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绿皮火车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2-8-27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听周云蓬,当然是摩登发行的那张《沉默如谜的呼吸》。而不是后来很有批判力度的《中国孩子》。当然,《中国孩子》我也喜欢,但是我还是更喜欢第一张。第一张的词都像诗一样美丽。这也
  归功于他是个诗人吧。而《牛羊下山》,我觉得有点儿像一个入世的高人,又归隐山林了。
  周云蓬的歌都听过,可是他的书,这是我买的第一本。《绿皮火车》第一次是在韩寒办的那本独一期的《独唱团》里看到。这本书,我看了一半,得歇歇,冷静的消化一下。不能像看小说一样,一股脑的看完,太撑了。
  终于看完了,这书里有作者的专栏集结,也有他的歌词诗作,更有他的游记见闻,还有民谣圈的若干人物白描。相对于那些专栏时评,我更喜欢他的歌词啊游记啊什么的,当然还有他笔下的那些民谣歌手。
  相对于书名叫《绿皮火车》,书里后来更多的记录了作者乘着飞机赶场子一样的飞往各地。我想这也反映了中国音乐人的境遇好了。尤其这几年此起彼伏的音乐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然后很多有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我是一个热爱火车旅行的人。从上世纪末开始,每年都必定要乘着火车南北之间跑几趟。大学那会儿,想起要去哪儿,买张车票就走。更甚的时候,买好了回家的车票,临了退掉,再换成别的目的地。喜欢坐火车的感觉。慢悠悠的,咣当咣当的。反而不喜欢现在的高铁。本来我要坐个12个小时,现在两三个小时就到了。本来我可以看完几本书,现在一本没看完呢。
  看周云蓬的文字,你能了解他身边的那群人。小河、万晓利、张玮玮、左小诅咒、张佺、郭龙、刘二,等等。他们正是同老周一样,正是近年来中国民谣圈最活跃的一帮人。他们的活跃,演出不断,新专辑的问世,也正是我们这些听音乐人的福气。而老周写出来的这些人,更加有血有肉,因为他熟悉,而我只是听音乐,小河的实验,万总的实验,对于我来说,只是音乐呀。对于老周来说,那又不同,那是一群一起喝酒一起在北京混出来的朋友,是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2-8-27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绿皮火车》周云蓬
  ---请到天涯海角来
  年轻的心容易点燃,长久地不易熄灭。
  ---太平山上听香港
  听到下面城市的声音,放佛在南迦巴瓦脚下听雅鲁藏布江的滚滚怒涛。借朋友的眼睛俯瞰香港夜色,这夜色放佛打翻了的杜十娘的百宝箱,珠光璀璨。其实我理解一个伟大的城市,和大自然中的大森林、大海同样壮观。
  ---似曾相识的什么州
  我想起了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城市都长得越来越像,兰州你可以叫它广州,也可以叫它抚州,还可以叫它郑州。
  ---吉他的故事
  吉他之于我,好比战马之于战士。有时候,音乐节彩排结束,空空的哦台上只剩下一排排高矮胖瘦的吉他,好像冲锋前躁动不安的吃草的马群。吉他有生命,有它自己的故事。
  ---卖唱者言
  大多流浪歌手看似浪漫洒脱,实际心中暗藏很多尴尬和辛酸。但流浪艺人是民间音乐自由的土壤,当我们称赞《荷马史诗》还有《二泉映月》的时候,也请多多善待身边的卖艺人。
  ---马不停蹄的音乐节(笑)
  ---永远年轻,永远不听话
  这让我想起了凯鲁亚克的那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但我还想补充一句:永远不听话。
  ---《绝妙好词之一:关于梵高的两首经典民谣》
  张佺的梵高是大风烈日下的劳动者,李志的梵高是都市丛林里的罂粟青年,其实每个人最终都在呈现自己。当下中国,没有陶渊明的乡村供你隐居,没有孟浩然的山水供你笑傲,我们只能苟全性命于城市,偶尔在自己的孤独里小憩,甚至孤独也须向人解说清楚,不然会背上装ABC的恶名。
  所以,真正的孤独,我们看不到,真正的梵高在中国活不了。
  ---诗人的节日
  浪漫主义者都是些复古的人,永远地停留在童年和空气新鲜的古代。就如海子的诗句,在里面很难找到日常的词汇,他是那种缺少人间烟火气的天才。
  (((不了解 不多语 可能我只是喜欢有经历的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2-8-27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本来是打算6月26号老周去丹东演出的时候让他在这本书上签名的,结果这本书在京东的慢速列车上呆了10天。大家下次在京东买东西要打好提前量哟!!回到沈阳后又发现老周在沈阳也办演出。淡淡的忧伤。
      言归正传。对老周特别崇拜。虽然我一在寝室里放老周的歌,室友都皱紧眉头,让我立刻关掉,但还是喜欢《关山月》那种调调。是我听过把曲和词最好的捏合在一起的版本。我就是他说的那个夸一个卖烧饼的“您的油条太好吃了。”都不知道是应该夸他的书好,还是歌好。了。
      老周看的书很多,不知道都是绿妖给他读的还是有盲文版的。这些书都条儿正盘儿亮,即使作为个学中文的也不得不赞一个。
     老周在书里写到:“演出结束,马上和朋友们飞奔出公园,几万人涌向大马路,抢出租车,黑车,公交车。。。。"嗯,没错,我就在这几万人中间。一路尾随着老周出来,很尴尬的不会搭话,可能今天也一样,朋友告诉我可以说“老周谢谢你”。
      就是这种平易近人的亲切劲儿吧。。在很多名人身上都看不见了。周云蓬的确经历丰富,感觉快修成人瑞了。在老周异常硕大的脑袋里装满了异常多的体验。身为一个身残志坚的好少年,从来都感觉不到失明给他带去的是困扰。这样乐达豁观的人生态度,实在太伟大了。即使这样他也不忍心超过他所处的时代。就是对他父亲的描述也深深的感觉像《铁西区》里的人物。可见凡人的不凡之处。
      感谢那句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不听话。
  
