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日已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人肉炸弹总是很容易就能被人认出来。他们身上通常总有些显而易见的特征。而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因为他们总是表现得有些过于紧张。据称,他们通常都是首次作案。
  有十二条特征能直接把他们认出来。所有在执法部门工作过的人都会将它们铭记于心。
  纽约市区。凌晨两点的地铁车厢里。杰克李奇正在研究着他的同车乘客们。有四个人都很正常,但第五个人则很有问题。
  列车在中央车站那站被拉下了紧急刹车。李奇会被卷进这场意外么?他能活下来么?都是他的错?接下来是否会引出其它几起命案呢——他能保住自己那条小命么?

作者简介
  李查德(Lee Child)1954年出生于英国,与《魔戒》的作者托尔金读同一所高中。从法学院毕业后,他做了十八年的节目主持人和制作人,年届不惑之时忽然失业,酷爱文学的他花六块美金买来纸笔,写下“浪子神探”杰克李奇系列的第一部,结果一出版即登上英国《泰晤士报》畅销排行榜,更在美国勇夺推理小说最高殊荣之一安东尼奖桂冠。
  此后他以一年一本的速度推出续集,每每出版必定征服大西洋两岸各大畅销排行榜,更风靡了各个国家,“浪子神探”系列迄今已出版十五部,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三千七百万册。

