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掠食因子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9:3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黎明的暗夜 无法醒来的噩梦”血腥版《博物馆惊魂夜》 科学惊悚小说大师成名作,好莱坞电影《第三终结者》原著小说。一桩失败的南美密林探险行动,一场即将揭幕的世界迷信主题特展,一座半人半兽的诡异原住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26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1 02:10:25 | 只看该作者
      @怪诞心理行为学 : 缅甸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在缅甸寻找奥威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1 02:21:3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不厚故事也不复杂,整个事件基本就发生在几天内,十分紧凑,一气呵成非常流畅,称得上是一本比较好看的惊险小说,虽然与《侏罗纪公园》没法比,但作为消遣来看还是不错的。
         个人认为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在结尾处,它不禁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阅读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怪兽怎能千里迢迢来到纽约”这个困惑,更绝妙的事这个解答是否准确我们还不得而知,毕竟它只是其中一个人物的推断,反而更加引起了读者对续集的好奇心,我在想做实验的某人是否会把自己也变成怪兽呢,期待续集《渠成猎手》尽快上市,怪兽赶快再来食人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1 17:35:45 | 只看该作者
      “愤怒、贪婪、胜利”,玛格在怪物被杀死前从怪物眼中看到这6个字。读到这,我也疑惑了,这怪物不就是人类么?所以,后面提到的双箭徽章让我相信怪物就是姆巴旺与惠特塞的结合体。
      
      书很好看!在译者的作品中这部翻译的也很流畅!期待“渠城猎手”......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9-2 08:15:12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博物馆里的怪物,不过是丧失本性的人。
      从馆长的知情不报那刻起,所有知情者都在助纣为虐;而真相只属于那些醉心于追逐真理的人。
      怪兽又如何,不过是人心叵测。
      被仇恨蒙蔽的双眼,在杀戮中丧失的理智。
      最后没有救赎。
      有的只有问心无愧。
      此书甚佳。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2 09:39:06 | 只看该作者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思想的尽是罪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后悔造他们了。”
                                                                             ——《创世纪》第五章
             如果人类终将毁灭,会有谁来执行死刑?洪水还是瘟疫?神意还是人祸?当我们看尽了满目的核毁灭或者大瘟疫的场景之后,《掠食因子》带来了全新的答案。作者从生物的进化和演变中试图探讨了这个问题。虽然小说中的情节和这个重要的设想并不在因果关系上明显呈现,但是这一切似乎暗合了故事发展的背后的规律。当人类已经成为生物圈的负担,谁将成为猎手来狩猎泛滥的猎物?
             或许很多这类的欧美小说中都暗暗地包含着一种基督教的思想,即罪恶和神的毁灭。在本书中,作者也写出了许许多多的罪恶:谋杀、欺骗、贪婪、嫉妒、自大……这些罪恶在故事的后半部分汇成高潮,带来了血腥满地的毁灭——死亡。如果没有这么多人类的罪恶,怪兽本不会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因为人类的罪恶加诸其上,这头怪兽才显得更加的凶猛狡猾,简直像是一位执行毁灭任务的魔鬼。这其间的因果,倒是很能体现一种基督教的精神。在最后,故事还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而这个伏笔,又是另外一桩罪恶。而那些坚守正义的人,则目睹了罪恶,努力去消除其带来的可怕后果,倒是很像救赎的过程。每个人生来有原罪,有些人放纵罪恶,有些人去阻止它,罪恶的放肆导致了毁灭;而活下来的人则是那些坚守正义的人,他们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这一点,倒是和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呢。
             作为一名重口味爱好者,这本书倒是没能恰如我愿地展现怪兽撕咬人类的残忍细节。事实上我认为作者的笔锋相对含蓄而沉着,更希望用故事的罪恶力量来打动人而非喷你一脸血那样的简单直接。我想这倒是更加符合博物馆这样的背景,让整个故事更有一种狩猎的味道:耐心的等待,迅速的出击,无可阻挡的力量和威力无穷的陷阱。在陈列着人类收集的各种“猎物”的大厅里,有猎手狩猎人类,这种关系上的互相映照,让小说有了一种超然的味道在其中。
             这本书中我不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写的太冷了,全是上了油的金属味,冷兵器的感觉。就连最后的那几枪也像是“弯弓射大雕”的味道。这也许和创作年代有关系,毕竟本书的出版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文学趣味已经发生了不少的改变。若是放到现在写,可能故事里那滴着热血的獠牙感和黑暗中的惊悚氛围就更加抓人一些,其科幻内核也会更加严谨而具有吸引力了。
             或许这本书可以很好地提醒我们,是个时候换个角度来审视人类在生物界的位置了。在人类之上,还会有更高级的物种吗?会有什么物种把人类当成猎物狩猎像我们对待其他动物那样吗?如果自然界不存在,难道不会有邪恶的人将其制造出来吗?认真追究其这些问题,恐怕每一个的答案,都会比小说更可怕。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10 07:55:25 | 只看该作者
      出于对果壳阅读品牌的信任,没想太多直接就买了
      分三天看完了,我现在的状态应该说是“出离于愤怒”了
      这种货色的东西为什么果壳会出?!
      
