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孤独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马尔克斯在台湾的走红,大概是在1982年,那一年作者因为百年孤寂及其前的文学成就,大量受到台社的关注,其中比较有名的版本是宋碧云女士翻译在1982年由远景出版首印的《一百年的孤寂》(在台湾马尔克斯一般被翻译为马奎斯),该书在2002年4月再版,封面采用了胡奥·杜菲的绘画,做的非常漂亮,我手里拿到的也就是这个版本了。
  另外一个则是杨耐冬先生在1984年完成的译本《百年孤寂》,由于台湾当时流行名著文库的关系,志文出版社就把该书收到了它当时推出的“新潮文库”里,由于是文库版封面装帧并不如何突出,此书在2001年再版,我手里有的也是再版的版本。
  
  坦白来说,倘若不是因为中国始终无法拿到马尔克斯的中文简体正版版权,单就翻译的文学性与对原著的理解与尊重来说,大陆的翻译者更有资格获得尊重,除了马氏专家朱景冬先生以外,另外比如云南出版社出版于90年代初的版本,由吴健恒先生翻译的也相当不错。
  80年代的台湾,流行美文国学,翻译,因此无论是新潮文库中的《百年孤寂》还是远景的《一百年的孤寂》,也不免留有该时期非常浓郁的风格。
  以文章的开头举例:
  
  “多年后,奥瑞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枪毙行刑队,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康多是个小村子,只有二十栋砖房,建在一条清水河岸上,河水顺着史前巨蛋般又白又大又光滑的石头河基往前流。世界太新,很多东西都还没有名字,要称述必须用手去指。……”
                       ——远景社《一百年的孤寂》(宋碧云 译)
  
  “许多年后,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马康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房屋沿河岸建起,澄清的河水在光洁的石块上流泻,河床上那些白而大的石块像史前时代的怪兽的巨蛋。这是个崭新的新天地,许多东西都还没有命名,想要述说还得用手去指。……”
                    ——新潮文库297《百年孤寂》(杨耐冬 译)
  
  “许多年以后,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着行刑队时,准会想起他爹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多年前的下午来。那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用土坯和蕲竹(这里的“蕲”是输入问题,原用的那个字一时没找到)建成的房子修在河岸上,清澈的河水在遍布卵石的河床上流过,卵石光滑洁白,大如史前巨蛋。当时,这片世界还清新得好些事物都没起上个名字,要提到时得使手指来指指点点。……”
                       ——云南人民 《百年孤独》(吴健恒 译)
  
  由于朱先生的译本比较普及,就不再这里输入了,翻译对于外国小说来说,应该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不大是之于了解内容情节而言,不小是之于小说研究而言,当然,个人有个人的偏好,比如对村上,尽管我认为译文曾有比林少华先生翻译得更得体的译本,然而现在村上专家还是非林先生莫数的,当然更有人喜欢台本赖明珠女士的翻译了。
  
  大陆对《百年孤独》以及马尔克斯的热爱从80年代初就得到了证明,然而也许现在想要读这本书的人,不是需要去找繁体字翻译本就只能去旧书铺里找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甚至于阻碍了作者其后小说为中国读者了解。
  台本小说后的马奎斯年纪到1982年为止,两个翻译本在这里是完全一样的。实际上,马尔克斯的作品除了大陆《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及后来在2000年前后曾出版过的《爱情和其他魔鬼》以外,又增加了《迷宫中的将军》,按照我个人的猜想,这也许是在年纪中被提到的《独裁者的秋天》,另外也有包括《爱情和其他魔鬼》在内完成于作者50-66岁左右的各个中短篇。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只要想办法似乎是可以弄到中文翻译本的,因为我看的《爱情和其他魔鬼》(完成于其66岁)就是大陆出版,牛皮纸封面,共收录该文与《无人来信的上校》两文。
  版权交易的障碍导致的最大损失是使得大陆大部分的粉丝无法方便的看到作者后期的重要长篇作品《智利秘密行动》,(此处更正,异乡客为其短篇合集,SORRY)这两本书由时报文化分别于90年与94年出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时报网站上看一下它们的详细介绍,就我个人在阅读以后,尤其震惊于其在晚年的风格大变。那种曾经出现在《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犹如地下熔岩般喷涌不止的瑰丽语言与想象,在这两本小说里,几乎完全找不到踪影,并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也并非翻译带来的谬误。然而这并非是能量消失的佐证,应该说,它们被以一种更另人震惊的、不小说化的方式掩藏和消融了。
  无论如何,对于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的读解,其答案惟有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为各位读者逐渐捕捉了。
  