       感觉就是老周这些人组成了中国的2012的历史,虽然史书中不一定有有,但我知道,这就是我所经历的时代。有你们在,真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2-8-27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初闻周云蓬,是无意间听到他的那首《盲人影院》:有一个孩子,九岁时失明,常年生活在盲人影院,从早到晚听着那些电影,听不懂的地方靠想象来补充……这样的音乐无须技巧和噱头,只须侧耳聆听便很容易沉湎其中。
  
      《绿皮火车》(中国华侨出版社)是盲人民谣诗人周云蓬2011年至2012年年初的杂文合集。周云蓬用自己独特的幽默与深刻,展现了一位歌手“有趣”的一面。除开第一篇《绿皮火车》曾发表于第一期《独唱团》杂志,余下内容分为“路”“歌”“人”三部分,还穿插了一些他的歌词。
  
      我个人比较偏爱“路”这个部分。周云蓬看不见“路”,但他依然充满激情地记录着去各处旅行、演出的经历,情绪很自然,很真挚,也很温暖。他笔下的“路”很平淡,并不崎岖,让人很喜欢、很想也走一遍。但读得多了,就觉得那些“路”太远,远得让人心生嫉妒:嫉妒音乐和诗歌赋予他的才华,嫉妒朋友们给予他的情谊,嫉妒女孩儿们给予他的幸福,嫉妒生活给予他的馈赠。他畅快的文字,也许正是身陷疲惫与孤独的我们,所期待的充满希望的彼岸吧。在书中周云蓬写道:“人走得再远,也是困守在自己的监狱里。只有好书能为我们提供越狱的机会。”这部杂文集,又何尝不是一部让我们越狱的好书?
  
      冯唐说:“我曾经高度怀疑他是不是装着看不见。”当你读着他在上海、在香港、在台湾、在阿维尼翁的见闻,一定也会心生疑惑:他是怎么看见的?但转念一想,周云蓬对视觉的描绘、对画面感的追求,原因不正在于他是一个盲人吗?唯有盲人,才会在本该随性的字里行间对颜色、对景物、对自然表现出非同于正常人的留恋,才会用内心的纯真与美好来对抗黑暗。
  
      “绿皮火车”这个象征也很有意思。“绿皮”这个词透着低调、大众的气息,是一种安贫乐道精神的象征——这正是这个物欲至上的社会目前最缺的东西。“绿皮火车”表面上看是一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憧憬、是对上个世纪的怀旧,实际上周云蓬更多的是用它来代表一种始终不安、永远在试图逃离生活、向远方旅行的心,因为周云蓬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这颗心,他一直坚守的心。
  
