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0
|
别说再见 |
最新书评 共 7 条
可可
《别说再见——波切利自传》阅读时间:2012年5月1日-5月16日
作者:安德烈﹒波切利【意大利】(1958-)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这本书是08年的生日礼物,看完这本,那批生日书就全看完了。我大概是在02年的时候第一次听说安德烈﹒波切利,一位MSN好友给我传了一首sogno,告诉我这是一首咏唱希望的歌曲,从此我便爱上了这嗓音。后来买了一套CD,喜欢在深夜或者周末,独处的时候,听。
波切利是盲人,不过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他是怎么成了盲人的,先天还是后天?不知道他是怎么成为歌唱家的,从小立志还是后来改行的?……很多的疑问,在这本自传里得到了答案。闲置近5年的书,重新捧起,更多的和自己的经历有关。近年来的遭遇,让我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主动也好被动也罢,现在回头看看,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总要有一种精神和毅力支撑着自己前行。一位盲人成为世界闻名的歌唱家,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他的经历可能会成为我的精神动力来源。是的,掩卷的那刻,我知道这次阅读之旅没有让我失望。
封面上写着:音乐对于我,是一种需求,如同爱;音乐对于我,更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如同死亡。
书中的尾声,作者称这本书是“奇怪的作品”。书中讲述了他的喜悦与幸运,在生命旅途中,学会艰难地抗争,想要拥抱自己的理想,却不要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要永远心存怀疑精神。人类智慧就像蜡烛上摇曳的火苗,在最纯粹的黑暗中,照亮我们的一小段路;再往前走,则被未知所包围。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在哪个方向迈出最初的犹豫的脚步,点着蜡烛试图为自己开路,跨越障碍,尽可能快速地朝前走。(P281)
从小时候写起,青春期,到读大学,到最终选择音乐这条路,命运的不可预测和蜡烛的火苗引领的光明之路,看似矛盾不相及,却又最终走到一致。人心中总有一种热爱,一种守望,外界的一次次打击,哪怕是摧毁性的,但如果你还能坚持,那就足以证明这种热爱于你是多么重要,这是需要你真正去坚持不放弃的。有人说,人生的悲催在于放弃了该坚持了,坚持了该放弃的。哪些该坚持,哪些该放弃,说得清么?可预测么?或许不能吧。来自心底的声音,只有自己能听到,这声音就是那摇曳的烛光,照亮前行的路,也有可能因缺氧而熄灭。波切利是盲人,我之前刚读过《推拿》,眼睛看不见,心里却是透亮的。与命运抗争,艰难险阻和喜悦幸运比起来,微不足道。坚定信仰,每次的一点点收获,一点点进步就是穿过黑暗的闪电,那么亮,那么有力。
详情
微微一
“我努力在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人的喜悦与幸运,在生命路途中,学会艰难地抗争,想要拥抱自己的理想。。。。”这是安德烈·波切利在自传《尾声》中的一段话。
在这本远不如安德烈·波切利歌声优美的自传里,他平静而温暖地讲述了个人成长的过程,可以真实地体会到他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这本书通过叙事的方法,描述了他40岁以前的生活轨迹,但是我想,他想要展示给我们的是他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丰富、美好光明的世界。
作为一位盲人国际巨星,在波切利的自传中,我看到的则是与想象不太一样的生活,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激动人心的故事,也没有对音乐艺术的“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认识,更没有刻意艰辛的描写。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他那渴望投身艺术却无法实现梦想的沮丧,无人赏识,无以为生,每天在家庭责任和个人梦想之间挣扎;不知道靠什么去赚钱来支撑一个家庭,自己的试音碟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这样一段生活与内心的苦闷,他描写的像所有追求梦想不能实现的普通人一样,而没有用自己的残疾去渲染这个过程的格外艰辛和与众不同。这是我真正欣赏他人格的地方!
波切利在自传中提到了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极为深刻。1993年,他接到参加一个欧洲巡回演唱会邀请的时候,意大利一位著名的女高音也热情邀请他参加自己的声音课程培训,这对波切利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艺术提高的机会,也许从此以后他的歌声能够更上一层楼。但经过反复思考,他还是选择了参加巡回演出。他打电话给那位女歌唱家告诉自己决定的时候,那位歌唱家还相当坚持,认为如果放弃这次学习,波切利将永远失去一些机会,有些东西他将永远无法得到。
这让我想到很多关于波切利演唱的评论,这些评论经常把他与帕瓦罗蒂相比较。我没有专业素质,无法评价波切利的演唱和正统的歌剧男高音在技巧和音质上有什么区别,但是还是能够听出帕瓦罗蒂高音中的辉煌与明亮是波切利无法比拟的。如果1993年那次波切利选择了在艺术上更进一步,他在著名歌唱家的队列中是不是会拥有一个更好位置?