最新书评    共 2 条

神一样    这本书让翻译给毁了!!!看了个开头已经感觉不对劲了,回头翻一下前面几本这个翻译果然第一次出现。好端端一本书硬是给变成了平淡无奇的流水帐,之前几本尽管不是同一个人翻译的,但风格很一致。这个翻译厉害啊,让你不得不服,直译之王阿,赶紧回去翻译儿童读物吧!拜托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8-11 02:10
天蝎小    纽约的一个神秘特点就是有本事派发这类暧昧的礼品。它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全他,很大程度上就看运气……结果,不论你身在纽约何处,都免不了与伟大时代、辉煌事功、奇人、奇事、奇闻发生感应……这座城市,在它漫长的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毁灭的可能。只需一小队形同人字雁群的飞机,立即就能终结曼哈顿岛的狂想,让它的塔楼燃起大火,摧毁桥梁,将地下通道变成毒气室,将几百万人化为灰烬……城市的所有居民都须面对湮灭无存这一顽固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在纽约表现得更为集中,因为纽约本身就是集中的,还因为,所有目标中,纽约在某种程度上显然最受瞩目。在可能发动袭击的狂人的头脑中,纽约无疑有着持久的、不可抵挡的诱惑力。——E.B.怀特《这就是纽约》[1]            在所有讲述纽约的文字中,上述这段内容兴许是最最知名的。尽管它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1948年,但怀特先生对纽约这座大都市的认识,仿佛智者过眼千年后的经验之谈,从不曾被纽约人、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遗忘,这也使得后人笔下的纽约无不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怀特印记”,即便是专写美式动作探案故事的英国小说家李查德(Lee Child,1954~ )亦不例外。以其笔下的推理畅销书“独行侠侦探”杰克·李奇(Jack Reacher)系列而闻名于世的李查德,将他所理解的纽约反映在了李奇探案的第十三部作品《明日已逝》(Gone Tomorrow)里,致令“纽约气质”成为本书十分鲜明的一个标签。   自1997年发表的首作《地狱蓝调》(Killing Floor)开始,整个李奇系列就延续着这样一个写作特点,即故事背景往往是村镇与都市交错进行。比如《地狱蓝调》和之后的《至死方休》(Die Trying,1998)主要场景设置在某个偏远小镇,而第三作《一触即发》(Tripwire,1999)和第四作《索命访客》(The Visitor,2000)则回到城市中进行叙述。当然,这种“交错”并非固定的“两两相隔”,隔度为何但凭作者所好,只是同一型态通常不超过两部作品即予变更,例如第五作《暗夜回声》(Echo Burning,2001)是以德克萨斯州的边境小镇“回声”为舞台,再后面的第六作《模拟刺客》(Without Fail,2002)则马上杀回城市、搜寻刺客,第七作《无间任务》(Persuader,2003)、第十一作《厄运连锁》(Bad Luck and Trouble,2007)、第十二作《一无所有》(Nothing To Lose,2008)则复归“村镇型”模式,而第八作《双面敌人》(The Enemy,2004)、第九作《完美嫌犯》(One Shot,2005)、第十作《假面人质》(The Hard Way,2006)明显是“都市型”的冷硬小说。“村镇型”与“都市型”本身所具备的场景小、大之别,为李查德的作品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叙事风貌,即所谓的“封闭型”和“开放型”。前者的剧情主要在一个相对密闭的较小空间中展开,故事的紧张感大多归因于这种压抑排外的环境;而后者的情节则完全在不同区域、都市、国度之间铺陈,阅读中多半会流泻出一种大开大阖的气魄,剧情的曲折和紧凑程度常常以精确到秒的时间来呈现。在推理小说中,这两种大异其趣的文风范型,不管在流派体系层面还是在艺术特色层面,都有其经典意义,本格派与社会派之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写法差异、诡计流与动机流的孰优孰劣等等重要议题,皆可以从这里铺述开去。由于篇幅所限,这部分内容此处暂且略过不提。      如上所示,《明日已逝》自然是李奇系列中“都市型+开放型”的代表作。故事以杰克·李奇(“我”)乘坐地铁这一现代都市的标识,并对其他乘客进行观察开头,随后发生在他面前的一起自杀事件将剧情带入令人惊惧的犯罪深渊。尽管属于同一型态,但与《一触即发》、《双面敌人》等前作所不同的是,此番李奇查案并没有在多个城市、国家间不停奔波,而是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要么步行、要么通过地铁、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游荡在纽约城的街头巷尾,穿梭于酒店、五金店、图书馆、咖啡馆等商铺之间,活动范围比以往要“局促”了很多(只偶尔去了华盛顿等周边地域)。      “凌晨两点的纽约,我坐在从来克星顿大街去往上城的6号地铁上……车里人一多,车厢就显得又小又挤。而人一少呢,车厢又会显得过于空旷,使人顿生出一种孤独感。夜晚的车灯也会显得尤其温暖明亮,即使这灯光明明与白天照出来的是同一束……从侧面看,他们都坐得相距甚远。个个眼神茫然,三个靠左坐着,二个靠右。”从作品的第一章起,作者便以李奇之眼开启了一次李查德式的“纽约城体验之旅”,在深入观察整座都市的各个细节时,翻检隐匿其后的致死杀意。      因此,本书展现出了李奇作品中较为罕见的“纽约气质”(此前的故事对纽约虽有着墨却从未如此集中过,该书于2009年4月在美国首版时即以纽约地铁为封面背景),经由主人公的移步换景,为读者呈上了一幅时而孤独、时而拥挤、时而冷漠、时而热忱、时而喧嚣、时而静谧的纽约浮世绘卷,演绎了一出扣人心弦、惊魂夺魄的现代都市英雄剧。虽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约翰·麦克唐纳(John D. MacDonald,1916~1986)就已开创了所谓的“美式游侠探案小说”,其笔下的私探崔维斯·麦基开着游艇彷徨于美国长长的海岸线、屡破奇案,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游侠推理小说”屈指可数,直到李查德糅合冷硬小说、间谍小说、军事小说、警察程序小说、黑色犯罪小说诸流派特色而创作出拥有更多动作色彩、枪战场景的李奇系列方成大气候。此外,《明日已逝》等“都市型+开放型”作品还采用了大量写实感十足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以纽约为代表的大城市的点、线、面(小到砖石门窗,大到楼厦街区),加上以主角视点所带出的身临其境的现场效应(比如打斗、枪击动作的分镜处理),使得小说还原“真实”的色调浓郁细腻,极富临场感,这也是李查德作品的一大魅力。      由于本书不是作者首次触及反恐题材,在情节设置方面几乎没有显出什么不合理来,而其中有关美苏冷战、伊斯兰圣战组织和原教旨主义者、九一一事件和本·拉登的描述,则多少有些向怀特先生致敬的况味吧。反正在纽约“免不了与伟大时代、辉煌事功、奇人、奇事、奇闻发生感应”,就算真的发生李奇所经历过的种种事件,倒也不必大惊小怪。      明日已逝,端看今时。且翻开下一页,去领略和享受杰克·李奇的“纽约时刻”吧。      ——————————————————   [1]E. B. 怀特(1899~1985),全名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生于纽约蒙特弗农,毕业于康奈尔大学。作为《纽约客》主要撰稿人,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 “纽约客文风”。其作品除了《这就是纽约》、《重游缅湖》、《人各有异》等随笔集外,还有三部誉满全球的儿童文学经典:《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与《吹小号的天鹅》。  详情 发表于 2013-8-11 02:2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8 21:38 , Processed in 0.25114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