      周云蓬就用他的这部“绿皮火车”,载着他的家人们,载着他的老罗、柴静、绿妖、张佺、玮玮、左小们,还有他的鲍勃·迪伦、胡德夫、黄耀明、周治平们,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穿梭在他一半黑暗一半光明的世界里。 
  
  
  载于《京华时报》2012年7月6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2-8-27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周云蓬,新世纪的候鸟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东方唱,春秋去海边。”翻开《绿皮火车》,书壳的左手页这样描写着作者的身份。可是,明明在这个依旧多雨又炎热的夏天,老周刚刚来过成都。虽然我没去看成他的演唱会,和众人一起听他唱歌,但却能独自窝在家里,读他这本多年漂泊而来的散文集。
             “柴静的序”就是柴静给这本书写的序,这样的题目看起来真牛,和这本书的姿态一样,越是随随便便弄一弄,越是吸引人。柴静的序言写得好,和以前写冯唐一样,对人物优点的拿捏,总是很细致。“写文章得写到这个份儿上——不吐不快,没有苦吟,也不用琢磨,连修辞都是一种烦琐,诚实道出就是。”
               但这本书里,也并不是没有苦吟的,不过幸好,都是在歌词或诗歌里。“啊……北京,北京/你的太阳永不落/所有的梦都被你戳穿。”或者“他爱过一个姑娘,但姑娘不爱他,他恨过一个姑娘,那姑娘也恨他。他整夜整夜地喝酒,朗诵着号叫。”
              周云蓬爱的姑娘叫绿妖,不知道这绿和他的绿,有无联系,或许两人都爱着这自然的颜色。常常在杂志或网络上看到他们一个搀扶着另一个的背影,看上去很美。
            “可是,他就是个瞎子啊。”我的一位爱音乐的朋友说。这话其实没什么不敬,这本就是事实。有人说,眼睛看不见的人,听觉和触觉都比常人要灵敏,所以作为读者和听众,我们一直都相信,带着大黑墨镜、拄着拐杖的周云蓬,会唱出比一般民谣歌手更独特的歌,他走过的路,坐过的火车,也都能带给他特别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我们关注他,关注他的音乐,关注他的文字,关注的其实还是我们看不见的世界。         
            最早读到《绿皮火车》这篇单独的文章,是在韩寒曾经出版的那本杂志里。记得写的是周云蓬叙述着自己小时候,他的妈妈带着他,千山万水地去治眼睛,从而有了铁轨旅程上的各种模模糊糊的感受和视野。“火车轮子转动的声音,就像雷鬼乐,让人身心放松,所以火车有可能治愈人的失眠症和抑郁症。”再往后,就是他成年后四处乱跑的记录了:北京、常州、香港;最后他也写人:老罗、柴静、鲍勃·迪伦,还写了阿炳。
            左小祖咒形容他是个“爱姑娘,爱在路上逛荡,爱吹牛还算数的瞎子。”作为音乐同行,还不忘申明说“周云蓬的散杂文比他的音乐要好。”真有趣。
          虽然这本书内页的纸张和版式都普普通通,但封面很卡通,有孩童般的可爱设计。封面上还写着似乎是提纲挈领的一句话:“保佑我暂时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个面目可憎疲于应酬的傻大人。”
  
  2012.7.3《明日·快1周》
  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2-8-27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一年前的八月十三日 周云蓬 来乌鲁木齐 演出  那天我坐上火车 去南京念书  难得有机会在这座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看到我喜欢的人的演出 偏偏这样的不巧
       知道周云蓬 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 那时候我听到左小祖咒的歌 会说 怎么会有人唱歌唱的这么难听 其实现在再听 我不能悲伤的坐在你身旁 会觉得很动人  那个时候 家里有定过一本杂志 叫 格言 吧 然后有一期 里面 有一篇文章 大概就对话的形式 是贾樟柯和周云蓬的对话 里面怎么介绍周云蓬的 也记不清楚 大概就是 盲人 诗人 民谣 流浪歌手 之类的吧  
  好奇下 去查了 一下 很喜欢那首他写给海子的诗
   “我背着吉他进北大,门卫说:人可以进去  
    琴必须留下   
    我留着长发进北大   
    门卫说:人可以进去   
   头发必须留下   
   我点燃名字进北大   
   门卫说   
   人可以进去   
   证件必须留下   
   我拿出了身份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来工作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团员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户口本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购粮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死亡证……“
  