  TO:
  2006-12-05 18:38:20: 六欲有节
    《智利秘密行动》大陆译为电影导演历险记,文汇出版社出版。
    
    同时楼主不要老是中国,台湾的说话,我虽然没有政治洁癖,但是也要考虑大环境吧!
  
  恩,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昨天我去查了一下,实际上,2000年后还有各种对马尔克斯小说的印刷,但是,我想,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这些版本应当是在至少不符合国际版权法的情况下出版的,我不能说,他们就一定是盗版的原因是出版这些出版物的机构本身的确不是“非法盗版制造机构”,这是我个人的立场。
  另外,我想我没有,至少没有故意要引起大环境的不满以及读者的不快,所以,如果这位发言者愿意的话,是否能及时给予我必要的帮助,告诉我以何种称呼出现,才是最能照顾到大环境而同时又不损害事物的客观性的呢?或者说以中国,以及中国台湾这样会不会比较妥当点呢?
  至于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我原本写在下面的回复中了,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顺便也就补充一句,就我有限的了解,这是因为尽管马尔克斯本人并无政治洁癖,但他似乎不得不考虑到全球性的政治大环境,并且,由于他的版权代理,一位有着政治洁癖的(西班牙女士?)知名版代商的关系,他们不愿意向中国大陆提供任何版权上的支持——当然,他们比较明确的理由是——如果有谁能完全偿还在正式授权以前,中国(大陆)经由不(合法)出版行为而给作者包括他的版权代理人等,造成的数以百万计的经济损失的话,那么这种正式的授权行为应该也是有可以考虑的余地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一
  雷梅苔丝的孤独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百年家族里的各色人等,他们都充满自由与孤独精神,强盛的原始欲望,封闭而饱满。雷梅苔丝是马尔克斯最怜爱的人物,她看上去不经世事,不谙男女之事,然上校说她是家里“最聪明的女孩”,她看的太透反而行事过分简单,她的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宁静和天然,不像那些堂兄弟们,天生被打上家族烙印。她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比如洗澡,并不是她要干净,而是无处打发时间;她剃着光头,只因为长发麻烦,她是世人眼里的白痴,智者心里的最爱。
    
  不幸的家庭是相似的,因为孤独感相似。解决的方式有所不同,她是布恩地亚家时别出心裁的一个孩子,也是作者心里纯洁无暇的爱。透明、简洁、一尘不染。最后不翼而飞,丑的天使降落在院子里,翅膀都是脏的,雷梅苔丝与飞毯一起消失在天空中……宛如一滴水蒸发在云彩中,又似珍珠重回大海。
    
  保留自如宁静的孤独,不安的灵魂总想脱离沉重的肉身羁绊,俏姑娘雷梅苔丝与欲望无穷的蕾蓓卡是两个极端,蕾蓓卡暴烈、肉欲,压抑,紧张时就吃墙壁上的土,蕾蓓卡是为孤独而病态,她会传染失眠,并且会让村人得病。她仿佛是人精神深处压迫一个心魔,她死的僵硬而顽固,但也极其完整。在马尔克斯笔下,没有哀怜,只有肃穆。对生命本身的敬意与玩笑。除蕾梅苔丝以外,所有人都在情欲中打滚而不可自拔,她远离情欲,却坠入虚空。自满于孤独境界而与世永绝。
    
  二
  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
    
  一本长久让你迷惑而着魔的书,如同一个长久让你迷惑的人一样,都是把握不定的。书里的张力似醇酒,历年不衰。让你从高空中下坠,心却又悬浮。十年前我第一次拿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便从书名一下子坠入书中哀伤又活泼,混乱的轮回的孤独中。第一次花了长长的一天一夜读完后,我知道从此放不下这本书了。十年来我并没有经常去翻它,有一种凝重在那里而不想触碰太多,对孤独的体会,也要适合的心境才恍然大悟。
    
