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孤独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是在高中的时候,记得当时看的稀里糊涂的。依稀还记得里面的吉普赛人。。。。
  今天在图书馆翻书的时候,无意中又瞟到了这本尘封在我记忆当中的这本书。一眨眼都过去6,7年了,已经不像高中那会了,那个时候得我们如饥似渴的阅读着,欣赏着,羡慕着,书中的主人公的种种。
  现在呢,浮躁的生活,诱惑,早就打乱了我们的生活了。应该再好好多读几本书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还是初中的时候,那时已经先看过博尔赫斯了,对拉美文学心甚向往之,于是从此一连串的读了下去.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乌拉变成天使飞离尘世.
     真希望自己某一天也能长出翅膀,自由翱翔!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对此书早有耳闻
  每次都擦身而过
  年少时怕这当中的孤独吞噬自己
  怕承认自己的孤独
  这一次终于拿起来阅读
  
  从一开始就被牢牢抓住
  于是
  荒诞离奇的故事
  一代又一代相同名字的人物
  有些杂乱的非线性时间描述
  都没有让我感觉迷失并放下书本
  充实的情节一气呵成
  从村庄的建立到繁荣到毁灭 抑或是被一阵风吹走
  从儿孙满堂到只剩下两人和众多灵魂封闭在自我的世界
  家族的兴衰代表了村庄
  小小的村庄成了这百年拉丁美洲的代表
  在这个虚构的马孔多小镇
  吉普赛人的文化普及 资本家的涌入 革命的始末 血腥的屠杀
  这些故事揉搓在虚实中
  
  六代人个性的传承 历史的重复
  牵扯到众多人物 众多的故事
  作者信手捏来 让我目不暇接 不断想知道后来怎样了
  
  这个家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推动着村庄的发展
  他们的闯荡带来新的契机
  对知识的探求精神到头来都不过是缘于淡泊的性格
  为了追求什么而去追求
  似乎相等于为了拆而装
  生来孤独的人 不论做着什么 被多少人包围 灵魂都是孤独的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孤独 甚至沉醉在这样的沉寂中
  
  布恩蒂亚坐在大树下的样子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这个像唐吉柯德般的人物
  在喧嚣中唯一理智的人 一个疯子的样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百年犹如一瞬
  那些羊皮纸预言了全部  
  
  若逃不开孤独的轮回 那么就兴建个自己的马孔多吧
  看那里的狂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门多萨问马尔克斯,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感来源何处,马尔克斯回答说"因为他们不懂得爱情."
  
     那个长猪尾巴的奥雷良诺是布恩地亚家族在整整一世纪中唯一由爱情孕育的后代.布恩地亚整个家族都不懂得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
  
     孤独如奥雷良诺上校,在爱情的荒漠中结识了数不胜数的女人,她们摸黑前来拂晓离去,留下索然的肉体回味,却没在他心里激起一丝涟漪,她们将他的种子撒遍加勒比海沿岸,但他只在被重复的恐惧中感到更加孤独.因为他不懂得爱情,那些激荡的肉欲不是爱情也无法代替爱情,所以他的心在对救赎的绝望等待中腐烂泯灭了.
  
     [天使之城]中坠落凡尘的天使,[远离赌城]中的酒鬼和妓女,[巴黎最后的探戈]中衰颓的中年男人……想起影像中哪些孤独焦虑的人们,唯有爱情可以拯救。
  
     爱情,只需这最简单,最原始的东西,就足以拯救那些孤独飘荡的灵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5#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阖上[百年孤独],脑海里那些奥雷良诺们和阿卡迪奥们的形象像流云一样聚拢又散去,而那些女人,乌苏拉,蕾贝卡,阿玛兰塔,俏姑娘,梅梅……女人们像拉丁美洲的土地一样坚实,她们精力充沛,情感丰富,勤劳勇敢,冷静机智,只要有她们还活着,这幢疯人院就不会坍塌.
  
     乌苏拉,精力充沛的乌苏拉,精明能干的乌苏拉,她可以组织起马贡多的老妪们,以她那悲怆而庄重的神态,她名字的分量,她激昂慷慨和令人信服的言辞来动摇审判的形势,对他们说:"不管你们多革命,我们都有权因你们的大逆不道而扒下你的裤子,狠狠的给你们一顿鞭子."
    
     蕾贝卡,这个吃土的女人,这个孤独的寡妇,最终成为旧时的一个鬼影,骨子里透出磷火,游走于凝滞的空气中,散发出幽微的火药气味.最终她埋葬了那些散发花香的信笺,褪尽了地动山摇的寻欢作乐,安静了下来,躺在房间角落的旧藤椅中,任凭往事历历在目得在房间里悠然穿行.
  
     阿玛兰塔,这个曾经被嫉妒灼烧着的女人,以种种理由拒绝着她坚韧不拔的追求者,却在最后告诉他:"我们实在都太年老了"她强烈的爱情和合不可战胜的怯懦殊死搏斗,最终占上风的却是那荒谬的恐惧-对幸福的恐惧,年老的她日夜兼程得织自己的裹尸布,白天缝,晚上拆,以这种方式来保持孤独.
  
