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玉案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9-13 14:48:1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说文字,
  内文中的部分文章在另外的集子中也曾见过,这样子编稿也不是那么回事啊?
  
  
  其次,是价格。
  即使是董桥兄吧,即使是装帧上费了些力气吧,即使纸张选择上讲究了些吧……
  
  但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一本11万字的书,定价48元,这到底算是怎么回事?????
  
  搁在十几年前,这么点字只能算篇中篇小说甚至短篇小说而已,出本书也是困难的很!!
  
  
  兄弟我也算是从事出版业,这个价格实在是他不厚道了!!!
  这样只顾着赚钱,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9-17 19:32:29 | 只看该作者
         一向不喜散文,可是最近却被董桥的文字醉倒。
  
      不喜散文,是因为散文都是雕琢的,区别只在于雕成一片假山假水,还是琢成一带行云流水。散文中总是难以瞥见真性情,为文者大可安安全全地隐藏在那些已被割边断角,修饰地了无生气的文字中,只呈现给你一张或浓妆或淡抹的假面。
  
      喜欢上董桥,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字逃脱了散文的沉疴。其实,董桥的文字反而修炼得厉害,象个千年老妖似地,让你左右绕不过去。
  
      展眼望去,桥爷的文字里满是老派文人的隐忍,谦和,让人讶异的是,衣袖间却既有老庄的风轻云淡,又有花间的浓香。
  
      桥爷是卖弄的,他卖弄所藏,卖弄学识,卖弄交游,卖弄文字,连聚散红尘都可以拿来不动声色地卖弄……
  
      卖弄分两种,一种是花枝招展,活色声香地卖弄,而桥爷属于后一种,明明是风声水起,看去却似夕照下的微澜……
  
      桥爷的书里,没有什么家国兴亡,深仇大恨——至少大陆出的这些书里没有,有的无非是些聚合离散,人也好,东西也好,都古旧恍若前朝往事。
  
      他笔下的伦敦,不是当代黛安娜的伦敦,不是Westlife的伦敦,不是小贝夫妇的伦敦,却依旧仿佛二百年前那个浓烟弥城的伦敦。
  
      偶然提起的南洋,空气中都似乎漂荡着伽南的沉香。
  
      桥爷行文,看似不拘一格,散淡着扯出一根清亮的丝,绕着绕着,再扯出不相干的另一根,兜兜转转,却变成一张飘飘荡荡的网,露珠垂挂,氤氲得很。
  
      桥爷的文字里没有什么雷霆万钧,也没有什么气象万千,倒更象是他案头的那些文玩,或雕琢,或朴质,有古旧的,也有光耀如新的。有的象剔红漆盒一般花团锦簇,甜腻得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流动的飨宴》里,“下面的小菜六小款,雪白艳红翠绿精致得象几幅丁辅之的扇面画,面条尤其壮得不输翁同龢的笔势,老母鸡熬出来的那一大碗鸡汤暗里透亮更是乾隆宣纸的古艳”,这样的文字,还真是让人无语啊……
  
      而我喜爱的是桥爷那些如一笺小小的藏书票般的文字,简单得似乎世界上不存在繁复这件事,回味却深长得扯也扯不断。
  
      写到晚年的白光,“她说话的声音真像她唱歌那么低沉,那天她心情好,清唱了一段老歌,了不得”。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只简简单单一句“了不得”,真真是老辣得恰到好处,万千余韵就只待读者自己用想象消解了。
  
      《萱园嫁妆》里,“舅妈一九五0年迁台翌年病故,袁舅舅满心指望全灰了……”,“满心指望全灰了”,只七个字,已经写满了生离死别的苦楚,越咀嚼便越是心痛。这样的文字,最怕的是反复地品味,一目十行地过去也不觉得怎样,可一旦驻足,便如山间暮霭骤起,一片苍茫。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9-20 16:40:00 | 只看该作者
  董桥最早在大陆三联出的书是《乡愁的理念》和《这一代的事》,素朴典雅的小册子,读来回味隽永。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又将他的文章修订再版,先出了《记得》和《青玉案》两种。读董桥的人,彷佛头脑中闪出一位穿着长袍马卦再系领带的老者,既有西学背景又不乏国学古风,还掺杂着些许民国范。喜欢董桥者大凡都喜欢他清雅的文字, 人物在他笔下别有韵致,旧闻泛起尘封往事,史海钩沉出万千情愫。像梅家灵芝、萱园嫁妆;师长亦梅、乔志高先生。当然旧书、古玩、文物依旧是他魂牵梦萦的话题,无论字画、玉器和书签的承托,写下自身集藏的因缘快意。像林语堂的半个学生,王世襄的狮子,脂砚斋杏花,老客栈悲歌,徐志摩的旧藏,与杨绛先生的来信,陆小曼的字画中出现落魄书家李仙根的名字……富于文人意趣,遍地风流,最见精彩。
      董桥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在猎物集藏中逸致。他从余英时论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著述中,推断明朝诗歌禅宗襟怀的年代。在我看来,晚明虽然风雨飘飘摇,江山悲咽,却是狂狷辈出、艺术发展的高峰,尤其是书法绘画。倪元璐的字苍润古雅,雄浑见深。他曾自己筹款组织部队勤王,李自成入京自缢殉国。他得颜真卿精髓以养正气。另一位书家与其相映成趣,徐渭的字萧疏古淡,仰仗着灵气。他做过闽督胡宗宪的幕府,胡被铺,他则怕殃及池鱼,竟然精神失常,攻头、锤耳、碎肾囊自虐不死,转而杀死后妻、锒铛入狱。
  
