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孤独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奔着名著的名头,痛苦地读完了。
  
  原来,名著不是如我辈之人都易懂的。
  
  幸亏有前言之名著分析,否则我差点把名著当一荒诞不经兼无病呻吟之怪谈小说,深感无趣味地一掷千里;更别说能兰心蕙质地看出此乃描述拉美世界之小说。
  
  呵呵,无怪前人说,看同一本名著红楼梦,有人看到了爱情,有人看到了勾心斗角,有人看到了淫乱。年少时不理解,而今恍然。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卷首语
  “有谁的心能够承载这沉重的悲痛?有谁的哀伤能够令行星惊疑止步?只有我,丹麦的王子,哈姆雷特。” 这是《哈姆雷特》中最动人的句子。若是以往,我定会激动不已,因为那时的心一如躁动的洛丽塔,燃烧着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而此刻,我却心神恍惚的游走在那个被飓风刮走的马贡多,怀恋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淅淅沥沥的淫雨;轻嗅俏姑娘蕾梅苔丝那种致人死地的芬芳;周旋于漫天的黄蝴蝶和无休无止的裹尸布中;惊恐于死而复生的回环往复和人鬼对话的灵界谜语;渴望神秘的炼金术,却只敢徘徊在那颤颤巍巍的小木屋外;初试香甜的芝麻蕉,却难忘二百多节车厢的死人一夜间从记忆中蒸发……我仿佛坐在诺亚方舟上,面对茫茫大海淹没世界时,无助的孤独感侵袭了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罗伯托胡亚罗斯的一首诗《时间是永恒》。
  “时间,是永恒
  所拥有的一种看守我们的方式。
  我们是这两者杂交的孩子。
  尽管永恒有照看我们的其他方式,
  时间也许是最仁慈的方式。
  例如:另一种方式即死亡。
  然而另一种即睡眠。
  依然应该有其他方式
  永恒的想象无边无际。
  因此,并不会令人惊讶的是,
  为了加倍照看好我们,
  永恒有时会呈现出它自己的形态。”
  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这是我多年后第二次读《百年孤独》的最直观的感受。
  书中如同沉思般的开头,饱含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宿命感,沧桑感和孤独感。一种挥之不去的苍白无力,诉说着“多年以后”那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同时,那种时间纵横连绵的美感在一开篇便显露无遗。当然,文中也多处变换,比如“‘多年以后’,那种飓风注定要把马贡多从地面上一扫而光。”的照应也让这个轮回的圆更加深入人心,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很多人没有读过《百年孤独》,却依然知道开篇的这段话。
  在拉美那块土地上,既有预言家也有乞丐,既有诗人也有无赖,在荒诞的现实里充满了荒诞的神话,而表现这种荒诞甚至不需运用儿童式狂想,只要做一场梦,照一照镜子就足够了。因为那里面,普通而陈旧的日常生活,会包含着反影所精心创造的虚幻而深刻的世界。其实,也就是利用了梦的美学,梦在荒诞中依然要极力地靠近现实的合理性。这就是我理解的魔幻现实主义。
  抛开所谓“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忍,殖民主义的剥削……”,我看到的《百年孤独》更像是一幅幅油画,其中有梵高近乎疯狂的浓烈色彩的《向日葵》,也有莫奈平和冷静的灰暗色彩的《印象日出》,就好像一个是充满兽性放荡不羁的阿卡迪奥们,一个是孤静幽僻而预知未来的奥雷良诺们。马尔克斯谈“孤独”时说,那是“团结”的反义词。我不想去探究拉美文明的内伤,那太沉重,只是想像多年前读村上春树,川端康成时那样静静地赏玩每一个人的孤独。
  尼采说,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和哲学家。神灵孤独,因为它充实自立;野兽孤独,因为他桀骜不逊;而哲学家既充实自立又桀骜不驯。而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毫无疑问,乌苏拉是神。她勤劳善良,似乎是书中唯一正常的人。她孤独,是因为无法理解丈夫和儿子们冒险或创新的念头,但她却默默承受着。可是,从书中你似乎看不到她的孤独,她“太忙了”,以至于把孤独感冷落了,但是当百年后,她不得不退场时,却又重现了孤独的本质。她死时蜷缩如婴儿状。其实,那正是孤独的表现。婴儿蜷曲状是回归母体的象征。它渴望在温暖的子宫中被羊水包围着,独享爱带来的安全感。