但是无论怎样,我还是更喜欢听波切利的演唱,也许在专业音乐人眼里,他的演唱不能和正统的男高音相提并论,但是他的嗓音比他们更多了些淡淡的哀愁,显得深情款款和格外有意蕴。泰戈尔说,“音乐来自于那无声处”,波切利的歌声里就有这样的寂静。波切利自传的意大利原名叫《寂静的声音》。
这本书最值得注意的是结尾,我们看到这个大器晚成最终用歌声照亮人生的盲人歌唱家,在成功之后商业带给他的压力和迷茫――“总之,用尽一切善意忖度,我还是无法给自己解释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他用1998年10月的几篇日记作为自传结尾,而最后一篇日记的最后一句话:“我因而想到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想象出,在这房间的孤独中,那沉默的音乐对我是多么的宝贵。”(这个结尾让我不能不与郎朗自传的结尾相对比。)
顺带提一句,此书翻译得很烂。要不是因为太喜欢波切利,是绝对看不下去的。
见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f406f0100d89j.html
详情
max
黑暗是一种视觉,只有那些拥有视力的人才能看得见。而盲人,是无法看见黑暗的,就像失聪的人无法听见安静。
众口流传中,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名史俨然成为了渴望被命运眷顾的人们最津津乐道的现代传奇。少年时期就丧失了视力,却顺利拿到了法律博士的学位,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30岁之后开始学习声乐,然后迎来了最为让人热血沸腾、浮想联翩的片段:他和意大利著名摇滚歌星祖彻罗共同录制了一首歌曲《求主怜悯》,而这首歌本来的合作者是帕瓦罗蒂。当帕瓦罗蒂听了波切利录制的试音带之后,问道:“这个人是谁?我认为你们不需要我了,我不会比他唱的更好。”
以后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波切利从此以后顺风顺水,在通俗界和美声界都备受推崇,迅速成为新一代的国际巨星。
在波切利的自传《别说再见》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不太一样,没有那么多安排紧凑,激动人心情节的版本。虽然他的确拿到了法律博士头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一离开校园就马上能够获得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他体会着很多渴望投身艺术的普通人体会到的沮丧:无人赏识,无以为生,每天在家庭责任和个人梦想之间挣扎,难于取舍:当他的学业完成却仍旧在学习声乐课程的时候,他心里充满了忐忑不安:到了该结婚的时候了,但是他不知道靠什么去赚钱来支撑一个家庭,他尝试过将自己的试音碟推荐给大大小小的唱片商,但是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
波切利的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养活自己,为此不惜为他到处求访名师,最终他顺利拿到了博士文凭。但有些东西仿佛是冥冥中就有了暗示。波切利母亲记得从他很小的时候家人就发现了古典音乐能够让顽皮冲动的他安静下来,认认真真地听。波切利也永远不能忘记少年时代第一次演唱《我的太阳》获得优胜时候发自内心的自豪。他像普通人一样读书、参加运动、交女朋友,但是鬼使神差地一直没有放能弃自己的音乐。最后他组建了一个小小的草台班子,在家乡的小酒馆里献唱,同时也应邀在婚礼、教堂弥撒中演唱。
他甚至为自己一直坚持声乐课程充满了负罪感。有一次他出门上课碰到了父亲,他对父亲说:“耐心点,爸爸,用不了多久了!我可以向你承诺,这将是我的最后一次尝试。”然后在去音乐老师家的途中,他开始考虑是不是去“参加某个职业培训课程”,“也许是按摩师,或者参加某个考试来获得一份银行或企业接线员的工作 ”。
