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荣辱二十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中国证券教父”阚治东的人生是中国股市20年沉浮的一个缩影。
  他曾盛极一时。作为申银万国的总裁,他写下了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主承销第一只A股、第一只B股,发行第一张金融债券、第一张企业短期融资券,设立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参与发起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国内第一个股票指数和全国第一份股票年报等等。
  他也曾坠入低谷。1997年因“陆家嘴事件”被撤职,2006年又因南方证券破产被起诉并入狱21天。
  磨砺洗净浮华。在这部阚治东毕七年之功亲笔写就的作品里,这位中国证券业的传奇人物以从容、淡泊的笔调叙说从前,这里有他的荣耀,他的屈辱,更有他对生命的洞见。所以,这绝不仅仅是一部自传,更是中国证券业最鲜活的历史,是对一个去而不返的时代最本真的记录。

作者简介
  阚治东,新中国第一代证券人,与万国证券总裁管金生、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并称为“上海滩证券三猛人”。  阚治东的人生两落三起。  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任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主管证券和投资业务的副总经理,旗下静安证券业务部是中国第一个证券业务部。1990年,阚治东就任申银证券公司总经理;1996年,申银与万国合并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申银万国证券公司,阚治东出任总裁。  1997年,申银万国深度卷入沪深两地的金融中心城市地位之争,阚治东被免去该公司法人代表、总裁等与证券市场有关的一切职务。  两年后,应深圳市政府的邀请,阚治东执掌深圳创新科技投资公司,深创投后被评为国内最好的创业投资机构。  2002年,阚治东重返证券业,作为“救火队长”空降千疮百孔的南方证券,出任总裁,最终未能力挽狂澜,反而被关押了21 天。  2007年,对阚治东的起诉被撤销。同年,他传奇复出,先后成立了奥锐万嘉、东方汇富等5家创投基金,他投资的华锐风电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

最新书评    共 17 条

桔子先    一个月前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最近一周加速看完。   重点阅读了书中关于作者参与创立中国证券市场以及挽救南方证券失败的部分。何小锋老师对阚治东其人嗤之以鼻,但我认为,单就这本书而言,其中记录了中国证券市场早期的发展和诸多内幕,非常值得一读。   首先说一个书中有趣的细节:   新时期中国最早的交易所雏形静安证券业务部仅仅有12平方米,当时的员工和交易股票数量均为个位数。1986年,纽交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到访静安业务部,静安证券业务部经理黄贵显进行了接待,西方记者拍下了一张“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主席与世界上最小的证券交易所经理的合影”。这也许就是新中国证交所的第一次对外交流活动吧。   该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1996年上海市政府为了与深圳争夺金融中心地位,联合在沪券商、上交所、主要银行及财政部门,推动上海股票市场行情,这可谓是一次有组织、有目标、有秩序的坐庄活动。其中,申银万国、海通证券、上海国投和君安证券分别被要求坐庄陆家嘴、金山石化、申能股份和四川长虹四只指标股,进而联合推高股市。在那时,指数与价格的涨落不是由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决定的,而是由各种“闲不住的手”所左右的,领导说涨到多少点,那就能涨到多少点。为了推动上交所交易的人气与行情,为了与深圳市场相抗衡,上海市某分管领导在政府与相关部门联席会议上果断提出“如深圳市场往下微调,上海市场一定要稳住;如果深圳市场稳住了,上海市场应该往上推;上海的证券市场应不失时机地站住1000点,各个方面要同心协力,要用实质性的动作去实现这一目标。”现在看来,这些要求颇有喜感,但在当时却是常态。然而,等到上证指数在沪政府的呵护下涨起来了,上海市场交投活跃了,《人民日报》发布的一篇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管你谁是金融中心,瞬间把沪深股市统统打到跌停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OSS后面更有大BOSS啊!政府是最大的庄家,因为政府可以配置资金,而真正的牛庄,却可以不费一分一厘,仅用点喉舌,就可以把市场打到冰点。   至于阚治东其人的经历,我只能说,他的两落三起,是时代和个人选择共同催化的结果。在中国证券业起步时期,他赴日深造、参与创立上交所、申银证券、就任申银万国总裁,既是国家与行业的需要,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后参与创投、私募等也都是在行业发展起步阶段果断乘东风而上的个人抉择。