      回归理性,说下这本书
      
      看简介就大概知道,这是个会不断死人的故事,主线目标就是解决连续死亡事件
      从各种小说电影里面可以知道,解决此类事件面对的对手可能有下面几种:
      1.老谋深算的人,典型例子是卷福传说中的宿敌——莫里亚蒂教授
      2.力量强悍的生物,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导致现实中的海水浴场生意惨淡
      3.不可抗的自然力,也就是俗称的灾难片,《日本沉没》《后天》都是好例子
      4.非自然因素,恐怖小说、玄幻小说之类
      
      好了,看看这本小说,是哪一种呢?
      答案是都不是!
      这本小说中光环笼罩的主角们在拯救世界的过程中面对的对手是。。。。。他们是。。。。。。。
      。。。。。。。。。。。。。。。。。。。。。。。。。。。。。。。。。。。。几个无可救药的傻逼
      要不是几个傻逼挡在调查和解决事件的道路上,那啥怪物早被火箭筒解决了
      故事高潮部分,由英明神武的探员、勇往直前的警察、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研究生、不屈不挠的记者等等能力无比强大的人物组成的主角群在做什么呢?(作者花了极其零散的超大篇幅在小说的开头以各种角度介绍了这些人的能力和性格,那部分看得我要睡着了)
      他们在做什么呢?
      们在做什么呢?
      在做什么呢?
      做什么呢?
      什么呢?
      么呢?
      呢?
      ?
      当当当当!正确答案是在给那帮傻逼擦屁股!
      那个所谓的怪物在主角团队扶老携幼、通讯不畅、没抢没人的条件下直接被爆头了!
      造成大规模伤亡的原因完全是那几个有决策能力的傻逼!
      整个小说的故事就是主角们面对傻逼们不屈不挠的奋斗史!
      我擦!我是在看悬疑小说不是在看天朝八点档电视剧好不好!
      最后主角们拯救的是傻逼们造成的局面而不是怪物造成的局面我嘞个去!
      作者你辛辛苦苦塑造一大波英雄人物就是为了给那几个傻逼擦屁股用的?!
      
