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奇特的一生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4-2-24 18:54:38 | 只看该作者
       翻完此书,觉得获得新生一般。原来生命还可以这样存在。
      记录每件事所用的时长,并以此作为今后制定计划的依据,更重要的是不断的去感知时间。柳比歇夫知晓了时间的奥秘,正是这种对于时间的感知能力让他强大,从容。或许这种能力也让他比常人更切身的体会到死亡的存在吧。
      人们质疑,一切都制定好计划,一切都按计划进行,这样的人生是否过于机械无趣?作者告诉我们“从知识和思维活动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会摆脱机械性控制的奴役”。
      意志与理智并存的柳比歇夫,能够坚定的执行自己的计划,似乎没有什么能让他困扰的了。但谁让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神奇有趣的东西。柳比歇夫也为这个世界所着迷,一个昆虫学家研究哲学、历史、数学等等。这是柳比歇夫的矛盾,也是每个人的矛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4-3-24 11:01:5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故事主人公使用的时间计算法和他达成的众多事业的关系,我理解为是仪式(ritual)和事务(routine)的关系。仪式看似迷信、费时和多此一举,但是为执行事务确定方向并且为其提供精神监督。在长远上来看,仪式有助于事务的按照目标达成。并且有可能,仪式越费工夫(无聊、洗脑式的不算),事务达成的程度就越深。比如,在和精神密友的交流上,我认为写信这种方式构成了一种仪式,比较网络聊天、电话沟通更能达到交流的深度和效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4-4-8 00:59:23 | 只看该作者
  1.我在一天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
  清早,头脑清醒,看严肃的书籍。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方面等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2.感想:感觉书里面写的主人公简直就是个机器人,一个工作狂。他儿子的死都不能让他的工作受到任何的影响。
  3. 法国百科全书派,18世纪中后期,160多位当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编撰了一部《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这些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4.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这种方法建立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对消耗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
  简单地说,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要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要点⑴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的。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⑵切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⑶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⑷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记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⑸坚持就是成功
  步骤
  ⑴记录。运用各种各样的耗时记录卡准确地记录时间耗费情况。工作记实表,真实准确;⑵统计。每填完一个时间区段后,对时间耗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看看用于开会、听汇报、检查工作、调查研究、走访用户、读书看报等项目的时间比例有多大,并绘成图表。⑶分析。对照工作效果,分析时间耗费的情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浪费时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该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等等。⑷反馈。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消除浪费时间因素的计划,并反馈于下一时段。
  那么这种时间事件记录法具体是怎样来记录的呢?下面是柳比歇夫的记录文字: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 –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 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分类昆虫学:鉴 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 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 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 《沙皇的未婚妻》 。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我把自己的时间事件记录和柳比歇夫的记录对比之后发现,柳比歇夫对日常的各种事情做了分类,比如,基本科研、分类昆虫学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方便最终统计在各项活动上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比如下面的柳比歇夫的统计结果:
  基本科研 –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 – 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 – 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 – 五小时四十分
  合计一 百三十六小时四十五分
  “基本科研”这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
  分类工作 – 《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 –六小时二十五分
  杂事 – 一小时零分
  校对《达达派研究》 – 三十分
  数学– 十六小时四十分
  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 – 五十五分
  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 十二小时零分
  学术通信 – 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学术札记 – 三小时二十五分
  图书索引 – 六小时五十五分
  合计–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我们还可以随便拿哪一项继续分析下去,就拿第六项吧–日常参考书:生物学–十二小时。这十二小时花在什么上面,一目了然,误差不超过一分钟。
  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三百七十二页,看完(共十六小时五十五分) – 六小时四十五分
  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 九十一页 – 二小时零分
  P.贝尔格的手稿 – 二小时零分
  聂考洛,奥斯维尔陀,十七页 – 四十分
  拉特纳的手稿 – 一小时三十分
  合计– 十二小时五十五分”
  通过做这样的记录,柳比歇夫获得了精确感知时间的能力。
  感想:感觉按照这样的记录好麻烦啊,很难坚持下去。
  5、各门科学到了顶端分界线就更不明显了。就像金字塔一样。
  6、没有时间思考的科学家是没有指望的科学家。
  7、主人公除了时间法之外,他还遵守几条守则: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8、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每一天的每一小时和每一分钟。一生是个极长的时间,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门语言,可以出门履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如果我们自己慢吞吞,那么生活就不等人。
  9、柳比歇夫在1963年记录了2006个小时的工作,平均每天工作五小时二十九分钟。
  10、超越自己是非常幸福的
  11、生活就是透辟的理解。
  12、柳比歇夫这人的工作学习效率是非常惊人的,他并不别人聪明,也并不比别人休息的少,也不比别人玩得少。很多人也很忙,但就是没有柳书读得多,思考深得多。一切归结于他的时间统计法!看到这里我总结一下柳的方法!
  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学习善于调整,学累了就换其它科目,再累了就看小说。一天猛做一件事情是效率低下的。
  他看书并不快,例如数学类的书一小时只看五页左右,哲学类的书一小时看20-30页,他每页都在仔细研究
  他对时间很虔诚,没想过我要超过别人拿第一的想法。
  13、幼小的孩子对事件的流逝很迟钝,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强烈,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4-4-17 02:41:22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什么,感觉作者和主人公之间有个很理性的距离,并不感觉热情的崇敬或者一丝丝的不予苟同,这个距离也有好处,让我们理性的看待主人公。
  我一直自诩计划大王,擅长做计划——当然一开始不擅长,完不成是家常便饭,也是这么些年一步步逼迫自己直面自我直面现实,做到这一点计划能力才会有些提升。
  柳比歇夫的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激起我这个计划大王的追捧之心,尽管我和他一样是一个“没有计划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的人”,但做到那一步我还是冒不起这个险的。
  是的,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贯穿了一生,真是个冒险。
  首先,他在年轻时已经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我看传记的时候想要获的一个信息就是,主人公是如何确定了自己的使命?这本书里没有写,仅仅是这么描述,然后,柳比歇夫就按照他设立的这个目标开始孜孜不倦,从不顾及别的,除非是和目标有关。
  其次,柳比歇夫并不是从哪里看到了时间管理法从而大受激发开始强迫自己使用,从书中描述,他应该是自觉地,自愿的使用这种时间管理法并且沉醉其中,也就是说适合自己。
  再次,由于总感觉书中的柳比歇夫不够真实,离读者有点远,所以我的感觉就是柳比歇夫是个生活极其单纯的人,没有什么庞杂的意料之外的活动,all is in the plan.
  这一年里我看的最多的书就是关于自我管理,也慢慢发现,如果功成名就可以遵循一个规律的话,这个规律大致就是自律,自控,计划,目标,执行,坚持之类的——这些我不能说100%同意,因为我隐约在寻找一种使命感,总认为如果一个人可以找到他一生的使命,然后一切就如同吸引力一般向TA靠拢,激情和使命感可以帮TA成就一个绝对是循规蹈矩的“规律”达不到的高度,比如乔布斯,比如扎克伯格,比尔盖茨之类,他们的成就可能会牺牲自我的一些平衡,但能达到的成就绝对是对人类有贡献的那一类,而不仅仅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外在光鲜。
  