       后来在我痴迷海子的时候  听说 他唱过九月 才有去听 他唱歌
       虽然 九月 一直是我最爱的他的一首歌
       再后来 等我开始找 中国孩子的 时候 已经 绝版到 都没有办法可以听到完整的专辑
  
     在看 这本书的时候 基本上是在 路上
     从西安 到 乌鲁木齐 碰巧真的是 绿皮火车  我对十几年前的火车 印象几乎全无  平时如果是长途的话 最多的 也不过是T54 往返上海与乌鲁木齐 空调特快 比这段旅程 长不了多少
     南京倒是有一段 很有名的文艺绿皮火车的旅程 每天 两点多钟左右 从中华门到南京西 两块三的硬座票价吧  没有坐过 不过这趟车 已经没有了 据说取消这趟车的前几天 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 去 感受这绿皮火车 一想到 这本来 没什么人的旅程 变得和地铁一样挤 实在是 让人不知道 说什么好 每个人活在世上 目的性 都是那么强
      在 火车上 睡了两晚 第一晚 还好  第二天 从傍晚到夜里 从河西走廊到戈壁滩 慢慢的黄土蒸出的暑气 让人有种崩溃的感觉 果然是习惯空调 太久了 车窗打开吹进的也是热风  躺在床上 发呆 时梦时醒
     回来才把书看完 许久不曾写文字 写出来也不过是些流水帐 无所谓了
      喜欢封皮上的话
      保佑我暂时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一个面目可憎的疲于应酬的傻大人。
     我总是喜欢 并羡慕 内心笃定的人 清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并一直在做的人 所以我喜欢周云蓬 至少是让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 人文 自嘲 世俗 清醒
      这个世界不是用眼睛看清楚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2-8-27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个序就上来刷读后感的人你见过不?
  主要是我买的大部分书,能熬到看完序,我就已经基本丧失了把这本书看下去的勇气了。这里点名批评流浪者归来和我为什么要写作,尤其是后者,两百五十页正文五十页序,能熬到看完我也对奥威尔路人了。
  柴姑娘在序里提到了很多事很多人。
  对,我得先说,因为序是柴姑娘写的,柴姑娘只要不讨论那些白岩松说起来都会让我烦的事,我一直都会喜欢她。
  柴姑娘说起周云蓬和绿妖。对,冯唐说绿妖是个皮肤和性情都极好的姑娘,我那时候并不明白为什么单挑这两样说。后来明白了,却因为那一刹的类似于怜悯和顿时鄙视自己的怜悯,而觉得自己很搞笑。
  柴姑娘说起,老罗要给绵羊做唱片,扯来了周云蓬配乐,然后,然后TY华丽丽的又一次2B了,看到这一段,我的感觉就好像看见宋柯跟别人白话理想一样,那啥改不了那啥,是吧?最后,一群用帝都文青形容绝对屈大了的人物,在没有主唱的情况下,录了首伴奏,拍了张空这个地儿的合影。我本来暗自好笑地想,换成是我,早就诚惶诚恐,而且怎么也不会甩手不干。后来又想,这才会是老罗老会碰上的事情,他实在是老得作又怎么作都只好作地可爱没办法作地潇洒的人。所以他总得,也总会碰上这类事。
  
  绿皮火车在我头脑里从来没有旅行的标签,因为,我必须要和父母在一起,开着车,在公路上,一路跑,有各种蹩脚的方式来超速。你看,旅行本是个很俗的爱好,可每个人只能由每个人亲自定义。
  慢慢地,你也就看不到它了,我能记得的,火车刚启动时晃动的车厢,缝隙中透出的天空或砂砾,拥挤却无聊呆滞又非得有个目的地的人群,你慢慢的也看不到他们了。可远方不会变,旅行不会变。
  
