识了马尔克思和"百年孤独".一个暑假过去,虽然还没完全搞清楚里边的人物关系,却也抄了厚厚的几大本.
  也是多年以后,当年的杂志已经不知道灰飞烟灭到了哪里,可那个暑假却是我脑子里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想再次拥有这本书的想法也在某个时候以后更加强烈,可辗转了几个城市,居然都没有找到有这本书出售.很失望.电子版的也不能随时翻阅.前些天在北京万圣书店转悠的时候,突然问了一下那里的服务员,结果她神秘的告诉我那是禁书,我诧异的问她怎么可能,她更神秘的说好多书都是禁书,买不到的.我很怀疑,她是否明白我是问的哪一本书,是否知道当年在少年脑海里遥远莫测的马孔多镇和长了尾巴的小孩.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本有那么多出版社曾经出版过的小书会成为一个禁忌.
  如今的语文老师已经不复当年的神采飞扬,我们高中毕业后他遭遇一场车祸,伤到脑筋,如今神智很不清了.这位深受八九年影响的才子,曾经用他澎湃的热情,带我们进入与一个有别于课本的文学世界,现在常常孤独地坐在高中学校的古树下,黯淡的打发于他而言本该正是旺盛的黄金年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3#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高中三年读过的最有价值最难忘的小说,以至于当我在高三上的课本中的小说单元里看到其中的一段节选而欣喜若狂,就像我发现原来网络上有这么多热爱文字热爱音乐的同类一样。
  关于执着,当周围的人觉得你疯了的时候,你还可以继续着迷你所热爱的事物,你的沉迷不被他人理解,这就造成了一种孤独。而当事人不会在意这种孤独,是的。只有旁观者,活在社会里的人会觉得这样孤独,因为他们习惯了和身边的人一起生活。而布恩地亚家族的人不这样想。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顾忌的在空中划出一个个绚烂的惊叹号,然后让周围无知的人瞩目,或顶礼膜拜,或不以为然,或天真好奇,或排斥逃避。
  事实上,世界需要这样的勇者,因为太稀少所以孤独,太独特所以悲哀,太执着所以荒诞,马尔克斯是这样觉得么?众人为这个伟大而罕见的家族命运唏嘘的时候是否想到过自己,是否回想起曾经有很多义无反顾,在社会面前,在现实面前不由瞻前顾后最终退缩?
  世界的准则有些明文规定,有些潜移默化,有些只是小众的自欺欺人,包括统治者和安守本分的被统治者。于是有些成了冒险家的牢笼,真理追求者的枷锁,或是信仰自由者的坟墓。
  也许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阿卡迪奥是孤独,因为他为自己而活着。然而鲁迅也是孤独的,尽管他为一个民族而活着。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让人无比艳羡向往的孤独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少年时读的一本非常感动和震撼的书。书的内容已经不大能记得清了,后来和朋友谈及的时候,我说:哇,那是一群BT。脑子里呈现出一个古老的村落,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老妇,一群强壮的男人以及他们的女人和名字相似的后代;炼金术,杀戮和战争,近亲婚配;结尾是老妇的过世和一度兴盛过的村落的淹没……
      当时根本不想去分析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只知道是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还记得当时看书时的心情,心灵的冲洗和震动,爱不释手,连夜阅读,看完后是一阵压抑之后的掩卷长叹。
      后来上大学,听文化鉴赏课,老师讲这本书,分析得清晰透彻,但找不到年少时看书的震撼了。
      最近听说马尔克斯要封笔了,写不出更好的东西了罢。不过有这本书也够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5#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型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一个太著名的开头,曾在大学的文学课上被当作范例反复研究模仿,造成我以后一读到类似语句,胃就要痉挛。
  在世界文学名著之林中,南美文学能异军突起,我认为在于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浓厚的魔幻色彩,在那片神奇、古老又饱受创伤的土地上,有无数的神话故事,本书更是将现实与神话完美地融入一体,真假难分。
  通过述说永恒不变的循环,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起与衰落。马尔克斯的语言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小说其实一直在交错两个主题:孤独和宿命。布恩蒂亚家族里很多人都对死亡的逼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警觉,你无法对这种未卜先知作出迷信的评价,因为那是他们的命运。所以尽管时间在打转,但他们依然沿用着祖先的名字,也依然一直在重蹈覆辙,吃土、乱伦、通奸、屠杀、创造、谎言、失忆、大雨、干旱,繁荣、衰败……其实苔列娜用来算命的纸牌,奥雷连诺上校对死亡的预感,羊皮纸上的梵语密文已经在预言了,但没有人是清醒的,唯一的清醒者---家族的创始人被绑在树上。这是否也暗示着在任何时代,都要“世人皆醉,唯我独醒”?
  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重名也许会吓退一些人,第一次读此书时,就是这张迷宫般的家谱吸引了我,于是在那个阴冷的冬天开始我终生难忘的阅读经历。纷繁的人物角色,其实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但可能女性的观察角度不一样,我对其中两个女人印象最深刻,看我若干年前写的诗歌:“丽贝卡/你的血液一定是粘性的/会喷出愤怒的欢乐/绝望的激情/你在无时无刻的守侯中/热心呓语/你吹灭了灯/亲吻你那软弱的情人/你积极痛苦/为了延迟的婚礼” ; “你在等候情人/世界是无用的垃圾/火焰燃烧了帷幔/浑身颤抖  无比焦虑/你是注定要爱他的/你为了爱,所以去爱/你渴望成为上帝的女人/你在机油中欢乐/在车库中欢腾“(媚媚)她们俩都是那种可以不计后果疯狂去爱的女人,是我曾经那么喜欢的女人。
  中国现在一批当红的先锋作家走曾或多或少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如余华就曾坦言马尔克斯是他文学上的领路人之一,所以可以想象马尔克斯在中国的巨大影响,也带动了一大群南美作家的热销。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同开头遥相呼应的是,这也是个惊世骇俗的结尾,像宣告着悲剧的结束,旧体制的摧毁以死亡和毁灭告终,因为作者决心清扫一切,让这冤冤相报、以血还血、乱伦仇杀全部消失,显示了反抗命运的勇气。阿来的《尘埃落定》的结尾也不无模仿意味,我认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6#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百年孤寂》(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是四年前。當時是為了學校功課而讀,看得頗草率,沒有太大感觸。幾年來,也沒有翻過,可是書中的味道慢慢地沉澱了。後來老是將這本書想像成喝到口中的茉莉香片,苦澀也芬芳,那顏色大概是聯想自於美洲雨林的斑斕。
  