      由于书业朋友做过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此书丛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荀子》等传统典籍,力邀一批学风严谨、学术缜密的文化名家进行诠释,这套书就是王云五主编的,后来开始留意这位学者,王云五先生早年入上海五金店当学徒,在夜校他苦学英语,博览群书。这位只有小学学历的自我教育者,1906年起先后在上海同文馆、中国公学等校教授英文。他还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又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他一生前后主持商务印书馆达四十年之久。在董桥为金耀基写的书评中,可见对王云五先生的推崇,王主编的《万有文库》给当时台湾一代人引发启蒙,他还编写出版了大量的古典、中外名著和教科书辞典等。他算得上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位遭受非议的官员,尤其在民国后期,他被任命为财政部长,由于内战萧条,他推行货币改革发行金圆券,造成金融市场混乱,老百姓怨声载道。
  
     董桥在猎书中屡有心得,常将阅历旧闻衔接起来。他写到英国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这是位旧派才女,不爱接受访问。克里斯蒂的女儿说母亲从来不重视她的侦探小说,说那是手艺人养家的活,克里斯蒂很在乎1930-1956年用心写的六部言情小说。还看得出他喜欢毛姆。作家埃德蒙·威尔逊对毛姆不屑,定他为二流作家,又讲其故事有杂志底色,写连载小说每每应付大众,都要制造些奇情。光阴荏苒,伦敦有位旧书商,谈及做了二十年旧书,见寻访毛姆作品的读者甚众,且不分男女老幼,但从来没人找威尔逊。
     后来董老又在《菜色岁月》一文又提到毛姆的短篇《A Friend in Need》,这个故事结尾让常人难以接受,平时斯文谦和、富贵体面的伯顿,面对潦倒暂时断炊的牌友,竟让他从深海游过去,有几段游程凶得很,伯顿忙完杂事在港口等,牌友没来,尸体过了三天才浮出海面。这如阴鸷般的冷漠,让人不寒而栗,其实这样的人,阅历多了,身边也不少。董老想到自己的同事小黄,他忠厚沉默,尽力做事,却屡屡运气很差,被老板辞退。朋友们好不容易给他找个新差事,又赶上大陆“文革”狂潮袭来香港,他又被公司裁掉。经朋友引荐去找位先生算命,先生让他明年中秋再来细看,没想到次年初夏小黄患了骨癌,没熬过白露,英年二十七撒手尘寰。这篇文字片段很像部小说的缩影,人性的淡漠、尘世的宿命和不甘,还有灰影里得以保留的尊严,只能留给相知的故交,在经年以后作为话题来说,也让记忆蒙上清冷,在酒后各自悲伤。
  
     董桥的文字可常翻翻,就如饮茶闲暇吃几块甜点,读多了则嫌腻。对文玩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开卷有益,眼界大开,也可得到同好般的共鸣。此书名为《青玉案》,借用贺铸名作词牌,诸多文章“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渗出一点诗的消息。”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9-22 20:12:01 | 只看该作者
  董桥的文字基本没看过,老先生这些年在内地有大名,常见网上有人成套地收集他的书,什么港版台版内地版,装帧都做得很漂亮。这次我买了广西师大新出的两本,绉面布纹小开本精装,手感很好。再加上旧存的一本老书,三联“读书文丛”的《乡愁的理念》,打算了解一下。三本书没想到用了三个晚上就读完了,不是行云流水读之易尽,实在是无甚可观遗憾多多。
  
  《乡愁的理念》书中有一篇跋文《你一定要看董桥》,说的言之凿凿,称他文字精致,文采洋溢。“精致”倒也大致不差,再加上内容多是写文人轶事、收藏逸情、案头清玩之类,照理说该对我的胃口才是。可是真失望,我不喜欢他的随意,文字有时无头无尾,云里雾里;关键是不能接受情感满溢,好发抒情,经常就溢过了头。
  