  读它经常在深夜,夜色笼罩下审视心灵的孤独其实是一种幸福。无论是他虚构出的马孔多小镇,还是布恩蒂亚家族百年不屈服的自由精神,反抗精神,及面对人类本能的孤独的无力自拔,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重名是里面我最喜欢的细节,其实每一代人貌似不同,但血液里传存的精神却无一不同。乱伦是藐视世俗的结果,是自由精神达到彻底后的一种混乱不堪,反过来这个恶果要人类自己去承担。天生的欲望被理性强制压抑着,所以奥雷连诺上校内心原是很安静的人,却会投身于革命洪流中,花了长长的十七年时间终于明白他赖以为荣的那些战争不过是堆狗屎。其实天下的革命说白了都是一堆狗屎,人们不停标榜的某种标签,革命者要得到安宁与幸福,唯有认识到自己的命运荒唐可笑,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乌苏娜这个伟大的女性,也是布恩蒂亚家族百年来的精神支柱,她顽强、坚韧,是天下伟大女性的典范,她是一位母亲,而且寿命极长;她凭直觉行事,出于伟大的母性她庇佑着家族里的每一个人;至于叫阿卡迪奥的,身上兽性十足,是靠本能存活的,往往情欲超强而死于非命。布恩蒂亚家族最后在小镇上消失,小镇在地图上消失。那个靠着民族自由精神建立的小镇,也逃不脱消亡的宿命,也许命运就是这么回事,反抗与不反抗其实都无关紧要,默默忍受其实也是种反抗,只要是活着那就是对命运最好的诠释。而自由也并非一定要去抗着枪革命。不懂得爱情心灵却会有自发的召唤,只是无从表达,只好夜以继日地铸造小金鱼,那是奥雷连诺上校孤独的图腾,精细地制造,然后焚毁,不用如此繁复的手法,便无法打造艺术品;其实艺术的本质也是孤独,是人类借以消磨时间而发明的一种娱乐办法。
    
  至于爱情,更是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借以消磨打发时间的工具,对自己的折磨大过对别人的。每一代的阿玛兰塔都很羞怯、高傲、自闭,对爱情极度渴望却无力跨越自己障碍,她们身上仿佛看到许多被爱恨纠缠折磨的人的影子,所谓文明与理性,就是给爱情再加一道沉重的桎梏。每一代的雷蓓卡,从第一代开始,瘦小的身躯站在布恩蒂亚宽敞高大的家里,便预示着这是一个将被驱逐的灵魂。她们情欲、愤怒、自虐,是理性文明对立面的另一原始欲望,这些极强的张力分铺到不同人身上,就成了布恩蒂亚家那些女人们个性鲜明的特征。奥雷连诺上校对雷麦黛丝的爱,那么深沉,“使他经常感到痛苦。这是肉体上的感觉,几乎妨碍他走路,仿佛一块石子掉进了他的鞋里”。一块石子掉进鞋里还算好的,阿玛兰塔的爱情是一把毒剑插入胸膛,雷蓓卡的爱情是一粒子弹呼啸而过,那些死于非命的爱慕者们,都是完整献给马尔克斯内心爱情定义的人。那些配角默默无闻,却如树上的柆子,闪着晶莹的光。
    
  也许马孔多什么也没发生过,如同南京屠杀后现在的集市,万人坑后的高楼大厦,人们很快会遗忘,除了艺术与文学,把人类奋勇反抗后的孤独得以保留,其余一切毫无意义。如同镇长说的:“马孔多过去没有发生,现在没有发生,将来也不会发生任何事情。这是一个幸福的市镇嘛。”
    
  马尔克斯在后记中写道,“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的作品,结尾表明作者的主导思想――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出现。”我想,所有一切的反抗其实就是顺应,反帝反封建反保守,这是文学作品对政治需要的某种提法吧。也许马尔克斯内心并不这么认为。官方公布的,总是不一定准确,尤其对于当时被压迫着的拉丁美洲来说。
    
