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0| 0
|
邓小平时代 |
最新书评 共 11 条
茶叶末
原本以为是本枯燥的书,一直认为伟人传记都是那种地摊货,充斥了作者的杜撰意淫。从京东发现这本《邓小平时代》销量火爆,在豆瓣查看口碑也还不错,最惊奇的是居然是一个美国人写的。读了几页之后就被吸引进去,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最近一周晚上睡觉前必读的一本书。傅高义教授通过翔实的史料、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真实的关键人物访谈,将邓小平的一生以及中国跌荡几十年的革命与改革之路,全景式展示在读者面前,对三中全会、权力过渡、中美建交、政改试水、经济特区、一国两制、政治风波、九二南巡等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深入分析。对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华国锋、赵紫阳、胡耀邦等历史关键人物也有篇幅不少的描写。是了解邓小平,了解中国革命,了解改革开放的不可多得的好读物。推荐五颗星,香港版。
邓小平是个忠诚的党员,他做的一切都是维护共产党的地位,任何妄想动摇共产党的行为都会激起邓小平的奋起反抗,而对经济模式、文化思想等,只要不危机共产党的利益,只要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可以容忍一切。
生前三大爱好:抽烟喝酒吐痰。据说小平出访无论到哪里,随从都会摆上簇新的痰盂,外媒提供的照片显示,他和撒切尔夫人谈判香港的回归时,桌下也放着一个痰盂,这也是个挺有喜感的场景。
由于母亲早年去世,父亲续弦后也离世,邓小平自打离开家门再没有回过家乡,继母随邓小平一起生活。
最广为人知的是邓小平的三落三起。和其他被打压的领导人不同,邓小平每次落下来都是为下一次崛起而蓄势。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毛泽东每次都没有下狠手,对邓小平的批评始终有所保留;二是邓小平本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态较好,虽不在其位却在一旁审时度势,心中有丘壑。
1978年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正式掌握全局,开始了他的总设计师职业。说是总设计师,其实邓小平并没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规划一个具体的蓝图或者行动路线,他只是在平衡多方力量的同时,让改革的力量累计到一定程度顺其自然的爆发出来。邓小平是最会顺应民意的共产党员和领袖,他的嗅觉灵敏,能及时察觉左或右的力量高低,快速吹灭他不想要的苗头或者吹旺他期待出现的火星。
这几十年的改革之路依然延续了邓小平在位时的惯性和方向,在经济改革领域发力,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水平的确大幅度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虽然改革开放的说法在华国锋时代已有提及,而毫不犹豫将我们带上这条路的是邓小平。而为了经济的增长,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过于鼓励“向钱看”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受到质疑,环境问题、贪污腐败、食品药品安全、传统文化道德沦丧等等。
随着中国参与国际活动越来越频繁,老百姓对发达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越来越关心和向往,西方有种说法:老百姓是用脚投票的。嘴里批判着资本主义的罪与恶,却比谁都盼望拿到绿卡,甚至位居高官的党员也将子女送到国外读书甚至定居,一个人在中国裸官。关于左和右的辩论从未停止过,言论多少自由了不少,起码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了这几年谈论的热点。其实邓小平在位时,最有发起政治改革的资本,86年和89年的学潮都是政治改革很好的契机,但是由于邓小平担心危及到共产党的权威地位,没有顺应当时的民望,堵上了政改的路子。但是如果因此怪罪邓小平,那一定是很不公的,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了物质文化的成果,没人有资格质疑他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作为一个最纯粹的共产党员,邓小平维护了党的权威地位,使得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只是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太久,或许应该重新审视一下,下一个三十年重心在哪里?