  "多年以後,當他面對著槍隊時,邦迪亞上校想起了許久以前的一個下午,父親帶他去看冰..."這是全書的第一句,整本書便是從悲劇性的開章下展開。當讀到有關邦迪亞上校的倒敘時,必然會想到最後他被子彈穿透胸膛的情景。《百年孤寂》是這樣,在不停地的倒敘、回憶、插敘中進行,時而又會跑出某些奇怪的人物預告未來,時空圍繞著一個家族的六代人不斷向前翻向後退。這是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風格,大概也是他對時間的看法,過去現在將來溶為一體,所有已發生的都將會再發生,小說中的時間像是咬著自己尾巴的蛇。
  
  《百年孤寂》錄邦迪亞家族這六代由興到衰之間的愛恨情仇。書中可以讀到很多取自聖經的故事,其中的角色也有象徵聖經中的主要人物。雖然全書籠罩著悲劇性的沉重負載著各種隱喻,可是馬奎斯的筆觸是輕挑的,率性地搬動時間人物。故事中心的那一所詭異的大房子取自馬奎斯童年記憶,他說"這龐大的屋子裡,充斥著鬼魂。我的家人都非常迷信和敏感。彷佛每個角落都是屍骸和記憶。六點以後你是哪裡也不敢去的了。"
  
  混合著神話、政治、歷史、與真實,「魔幻寫實」像是芙烈達卡洛(Frida Khalo)的油畫般地陸離斑駁。書中的吉普賽人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嶄新器械,亦帶來了魔法飛毯和千奇百怪的玩意。馬奎斯的世界滿是鬼魂,但並不駭人,鬼魂像生人一樣有著煩惱,而且會與人吐心事。印象深刻的是一幕當書中一個女孩自殺後,她身上的血變成了有生命的線,轉彎抹角違反所有物理定律地走到老祖母跟前告知死訊。各種奇異的事件展現了馬奎斯的想像力,同時可讀到南美洲人的信仰及世界觀。
  