  一只暴怒的兽隐藏在体内,它叫百年孤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读了N遍,每次脑中都只剩巨大的回响
  觉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的译的得是最棒的,书上却没有写明译者
  一大遗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这里的网友们都写了很多评论了,呵呵,我就不多说了,我最大的感觉只是当看到最后一页小镇从大地上消失之后,突然心中非常震撼,小镇一百年来的风风雨雨都在脑中闪过,顿时觉得好沧桑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您好,《百年孤独》由于版权问题,在大陆已经没有合法的出版物,只剩下些老版和盗版的。所有正规大书店几乎都没有这本书!我的这本是托人在山西买的,是盗版,不过基本和正版没有区别,品相也比较好,也没有错字。不过您要是想收藏还是等正版出来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6#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初看这本书,觉着这个马尔克斯太有想象力了,书中的情景是怎么想出来的,但是我没看懂他的用意,一个家族从开始形成到发展到消亡,用意何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百年孤独,百年思索。
  
   我的《百年孤独》是台湾版的,从右而左,由上到下,我读得比较辛苦。第一次看的时候,读了一两页就睡着了。但是慢慢地,我爱上了这种魔幻的孤独。
  
   看完以后,有种“一回头已是百年身”的感觉,有冲动会哭,为这种孤独,为这种思索。
  
   人生和历史总是充满了陌生和不稳,命运降临得有点滑稽,让人发笑,但是结局是永恒的沉沦。人在对抗命运的时候本身就是很具悲壮性的事情,而顺从命运的行为却又可以说是堕落得可以为之恸哭的葬礼。我们好像总是困在中间,上下而求索,攀援在天上地下的绳子上,好像尼采口中的未进化的“爬虫”。
  
   哲学上有一个词语我很喜欢,叫做“慎独”。孤寂,就是一个思索的缺口,是时候想想自己怎样进化了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译后记介绍说《百年孤独》是以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状作背景写的一部作品,并且小说的最后一句:“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恰好说明了作者的主导思想: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出现。
  
  可见,在十几年前我因为被多个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闹得晕头转向,并将小说混同马孔多一起被飓风如镜子般卷走;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看懂哥伦比亚人马尔克斯.加西亚到底想表达什么。
  
  但,我已经开始喜欢这小说了。同样是飓风,堪萨斯州大草原上的是把多萝西吹到了伟大的奥茨那里,从而经历了一系列有惊无险妙趣横生的冒险,结识了性格鲜明善良可爱的各色人等;而在马孔多,却是遵从预言将创世纪般经历了辉煌后衰落的家族从大地上摧毁,甚至没有诺亚方舟。在经历了四年大雨十年干旱后用一场飓风把一切吹得干干净净,而置身于这里的人们早已经因为他们的爱恨情仇把自己的种族消灭殆尽,“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百年的抗争和努力,在注定和轮回里,在爱情和毁灭里,在虚幻和现实里,比灰尘更轻得被风吹得干干净净。
  
  在我眼里,这是一部描述爱情和人性的小说。用瑰丽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华丽的时代一个虚幻的空间,生活在这里的一家六代和跟随他们的人们在这里惊天动地得生活着,比任何地方的生活都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跌宕起伏也更加荒诞不经。这里的爱情是极致的爱情,人性是极端的人性。一个一个跟卡通画一样可以从面部刻画看到内心。他们不是大战风车的唐吉坷德那样过于虚构的人物,即使霍阿布恩蒂亚在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的引导下锻造金币也是充满科学精神和勇于实践。之后发生在家族中的故事,比如做糖鸟,做小金鱼以及繁衍牲畜,卖彩票等等,都是扩大了的生活,而不是无中生有的对虚妄想象的推崇。所以,他们的爱情他们的人性,也变得可靠并真实。
  
  小说中的女性很讨人喜欢,比如顽强的乌苏娜。她是家族里的第一代女性,因为和表兄相爱又生怕生一个带猪尾巴的后代以致婚后一年保持处女身,直到丈夫因此杀了嘲笑他的邻人并威胁她如果她不想还有其他人因为她的愚蠢而丧命才开创了这个孤独的故事。从乌苏娜开始,爱情就勇敢得展开了画卷,为了爱情可以接受未来的绝望,为了爱情不惜流血,而爱情和性紧密联结在一起,没有性的爱情,让人绝望到窒息。为了实现家族必定要从大地上消失的预言,家族的爱情故事和漫卷性欲紧紧拥抱推波助澜奋勇向前。于是,族谱开始变得混乱。
  