而至于他人生的两次低谷,从书中来看,却让人感到,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替罪羊。这固然由于作者这次著书多有为自己喊冤叫屈的动机,但从大局看,申银万国坐庄、南方证券破产两次事件,其中的复杂程度自不必说,牵连人马极其繁多,纵使阚治东能够呼风唤雨,他也只能是整个棋局中难以自保的一颗棋子而已。当东窗事发,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舍卒保車也许就是唯一的出路了。   从整本书中可以看到,阚治东能够经历这一番番沉浮,他的魄力与勇气并非凡人能比。然而,过于张扬与高调可能也是他屡屡受挫的原因。我认为,在金融业这样的行业中,最终能够获得成就的,恰恰是阚治东这样的一群人,但这也要冒着极大的风险,甚至要堵上一生的前途。遥想当年管金生在327国债事件中的一搏,使他沦为了十七年的阶下囚,至今不能获得自由,而张国庆和尉文渊等中国证券业教父级人物的人生也几经沉浮。当然,其实钱与权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之中也许会有一些不可告人的逻辑。南方证券覆灭时,阚治东遭受了21天的牢狱之灾,一批公司高管遭到调查和处罚,而当年曾经在深圳主政、经历南方证券盛极而衰这一过程的于幼军市长、许宗衡市长,你们今又安在呢?     详情 发表于 2013-9-15 01:20
红薯泥    有些事情可能没有说透,说明白。也许作者还无法这么做。但透过这个,可以体会这段股市历史。不要预设前提,要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是你,面对一件一件的事情,会如何做?不要事后诸葛亮,不要理所当然。   同情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思路。但对这段历史不要失去自己的简介。   对这段刚刚过去的年月进行回顾,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很少有的勇气。这种叙述,到目前为止,是很稀少的。  详情 发表于 2013-9-15 21:39
绿豆粥    撇开作者本身所经历的是是非非不谈,这本书是挺不错的,介绍的中国股市的开创历程,对于了解中国股市的发展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从本书中我看到了中国股市成长的艰辛,看到了沪深两市对金融中心地位的争夺,看到了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机构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内的市场化与党委专职的矛盾。对于一些官员想要政绩又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导致的悲剧,实在是非常之愤恨。  详情 发表于 2013-9-21 04:41
卡卡    买这本书,是为了扫盲需要。读政经类杂志或者书,阚治东和“证券三教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他的名字,和新中国证券业起步及发展紧紧相连。面对如白纸般的证券业,他带领的申银及以后的申银万国写下了无数个令后来人津津乐道的第一。      令人唏嘘的是,在深圳的南方证券时期,面对积重难返的烂摊子,复杂的人事关系,他的改革屡屡受挫。南方证券破产了,他也遭遇了43天的牢狱之灾。书的文笔是朴实的记录体。吸引人之处,也正在于阚的历史记录者的角色。只是在写到南方证券时期,感情色彩猛然浓烈。他的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他的愤慨和身不由己,让人读来感同身受。      像书籍介绍中所说,那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就如同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中所总结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详情 发表于 2013-9-21 08:50
盗亦有    这本书文采很一般,但是内容有价值,作者作为当年的三大高手,经历了令人羡慕的那个黄金年代(抑或黑金年代?),告诉你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往事,对于这个市场更好的了解和洞察意义非同小可,同时他作为过来人的经历明确地告诉你:投机市场,操纵无处不在。  详情 发表于 2013-11-13 14:48
我不懂    用了两个晚上,把这本书读完了。掩卷之余,忍不住要长叹一口气。这本书对于股市投机也许一点用没有,但认识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倒是大有裨益。再宽泛一点说,可以帮助认识中国的社会现实。资本市场其实是中国特色背景下更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东西,了解了中国资本市场,就是从一个更微观的角度认识中国现实和中国特色。      阚治东的人生有几件大事。留学日本,进入证券界,创办申银,申万合并,退出申万,创建深创投(这个名字的确不仅别扭而且难听),挽救南方,南方垮台,阚被捕入狱。除了留学日本和进入证券界,只是阚本人的人生转折之外,其他的都无不是当时证券界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但由于牵涉方方面面,我们所看见的新闻,只是被过滤之后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所以我不大爱看新闻。