      呜呼哀哉!不知所云。。。。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18 01:22:12 | 只看该作者
      “带感!”这是本人看完《掠食因子》后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感想。
      
      如今市场上的书籍基本都无视了我这样游走在重口味与小清新的边缘的群体。大概也是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略微不那么隐晦一点的书籍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本书绝对就是“可遇而不可求”这个范畴内的。这么说绝不仅仅是因为里面充斥的满墙鲜血的杀人现场,还因为其扑朔迷离的剧情发展和对人类发展、环境变化等若有似无的影射,所以如果对生物进化中“遗失的环节”感兴趣,期待着紧凑的剧情发展,对虐杀式的凶案现场有丰富的联想能力的话,《掠食因子》就非常适合成为近期书单上不可或缺的一本。
      
      在看西方文学作品的中文译作时,我常会被各种繁复的音译名和人际关系搞得烦躁不堪,早早弃书不看。好在本书中登场的人物固定,主要角色的名字相对好记;而且作者并没有过多的着墨于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只是一心一意地铺垫线索、打造氛围,巧妙地衔接些微妙的笑点,译者也很用心的把各个重点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是一本能给读者带来难得的轻松爽快的阅读体验的小说。
      
      人与兽之间的恩怨情仇,一路不断的各种凶案现场,迷宫似的博物馆和荒废多年的地下室、下水道,以及怪物在暗夜里潜行的身影,各有隐情的剧情发展,都足以让读者的脑内小剧场接连忙乎好几个小时了。书里血浆虽多,但不会让人感觉低劣,人物都各有千秋——有必不可少的万能侦探,机敏却不爱收拾自己包包的美女研究员,满腔热血搞科研的博士,也有性格乖张追求真相的记者——他们的鲜明个性让故事变得有血有肉。整个故事的情节安排得很紧凑,打斗的场面刻画得很有画面感——人物的心理变化,怪物的动作、气味等等细节的描写让人仿若置身其中,也许也是因为没有放太多重点在情感戏上吧,全书都让人感觉很清爽,整个故事一气呵成,意犹未尽。
      
      当看到最末那的“但谁还需要诺贝尔奖呢?因为整个世界忽然间变得任他宰割。又响起了敲门声。”时,真是超想知道是谁来了。这一处也让人忍不住想再次由衷的感慨科学怪人的牛B闪闪——给他一个杠杆他可不止是可以翘起地球,他还可以毁灭世界。或许当整个世界都任你宰割时,你也会做出一个完全出乎你意料之外的决策呢。
      
      《掠食因子》的爽朗属性让它很适合想要拥有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的同好们,所以如果你喜欢侦探悬疑类小说,对重口味有爱,喜欢部落传说,相信有“遗失的环节”,或者只是想要足不出户的体验一把惊险刺激,消磨掉一些零碎的闲散时间,这本书都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18 09:34:55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刚满三十岁的道格拉斯普莱斯顿告别了居住八年的纽约,把所有家当装进他的速霸陆休旅车,就这么驾车横越美国,搬到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全心写作。在这之前,他一直任职于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还写过一本书《阁楼里的恐龙》(Dinosaurs in the Attic),介绍那些千奇百怪、大部分时间都深锁在储藏室里不见天日的馆藏。
      
          大学时代的普莱斯顿非常杂食,广泛涉猎了数学、生物学、物理学、人类学、化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课程,最后才决定专攻英国文学。他从自然史博物馆的编辑、主笔一路做到出版统筹,既锻炼笔锋,也长了见识,奠定了日后创作最丰厚的基础。迁居之后,普莱斯顿一边进行新书《寻找黄金城》(Cities of Gold)的研究工作,同时开始构思一部以自然史博物馆为背景的谋杀推理小说,并把写作提案寄给《阁楼里的恐龙》编辑林肯蔡尔德。
      
      
          蔡尔德比普莱斯顿小一岁,年纪轻轻就在纽约出版界崭露头角。巧合的是,两人都是英文系毕业,而且念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蔡尔德对恐怖小说情有独锺,编过几本鬼故事精选,还是个自学有成的程序设计高手。收到提案时,他已经离开出版界,成了大都会人寿的系统分析师。他认为市面上的推理小说泛滥,不容易出线,不如改写高科技惊悚小说(Techno-Thriller),并提议两人合写。
      