  我只是不知道谁,喜欢周云蓬,不因为绿妖,不因为左小,或者说不因为推崇他的人们,也不因为眼睛,只因为民谣。
  因为起码,我喜欢陈升,我喜欢胡德夫,甚至罗大佑,都不仅因为民谣。
    我承认,所以我更希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2-8-27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在成都西西弗书店第一次见到了老周,衣着一如既往的黑色,由绿妖领到台上。台下则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人,像蚂蚁一般,聚精会神“听黑蚁王讲一个故事”。
          故事还是那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嗯,也就是说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知道老周的时间也不算太长,可能也就两三年,当时听见他在《荡荡悠悠》里慢悠悠的唱到“我的家里还有个母亲,她时时为我担心,为了她,我还有一点怕死,不敢让她担心”,那真是感到了一种穿透到心房的力量,一直竖起耳朵,到了后面的“无论天上无论天下,唯有我独尊;飘飘忽忽荡荡悠悠却只有我一人,一路高歌一路哭笑,天涯有余音”,整个人都想跳上桌子,不由自主的跟着他一起高歌。
          先读的《春天责备》,封面很素,内容也看得出很认真,翻开就进入了他的脑海,和他一起回忆圆明园,跟他一起四处游荡,随他一起朗诵诗歌,一切都是那么惬意、随意。
          等到《绿皮火车》呼啸而来,上面柴静作序,《独唱团》大名殿后,大家想都不想就上车了,结果上车一看都傻眼了,怎么每节车厢差不多啊,于是乎忍不住想问司机一句,你们是从《春天》开来的?
          火车去的还是圆明园,遇见的还是那些人,经历的还是那些事儿。里面的文章偶尔看一篇还会感觉蛮不错的,要是一直读下去,呵呵。左小岳父当了钉子户、东单男孩儿课前卖唱、小河骨折前的后悔....是不是多好多有趣的故事?要是反复重复让你背下来,我看你还有趣不有趣。
          还经常听见老周讲到圆明园一诗人特爱朗诵诗歌,可他诗又长又多,刚开始大家一本正经的听他念,第一节《杀人者》,四十多分钟,大家都受不了了,又听见他念第二节,《强奸者》,结果当场被众人赶下来....这事儿越听越耳熟,感觉好像在哪里听过。回家翻箱倒柜,发现许知远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有说到一燕园诗人,“有着一张粗糙狠毒的脸的仁兄又站起来,他的目的是展示他的长篇散文诗《杀人者》,...多么前卫的意义...那首长诗读完后,他的热情又迫使他急切地展示他的另一首代表作,还好,他被请下台去了,我偷看他的另一首诗的名字是《强奸犯》....."看来世界或许很小,他们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诗人朋友。
          黑蚁王在成都讲的就是书里的故事,甚至人物的台词都和书里一样。评书刚开始的时候,我旁边一男孩儿特兴奋的给一女孩儿说,这故事我知道,他书里有讲,我看过。男孩儿恨不得在脸上写上自豪两字。然后,听见男孩儿不停的说,我知道我知道。声音越来越小,再然后,就没声了。
          现场有提问环节,可惜话筒一直传不到我手上,我很想问老周,”作为一个摇滚歌手,你游荡了那么多年到现在有名了,会不会怀念过去四处漂泊吃不饱的生活?会不会反感现在一句话要在许多地方说许多遍?“
          《绿皮火车》虽然车厢都差不多,可两个车头都很夺目。车头的《绿皮火车》再到车尾的《我的爸爸》,他们让人感动,因为他们都露出了一个字,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2-8-27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1)拿到书第一眼,封皮很像民谣救护车哪场演出的海报,找到封面设计:区区500元先生,眼熟,好像是跟那些演出有啥关系?
  (2)——王小波小说里写,一个母亲对女儿说,一辈子很长,要跟一个有趣的在一起
       ——就为这个吗
       ——有趣多难啊
  这个镜头也是柴静同学采访老周时印象最深的
  (3)P193提到的《我与地坛》其实是我看过唯一的史铁生的文字,大概是说他不时逛北京地坛公园的一些想法,当时给我的冲击延续了挺长时间(想不起是被啥冲击了),并在某次高三模拟考时写了篇自认为高中时代最好的文章(只记得结尾时发了句宏愿:妈妈,我要……),被给了20分(满分40)
  (4)因为预期太高,所以只是还行,文字没有《春天责备》好看,但有趣的经历、健康的心理依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发表于 2012-8-27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我特意查了盲人阅读器是什么样子,因为很想体会盲人是如何阅读的。
  
  若是仅仅只读他的文字,其实感觉不出他眼睛瞎了,因为他对于生活的体察其实相当丰富,很多时候感触相当细致到位。仔细留意他的文字,才能发觉其中没有对人,对物的视觉描写。比如记叙的他遇到的那些人,他没有写过这些人长相如何,只是写了他们说的话,他们做的事情,但你还是能感觉到这些人的性格和特点,不会觉得看不清他们的脸。
  
  我想,这是因为生活中,除了看见,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闭上眼睛,会听得更真切一些,闻得更陶醉些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2:10 , Processed in 0.0487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