当新闻已经变成了旧闻,或许关注的人少了,对时局的影响也弱了,这时反而可以真正看到新闻所不能讲述的,旧闻所不能回避的点点滴滴。阚治东的荣辱二十年,就是对这些事件点滴的收集,或许仍有难言之隐,但笔锋扫到之处,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阚治东的猛,我之理解,是赚钱猛,开拓事业猛,学习猛,创新猛。但作为一个这个证券业的元老,他在投机事业上其实保守地很。从他在申银、申万、深创投、南方的所作所为中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而且他在个人利益方面的态度,不仅不猛,还几乎碌碌无为。仅这一点,就可以在证券业元老中凸显出其人格中高尚的一面。他如果个人有较大的经济问题的话,离开申万后就绝对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申银和华夏同为工商银行的儿子,却由于华夏有北京的后台,结果阚为华夏的组建奉献了很多,最后却被华夏夺走了最多的业务。这个好人当的太不划算。由此也可见北京后台还是能量不小。在证券业如此,其他行业,其他事情,应该也是如此吧。      阚治东被迫离开申万,不是负领导责任,而是在为领导负责。当时为改变深强沪弱的格局,上海一位很有水平的领导亲自指导券商坐庄。甚至上交所还买卖起股票来,实为空前绝后的一大奇观。至券商、银行的不合规行为就更不必提了。这里实际反映出几个问题,一是当时即使很有水平的领导也是很无知的,为了地方利益,连证券业的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规则都可违反。二是如阚治东这样证券业当时的精英,也无法改变,只能成为屁股决定脑袋的牺牲品。      当北京要杀鸡儆猴时,阚治东悲情而又豪迈地挺身而出,揽下一切。仔细算算帐,倒也不太蚀本。虽然即时利益大受影响,但却在圈内获得了极好的口碑。所以,离开申万,反而多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北京强调的规则,也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阚治东只是一个非常弱势的牺牲品,听证会也只是走走过场,丝毫改变不了结果。这里也可以看出,官方常常为了达到某种高尚或不高尚的目的,不惜违法,只求效果,也算有些不择手段了。      在南方之前,阚对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基本能从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心平气和地描述。但对在南方工作那一段的经历,字里行间充满愤懑与不满。一个想做事却处处被掣肘,甚至被不做事的人暗算,这种情绪太正常了。这也反映国企制度的弊病。虽然如这种事例很极端,但这种现象我想一定很多,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阚对监狱里遭遇的一切,描述地极为详尽,而且很冷静,视角很客观,没有带着情绪写成一段监狱风云。但是多多少少可以感受到一个有尊严的人在监狱中所受的人格屈辱。      荣辱二十年,如一个让人叹息的故事,如一个揭露二十年怪现状的白描,如一次引导人向上的励志,语言朴实,却五味杂陈。最终,阚治东还是走到了体制之外。这么优秀这么正直(仅相对而言,仅对证券市场而言)这么有党性的人,仍无法在体制之内有尊严的生存,或该反思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11-14 03:26
Pengke    买了好久一直放在那里没看,因为可能要合作,于是还算认真地看了。      南方之前的经历,基本都是“猛人”的写照,特别是申银的经历,创下了太多的第一,敢想敢做,也确实有很多的创新,也正是申银的经历让阚背负了太深厚的证券情节,在南方的橄榄枝伸来时,阚毫不犹豫地接了过来,也试图将之做成申万之后的翻牌之作,但,没想到成立滑铁卢,甚至为此“身陷囹圄”,自认万分委屈。      阚深为看中的政治生命还是因为南方的破产而结束了,虽然他可能真的没什么责任,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悲情无可避免。      阚自认是当培养的高级金融干部,但因为南方,都烟消云散了。      不过,看还是一条值得佩服的汉子,来到体制外,仍然打出了一片天地,余威尚在或者猛人依然是猛人。      体制内,能做的事情的确有限,入对行很重要,时机更重要。  详情 发表于 2013-11-14 06:56
发条鸟    人生的起起落落,亦如人生的真真假假。   阚爷的经理确实足够传奇。   当我们读到这段传奇的时候,有多少被添加了传奇的色彩,或者有多少蠢事只是被一笔带过。      人们给自己写传纪,总是不会想落下个坏名声。  详情 发表于 2013-11-22 11:23