          谁也没想到,这个“前博物馆员+前出版社编辑”的组合,会成为当代最受读者喜爱的惊悚小说黄金搭档。
      
            他们的第一部作品《掠食因子》(Relic)有如《异形》遇上《侏罗纪公园》,以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横跨十数街区的展馆和阴森的地下储藏室为背景,叙述一桩失败的南美密林探险行动,一场即将揭幕的世界迷信主题特展,一座半人半兽的诡异原住民神像,以及一个神出鬼没的凶残杀手。他们创造了许多精彩的人物,例如颇有现代福尔摩斯风采的FBI探员潘德嘉斯特、个性的中年警官达戈斯塔,还有天真但勇敢聪慧的生物学博士生玛戈·格林。
      
          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的作品特色,在此已略具雏形:他们总能建构出匪夷所思、看似有超自然力量介入的恐怖悬案,然后用创意独具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并掺杂都市传奇、失落宝藏传说等冒险小说要素。普莱斯顿的自然科学背景使他不论写生物科技、基因工程或病理学都从容自若;蔡尔德则擅长营造惊悚气氛,懂得何时添加血腥场面,何时攻心为上用气氛吓死读者。
      
             这本书成了《侏罗纪公园》之后最成功的高科技惊悚小说。平装本推出后立即蹿上各大排行榜,卖出十余国版权,光在美国就卖了一百万册。1997年,同名电影上映(中译名《第三类终结者》),更把《掠食因子》送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
      
             不过,《掠食因子》的出版过程非常曲折,两人的成功也绝非一蹴可几。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地理问题: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相隔千里,见上一面都很困难,遑论创作这种私密的个人技艺。他们逐渐摸索出一种独特的合作方式:编辑出身的蔡尔德负责剧情大纲,普莱斯顿写初稿,再交由蔡尔德修润。期间当然有无数的讨论、争执与妥协,加上两人各有正职工作,光是初稿就写了四年,而且他们还真的从头到尾没见面,完全以电话、邮件和传真作为联系管道。
      
      
           稿子完成之后,他们又四处碰壁,幸赖经纪人哈维克林格(Harvey Klinger)坚定不移的信心,才没有放弃。十八个月后,科幻出版社Tor的编辑罗勃葛利森(Robert Gleason)签下版权,两人接着又花了一年多进行修改。从普莱斯顿1987年的构思到1995 年《掠食因子》正式出版,整整漫长八年。
      
           之后,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再接再厉,陆续完成续集《渠城猎手》(Reliquary)与剧情独立的医学惊悚小说《龙山》(Mount Dragon),然后他们离开了一手发掘他们的经纪人克林格,转投更具规模的大经纪公司旗下。
      
          有了先前的畅销基础,新任的大牌经纪人轻松找到了华纳出版集团,砸下重金要把他们打造成超级畅销品牌。双方合作之初,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写了三部偏动作冒险的作品:《冲潮》(Riptide)、《雷云》(Thunderhead)、《冰岩》(The Ice Limit)。
      
          这几部作品虽有大出版社的强力营销,销售却难与当年《掠食因子》的高峰相比。故事精彩归精彩,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普莱斯顿与蔡尔德想了很久,明白读者最喜欢的还是潘德嘉斯物探员和自然史博物馆,于是决定让这位风采翩翩的探员重出江湖,侦察博物馆暗藏的百年凶案,这就是2002年的《猎奇档案》(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故事描述一起建筑工程挖开古老的猎奇档案柜,出土的竟是一个恐怖的地底人体实验室,里面是三十六具被谋杀而后残忍支解的尸体。潘德嘉探员找上自然史博物馆的考古学家诺拉凯莉,两人深入博物馆的尘封档案,调查唐人街底下的大型墓园,还有河滨大道旁的恐怖豪宅。他们寻找的是一百三十年前的纽约谜样医师,一个着迷活体实验的医学天才。就在这个时候,同样凶残的谋杀和支解惨案在纽约市爆发,相隔一个世纪的连串死亡究竟有何关连?
      