  以霍塞阿卡迪奥为代表的阿卡迪奥们可以说是第二类孤独者——野兽。自由、躁动、迷乱、狂欢的澎湃浪潮下是劲头强劲的潜流——孤独。蛰伏,是他们孤独的状态。记得霍塞阿卡迪奥回村时,作者把他描写成一个巨人,因为他生命里装了世界回来,必然是巨大的。而在马贡多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不合群也是自然的。他死时,血液左一转,右一转,绕过长长的街道回去向母亲告别,那种孤独的血液离开母体在游荡了尘世后又回归到母体。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奥雷良诺第二,显然他应属于阿卡迪奥们,书中说可能是小时换名字他和它的胞弟弄错了。我认为他的孤独是繁华褪去后的空虚。他突然回家后,像一个当家男人那样修这修那时,我竟为他感到悲悯,那种铺天盖地的孤独感笼罩了我,除去酒水和食物的喧嚣,在阴雨连绵的古宅里第一次发现心那个地方竟然空虚的那么深邃。于是他开始不停的修理,容忍妻子狂轰滥炸似的“发疯”。
  不能不说的是奥雷良诺上校,虽然我并不喜欢他。他是哲学家,他的孤独把他从纷繁世界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他像先知一样可以预言。他安静沉着却又桀骜不驯。我始终不能理解的是他发动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很多人说,那是为实现信仰而战。我却不能苟同。我一直认为他像尼采一样,认为人生毫无意义,他发动战争只是在重构他的信仰,为解除自己孤独的命运。而他所谓的“人生毫无意义”正是重构的一种信仰被现实社会中的香蕉工厂所解构的写照。“上校老了”,是他在激扬的战争过后重新沉浸在巨大的孤独的原因,他力不从心了,被遗忘了,而遗忘正是孤独的源泉。
  这样想来,村上的“孤独”是一种不无优雅的情调,故可以赏玩。川端康成的孤独是一种对盛极而衰的预见,徘徊在改变与接受边缘的独自苦闷。而马尔克斯众生万象的孤独则是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沉重感、压迫感。
  《百年孤独》除下孤独,其实还有重复。马贡多从最初的创立到内战、香蕉热、大罢工等又回到初建时的贫困落后;还有重复的人名,重复的故事(如:阿玛兰塔与侄子险些成功的不伦恋在第六代的阿玛兰塔生的猪尾巴后代中找到归宿)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说“只发生一次的事就像压根没有发生过。”也就是说,事件只有重复才有规律,才给人一种可以把握的感觉。我想马尔克斯就是这个意思吧,重复才不至于遗忘,重复才可以找到规律。这样,遗忘症的出现就可以理解了,也可以理解他说的为了让人们记住拉美受难的历史,发现解决的办法,世上绝不会出现第二个马贡多。
  不能再写下去了,虽然我很想写写吃土的雷贝卡,想写写马尔克斯让文学的毁灭(阿尔丰索在妓院里丢失了加泰隆尼亚语的手稿后,博学的加泰隆尼亚人说,这是文学的必然命运)想写写《尘埃落定》和它的异同,但是却不得不搁笔,突然间彻底懂了糜霏斯特的禁语“美啊,请为我停留!”整篇都选了孤独,只因为那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是时间和自由的结合体。于是我得出结论,与其说时间是一条前进的线,还不如说,时间是透过外部关系的纵横交织来实现变化的。如果缺乏了这些关系来印证生命的衰老,那么时间等于不存在。于是《百年孤独》里,一切如故成为必然。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百年孤独,作者以一种混乱的但能更让你分清时间与空间里虽然整齐排列而让人迷惑的事物的手法开始叙述。倒序。书中的世界充斥着孤独,压抑,迷信,狂乱。。。读者却清醒的看待这一切。我阅读时映像最深的是作者对奥雷良诺上校的描写,他在年轻时发动过五十几次的起义却都以失败告终。平民都希望把自己的女儿献给英雄,把女儿送到他营帐中。到老年他多出了很多不知来历的子女,他却只是孤独的做他的金鱼,做完就融化掉再做。他的父亲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简直就是狂热,最后他对科学狂热到了非理智的地步。男人的狂热,女人的理智。他的妻子乌苏拉从始至终维持着家庭的秩序,才没能让男人的狂热摧毁这个家庭。这个家庭中没有爱情。作者写到梅悒苔斯,一个美丽但不解风情的女子,让见到她的男人都无法克制欲望。我惊讶作者能以这样一种角度呈现意乱情迷,读者是克制的。家族的最后一个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却长着猪尾巴。一场洪水结束了家族的历史,百年孤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oneleo.com/2009/01/one-hundred-years-of-solitude.html
  