此间的     这本书是上学期中上“投资基金管理”的欧阳良宜老师推荐的。    之所以“力荐”,主要是基于两点,其一是阚治东的真诚,其二是内容所反映的中国特色。       金融圈子始终是蒙着一层面纱的。然而,大概是有过一段失去自由的经历,阚治东的文字让我觉得非常贴近和真诚。    比如,开头对于他母亲的叙述让我感动地眼眶湿润了:    “家人告诉我,我出发去日本的那一天,在我下楼后,已经久病不起的母亲硬是让人把她从床上扶起来,站在窗前,静静地凝望着一步一步地远去,直至我的身影消失,也不愿离开窗前。”    还有,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阚治东花费这么多笔墨写“短短”的21天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和心理。可这确是非常自然的。这21天没有他平时任何一天的繁忙,带给他思想和心理上的震撼却一定远超碌碌一日;同时,我想,这21天是使作者最终想和读者分享他经历的核心部分——虽然前面的申银总裁、深创总裁表面上看起来更加显赫,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铺垫。    “风刮进深圳看守所里的树叶都得在这里待上一年半载才会被扫出去,出去有那么容易吗?”    如此真诚的感情。只是略有可惜,他在狱中反思自己在金融圈的思想过程囿于政治原因无法彻底表露。那是核心的核心,现在只能留给我们臆测了。       读这本书,我们一路从静安交易所的黑板到上交所的全电脑配对系统,从担心股票发不出去而抽奖送房到1990年提前三天有人排队买配股,真是无愧于书名“荣辱二十年”。作者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逐步由蛮荒状态过渡到初具雏形。    建立“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必须是阵痛的过程。有人会付出代价。不过,很多时候,一些细节还是不禁让人泯然一笑。    比如取名“国库券”而非“国债”的原因是当时认为社会主义“既无外债又无内债”;    上交所开始用的是securities而非stock,因为当时股票被认为资本主义的腐化物,批起来不容易;    申银既要着手和公司一起发B股,又要和监管部门制定法律,真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啊;    327国债的根本来源还是哥德巴赫猜想似得储蓄保值贴补率,就像目前的CPI一样,“选择性暴露”以操纵展示在人民面前的美;    朱镕基总理真的很牛,当时开上交所时提出“光干不说”,以减少舆论压力,实在佩服啊;    “关多少判多少,防止有些犯人由于关押时间长于服刑时间闹补偿”,真是奇葩的反逻辑啊;    一群猫去抓耗子,最后被猫消耗的东西远远多于耗子偷的;在国企担心的不是这些人花多少钱,最怕吃饱了没事干。       最后,还想说说阚治东的“两落”。    第一次是上海市政府纠缠在沪深地位之中中让阚在的申银万国坐庄,阚夹于地方和中央这一对异常错综复杂的矛盾之间,只能壮烈地为上海市领导做“替罪羊”了;    第二次是深圳市政府让阚作为“救火队长”拯救半死不活的南方证券。当时面对这样一个机会,其实阚并没有多考虑自己能否成功,只是对他来说,“这个对过去间接的肯定”实在太重要了!我个人认为,政府当时只是想找个人担责任而已,这样阚无疑是“最佳人员"了;所以之后政府都没有给阚提供太大的支持;而且一年之后,阚就感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说阚治东是悲情英雄并不完全恰当,只是,在这样一个混沌的中国证券市场,只能做个夹缝中的英雄,或血洗山岩,或屹立山尖。    我想,每个今后想在国内工作的人,都很值得读读这本书。     详情 发表于 2013-12-10 20:57
迅雨    老阚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不仅是在证券方面,而且对于企业的系统构建,管理激励上,对于体制内如何左右逢源上,他都是把好手。然而,这本书却不是一本一帆风顺的企业成长日志,它戏剧性的体现了数个不同情景下的状态:      在提到炒国库券的时候,作者和那些类似于杨百万的第一批淘金者一样,呈现的是那种街头智慧,那种敏锐的发展挣钱机会的嗅觉和迅速的行动。是的,这是创业者必须必须具备的street smart, 在王石,冯仑的自传中,你同样可以看到早年赚取第一桶金时的灵敏和大胆。      在提到和万国的竞争时,此处写出了商战的感觉,这也和王石创办万科早期与其他股东的惊心动魄的斗争有相似的感觉。不过,作者彼时似乎更长袖善舞:他在自己熟悉的城市,对自己精通的行业和亲手打造的企业,具有良好的掌控力。      在提到陆家嘴事件时,真实体现了地方政府在追求政绩时的急功近利,以及中央调控下的噤若寒蝉,这种情景闹剧,在过去20年中一直不停的在神州大地的各处上演。不过,对比后面的深圳市的表现,上海市政府真算还有点人情味。      在深创投阶段,作者并没有谈到太多如何做风投的思路,他只是凭借挣钱的本能和相对老派一些的经营思路,打理好了一个公司,为股东挣到了钱,好吧,他做的挺不错。利润才是资本的最终目标,花里胡哨的概念,又有多少时候能够真的生出钱来?      在南方证券,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给人的感觉,似乎从一个多年的体制内的成功者变成了体制外的人。在这个阶段,大中型国企的复杂派系,地方政府的始乱终弃,南方证券本身那些说不清明的历史遗留问题,就像黑洞一样裹挟了作者。尽管作者一再强调自己的努力,这些努力还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很明显,其实在那个环境里,作者是相当失败的。但这失败又能怪个人么?不能,你一个人空降到一个陌生的准官场,前后都是莫测的深渊,又怎么可能以企业家精神挽狂澜于既倒?      这本书是作者个人20年证券从业的历史,更是中国证券业,乃至中国社会20年的多棱镜。  详情 发表于 2013-12-28 01:2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3:17 , Processed in 0.22640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