  那么,我们简单来说,假设有这么三类人,像柳比歇夫一样,乐忠于对自我进行严格的管理,享受一种自律的生活,从而沿着成就的规律,取得成就,假设不是智商或是情商有问题,假设生活中没有特别意外的意外。
  像乔布斯一样,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也是命运的幸运儿,得以在年轻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使命,从而用激情吸引一切的资源来达到一个自然而然的高度。
  第三类就是,大部分人,享受美目前的舒适区域的状态,不擅长自我思考,自我观察,不擅长不喜欢自我管理,喜欢随遇而安的生活,这种人的变数比较大,但总的来说是达不到一个很高的高度的,一辈子能找到内心的平衡已经是万幸了。
  
  基于以上的假设模型,乱安乱套的给自己设定一种生活状态是不太理性的选择。
  
  我惊叹柳比歇夫如此纯粹的生活方式,并觉得这是个冒险,我无法体察他的内心,并擅自臆想他的直线行走会不会错过了更好的选择,一个可以使他取得更伟大的成绩的选择。作者尽管说,这是一种普通人拯救自我的好法子,但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不普通了,不普通在不能效仿。
  
  
  我说这是一个冒险,也是由于大多数人做不到,不敢去押这个宝,人们总是贪婪的,于我来说,我已经活了20多年,却仍没有感到命运的召唤,于是不断地寻找,并不敢用一种方式来钉死自己的道路,总害怕会有更好的选择要错过,但遗憾的仍是时间,精力有限,成就一项伟业要用去大半的生命,我们生怕一个选择浪费了精力。柳比歇夫如此珍惜时间还是在临行前有计划没能完成。
  
  有时候想到,我等庸庸之辈,只是沿着一条既定的道路,从求学到求职到求生,为了一份好成绩,一个好学历,一份好工作,一个还不错的生活——奉献着一生,若说临死会留下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真是悲哀!这是个深度的焦虑,正在困扰着我目前的生活。
  
  
  我希望我有这个运气成为一个激情的创业者,在此之前也心甘情愿追随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希望一步步做的更好。
  
  
  这本书只是粗略看了一遍,回头可以再次回顾看看有没有别的收获。暂此,感受柳比歇夫的纯粹,更好的规划自己,我正走在理性自律者的道路上,等待并寻找命运的召唤。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4-5-21 00:42:29 | 只看该作者
  摘抄部分: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他记下工作起讫的时间,误差不超过五分钟。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如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百分之十。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拉下很多。兴趣往往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欠了很多债,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结果就完不成计划。有时候,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
  
  每日的记录只用几分钟,不会更多。仿佛是那么轻巧容易,谁想这样办都可以办到……几乎是习惯成自然了--象上表一样。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不膜拜任何一个权威,他不信仰任何一个原则,不管这个原则多么受到人们的尊重。"就柳比歇夫而论,只需要再补充一点:他的虚无主义是创造者的虚无主义。在他,重要的并不是推翻什么,而是代替;不是驳倒什么,而是信服……
  
  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有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等等。
  
  有时,几乎把整封书馆都搬进了著作中。时间统计法帮助他利用几十年来积攒的全部浩瀚的材料。
  
    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它,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他会变得比自己想象的更为勇敢;他会变得更坚韧、更有力,更能适应环境。
  
  如果真的这样,倒也罢了!不难证实,我们这部中篇小说的主人公不但睡得多,不开夜车,他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至于领略山河景色那就更别提了。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得要比作者多得多。
  
  有的不是夺目的闪光,而是忍耐。是从不放松的自我检查。他日复一日提高对自己要求的标准,毫不容情。
  
  ---------------------------------------------------------------------------------------------------------
  
  作者写《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可能最开始的立足点并不是介绍一种时间管理方法,可能是在更多人读过这本书之后,觉得这种记录很好用,这本书才作为时间管理指导书籍流传。当然,除了时间管理,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虽然有些内容我一点都不赞成
  
  譬如柳比歇夫还有几条守则: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睡得很多,十小时“
  
  柳比歇夫的方式有很多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人士的,因为他是一个科学研究者,除了授课时间,有大量时间可供其自由支配,他的人生目标昆虫分类学,几乎不受社会和他人的束缚。所以要提炼出合适自己用的部分。
  
  ----------------------------------------------------------------------------------------------
  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lyubishchev-time-management-reflection.html这篇文章里总结的比较好。
  摘录如下:
  
  (一)相关的理论
  统计分析:这是核心,柳比歇夫对其生活中的各类事项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相关的统计。
  精力管理:按照不同时间段的精力特点,进行分类,安排合适的事项。如:他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连续分段休息法:区别各种工作时间的性质,纳入“连续一分段一连续一分段”的组合公式进行处理。如此便能充分利用间隔或空档的时段,创造出更多可供利用的时间。
  碎片化时间管理:柳比歇夫善于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他的英语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会的。
  (二)时间统计相关要点
  
  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的。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
  切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
  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
  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记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坚持就是成功。
  