     还有乳房干瘪犹如枯萎玫瑰的庇拉特内拉,随着床单一起升天的俏姑娘梅雷苔丝,在黄蝴蝶的簇拥下洒了满地芥子泥的梅梅,带给牲畜强大繁殖能力的佩特拉科特……
  
     这些女人们,鲜活的女人们,她们是母亲,妻子,情人,女儿,当男人们狂热昏聩时她们保持着理智清醒,当世界亟亟可危的时候她们是唯一的希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6#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很多年前读过这本书,它有种神奇的力量,让我无法停止对它神秘世界的窥探,一口气就读完了,但实际上我却并未真正理解它,也许这就是它的魅力,需要三遍五遍地细细品味,我会继续努力,因为感觉自己也在它的孤独世界中。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7#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为弄明白关系,看书的时候不得不划了张族谱。 不过看完知道其实也没大的必要。人在世上走一遭真是眨眼的功夫,这本百年孤独在我看来说的是星球的孤独,生命的孤独。南美洲只是故事的一个躯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买书仅仅是因为题目,我从来不是一个会很莽撞买书的人,书必须要喜欢才会去买,因为热爱所以珍藏。
      看到哥伦比亚的作家,有些茫茫然,拉丁文化是很少接触的,但是喜欢拉丁女子的性感和奔放,混血的人种总是带着一些神秘和狂放。
      名字是让我觉得心灵震颤的感觉,时空交错,却还是孤独和落寞的融合。不得不喜欢,因为这样苍老的孤独,传承一个世纪的支离,感觉神秘但是心却神往。
      我承认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开始后悔了,这是一本多么晦涩难懂的书啊。书中一带一带都是重复的一样的名字,我总是把人物的亲属关系弄混乱。但是却不能罢手地看完了整本书。
      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
      百年孤独是为作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拉丁美洲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地一部作品。作者开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但是却让中国读者陌生的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的定义,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用确定的专业术语去形容它。魔幻自然就是有很多的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故事的存在,但是它又和现实融合的十分紧密。
      比如,死神,灵魂,飞天,等等,在作品中都是和现实紧密联系,仿佛,那就是真正的事实。和平常的说话,吃饭,是一样在平常不过的事情.
     魔幻现实主义给整个作品添染了神秘的色彩,更在很多的程度上表现了拉丁美洲独特的文化。这让我们好奇而且新鲜。
      这个故事我最惊叹的还是作者不一般的想象力,他展示了 一个百年世纪,从肓蛮的闭塞社会,到科技入侵的巨变,一家人6代(或者7代,抱歉我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人物形形色色的命运和各种各样的性格。
    但是,他们无法拜托的是:孤独。
    这让 其中的所有人,几乎都是不幸的命运。因为他们无法摆脱在他们家族内部的深刻烙印。
    最后这个孤独的家族在一次飓风中从地球上消失了,因为这样的孤独的家族,上帝不会让第二个存在。
   一个孤独和抗争的时代,但是却是失败的。
   有些宿命的轮回的意味。
   大概你们知道,我不喜欢给作者附加出太多的所谓的社会的历史意义。作者无需表达,读者自我感受,是我对文学的一概看法
  所以,我不想说他的作品是表达了什么社会意义。
  我能感受到的,孤独,抗争,失败,宿命,轮回,消亡……</P><BR>
  仅此而已,如有大家,能指点一二,不胜感激,不过我是个不愿意去听人家讲解的人,个人读书滋味,自在其中,这对我而言,快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难道不是如此么?生死爱恨,一幕幕在你眼前过。
  一本书读完,几代人的恩怨就过去了。
  作者只是让你看,而没有任何自己的感情色彩。
  你看到这种文字后什么感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0#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高三上语文课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当天就跑去买来,并且以后几天的语文课读这书成了主题。
      书最后写到马孔多被一阵飓风一扫而光,而作者预言这个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不知道现在的拉美洲人民是怎么看待“来自美国的香蕉公司”。倒是认识的一个人,当得知自己要被派到南美国家出差半个月,马上就有了被发配到那儿去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我们现在在冬天,他们在夏天,也或许是因为要坐十几个小时的无聊的飞机,反正,对中国人来说,那儿是一个远到地球的另一端的地区。对中国人来说,他们还是一个通常只能从电视里了解到的地方。
      这书名,却又被林夕写在了王菲第一次婚姻结束后发的第一张专辑里面。“一百年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一百后没有你也没有我”,其实这和这书并没有关系。
      读了《百年孤独》好几年后,才读到博尔赫斯的书。印象最深的到不是《小径分岔的花园》,而是描写传播造神之愿的《马可福音》--其实根本没读懂前面那篇...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22:15 , Processed in 0.0471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