用豆瓣上的一句话结尾:读懂《邓小平时代》,读懂这段历史,读懂“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详情
茶煲
我得承认,我是带着探秘的心态看的,毕竟,说到邓公,就有那么几个大家都知道但是都装作不知道的事情,走不通又绕不开,国内出版的书怕是永不会有公开的那一天,惟有海外版本还能期待下了。但这本,显然不是这个调调的。
其一,秘闻是没有的。去年尚没有三联版本,看的是港版,未删节,著名事件也花了三章的篇幅描述,但很节制,末尾的评论中表示邓在当时做了一切能做的,而这样的灾难也许阻止了更多的灾难,并且为后来中国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简直要怀疑这是海外国际共产主义人士写的了。
其二,尽管傅高义在序言中说他“讨论了所有问题,并且为许多对邓持批评立场的人提供了有助于他们理解邓小平言行的事实依据”,尤其是针对上面说到的著名事件,但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他表达的大部分显然是褒扬,而且是带着无限崇拜的褒扬,所有的批评者言论后面都跟着类似“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是他能做的最好的选择”的评论,私以为,这已经偏离了傅自称的公正角度。
当然,如果抛开秘闻,对于了解整个邓掌权时代还是OK的。
详情
泡面
作为一本总结邓小平时代的重头作品,却忽视金庸,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在邓小平时代,金庸的地位大抵相当于国师,类似于鲁迅在毛泽东时代。当然鲁迅有官方正式封号,而金庸没有,但如果因此就忽视他,其实是等于放弃了一个了很好的看清邓小平时代的窥镜。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庞大的、被毛泽东送到山间农村而精神极度痛苦和荒瘠的青少年,如何安抚他们,如何鼓舞他们?这些青少年将是后续经济改革的主要劳动力和人力资源。
人精神的痛苦和荒瘠,可以让人疯狂、让人自毁,也可以转化为拼搏的动力,关键看如何处理和治疗。治疗精神痛苦的方法有很多种,催眠和精神致幻剂是一种很不错的疗法。
香港这个地方,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半愚昧半文明的五光十色斑驳岛,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杂,岛属政治地位也不明确,经济变革剧烈,贫富差距日大,各种焦虑、迷茫、颓废、争吵让岛民们精神也并不愉快,甚至很痛苦。金庸在香港的谋生之道,就是催眠这些岛民,用童话式的天真和嘘哄,给他们再造一个梦境中的江湖世界,让他们在迷幻中忘记周围的现实和痛苦。金庸在岛上干得很成功。
邓小平长期从事政工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文化管理方面绝对是大师,深知人的精神世界对外部世界的重要作用,更深知要治疗中国之病,首先要治疗中国人的精神病。在当时民情汹汹,大部分人的精神状态又或痴或疯,却又暂时毫无头绪和方向并且难以很快平息不满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为大众提供催眠和精神致幻剂。不知道邓大人是什么时候看上金庸的,总之,他抓起了金庸这味药,放进了他的处方里。从结果来看,这味药从香港进口到大陆后,疗效依然很成功。邓大人果真是治国如治病,尤其抓起药,不拘一格,信手拈来,却又妙不可言。
作为催眠师和药剂商的金庸,其能被邓大人青睐的差异化之处,在于他的方法和药剂并不只是让人昏睡和回避现实,他同时还能利用他配方里的浓烈的侠义精神和民族主义催人奋进。可谓一睡一进,两手都能抓,两手都很硬,很符合邓大人的一贯精神。另外,金庸比之鲁迅,小学生和山野村夫辈便能明其理,知其义,并乐在其中(我就是小学四五年级时在山野乡间开读金庸,一入其中,欲罢不能),而鲁迅晦涩艰深,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其中痛苦又远大于乐趣。所以,邓时代,鲁迅国师之位便不能不让与金庸。更重要的一点是,金庸的药中一丝一点的民主与科学都没有,这点更是鲁迅比不了的。这也或许与现在的气功、巫术大师们依然盛行有较大关系,但毕竟没有药能治百病且无副作用,责任或许还是应该由开处方的人来负。