  《圣经》告诉我们:“现在发生的,过去曾经发生过,将来仍会继续发生。”
  
  的确如此,马贡多小镇一百年间的循环往复,出生–消亡,孤独–淫爱,破坏–重建,和平–战争,嫉妒–报复,传统–脱俗,等等。
  
  直到一百年的到来,羊皮卷上家族的古老寓言得到了证实,结局也出现了,马贡多消失了,被飓风刮走,并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
  
  这手稿上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绝不会有出现在世界上的第二次机会。
  
  然而,作者马尔克斯错了,这个孤独的世家会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因为直到人类真正懂得了爱,孤独才会消失。于是,马尔克斯竟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一反他在书中所过的这句话,而变成“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在世界出现的第二次机会。”
  
  2009年元旦的三天看完这本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中文翻译稿29万字,作者不乏幽默的描述让人在刚刚读完悲惨的血流事件之后,依然能够保持一种继续读下去的心情。这种心情其实是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逃避心情,正如同马贡多小镇的人们不敢承认那次火车站的流血事件一样,人们都错误的认为唯有忘却,才能更好的继续生活。然而,他们错了,唯有记住,才能让我们不至于重蹈覆辙。
  
  马贡多的人们,在经历了初创时的喜悦、和平,到吉普赛人来到所带来的新鲜、科技和诱惑,再到所谓自由派和政府派之间的战争进而引起的无数次暴乱和谋杀事件,再到美国人的香蕉公司的屠杀三千人,可是,马贡多的人们似乎都有着一种坚强的能耐,就是他们忘却事情的本领高于我们的想象力。
  
  Wikipedia上的家谱:
  
  其实,我只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就摆脱不了孤独?在我的博客中有一篇关于孤独的文章《享受孤独》,这篇文章吸引了很多网友的评论和感慨,大多都因为自己孤独而进入了这片领域。难道享受孤独真得变成了一种奢侈?一种做作的高贵?
  
  其实在一开始我就告诉大家摆脱孤独的秘密,那就是内心充满爱,对这个世界的爱,对周围亲人,朋友哪怕陌生人的爱,对自己的爱。所以,直到那天,人类真正懂得了爱,孤独才会在世界上彻底消失的无影无踪。
  