  乌苏娜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他们就好比这个家族里的两张脸谱,一个名字一个性格,名字和性格在一代一代的繁衍里反复使用,从不出错(即使双胞胎活着的时候行为性格与姓名发生了相反的反映,却在最后下葬的时候得到了修正)。这两个儿子都和妓女皮拉. 苔列娜生下了自己的儿子,而兄弟俩都没有和自己的妻子留下子嗣。少校与众多情人生下的十七个儿子被一一暗杀也没有留下子嗣。所以,家族到了第三代就成了妓女的后代。看似艰涩的社会道德和事实上的放荡宽容融合在一起,让族人的血统温和得搅乱,偏偏奥雷连诺第二娶了个靠家族荣耀生存,用十五个名字签署信件的贵族女性为妻,并用贵族的法则果断结束了女儿梅梅情人的性命,将梅梅流放到远方的修道院以绝家丑后,终于让梅梅的儿子在众人无法辩解身份的情况下来到家族中,并最终和姑姑相爱,生下带猪尾巴的第七代。
  
  已经瞎眼的乌苏娜利用视觉意外的感觉系统了解了她的儿子奥雷连诺少校一生都没有爱过,他是一个不会爱的人,包括他的妻子雷麦黛丝。他发起战争,停歇战争并不是外人以为的出于理想而仅仅是他名副其实的,罪恶的虚荣心。他是生来就没有爱的人。与之相反的,一向被人认为铁石心肠,被隐秘的痛苦压抑了一生的阿玛兰塔却是最温柔的女人,在她一生中为她遭遇不幸的那些钟情于他的男子并不是因为她的报复或者极度的悲愤,一切的秘密是因为她心中不可限制的爱情和无法战胜的羞怯。她担心自己不是对方最爱最需要的那个人的荒谬恐惧一直占领上风,而没有一个男人能够带领她走出这恐惧,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而吃着泥土长大的蕾贝卡却拥有她一向渴望的勇敢。阿玛兰塔爱上了皮埃特罗克列斯比,而后者一心想跟蕾贝卡结婚。阿玛兰塔发誓除非从她的尸体上踩过去,否则蕾贝卡不能和她的心上人结婚。甚至她不惜为此毒死蕾贝卡。可惜结果她毒死了小天使雷麦黛丝,从而将家族的血统走向预定的轨迹。蕾贝卡在婚姻被阻后的苦闷里等到了已经周游世界六十五圈高大威猛如同神人的“哥哥”阿卡蒂奥,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不顾传统礼仪一往无前得享受惊世骇俗得爱情。他们无视俗人的一切指责,忘记了羞怯失去了自我没有道德标准也没有任何负担得在墓地边上租了间屋子,过起了自我的生活。阿卡蒂奥去世后,蕾贝卡就封闭了自己,在那间屋子里跟幽灵一样得活着,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几十年后当其他人敲开那屋子并自说自话做了修复工作后,蕾贝卡捧出的是一堆早已作废的钱币。她勇敢得追求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和生活,坚持着,不妥协也不卑微。
  
  俏姑娘雷麦黛丝是家族的第四代。她美丽绝伦,身上散发着让所有男人为之疯狂的味道,她清纯单一,对一切事情只做出最简单的理解,她不懂爱情却让无数男子倾心并痛苦欲死。她着一袭麻布遮身,从不修饰,并无法理解赤身裸体对于他人的诱惑。最后这个纯真可爱的俏姑娘批了一张床单飞走了。跟仙女似的飞走了。算一个隐喻?这个世界上早已经没有了天使那样美丽纯真而无害于人的女子?
  
