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序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朱利乌斯-克劳狄体系
      附庸国和机动军:从奥古斯都到尼禄
      一 体系概述
      二 附庸国
      三 操控附庸
      四 军队的战术组织
      五 兵力的战略部署
      六 结论
      第二章 从弗拉维王朝到塞维鲁王朝
      “科学”边境与阻绝性防御:从韦斯巴芗到马库斯·奥雷柳斯
      一 体系概述
      二 边防:战术层面
      三 边防:战略层面
      四 附庸国体系的衰落
      五 军队
      六 结论
      第三章 纵深防御
      三世纪的大危机与新战略
      一 体系概述
      二 变化着的威胁
      三 帝国的新边界
      四 墙围市镇与硬点防御
      五 边境部队
      六 行省部队
      七 中央野战军
      八 结论
      结语
      对三种体系的评价
      附录
      权势和武力:定义和内涵
      注释
      本书所引著作目录
      索引

    最新书评    共 4 条

    遠古邪    要是一本书里面大部分名词是抽象名词,这本书还不是数学书,那么可能作者是在坑你。      我上次看布克哈特的书,就脚着云里雾里。看了一回啥也没记住。这本书不是,这本书写的非常朴实,直接,直奔主题。而且到现在我还能记住其中几点。      插一句,这本书的翻译极其渣,不如google翻译。      1 帝国为什么要留着附庸国?   2 罗马人为什么行军慢,为什么每天要扎营。   3 战斗越激烈越有利于罗马人的密集步兵和工兵。所以罗马人善于阵地战和攻城。所以只有财富集中在城市的地区才是罗马人可征服的。只有城里人才怕罗马人,会投降。财富分散的地区,比如黑森林,亚洲草原,罗马人即便占领也得不偿失。这给出了罗马全盛期的版图。   4 何谓弹性防御,何谓纵深防御。   5 罗马墙和中世纪墙的不同功能。   6 罗马帝国时期的地中海海运技术水平,罗马没有内线优势。   7 哥特人从地中海入侵罗马事件   8 帕提亚的动员力不如波斯,中央集权程度也较弱   9 可怕的僭主制  详情 发表于 2013-8-21 06:22
    LVCRET    其实这本书看了许多年了,最近又通读一遍。和其他很多书不同——我往往过几年再一看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本书我再读来依然觉得相当精彩。      我觉得这本书的优点就在于用普通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去分析了普通人无法理解的高深问题。比如莱茵河前线的战略态势,作者只是用几个小学生都能理解的数字就说明了罗马战略需要考虑的问题。相比之下那些很烂的所谓分析总是在说一些难以理解的大道理,本质上却是泛泛而谈。      作品的另一个优越之处在于,作者绝不是用军人的视角看待问题,不经意间,关于罗马社会,外交,文化等方面,乃至每个人对自身都很可能进行的一些思考同样被纳入到战略分析中,而且融合得非常“平滑”(原谅我的表述能力匮乏)。我一直很欣赏作者的那句话“到头来,维持帝国存在的只是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关于这一点,要想深入的了解,还是请自己读原著吧。      比较小有遗憾的是作者某些东西看起来有些过度解释,比如马萨达围困,虽然作者明确表示他这么认为的原因在于其他的任何分析都缺乏说服力。不过人有时候就是会做一些没有逻辑的事情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8-21 09:09
    一叶主    对《罗马帝国大战略辩》(以下称《辩》)的阅读是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完成的。不可否认,《辩》对我造成了一些困惑。我强烈的觉得,《辩》中对于《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以下称《大战略》)的批评存在很多问题——在论据方面。事实上,阿瑟·费里尔先生只是重复了勒特韦克先生的相似观点罢了,尽管他们在罗马帝国战术优势的程度和影响上看法相异。   1、费里尔认为,《大战略》的副标题是“从公元一世纪到三世纪”,从而选择性忽视了纵深体系在四、五世纪的崩溃。但勒特韦克并非没有阐述其对四、五世纪纵深体系的看法。他的观点很明确,即君士坦丁之后的纵深体系是错误的,尽管它可能在政治上对于皇帝本人是有利的。   2、勒特韦克对君士坦丁的纵深体系的看法并非如《辩》所述的那样——赞赏。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大战略》第三章中对中央野战军的阐述中找到。   3、关于勒特韦克对阻挡体系的“强烈批评”。事实上,勒特韦克对于这一点做了很多解释,以证明这种选择虽非最佳(缺乏弹性),却是有效的、无奈的(主要指交通条件),特别是在二世纪的大环境下。他同时特别赞扬了这种体系在非军事领域的成功。至于它的最终崩溃则一方面来自罗马本身,另一方面源于变化着的外部威胁,正如它的产生一样。   4、费里尔认为戴克里先的,所谓“浅薄的”纵深防御实际上是对以往模式的重建。勒特韦克则主要根据防御工事的构筑和军队组织的变化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只能说是智者见智了。   5、费里尔对君士坦丁摧毁罗马军事优势的看法部分的和勒特韦克相近,但在程度和有效性上各执一词。   与勒特韦克的论述不同,费里尔主要的讨论点在战略、战术层面。他认为,战术优势是罗马大战略的基石,当这种优势在错误的大战略选择中,随着罗马军队的“蛮族化”和步兵体系的衰退而削弱后,帝国的衰亡成了必然。这种战术优势以及产生其的严厉的军事体制是罗马大战略形成的关键因素。虽然在时间尺度上,费里尔的某些细节存在问题,但整体而言,这种分析判断也有道理。   最后,在普遍意义上,我不得不指出,费里尔对于勒特韦克非罗马专家的特别指出,尽管不能被看作是恶意的,但至少是增强了他的说服力,甚至于误导人们匆忙决定的。就这一点而言,当下的中国人也有类似表现,更为过之,学历、专业背景更加受重视,往往仅仅据此作出判断,而忽略思想本身。有言道,“听其言,观其行。”为真正学到知识,而真正的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注:1、阿瑟·费里尔《罗马帝国大战略辩》取自《战略二十讲》。2、两本书均为时殷弘先生所编译。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8:14
    裳息    罗马1至3世纪对现代美国是比较有可比性的,作者对全球性战略和罗马之间的本质性相似点找的还是比较准的,即一个政治上的秩序守护和军事上的低成本威慑。   作者强调了军队对于对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工具和威慑作用,对内的作用相对要直接的多。从本书的角度重新审视罗马,可以感到中国最为强大时的影子。被作者所提倡的体系在中国古代史有着相似的贯彻。在体系性的治国和军队的最节约化之间,中国曾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不过,作者的观点是受到很大的地缘限制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1世纪少量的军事开支和民族迁徙尚未开始不无关系,而3世纪更为成熟的战略思想在民族迁徙的浪潮中被证明毫无抵抗可能。中国历来作为此战略的积极奉行者亦在于中国独特的与世隔绝的地缘结构。自然,美国相似的地缘结构注定了作者的理论将拥有很大市场。   罗马相对来说地缘上是开放的,只有1-3世纪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对于作者的讨论方式才有意义。在作者宣扬着这种廉价的战略构想时,多少在辩解一种罗马的侥幸行为。  详情 发表于 2013-9-4 19:3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2:16 , Processed in 0.21759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