  http://www.oneleo.com/2009/01/one-hundred-years-of-solitude.html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它的载体包括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有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化、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化,是美国模式资本主义在全球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在《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美国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手段争夺全球霸权、构建全球帝国的野心。它的具体步骤是:与美国政府相互勾结的跨国公司通过经济杀手的游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额贷款,发展该国的基础设施——前提是由美国的公司承包所有工程;实际上所谓的贷款根本没有离开美国,而发展中国家还不得不因此背上巨额债务,从而让它们以美国马首是瞻;一旦经济杀手失败,公司王国没有获得预期的利益,那么“豺狼”们就会出手,杀死反抗运动中的领导者;如果“豺狼”也失败了,军队才出马。这一套程序俨然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做法。将这种做法付诸于像拉丁美洲国家这类的第三世界国家就必然是有预谋、有计划的经济侵略。
      在《百年孤独》中,随着铁路的开通,电影、留声机等现代化技术和奢侈的进口商品涌入马贡多,外国资本家在村里开垦香蕉种植园,在马贡多周边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城镇,资本主义在马贡多的发展愈加猖獗,小镇进入一个混乱的时代:“人们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失望;一会儿百思不得其解;一会儿疑团冰释,以至谁也搞不清楚现实的界限究竟在哪里。”而工程师、农艺员、测绘员、水文学者和土地测量员的到来实际是美帝国派来进行经济侵略的爪牙。正如马尔克斯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样:“这使人禁不住猜想:这些农艺师、水文学者、测绘员和土地测量员,还有带来系留气球和捕捉彩色蝴蝶的赫伯特先生,以及带着活动陵墓、牵着德国猛犬的布朗先生是否同战事有什么联系。”显然,作者对这些侵略者的态度是十分厌恶的,他在书中这样写到:“虽然他们的模样装得与常人一般,但骨子里却象马戏团的演员。”
      我们不能说经济全球化对拉美完全没有带来有利的一面,毕竟在《百年孤独》中马贡多从一个闭塞的小城镇变得更加现代化。但消极影响却更加显而易见:奥雷良诺上校发现,“人的本性起了变化”、“地方官员被发号施令的外乡人代替了”、“从前的警察都由手持大刀的凶手代替了”。这正是《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中所说的由经济上的控制深入到政治上的控制。而香蕉公司工人与政府的谈判到三千人大屠杀再到用火车将尸体扔进海里更是充分体现了美国贯彻全球野心的有条不紊的计划。
      总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写香蕉公司在马贡多的情节,暗含了一部西方资本主义尤其是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史,这种新式殖民是美国借经济全球化玩的把戏。对于马贡多的居民来说,这种全球化暴露了资本主义的贪得无厌,给居民带来的是无情的镇压。在香蕉公司操控的保守党政府背后隐藏着的是拉美国家陷入巨大的债务危机。大屠杀过去后,那场如上帝操纵般连续下了五年的清洗了所有罪恶的大雨,更突显了拉丁美洲国家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任人宰割的凄惨境地。
      我们不禁要问:全球化使贫穷的国家更加贫穷,富裕的国家更加富裕,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对发达国家意味着什么?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将无力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使全球市场萎缩,“贸易自由化”还有什么实质意义?贫穷的国家总是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动荡,从而投资环境恶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无法参与,还有什么经济全球化?这样,反过来必将制约发达国家自己的经济发展,引发起全球性经济危机。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发达国家不仅无法幸免,而且即使不首当其冲也必然损失巨大。约翰珀金斯说:“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或联盟,可以靠剥削别人而长盛不衰。”“经济增长导致利益最大化”观念将使这种绝望的境地显得更为悲惨。
      和拉美国家同样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我国的民族经济面临着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公司帝国及其资本不断扩张,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如果我们不能最终找到一条合适的、独立的发展道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国内的贫富差距扩大,最终将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受到严重破坏,中华民族产生危机。而这一条道路,就是建立在领引人类前行的神圣大观念如博爱、正义、平等、宽容和自由之上的真正的共产主义。
      除了贫富差距的增大,在《百年孤独》中我们已看到,经济全球化带给马贡多带来的是腐化与野蛮,人性的扭曲。经济全球化的效率-利润功利指向,决定它不能回答人类的终极关怀、人存在的意义和天地万物的价值。退一步说,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能够促进世界范围内社会的现代化,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会幸福。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也是《百年孤独》所关注的,我们为什么孤独?马尔克斯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是我读过给我震撼最大的一本书,简单的叙事,略带魔幻,尤其是故事结尾,整个村子一起消失,像抽离肺里的空气,百年孤独。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百年孤独,孤寂百年,起先还是以很平静的方式来读这本书的,对于魔幻对于现实根本也没多大概念,说实话开头部分看的挺郁闷,脑子里还没有找到马孔多相对于这个地球的位置,固执地认为凭什么布恩蒂亚家族活在那里就会染上孤独,而且这一孤独就是几代人,造作的不适应。直到读到梅尔加德斯开始宅在他的小屋里研究羊皮纸手稿,老布恩蒂亚抛妻弃子似的跟棵树死磕,乃至后来阿卡蒂奥第二和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一进一出吉普赛人屋子,俏姑娘和老乌苏娜一老一少在秋海棠长廊上的迥异的精神状态,突然觉着这一家人是真性情的,有些人对现实无法跟上自己认知感到无力,有些是见识了冷冰冰的现实又退守到原先的状态,最后的结果都是染上莫名的孤独症状。当然各自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有趣的是爱情在这里就像一剂猛药,尤其是阿玛兰塔和俏姑娘蕾麦泰斯,相比几个滥交乱伦的男人,这俩女人的表现还真是惹人怜爱。活了n久的老乌苏娜和皮拉苔列娜见证了这个家的风风雨雨,更像是家族几代人正室和情妇的模板,故事看到最后不尽让人莞尔一笑,实在佩服作者的构思。当然不仅仅是构思,吸引我读下去的动力更多的来源于作者的博学和细节描述,吉普赛人带来的第一次开化,失眠症的有些滑稽的后果,香蕉公司对旧生活的冲击,和政府的一系列勾心斗角,给人感觉就像是在读一段正史。而魔幻的氛围更多时候感觉是语言带来的,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精妙,看似陈述的口吻散发着言灵气息,加之一些典故神话的借用,以致有点不忍看完小说,总之习惯了这种叙述风格后读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很多。
  