如果把国家当做一个人来看,按照传统威权理念来治理国家的人就是治病和保健的医生,生活在国家里的人都是国家身体里的细胞,医生用什么样的药,把某类人看做癌细胞还是免疫细胞,将决定每一个细胞的生存,决定每一个真正的人的命运。说白了,细胞的生存取决于医生的处方和功力,作为一本分析处方成分和评价医生功力的重头作品,却生生忽视掉医生处方里的一味药,实在令人遗憾。是以评之。
详情
火星人
在同学的力荐下,花了一周半看完了……虽然是大陆版,虽然同学有港版……
对于书中叙述以及对于邓小平的认同:
1、 对于邓小平还是表示深深的敬意:
记得看《李鸿章与晚清七十年》之类的书的时候,震惊于清末中国对于世界的茫然无知。但是看到《邓小平时代》里面写的谷牧考察团的时候,发现居然近一个世纪过去没有太多的长进,真是可发一叹。
曾经看过一些描述改革开放初期之类的书,感觉就是万马齐喑,对于打破思想桎梏的人,只能说充满敬意。如果我是那个时代的青年,想必也应会是富有理想与使命感的。
在终于摆脱了纯粹的意识形态之争之后,中国终于有了一个看到过西方世界,认识到中西方巨大差异的领导人,摸索着带领人民迎头赶上,至少我还是有些庆幸的。
2、邓小平有着独特的做事方法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
书里面不只一次写道,邓小平并不能称为改革的设计师,他并不知道改革的整体方向,他只知道中国远远地落后了,中国需要改。至于怎样来实施改革,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他有着改革的强烈意愿,也有着深深地共产主义思想。他有着传统派的掣肘,但是对于自由化要坚决的踩刹车。在大环境不利于他的时候,他的选择是,不争论但依然尝试并坚持去做。他的改革思想,就是尝试去做。
个人点点想法:
1、 看完该书后,就邓小平对于文革的评价突然表示认同。
以前总是觉得,对于文革的反思,不能是把责任推卸于四人帮及其团伙身上,也不能单纯地归咎于毛泽东一人。对于文革的反思,应当是整个社会的反思,文革的悲剧,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的愚昧无知与粗暴。
最可怕的并不是暴君,而是暴民。文革是整个国家陷入的疯狂,血统论与阶级斗争简直是对于人类价值与尊严的嘲讽与践踏。仅仅是出身于无产阶级,就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从思想到肉体上挞伐其他人。这是多么地可笑!在爱国的愤青上街去砸车的时候,自居于道德的制高点上打向日系车主的时候,我所能想到的,只是整个社会缺乏反思。
但是看到《邓小平时代》之后,对于邓的做法突然表示认同。没有整个社会的大讨论大反思,因为社会已然过于动荡,文革中造成了太多的伤害与裂痕,采用现有的方法,淡忘仇恨消除对立,也许应当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2、 一直以来,个人对于邓小平最大的敬意,就是他取消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中国是有着终身领袖的深厚传统的,毛泽东与蒋氏父子究其一生未离权柄。苏共时代,除了被中途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列宁以降的领导人莫不是死于任上。亚非拉太多国家亦是如此。而邓小平则为中国后来的领导者确定了一个硬性退休制度与良好表率。
邓小平在民主自由上想必是有很大争议了。蒋经国先生在晚年确是为台湾的民主打开了一扇窗,因而也享有美誉。但是,台湾有着自身的政治独特性,掌握政权的外省人毕竟是少数,台湾本省人有着不断强化的政治诉求,民主与政党政治有着更为强大的推力并难以扭转。同时考虑到蒋经国先生的终身领袖,邓公取消领导干部终身制这件事至少在我心中确是有着更大的分量。
难以避免的争议:
有些学生的事情终是难以绕过的。我很赞同本书作者说的,在自由的限度上,邓小平及其后来的领导人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也可以理解基于不同的个人背景与思想意识形态会做出不同的抉择。激情的学生的要求可能不切实际,学生也可能难于安抚。
但是民主自由和平的思想是崇尚的价值观,对于军警暴力的滥用实在是难以赞同,或者说是充满愤怒。
其他:
另外,在本书中真是发现了一个神人,郑必坚先生,钦佩的五体投地,想来必定是大秀才、大刀笔,觉得所有的话所有的观点都让该位老先生一个人说完了。只能说,服就一个字!