最后,命运似乎有了转机:他接到了著名艺术家经纪人米凯莱的电话。但是从那个电话之后很长时间,波切利没有从米凯莱那里得到任何消息。他甚至和父亲驱车几百公里专门去米凯莱的办公室看望他,结果米凯莱和他们匆匆打了一个招呼之后就去赶飞机去了。这次失败的会面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最终他在米凯莱的安排下,波切利加入了祖彻罗巡回欧洲演唱会,这次经历让他筋疲力尽,但在精神上十分兴奋。但是这次巡回演出也并不意味着他从此功成名就,一鸣惊人。直到1994年,就是他和莎拉·布莱曼在阿里的告别拳击赛上演唱那首惊动世人的《告别的时刻》的前一年,他还参加了意大利圣雷莫音乐节,仅仅获得了第四名的成绩。
经历了这么漫长的等待之后,他随之而来的巨大成功的确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尽管有人认为他只是个擅长演唱浪漫爱情歌曲和意大利拿波里民歌的流行歌手,不足以获得歌剧男高音的神圣称号,还有人认为他的唱腔 “业余”,甚至声音“过于甜腻”。但专业评论并不能阻挡涌向音像商店购买他的CD的脚步。他的名字开始频频出在格莱美的榜单上,每张新的专辑推出都能很快达到上千万的销量,很多人近乎病态地迷恋他,不惜用最美好的辞藻来赞美他的嗓音,誉为“天籁”、“上帝的嗓子”。
我们没有专业的耳朵,无法评价波切利的演唱和正统的歌剧男高音在技巧和音质上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认真听一首波切利和帕瓦罗蒂共同演唱的Notte’e piscatore,你就能够发现帕瓦罗蒂高音中的辉煌与明亮是波切利无法比拟的。但是也许是因为失去了视力的缘故,他的嗓音多了一份专注和淡淡的哀愁,泰戈尔说:“音乐来自于那无声处”,波切利的歌声里就有这样的寂静。也许这就是有那么多人把他的声音叫做“天籁”,而帕瓦罗蒂并没有收获过这种赞誉的原因。
不过,近年来随着演唱会越办越多,专辑发行越来越快,也有人指出波切利声音里面最能打动人的那份宁静在慢慢淡去。如果认真倾听的话,能够发现他在演唱会中的演唱也开始变得浮躁。《纽约时报》的乐评指出波切利的声音“起毛”而且“单薄”。他自己也说太多的商演阻碍了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艺术的钻研上。一次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他坦然承认自己为贪眼前利益,太早耗费了自己的天赋。
波切利他在自传中提到了一件事情。1993年,他接到参加祖彻罗欧洲巡回演唱会邀请的时候,意大利一位著名的女高音也热情邀请他参加自己的声音课程培训,这对波切利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艺术提高的机会,也许从此以后他的歌声能够更上一层楼。但经过反复思考,波切利还是选择了参加巡回演出。他打电话给那位女歌唱家告诉自己决定的时候,可敬的歌唱家还相当坚持,认为如果放弃这次学习,波切利将永远失去一些机会,有些东西他将永远无法得到。
命运永远充满了抉择,如果波切利当初选择了在艺术上更进一步,他也许会在著名歌唱家的队列中拥有一个比现在更靠前的位置。但他的盛大成名也许会因为错失良机而遥遥无期,更重要的是,也许他更专业的演唱反而不会像现在这样让这么多人痴迷。经历过系统培训的波切利会唱出更具有金属质感的灿烂歌声,但是能够打动多数听众灵魂的,却是现在这条稍显暗淡,但是更为亲切,更为伤感的歌喉。
详情
思语
安德烈波切利的自传——LA MUSICA DEL SILENZO,中文译名是《别说再见》,有点炒作的意思。因为他成名过程中最引起轰动的演出之一就是在德国和莎拉布莱曼为一个退役的拳王合唱《别说再见》。可如果你把书从头看到尾,你就会知道,如果按原文直译取名为《寂静的音乐》或是《无声的音乐》更为贴切。也更符合他在整本书和整个生命中的思考的那么一些哲学意味。
虽然牵涉到哲学含义,可书并不枯燥。相反,他以优美的笔触和亲切的述说给你讲了一个男孩子长大的过程,让人可以贴近体会到他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描述的重点不在于他的生活轨迹,而是他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丰富,美好的世界。282页,我是一口气看完的。
刚刚出生的他,“有一双漂亮的湛蓝色的眼睛”,很可惜在几个月的时候,先天性青光眼夺去了他绝大部分的视力,只有右眼还能看到光和颜色。即使如此,童年的安德烈也并不像现在看上去那样温柔沉静,而是一个非常顽皮的孩子,用他家里的女佣的话说就是和邻居小孩“凑成了一伙不折不扣的野蛮人”,属于那种要妈妈或阿姨眼珠不错地盯着那一类。