  ps.一张家谱是少不了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大都在睡前读,很明显这不是一本适合晚上且又具体到睡前读的书,更何况如此敏感、好幻想的我!
  
  前面时,觉得轻松、小愉快。再往后“孤独”促使我加快进度,后半部看得较快。整部看完,眉头一直是紧锁着,好像我在思考,又好像在回忆,回忆从那个上校认识冰块的遥远的下午开始。。。
  
  伟大的母亲乌苏拉,孤独的代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传奇的“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的布恩地亚家族。。。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在这个雨后温润的空气中慢慢回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完全被书中精妙绝伦的想象迷住了,在阅读的过程中,萦绕于心的是对家族命运的好奇与探究。合上书许久许久之后,这个被风刮跑的家族依然屹立我的面前。相对于其他人,我最挂念的就是第一代的乌苏拉和第二代的阿玛兰塔,乌苏拉的活力以及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以及阿玛兰塔处于命运统治的阴影下的悲惨一生,让我感触颇多。孤独,是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的,以不同的形式,只是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面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发表于 2012-8-2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在学校门口花10块钱跟小贩买的,第一遍看不太懂,不过却深深地吸引我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以至于对书中所有人物的关系能倒背如流,书中弥漫的压抑、孤独的情绪对于那时少年的心境竟有着强大的共鸣,而且很想找看过这本书的人谈谈自己的感受,于是不厌其烦地把这本种推荐给我的好朋友,以至于后来我们很长时间的谈资都是这本书,那时对孤独有更深的理解应该就从这本书中体会的吧。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3:44 , Processed in 0.0754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