详情
fanlad
由于历史的攀枝错节,我党在很多历史问题上都语焉不详,含糊其辞。
而在正统教育的历史书上,过去30-50年的盖棺定论还是带着浓重的左倾政治色彩。对于某些人的历史功过和评价略微浮于表面或没有史实支撑。这大概是我中共党史编纂的机密性复杂性以及政治斗争的体现。
对于我们这些对政治并不关心和探究的八零后,微博、twitter等碎片式的知识吸收大大地阻碍了我们是非判断的基础,我们很容易被耸人听闻的标题、激起民愤的演说、唤起斗争冲突的言辞所吸引,而没有把历史人物放在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去思索。——这也是一直以来,作为一个亲民主主义者的我,被父亲所诟病的地方。
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非常简单——一本能够深入浅出、抓大放小的历史著作,能够较为客观且生动地介绍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物环境,简而言之,让我们都知道,那时候国家什么样的,那时候的大人物们在做些什么,要是我们,有没有同样的机智、毅力、能力和耐力去进行同样的努力。
这本书最好回避尖刻,但又要事实求是地反映问题。对于毛泽东的诸种错误和问题不避讳,对于一些旁枝末节的人物点到为止(如果有需求可以自己进一步延伸阅读),但对于主线——政治斗争、经济开拓、外交、军事、科教文卫建设等等,需要在时序上、主题上加以白描而非渲染,中国的历史书容易流于春秋笔法,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缩小了。而当代史还不能那么快的加诸结论,所以白描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遗憾的是,描写邓小平这一伟人的巨作,居然是由一名美国教授,而非中国人书写而成。
傅高义的历史观更庞大,更注意探讨地缘政治、全球政治中几大强国的强弱变化和交往。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对于历史资料的筛选不可谓不煞费苦心,他避开了有争议、捕风捉影的大部分消息,尽可能用贴近邓及其核心的文献、口述记录、以及各种官方及非官方但有口碑的出版物,采访了大量亲历历史的人们,尽可能地还原了55年来邓小平在中国政坛其中的地位。国内普通人能够接触到核心党史的机会少之又少,能接触到核心文献的人们受制于意识形态和喉舌管制的束缚,无法言声。傅高义的这本书,恰好补充了中国人在邓小平史作中的诸多问题。
作者的相对客观也不得不另我佩服。
他没有一味地如西方作者常做的那样,对于一些敏感性事件进行鞭笞,而是让历史人物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由自主的做出选择。最后一章节的“假如”振聋发聩:如果让我们面临同样的状况,我们不见得能做的更好。
蝴蝶效应无处不在,但我们都不能走入另一个过去所呈现的未来。
说来好笑,这部美国人的著作,居然比“爱国主义教育”更唤起了我对国家的热爱,对于中国未来的期待和对于改革开放前历史观的修正。
这是我能期待的史作的最好结果。
详情
丫丫
一厚本书,用了三天时间看完了,对于我这样80年代中生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向我们大致地勾勒出,我们是如何到达现在的生活的。
80出生的人有些夹缝,我们既经历过父母是单位职工,月收入不到100,物价管制的年代,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那个夏天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模糊的回忆。
邓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不是一号领导人,这次渐渐地找到了原因,原因之一大概是我有明确记忆的时候他已经退居二线了,原因之二是,他的职位名称上从来没有处于过一号。
八十年代那段看的很沸腾,包括工作缘故,知道市场经济,民营经济的开端都是在那个时候,那个时代奠定了我们现在所属时代的主基调。如果有人写中国当代经济史,很多枭雄的起家都是那个时期。看民营企业家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借着时代来创富创业时一方面,这是时代大洪流中的小人物,但看邓如何抵制着高层的各种压力,巧妙地闪躲着意识形态来用市场和经济解放一个国家,又是另一回事,像是看一个时代之船的掌舵人。
邓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不空谈口号和理论,讲究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他提出的,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原则。最明显地是在改革开放中的应用,让部分地区先行试验,再进行推广,既打开了一个小口子,让旧力量不会那么反对,又在出现了成果之后渐次推广。这点上他和毛不同,毛是理论型,在理论的高度理论,实践又是另一个标准。
不得不承认,邓是个有魅力,有魄力的政治家,在外交上也运用他的个人魅力,改善了世界对我们的看法。
依然觉得80中后期离开舞台的两个政治家惋惜,他们也是改革派,从思想上放开的尺度更宽,如果他们渐进的接受经济逐步开放的环境,我们也许出于一个更好的时代。不过,这也只能是what if了。那个春天,各种复杂的因素让我们来到了现在。
邓大概是最后一个凭借强大的个人力量来引导时局的人,就像美国开国的前三任总统一样,此后,我们迎接来了面容模糊的政客时代。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7:58 , Processed in 0.34415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