             相较于《猎奇档案》的都会背景,隔年推出的《乌鸦静画》(Still Life with Crows)则把故事舞台搬到与世隔绝的堪萨斯小镇,由当地警长和潘德嘉斯特联手侦办一连串恐怖的杀人祭仪。他们深入附近的地底岩洞,发现一座禁酒时期的私酿场,并追索连续杀人事件背后的真正谜团:谁才是1856年当地大屠杀惨剧的凶手?四代堪萨斯家族又隐藏了什么扭曲病态的秘密?
      
             2004年,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出版《硫磺密杀》(大陆有重庆社版中文本),更让潘德嘉斯特和达戈斯塔警官再度联手办案。《掠食因子》书迷看到两人久别重逢,潘德嘉斯特不改幽默从容本色的那句“如假包换,我亲爱的文森”,莫不感动得无以复加。距离两人首次搭档,已经匆匆十年过去了。《硫磺密杀》同时也开启了堪称两位作者写作事业颠峰的全新三部曲:智勇双全的潘德嘉斯特不仅要挑战更匪夷所思的谜团,还要与他的终极敌手、犯罪天才狄奥基尼斯决一死战,而他就是潘德嘉斯特的亲弟弟。
      
             三部曲之二的《死亡之舞》(大陆有人民文学社版中文本),更是全面整合了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的世界观,各路名角色纷纷现身,生物学博士玛戈·格林、考古学家诺拉凯莉、记者比尔史密斯贝克、硬派女警萝拉海沃德等人齐聚自然史博物馆。只可惜这不是美好的大团圆,而是悲剧的开始,因为狄奥基尼斯已经正式下了战帖,要与潘德嘉斯特一较高下,而他的战书就是谋杀哥哥的亲朋好友。过去总是一派从容自在、彷彿没有事情难得了他的潘德嘉探员,对上旗鼓相当、甚至魔高一丈的狄奥基尼斯,终要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
      
             《掠食因子》在美国出版十五年后,终于被翻成中文与中国读者见面。这其中的曲折,可也不输当年克林格的再三受挫。
      
             我第一次听闻这两位作者的名字,是在2004年的冬天,从编辑友人冬阳口中得之。当时他刚进入脸谱出版社不久,对《掠食因子》融合超自然案件与科学解释的手法大为推崇,委托我查询版权下落。当时我对《异形》加上《侏罗纪公园》的描述兴致缺缺,一时也没找到相关资料,便搁置一旁。
      
             隔年我们结伴去纽约参加书展,出发前他又提起《掠食因子》,并带来自己买的英文版。我翻开一看,前面的谢词里赫然写着经纪人哈维克林格的名字,而他一年前才拒绝过我的代理要求!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再次修书,没想到克林格很爽快地同意见面,邀请我们到他的办公室去。我就这样谈到了《掠食因子》、《龙山》与《渠城猎手》的代理权,也才晓得普莱斯顿和蔡尔德当年出道及后来跳槽的来龙去脉。讲起这段往事,克林格难免忿忿不平,但这对搭档如今在文坛的表现,不也是他眼光独到的最佳明证?
      
             在纽约的最后一天,我们去自然史博物馆朝圣。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品数量惊人,远超过展览空间所能容纳,馆方只能定期拟定主题,从中取出一小部分展示。那些储藏室里的宝藏,我们自然是无缘得见,只能想象那个幽深地底的“恐龙墓场”:据说是世界上最多龙骨化石聚集之处。展馆有如迷宫,我们走得脚快断了也看不完,还得赶晚班飞机。不过博物馆里说不完的故事,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即将在你眼前上演的,是一段虽然姗姗来迟,却永不嫌晚的精彩旅程;一个不论在幕前还是幕后,都同样戏剧化的故事;一个各有专长、相互补强的写作搭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4:43 , Processed in 0.0699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