幸运的是,他出身于一个良好的家庭,很多亲戚有着体面的职业和高雅的爱好。“家庭聚会上,姨公念书给大家听,夫人们则不时发表一些简短的评论”,这样的描写,让人联想到奥斯丁小说里的上流社会。
众多的亲戚给了他很多方面的好影响。
8岁的时候,爷爷送给他一匹小母马,鼓励他从事带一点冒险的活动。这种冒险精神从而贯穿了他的生活,在别人说“你不行,做不到”的时候,他会自信而坚持,最终的结果也往往是成功。
外公喜欢听他唱歌,还经常叫老朋友来一起听。于是年纪小小的他就开始在教堂里为结婚的人唱。
他还跟着他们学会用了游泳和国际象棋。
而所有的亲人中,母亲无疑是最伟大的一个,她非常爱安德烈,但并不宠溺他。即使是安德烈在7岁的时候就被送到条件远不如家里的,250公里之外的寄宿学校独自生活让她肝肠寸断,可想到他将来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她就变得比父亲还坚定。在安德烈放假回家的日子,想撒娇在床上吃早餐,她也仍然坚持让他和大家一样坐到桌子边去。就是母亲这样的教育,让他的性格中有了坚强、好胜的一面。
寄宿学校的生活是艰苦的,那么小的年纪就一个人在外面生活也让他尝尽了孤独的滋味。不过代价并没有白白付出。在学校里,善良热情的女老师给他们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圣经》,在很多年之后,当波切利痛苦彷徨的时候,经常会用其中的道理来鼓舞自己。
也是在同一所学校,10岁的他第一次正式登台独唱,初享了掌声的滋味,在歌声中找到自我存在,即使那时的他还把唱歌作为一种游戏,没有认识到这对他的意义。
12岁,不幸又一次发生。学校运动会的足球赛让他的右眼受伤,失去了剩下的视力。可想而知这对一个孩子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是他坚强乐观的天性帮了大忙,与学校里其他全盲的孩子的沟通也使他尽快地接受了现实。
失明后的他为证明自己的坚强、勇敢,选择了去有良好教学条件、辅助设施和辅导老师帮助的普通中学学习。可这所学校在发生否定一切的学生运动,安全并不好。他也因此而吃了身体上的苦头。更让他迷茫的是同学们对他这个“资产阶级家庭”孩子的孤立和疏远。
“那苦涩的少年时代,那些幸福而不自知的惨绿岁月,莫名的平静,也会无端地令人感到拘束、孤独和悲伤……”
很多时候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只讲感觉,是没有意义和过激的。比如当年我毫无意义地不学和电子有关的专业。比如安德烈在决定将来工作方向时偏偏放弃了命运指示的音乐道路。而报考了他喜欢的另外一个领域:拉丁语和希腊语。
如果和现实的遭遇相反——能够遇见一个好老师的话,也许意大利的文学界会多一个作家。然而命运终是比个人更强大。两个月后他被迫转学。
就在中学毕业考试前,母亲又一次做了一个很关键的决定,为他找来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银行退休经理埃托雷。这个精力充沛、喜欢看书、曾游历全世界的博学者乐善好施、有耐心,不自傲,不压人。他不仅仅帮助安德烈学习功课、文学,更重要的是教给他成熟的怀疑思想,来瓦解少年的狂热,使他在精神上更加强大和勇敢。他成为了安德烈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每每遇到关键时刻,安德烈总是想先知道他的看法。
在他的帮助下,安德烈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从高中毕业。优异的成绩使安德烈跟从家学,顺利进入大学学习法律。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浪漫的时代罢?
可英俊的安德烈在感情上并不顺利。也许是他比较害羞的缘故,在少年时期只是暗恋过两个女孩儿,也有主动示好的。可从他的描述中知道那段相处甚至不算印象深刻。
然后,他认识了玛丽卡,这个漂亮、善变、也许是虚荣的女孩儿一再地背叛安德烈,他们之间分分合合地相处了几年。这是他第一次认真地对待一段感情,可以想象最后不愉快的结果可能影响了他以后的情感世界。当然这只是我私下里妄自的揣测。
无论如何,在后面也没有看到他对感情炙热的描写。这和他歌声中的深情有一点点不匹配。
也许还是害羞的缘故吧。又或许在男人的世界里,感情只是一小部分吧?
