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晚清七十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9:4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晚清七十年》是唐德刚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后经不断增删和改写而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33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3 14:48:56 | 只看该作者
  唐德刚这个自称的“山野村夫”远在自由之地——美国,大陆台湾鞭长莫及,便可以肆无忌惮,随心所欲,我笔写我心,他敢骂,谁都骂,上肢秦始皇曹操,下至蒋毛,甚至自己的老师胡适也不放过。这一种潇洒肆意的姿态实在无法不让人喜欢。
  
  我喜欢这本书也不外乎几个理由。
  
  正如《晚清》中有一篇讲到汉代的太学一样,“私家所谈的远比太学所谈的科目更多、更博大、更精深,则太学便失去了学术上的领导地位,但是它在政治上却仍然保留了独霸的特权和荣誉”,一旦学术沦为政治的玩物,或能享受一时的繁荣,但能流传的,只有远在山野讲授的私学。成王败寇,而历史是政治的玩偶,捏圆搓扁只需要政治家动动手指头。即便再追求真实的史学家也无法不受国家的政治形态影响。
  
  唐老师在美国曳尾泥中,逍遥自在,管你的什么p政治。犹记我的一位现代文学老师说自己一个弱女子当年跑了半个北京搬回宿舍的一套国内某某历史学家写的太平天国史,翻了几页后怒不可遏,直接把一套厚重的书扔了,为什么,该为历史学家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料,却歪曲史实,完全遵循教科书的路线!国家还没叫你紧跟路线,你就自个儿心甘情愿地热脸贴人家冷屁股,有什么资格做史学家。
  
  所以追求真实,是身为史学家的最需要的精神。
  
  唐老师揭开的真相真让我这等不跟历史挂钩的人汗颜,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唯一接触过的历史书就是教科书……原来太平天国其害大于功;“以一人之力抗一国”的李鸿章何其无辜;康有为如此傲慢与教条主义;八国联军侵华实乃慈禧挑衅自作孽;袁世凯好歹也废了腐朽的科举制和训练新式陆军,孰料个人迷信中成了“历史罪人”,冤大头了;原来“二十一条”提出的根据者孙文也不如所知的伟大;某某红太阳更甚于秦始皇暴君,土改改了八十万无辜的地主,三年饥荒饿死两千五百万贫苦中下农(书中有说明以上都是官方数字,八十万或许不及真是数字的十分之一,两千五百万这个数字也有另外一个数字说是四千万),而文革初因不过是想利用那时候的无知热血青年斗倒身边看不爽的人,本想斗八个月便足够了,孰料一斗斗了个十年文革。
  
  唐老师古文根柢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真乃另一种力透纸背之美。
  
  另一原因则是历史的细化。其实本来我是想郑重其事的写一篇历史与细节的,然而由于临近期末,读书途中笔记也没有做好,唯有不了了之了。记忆比较深刻的只有,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候,慈禧这个老太婆本想急召远在广州的李鸿章速回北平掌管事务,孰料义和拳乱把北平的电线都给拆了无法,无法发电报再加上被一假情报吓得心惊胆战,她的四人帮除了哭再无他法,被逼到墙角的老太婆“只剩下女人”,疯狂地向十一国挑起战争。我想,如果那电线没有被拆,结局究竟是怎样的?或许历史就是这样,大清气数已尽,谁也阻挡不了他的自取灭亡。诸如此类的细节数不胜数,唐老师所写的细节实乃有滋有味,绝不空泛。
  
  再者,便是态度。无论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家,写起文章来都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态度高高在上,这可是文章大忌。然而,读此文却像听旧友向你诉说他身边所发生的故事。晚清时代早已消失,为何是“身边所发生的故事”,我觉得这也是唐德刚老师厉害的一点,他在自觉不自居中充当了我们与历史人物之间的锁链,比如袁世凯的孙子(忘了名字……),唐老师代替我们这群八卦的人问他的生在朝鲜的祖母会不会讲国语,缠不缠小脚;比如义和团围困驻国大使管中一个随父母来华的小子后来成了唐德刚老师的朋友,笑称自己那时候的小命只值多少钱多少钱,让人不觉哑然一笑;更不论他和胡适的谈话等等。
  
  哦,原来我和历史那么接近。
  
  这就是唐老师的功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8 19:14:38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唐老先生的文风,一改历史叙述的寡淡无味,嬉笑怒骂中谈历史。
  光是那些称呼就让人感到轻松了,鸿章,小黎(黎元洪),小平,老不死的老太婆(慈禧)。
  