  (三)相关的步骤
  
  记录。运用各种各样的耗时记录卡准确地记录时间耗费情况。工作记实表,真实准确;
  统计。每填完一个时间区段后,对时间耗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看看用于开会、听汇报、检查工作、调查研究、走访用户、读书看报等项目的时间比例有多大,并绘成图表。
  分析。对照工作效果,分析时间耗费的情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浪费时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该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等等。
  反馈。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消除浪费时间因素的计划,并反馈于下一时段。
  
  -----------------------------------------------------------------------------------------------------
  
  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分类能力,记录时间后,需要将时间分类归档,也就是需要将所有进行的事务分类。
  
  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法,试了很多app,最后还是atimelogger最好用,决定使用一段时间,坚持记录。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4-5-31 04:24:52 | 只看该作者
  草草的看了电子版的书。决定在亚马逊买一本预购的纸质书。
  
  可以知道时间都用在了哪里,也就是知道了我这辈子都在干嘛了。
  常常过了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觉得行程匆匆,但是回首之后不知道我都做了什么,时间久过去了。
  
  白驹过隙,转眼间一个月,转眼间一年。当年的梦想,最初的决心都化为了泡影不知道被什么给打发了。看了这本书之后恍然大悟,我真的没有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只是如往常一样立下一个决心之后就了无音讯了,最后总是在自责和后悔中煎熬。或者反复的计划计划计划却从未完成任何预设。
  
  我们都设想过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伟业,但是很多人都半路就放弃或者妥协。我想这都是因为没有一个时间表提醒我们。
  
  大多数人多不到柳比歇夫这样详尽的统计计算和坚持不懈,因为很多人不会统计学,对于数学也是头疼的。比如我。但是这是个提醒,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重要的是要开始计算自己的时间了,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start最重要!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4-6-4 03:57:15 | 只看该作者
  如水晶般晶莹、匀称的时间——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的时间如水晶般晶莹、匀称,使人为之惊叹不已。几十年的时间可以一眼看透,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丝毫模糊之处,也没有禁区。在我们的时代能这样坦率地度过一生,这是罕见的事。——题记。
  
  
  自我从几年前山寨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到现在,期间因应试教育中断了半年左右,但又因它而重新使用。随着我不断改进,这也逐渐成为我的方法,为我所用。但我还远远达不到大师柳比歇夫的境界,他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同时又把这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
  仰之弥高,望之弥艰,钻之亦不可得。知易行难啊!!
  在他的82年人生中,有56年时间,他一天不落地记录着自己每小时甚至每分钟的时间的去处。记录是有目的的:为了分析消耗的时间,以此为依据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使浪费时间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还有比他更持之以恒的人吗?  
   想一想吧,在他的82年人生中有56年,每天记录时间的误差不允许超过十五分钟——否则就意味着数据的无效性。这件事听起来很让人激动,而实际上却不那么好玩,这需要付出常人所不可能具有的耐力。 我的一年多的感受就是,一不留神,你又忘掉了时间,忘掉了去记录。
  即便我已经稍与时间这个朋友有点交情,但仍深切感受到时间之狡猾。一不留神,她就“失踪”了,一天24小时,我仅仅记录了22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将近2小时是白白消失了。一天就2小时,1个月,1年,啊,积累下来就是几年几年了。那么,抢救时间的行动是势在必行了。
  另外,我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竟然这么快就一闪而过,我还没有大展拳脚呢,我还有大把大把的东西要做呢!
  但柳比歇夫却与我截然不同,他对待具体时间的勇敢精神使我大为惊讶。他善于捉摸具体的时间。他学会了如何同跳动着脉搏的、正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他小心翼翼地延长时间,紧紧挨住它,尽量做到不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他对时间就象对不可或缺的生活口粮那样重视。“消磨时间” ; ;这是不可能在他头脑中产生的念头。任何时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对时间满心崇敬。原来,一生完全不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么短暂。这里问题不在寿命长短,也不在工作安排得满腾腾的。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实效。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他不但睡得多,不开夜车,他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至于领略山河景色那就更别提了。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得要比普通人多得多。
  因此每个像我一样的读者找不到任何“然而”作为借口。
  