  抄一段《倪元璐的字真帅》:“明朝确然是个醉人的王朝,晚明更是一段阑珊而缠绵的世代。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中叶,明代的从容文化浸淫出了素美的沧桑颠倒了多少苍生,政治的挽歌一旦化为山河的呜咽,传统唯美意识终于款款隐进末世的风雨长亭:道统盛宴钗横鬓乱,人文关怀余温缕缕,几代星月繁华的艺情匠心难免空遗宣德名炉沉潜的紫光;政统摇落的一瞬间,桃花扇底斑斑的泣红宣示的岂止媚香楼上佳人的伤逝!”
  
  写张充和的书画:“一洼砚田磨透历代书艺的风雨归路,一管彩笔蘸遍梦里山河的苍茫烟水,张充和先生是华夏传统文人精致文化最后一幅动人的刺绣:绵密的锦心经天纬地织满个人多少悲欣,家国多少阴晴。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这部书已然伫立在历史微茫的月色下,博大如山,柔情似水,她牵挂的又何啻落花时节几个江南旧相识?……”
  
  哎呀受不了,咋一派豆瓣女文青的范儿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9-26 02:59:39 | 只看该作者
       董桥曾说,写文章就像做爱,年纪越大越不想干这事。可董桥一点没少“干”,只不过现在随心所欲,专给自己写罢了。
     董桥最早在大陆出的书是《乡愁的理念》和《这一代的事》,薄薄的小册子,很耐读。后来在报刊上开设的专栏“英华沉浮录”、“时事小景”,在大陆结集成《语文小品录》、《文字是肉做的》、《没有童谣的年代》。其他书都属于“文选”、“文集”之类,来回收录,害我花了不少冤枉钱。
     这几年终于又见董桥新文集出版。《今朝风日好》的主题是淘旧书,《故事》的主题是文玩。谈旧书也好,赏文玩也罢,都是借“物”说“人”、说“事”。“物”乃聚会“天地人神”也。
     去年,董桥又出了一本薄薄的《墨影呈祥》,还是谈文玩。我无次雅癖,只欣赏董桥的文风和他讲的陈年文化旧事。细读两遍,又勾起了对“董桥体”的兴致,翻出他以前的著作重读,打算今年认真读读董桥,开始写“董桥笔记”,一月下来竟写了三万多字。
     以前读书不认真,光看热闹。现在读董桥,品读他的文字、文风,跟他学翻译、学做学问、学作人。
     前一阵子看《南方周末》上发表董桥一篇长文,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要给他出“董桥文存”。从网上查了半天也没查到。
     前几天去万圣,突然发现董桥又出了两本书,《记得》和《青玉案》,定价高的惊人,每本48元。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青玉案》才港币98元。怪不得深圳人都去香港打酱油呢。
     翻看目录发现,《墨影呈祥》中的大部分文章就出自《记得》。董桥不“厚道”,又“一稿多投”,书价还这么高,又让我花冤枉钱。谁让我好这一口呢?这个冤大头我认了。春节假期有书看了。
     《记得》和《青玉案》属于“董桥文存”的两种。《南方周末》上的那篇长文就是“董桥文存”的总序。董桥的序言也很有意思,基本上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我收过一本《董桥序跋》,配每本书的封面,读来也很有趣。
     总序的最后说,广西师大出版社要在大陆重编董桥近十五年里的文集。《记得》和《青玉案》是新书,后面要出的应该是旧文。这次重出,我希望能恢复董桥著作的原貌,不要再弄什么文选、“洁本”之类的了,无甚意思,否则我会掂量掂量是否还值得买。
     《记得》和《青玉案》价格奇高,也不“厚道”。装帧倒是很漂亮,否则对不起董桥的文字。以前的《乡愁的理念》和《这一代的事》是三联出的,很精致,其他著作的装帧都不尽人意。《没有童谣的年代》尤其差,现在已经被我翻烂了。这是第一本被我读书破卷的书。《今朝分日好》算是最好的了。
     董桥曾说,他是带着写小说的心情写专栏。他现在的文章更是带着小说的笔法写老文玩、老故事、老文人。《记得》和《青玉案》文字没得说,装帧还需改进。封面上的书名最好烫金,书名和作者名最好由董桥亲自书写,别弄个电脑体唬弄人。
    今年发新“誓”要读通董桥。冥冥中感觉广西师大这套“董桥文存”就像专为我出的一样。想来2011年不会寂寞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hanlianqingblog)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4 16:48 , Processed in 0.0427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