可在他被玛丽卡第一次抛弃的日子里,由于身体过敏的原因也不能骑马;还有几年前的变音,让他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象以前一样唱歌。这些让他很是痛苦了一阵。
他伤心沮丧,充满挫败感,他懒散、失望和不修边幅,但只要一点点微小的希望,都可以让他感到安慰。他在日记中写道:“至少我曾经还拥有过梦想,他们小心地守护着心灵深处,然而他们也撞到现实的围墙上,碎成千片,我俯身把他们都拾起,用无尽的耐心将他们重新拼好,复原他们原有的光彩,给他们一双翅膀,好学会飞翔,慢慢飞到空中,直到飞越围墙,到梦想得以成真的地方”
接下来的生活是在工作之余到酒吧表演弹琴。然后是下决心和玛丽卡正式分手。自己录制的唱片没有公司愿意接收。前途和感情的挫折让他过了一段放浪形骸的日子。埃托雷那时并没有生硬地指责他,只是一再嘱咐他要坚信梦想。
经过重新学习钢琴弹奏,以及和卡尔洛合作练声等等努力,开始有人注意到他。流行音乐的明星苏可洛的经济人联系他要他录制合唱单曲。可后来一直拖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卖单曲唱片或是让他一起去参加现场演出。反反复复的消息成为一种折磨。
在等待的日子里,他结婚了。却因为经济的拮据,曾经在妻子上班的时候关小暖气,多穿衣服,只为了节约费用。
在没人理解他的坚持的时候,他关在家里面朝四壁,却感到了老师说的“寂静的声音”在安抚着他的灵魂。让他体会到“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与他的需要、要求以及任性的总和成反比,因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主要是靠自身的艺术来滋养的,单是这一点就足以令他感到幸福无比,心满意足。”
他书里写了那件备受媒体和某些名人指责的事:在面临苏可洛的巡回演唱邀请和参加一个著名女高音的培训课之间的选择。我理解他作为一个好强的男人在30多岁成了家之后还要靠父母资助的窘迫。更能想象在面对妻子对他参加演唱会的希翼时的不忍。
即便是这样,对于命运的安排他依然充满感激:“我对生活从不满意,而它却保护我不受危险,使我远离轻而易举的胜利,那种胜利不但不会回报你,甚至让你付出昂贵的代价。我过去是多么愚蠢啊。”
哲学的思考也不能让他完全避免多愁善感。在圣诞节期间在妻子的陪伴下去斯德哥尔摩的演出中他“想到意大利,想到他的朋友们正聚集在一起等待庆祝新年,就觉得伤心而孤独”,虽然他给自己打气登上舞台,可“他的表情不像登台的艺术家,倒像个被判刑的犯人”。看到这里我不禁笑了,为他可爱的孩子气,而且那时候,他都快做父亲了。
在书接近尾声的章节里,他写了德国的那场演出。却并没有提到当时的成功,反而是在叙述他邀请埃托雷去看演出的过程。他想让这个老师再次评判他的为人处事,是否被环境的改变所腐蚀。可年纪大了的老师却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留给他无限猜想。
就在他庆祝40岁生日的第二天,他终生的老师埃托雷去世了。对于这个一辈子都格外珍惜老朋友的人来说,打击无疑的是巨大的。在泪流成河的心里,他想出了以下的文字来解脱:
“这世界上一切都会消亡,身体也一样!它并不比美更珍贵,正如一位著名诗人所说,如同‘花朵的影子’。也并不比力量更重要,如同‘掉落山谷中鼓的回声’!不!绝对不。唯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曾经在这里,怎样活过,留给我们的一切,这些都将完整无损地留在我们心里,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因为思想,只有思想,‘逃出时间和洪荒的寂静,赢得胜利’。。。。。。”
在书的最后一章,安德烈摘抄了98年的几段日记。从这些日记中,看到的是他的不快乐。
这真是一个伤感的结尾,也是一个坦诚的结尾。纯净透明如天使一般的人,在这样混乱的世界中,怎样才能快乐呢?这本书的意大利版本出版于1999年,不知道10年过去了,他是否依旧保持着那个干净高贵的灵魂?不知道他是否快乐了一些?
希望到他70多,80岁的时候,还能写另外一本书,讲述他后来的超脱和幸福。
我拙劣的叙述很难以转述书的优美和精彩,只能从书里偷一些句子,希望你们能看到一点精华,吸引你去读这本书,去了解一个可爱的人。
以上。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4:01 , Processed in 0.24476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