  那天和朋友谈起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由唏嘘。我们似乎都发现了,不少人收到从小到大的教育的影响,看待历史人物的眼光真的很单一,非黑即白,袁世凯是恶的,孙中山是善的,诸如此类,确实不少啊。
  
  《晚清七十年》读完以后,收获良多,还是要多读书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7 09:14:32 | 只看该作者
  高屋建瓴的著作,显然不是海峡两岸许多所谓名流学者的著作可以比拟的(包括李敖、张鸣这些),作者毕竟是站在统观海峡两岸、英美诸国的角度来看的。况且,作者没有经历文革、没有进过绿岛,自然可以对这些可能造成成见的地方客观地、心平气和地看待。
  但是,作者对于毛的批判,似乎有些太过,毛似乎是一无是处的。正如作者对李鸿章的褒扬,认为,170年来之中国,唯出了李鸿章和周恩来两个外交家,似乎有些太走极端的意味。
  作为历史学家,唐公犯了一大忌——感情用事。但是,作为一部启示录式的历史著作,唐公此作可谓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为迷茫的中国的未来,照亮了方向,所谓,现代化不一定要是西化,西方有西方的现代化,东方亦有东方的现代化。从思想的高度,给了国人重新立于世界之林的勇气和信心。实在是一部难得的奇书,颇值一读。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7 10:53:05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极度的迷恋中国近代史,既是1840-1919年晚清最后的70年间的历史。基本上把图书馆在这个时间段的各种类型的历史书都搜罗了个遍,也大致的读了一大部分。
  那时候兴致特别好,写了各种各样的手感,有人物篇、事件篇、政治篇、经济篇、文化篇等等,一有时间就会随便抽出张纸在写,甚至连专业课上也不放过。
  最近看的书越来越频繁的时候,特别有兴致想找回以前的手稿来看看,但竟然不知道扔哪里去了,我怀疑在毕业的时候清理书籍全部拿去换糖吃了。真的很可惜,虽然写的也许不好,也不出色,但是多年后回忆起来,我想应该别有一番意味。
  有点扯远了,回到这个《晚清七十年》,算是我比较后期看的作品,但是却让我影响非常的深刻,因为大陆这本书没有出版,我甚至是在网上找到电子版,然后打印出来的300多页。
  文章趣味性很强,时代感和互动感也很出色。我想,所有的历史都应该是当代史,所以不管是多么久远的历史,都可以用现代观的角度去解读和诠释。唐先生的这本书之所以出色,我想也是他选取的角度和切入点,明明研究的是100多年的历史事件,但是给你的时事感却依旧如此之强,因为他善于结合当前的制度和缺口去诠释过往的历史。
  唐先生此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大胆。用词之大胆以及看事之通透。这也是为什么大陆版会被删的面目全非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之下,我们有很多看不到、看不明白的东西,有时候,换一个角度,就会看的一清二楚。一叶蔽目而不见泰山,这也许也是因为唐先生多年在国外的缘故,让他有了拨开云雾的优势。
  国内所谓的历史专家之类,写的近代史都让人无法直视。唯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历史是政治的产儿,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以,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不管你是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史抑或是100多年前的清末史,还是几十年前的建国时,都是当代政治的阶段,紧跟着当代政治的风向标。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9 07:20:0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在近代为什么屡战屡败?为什么说五四反儒己经落后呢?这里先来介绍一个人。
    福泽谕吉——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他坚持认为,日本人的虚假落后的一面也正是中国文化影响的结果。日本要实现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化,就必须摆脱儒家文明,学习西方文明。他本人的责任正在于挺身而出,肃清儒家文化对于日本现代化的束缚,传播西方现代文明,从根本上改革日本人民的精神。他尖锐地批判孔子孟子思想的局限性,指出孔子的全部政治哲学就是“事君。”
    福泽指出,治与被治的,三纲五常的关系模式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偶然形成的,并不是人性中固有的和普世的,它甚至不能与父母子女的关系相类比。孔子完全为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经验局限,结果他的学说虽然代代相传,但永远只能基于治与被治的固定模式上,并非是放之四海的真理,一旦文明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失效,而人类知识的进步其实是独立于儒学而发展的。
    相比起福泽在1870年代对儒家文化文化的鲜明批判,由胡适和陈独秀在中国进行非儒反孔在1910年代才开始,这整整落后了将近40年,所以才说五四的非儒反孔已经落后了。儒人现在拼命地黑五四先驱,以为这样就可以显示儒家的高大全。然而,真正的反儒斗士早就已经出现了东洋,他还成功带领国家走向现代化。就是早了这40年,中日两国在近代的差距就由此拉开了。而这1870年代至1910年代这40年,恰恰是中国经历了最多的苦难和屈辱的40年。
  1999年,出版的《孔子消失国家才能复兴》一书提出想要解决韩国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痼疾,必须从儒学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该书当年销量最高,儒教被扣上了危机主犯的罪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f4c430102e13n.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21 10:55:04 | 只看该作者
  厚厚的一本书压缩在kindle里就是丁点儿的空间,可内容不减,幸好e-link的画面颇有几分纸质书的感觉,阅读便成了一种享受一次旅行。
  之前好久就一直想看看这本书,就像怀着对燃灯者、林达系列的一样的心情。现在燃灯者依然停留在前两篇,七十年却已看完。历史不像其他的课题,他又他真实的一面,有一条长长的时间轴在不断往前赶,而且你可以在这根轴上前后回望。想了解唐眼中的过去,想看看自己未来的历史走向,便看了这本书。不到两周的时间,睡觉前公交车上工作劳累之余把七十年走了个遍。
  之前看过走向共和也仅是对晚晴至民国那段历史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知道李鸿章原来不是儿时眼中的汉奸。后来有看了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唐浩明的杨度传、张灏的谭嗣同的思想,晚清的情形就越来越清晰。可自始自终一直在这几十年里逛荡。听过孙中山说的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也知道马克思说的由奴隶社会到共产社会的观点,可是这些都是水面的浮萍。直到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觉历史原来可以像生物一样具有其继承性和演化特征,原来大势所趋真的可以横贯中华的整个几千年,原来现在的生活竟和当年的秦汉相差无几。惊叹,感慨之余是对自己过去十几年想法的梳理和一一甄别。
  当年秦朝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拉开了两年多年的秦法政的序幕。直到新中国建立一直屹立不倒。上千年的反复调和,这套制度算得上天衣无缝、环环相扣且运行稳定国泰民安。直到1840年的鸦片入侵,一直被我们轻视加鄙视的西方蜂拥而至。前年未变之势戛然而止。之后的时间里思潮和方向十年一变,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股一股的思潮一派一派的时势英雄,在中华大地上悲情演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北京条约-洋务运动-中法新约-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义和团-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内战十年-抗战八年-内战四年-建设-文革-改革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2 17:50:20 | 只看该作者
  刚刚读完第一部分。
  
