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鏖兵江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鏖兵江汉:武汉会战》是抗战中日军战略进攻的终结,是抗战中双方战略相持的开始,是抗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位于广济以东的第29集团军和第48军继续出击黄梅至宿松一线。

    最新书评    共 3 条

    苍紫色    看的时候无比痛心,感觉中国军队一直都是在撤退,日军兵锋一到,在稍作抵抗之后防线就土崩瓦解,纵有一万个撤退的理由也比不上一个亡国。      作者列出了每场战斗双方的部队战斗序列番号和高级将领的名字,其实这些不重要,我更想知道的是双方的兵种和火力配置,兵员人数对比,不过这些数据可能找起来有困难,不过没有这些数据也很难看出国军是如何败的。作者说部队里有吃空饷谎报兵员人数的事,我也相信国难当头的时候的确会有想发战争财的人,但从实际考虑,人员少的部队自然战斗力差,在制定防御战的时刻也就不会把战斗力差的部队摆在重要的位置,重要的位置一定都是有点战斗力的部队,这样看来有谎报兵员的部队存在不能成为战败的主要原因。      日军在间谍,情报收集,情报破译方面都强于国军,这点我认为很重要,作者在这方面提到的很少,日本在战前几年就在制定侵华的方针,中国各个主要地区,城市的详细地图早就被日本间谍提前侦查过,更是细致到了偏僻点的村庄都在地图上有绘制。之所以日军可以快速的推进,除了它的机械化以外,就是战前绘制的中国地图。日军里有很多学土木工程出生的军官,在建造战地工事方面技术很高,很坚固,这也是国军很少在阵地战中突破日军防线的原因之一。日军的工兵团也是不可小看,修路,架桥,排雷,其效率之高,是日军后勤补给及时跟进的保证。中国太穷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像样的道路,在中西部地区就更没有了,这也是阻碍国军机动行军和后勤补给不及时的重要原因。      作者在最后总结的部分,我觉得要说失败的原因真的是有太多要说的,前方大量国土沦丧,后方政府却在一边说着打持久战,用空间换时间,一边向西部转移,还好没撤到印度组建流亡政府。我不能说国军不抗日,也不能说他们打的不好,毕竟他们消灭了40多万日寇,牺牲了321万将士。不是任何人的错,那时我们已经尽力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19:05
    walker    据我所知,武汉大学出版社“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中,只有这本《鏖兵江汉》是由一位作者独立完成的。全书以“布局武汉”为开端,先铺陈背景局势与双方大战略,接着自豫东会战起逐步记录安庆、马当要塞、九江、南浔路等战役及至武汉弃守的全过程,并辟专门章节进行总结评析,格局完整。行文兼顾中日双方史料,比之前几部依托单方面文史资料撰写的同题材纪实文学,以及“讴歌了以陈诚、薛岳为代表的国民党将士的智勇风采以及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高级领导人的人格魅力”的玩意儿要强得多。      武汉会战的几个热点话题本书都做了专章叙述,在诸如花园口决堤的决策过程,以及给日军带来的损害程度上,有比较全面的陈述分析和史料整理,可见前人未及之处。全书涵盖的十几个大小战役编排得法,脉络分明。构建战役的过程中,多从背景局面出发,大段引用原始作战方案,对筹划布置情况描述的十分详细,并辅以参战部队、指挥官和战斗地点的简要评介,对作战过程的描述比较清晰,能看出作者综合双方史料的考订功夫,以及对细节问题的挖掘,如日军使用毒气突破国军阵地的记载十分难得。但是多数战役的过程叙述简略单调,对伤亡数字也缺少比较评析,读起来相当枯燥。虽然作者说万家岭一章“因出版社要求,编辑操刀改过,与其他章节颇为不合,不仅补充的内容对资料不加取舍和考订,而且在评述上竟赞同成王败寇之论,大违本人价值观念”,抛开价值观念评述的问题不说,我倒觉得这一章的材料编排更有质感一些。      讲些小问题。武汉大学这一系列丛书都是采取双排正文辅以格子补丁(人物、兵器、部队简介,作战序列等)、大幅图片的方式排版,这一套用在十六开的军刊上尚可,放在三十二开的书籍上十分局促,山寨感十足。格子补丁的内容也有与内文不一致的地方,如正文P9称陈诚是庐山军官训练团副团长,到P11的补丁里变成了训练团教育长。国军方面人物简介很怪,各位将领的军阶既非武汉会战时期的情况,也非军人生涯中的最高军阶,而是该人1949年之前的最高军阶,不知道为何如此划分?另外,常能见到“一个步兵旅因被日军切断退路无法进入潜山(P45)”、“兰封会战前因与驻地军事长官发生矛盾(P105)”的叙述,其实不如写出具体番号、职务人名,更符合全书氛围。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8:10
    静水沉    昨天在图书馆顺手借了这本书,通过一个豆列发现这本书的作者也上豆瓣,就加了关注,作者居然留言让我对书给点评价,很惶恐。我没能力探讨书中的史实是否准确。随便说点观后感,这本书很扎实,可以作为资料查阅。但读起来略为枯燥,细节太少,作战序列,电文,战报,我得不断的百度文中提到的人名。作者说第十二章被迫删改最多,与全文不一致,我估计与张灵浦有关的细节作者未必想写得这麽详细,但十二章是我看得最爽的一章,因为细节多,虽然从作者的评价来看万家岭只是一场胜仗不用过份拔高。作者认为精华在最后一章的总结里,我基本赞同,但前面的战役流程里作者并没有多交待国军与日军除了装备,差距到底体现在哪里,也就是说前面的主体部分的描述没能对最后的总结作出有力的支撑,比如最后说国军空额很多,部队多不满员,但前面几乎没提到这点,还有国军修工事和设阵地的缺陷,也没能结合具体战例作出分析。我看完这本书后的印象是,国军按照作战计划布置好防线,却总是被轻易突破。(似乎提了一堆意见,作者勿怪)。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8:2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4:00 , Processed in 0.224949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