  梅梅是俏姑娘的小妹妹,她撅强却又屈从于贵族母亲的家族规则。可是生命中无法抗拒的爱情因素让她一往无前扑入那个总围着一群黄蝴蝶的橡胶园工人的怀里。在爱情来临之前,她是守着所有规矩的,爱情来临后,她却冲破了所有的恐惧。在皮拉. 苔列娜的指引下,和蕾贝卡那样付出灵与肉。在她听到那声枪响之后她就已经死了。和幽禁自己的蕾贝卡一样,活在什么地方怎么活着对她毫无区别。这段感情的唯一作用就是彻底执行预言,让她生下家族的第六代,并因为她母亲的贵族尊严悄悄抚养而使得大家都没有确认那个小孩是家族第六代的事实,从而导致第五代的阿玛兰塔乌苏娜和她的儿子乱伦产下家族最后那个被蚂蚁吃掉的第七代。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妓女皮拉. 苔列娜,她在小说里用身体和纸牌严重参与了家族的繁衍生息和命运走势,以致到最后为布恩蒂亚家族算命已经不需要纸牌。她在这里用毫无保留的慷慨引诱男子教会女子,把他们生命深处的火般冲动引导出来,如火山般喷发。她用妓女,祖母,女人,朋友,邻人,巫师的多重身份关心,关怀,关爱着家族的发展,并以一百五十多岁的高龄去世。
  
  关于家族的男子,实在不想写了。姓名和性格的轮回,让人有窒息的疼痛。仿佛用八个字就已经解决了全部的历史,周而复始的轮回里,无论是野兽,洪水,战争,都挡不住他们的生命力,唯一让这生命戛然而止的是他们甩不掉的家族预言,和悖于家庭道德和繁衍规律的乱伦。
  
  不知道,十年后再读一遍,我会不会再看懂些什么。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自从在路边摊上把他买回了以后,(还是大一拮据时的事情)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刚开始看的时候头昏脑胀,可气的家族几乎就知道那几个名字,爷爷,儿子,孙子,来回用,看着看着就分不清
  谁是谁。不能通过名字去记人了,只能想象他们的表情,动作的
  差别了。但毫无疑问他们都表现出了同样的性格--孤独。
  
  那种孤独是一种性格,而不是一种感受,是深入到骨髓的,你能从
  他们的目光中感受到寒意。当老太太收到一群孙子的时候,只看到
  他们的目光,她就知道这肯定是上校的儿子了。
  
  所以他们的孤独,他们自己并不感到难受,只会让周围的人痛苦。
  而我们的孤独,是因为我们渴望被人关注,被人关心。所以这只是
  伪孤独,是表面,骨子里是热情,是渴望,是希望被人拥抱的感觉。
  
  所以,一个人并不孤独,想一个人才孤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马尔克斯之《百年孤独》
  
  一个人的孤独,一个家族的孤独,一个小镇的孤独,一个拉丁美洲的孤独,无法排遣,长达百年。在霍·阿·布恩蒂亚臆想的地图里,马孔多四面八方都给海水围住;在马尔克斯的小说里,布恩蒂亚家族的七代人,全给孤独围住了。几乎所有的男孩生来都是沉默寡言、孤僻内向,所有的人都在寻求解脱,可是谁也无法得到解脱,只能寻求别的慰藉。
  霍·阿·布恩蒂亚梦里的房间、乌苏娜的辛勤劳作、皮拉·苔列娜的纸牌、雷贝卡的泥土与石灰、奥雷连诺上校的战争和小金鱼、阿玛兰塔的黑色绷带、奥雷连诺第二的寻欢作乐和挥霍无度、霍·阿卡蒂奥第二的梅尔加德斯的羊皮纸手稿、奥雷连诺. 布恩蒂亚的书……其实给不了他们丝毫的希望和慰藉。
  除了爱情,也许什么都无法把这个家族从孤独里解救出来,什么也给不了这个家族温暖的慰藉,可是在这个孤独的家族里,爱情只是一根容不得的猪尾巴,或是漫天飞舞的黄蝴蝶。所有的爱情都不得善终,所有的人都郁郁而终。孤独的症结,在于没有爱情,一种原始的、朴素的感情。
  仅有一个人例外,她是俏姑娘雷麦黛丝。简单、美丽、自由的雷麦黛丝。她是美的象征,她凭借被单飞离了这个孤独的世界。
  多年以后,面对长达百年的孤独,面对被飓风一扫而光的马孔多的遗迹,马尔克斯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伟大的《百年孤独》之于拉丁美洲,如同梅尔加德斯的羊皮纸手稿之于马孔多,是一个最神秘的预言。遭受百年孤独的拉丁美洲,某一天准会像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一样复活,得到在地球上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21:51 , Processed in 0.1260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