  唐先生没有把全书做一统一化处理,而是将过去发表/未发表的文章按内容收集成为一本书,应该是老人家精力不够的原因吧,但是这也造成1.观点有漏洞。2.前后态度不够严谨。3.新闻资料过于陈旧。
  
  我很不愿意读这种个人观点过于明显的文章,犹如新闻评论一般的文字其实和流星一样没有长期保存的价值,唐先生就是这样的。文字喜笑怒骂写起来是爽了,读起来也顺畅,但是百年后难以流传。唐先生教了一辈子学,这个道理不会不懂。
  
  继续读,应该会有些内容。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2 18:04:21 | 只看该作者
  读完晚清七十年,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唐德刚先生的历史三峡观,中国的现代化并不能依靠一人或一次革命,而需要时间来慢慢调理。而在这一调理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则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过程犹如一艘船过三峡,在出三峡之前,必然会经历各种风浪与颠簸。
  中国社会到晚清末期,经过几千年的积弊,已经举步维艰,而要疏通这些个毛病,并非一时一刻所能完成的。过去的改革家之所以不成功,往往是因为毕其功于一役,希冀一个改革便能使中国一通百通。抛开科技现代化不说,即使政治现代化完成,社会本身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时间来与政治制度相磨合。光就民智而言,中国人几千年来毫无票选观念,更无人权观念,自古以来人民的生活便由整个官僚集团来规划管理,纵使民选制成功施行,其效果也难免大打折扣。
  社会的转变包括了政治、经济以及人民的意识等,这一过程的顺利发展不仅需要一个睿智的舵手,更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虽然作者对CCP的许多地方不敢苟同,但从书中却也能读出作者对其抱有希望,同时更希望有一个和平的时期给中国社会以顺利改变的机会与过程,例如此书成于90年代,作者唐德刚先生就指出希望当时的江公能把握住历史的潮流,做一个成功的弄潮儿,抛开成功与否,作者还是充满希望的,这种希望的来源又与其历史三峡观有着必然联系。作者以一种宏观的态度来观察历史,现如今CCP的许多问题也不过是一些风浪,最终中国必然能走出三峡,直挂云帆济沧海。
  当然次数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大量对毛公不满的主观情绪,毛公固然罪不可赦,但就这一历史著作而言,也许纯粹以一种客观态度来叙述、议论更为合适。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4 11:37 , Processed in 0.0441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