  殖民地時代,天主教由西班牙傳入中南美洲。當地的土著有著自己的宗教,但該宗教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把別人的神祇納入自己的信仰中,可以想像到天主教被本土化時滑稽的情景。他們同時是非常迷信的民族,信仰是很生活化的,由其是對死亡的樂觀看法:在天主教式葬禮上載歌載舞是他們樂知天命。這樣繽紛的一個民族是馬奎斯的創作土壤。「魔幻寫實」之所以是寫實,是因為馬奎斯認為真實是各種主觀認知的總和。
  
  同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墨西哥詩人柏斯(Octavio Paz)說"美洲其實並不存在,她祇是歐洲人幻想的烏托邦。"說穿了,「魔幻寫實」其實是後殖民時代的超現實主義,第三世界的精神體現。除加美兩國以外,美洲的確於十八十九世紀興盛一時,當時她們的身份是被佔領的殖民地。可是當二十世紀,真正的現代化將要來臨時,歐洲人又離開了,中南美洲回到了過去百多年前的貧窮,孤寂。大街上滿是牆灰岥落的教堂,人們腦中仍緬懷著過去的繁華。政治上,唯一的真實就是人民永遠被蒙在謊言裡。這也就是「魔幻寫實」的真實寫照。
  
  在柏斯的詩中也印證歷史分離了真實,他寫道:
  
  詩,
  歷史與真實之間懸吊的橋,
  並不要通向任何一頭:
  而是去看
  動蕩中的沉靜。
  
  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就是這樣的一條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一百年或者一万年或者一百万年都没有区别。与人相伴始终的仍旧是寂寞。关键是他把这个问题如此直接明确地告诉你,近于残酷地把这个永远终止不了的悲剧摆在你面前,叫你不得不承认接受。
     所以这本书才会这么火,跨越了文化与种族得到全世界读者的认同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不是读后感,因为距离读过时间已经三年了。高三的语文课本上有《百年孤独》的节选,看完之后就绝对会想借来读,高考后的暑假陪姐姐去借书,在市图书馆搜寻竟然就找到了,不是金色版本的封面,记得是版画封皮的一本小册子,当时实在是高兴啊,借回来看后就完全迷上了,虽然被里面的人名搞得七荤八素,现在也只记得猪尾巴的女孩和满屋子的蝴蝶(不要骂我啊)但那种读过后酣畅淋漓的快感相信是每个读书人都喜欢的。后来在贝塔斯曼里买了本中篇,里面有收录他的《枯枝败叶》,因为时间过的挺久,里面的人名基本搞混了,所以这篇根本看不下去,一直搁着。
  当时在高中学校的时候因为马尔克斯借了很多其他拉美的魔幻小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数那篇小河那孤独的独木舟,虽然名字还是给忘了,现在基本不看书了,只是偶尔会想到买本,不过一直在搜寻着“孤独”。听学西班牙语的同学说,为什么中国现在都没有《百年孤独》了,因为马尔克斯相当讨厌共产党,她老师要拜访他,但马尔克斯一听说是中国人是共产党就闭门不见,真是令人伤心啊,所以她们就只有私印版本的原文了。
  看到这么多人喜爱,这原本的百年孤独至少也会感到融融暖意吧,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孤独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但成为民族的典型气质了,那你一定要看看到底是为了什么,有天你若看到了这《百年孤独》四个字,一定要把她捡起来,把她紧紧揣在怀中,如果你能联系到我,但我会万分的高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9#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很早读的这本书,我窝在我的小屋里好久不出来一直读一直读,沉浸在情节中不能自拔,魔幻的作品,比那些现在拍成大片的魔幻小说还要让我惊奇。里面的人物关系复杂,我自己画了张小图标明他们的身份,这张小图如同一张探宝地图一样给我许多小欢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0#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读过个很老的版本 太喜欢了 
  反复读了很多次 还是觉得很好
  不知道现在有什么新的翻译版本
  或者谁有 英文的版本 介绍一下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22:17 , Processed in 0.0663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