  为了节约时间,实干家下了马车坐上火车,下了火车坐上飞机。发明了电报和电话来代替书信,电视代替了剧院,拉链代替了扣子,圆珠笔代替了鹅翎。电梯、计算机、百货公司、电传打字机、电动制刀 ; ;这一切发明,都是为了替人节省时间。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人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实干家加快了速度,推广了电子计算机,把百货公司翻修成自动售货公司,采用照相制版法来印报纸。连说话都尽量说得简洁些,也不动手写了,而是利用录音机口授。但时间却越来越紧张。不仅是实干家,人人都感到时间的匮乏。没有时间看朋友;没有时间写信;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没有时间去想;没有时间到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什么也不想,光去听听飞舞的落叶飒飒作响;没有时间吟诗;没有时间去给父母上坟。小学生也好,大学生也好,老头儿也好,大家都没有时间。时间不知哪里去了,越来越少。手表再也不是奢侈品,每个人手腕上都戴的有,走得很准,校正过,还防水;人人都有一座闹钟滴滴答答走着。但是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时间的分配几乎同两千年以前赛纳卡时代一摸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然而,柳比歇夫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我不由自主地记起康斯坦丁在杜布尔塔如何长时间地散步,津津有味地讲开了他自己有趣的小故事;他似乎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不来去匆匆,从不说自己忙,然而他却比我们任何人都干得多。什么时候干的?不知道。
    象柳比歇夫这样的人,似乎同时间建立了一种神秘的、谁也猜不透的关系。这样的人无所畏惧地面对这位贪婪之神。
  
   可以说,柳比歇夫就是我现在的也是将来的永远的榜样。我很想像他一样,有时间和朋友谈天说地;有时间写信交流;有时间照料父母;有时间去思考;有时间到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什么也不想,光去听听飞舞的落叶飒飒作响;有时间学习;有时间去旅游;有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有时间去领略透这美妙的人生!
  
  
  柳比歇夫那最坚不可摧的面对张开那黑黝黝贪婪大嘴的时间仍无所畏惧的形象在我心中经久不衰,尽管是一个平凡的老头儿,背影却那么的令人肃然起敬。
  
  
  
  
  
   我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多久,这是我不能决定的,可是我,作为一个人,能有充分价值地生活多少时间,却正是由我决定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4-6-15 21:46:03 | 只看该作者
  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是我用过最有效的解决拖延症的方法。
  
  在市面上的书籍中,有教授你克服拖延的很多种办法。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自己克服拖延的方法是,集中精力先给要做事情的设置优先级,重要紧急的事情排第一,紧急但不重要的第二,重要但不紧急的第三,不重要不紧急的尽量不做。设置优先级是否有用,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决定做事情之前,必须先给自己几分钟时间思考。如果在纸条上写下优先级列表,然后遵照执行效果更佳。
  
  但是拖延之所以叫“拖延”,就是因为大脑知道自己应该做这个事情,但是在动手要做的时候行动上抗拒了。最苦恼的是这事就会一直占着大脑这个内存,在你做别的的事情的时候,时不时弹出窗口骚扰你。
  
  我们知道20/80法则,在日常工作中只需20%时间就能处理80%的工作。问题就在于你用排优先级方法做事情,很多时候20%最有效率的时间,都用来处理紧急事件去了,而对于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却无所作为。比如说背英语4级单词,在大学一年级开学的时候,它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你自己也知道如果不背,你将来可能拿不到毕业证,但是你克制不了自己玩的欲望。你在玩的时候也会想着这事,玩过之后你会产生负罪感,最终的结果是玩的时候不尽兴,单词最后也没背。“拖延症”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把时间都浪费在权衡做好两件事情的无尽挣扎里。往往是这种挣扎,才是病。
  
  任何人都有拖延的时候,拖延也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比如说早上赖床睡回笼觉,作业到要交的时候才做。解决拖延行这有效的办法是“结构性拖延”,一件事情你现在不想做,可以先做另外一件事情,事后有空再做这个事情。这样做时间并没有浪费,只是结构的先后顺序改变了。在这个时候,柳比歇夫统计时间的方法可以产生很好的作用。以柳比歇夫的经验看,一个人一天纯的工作时间平均是8小时,如果你每天写事件时间清单,“结构性拖延”的时间加上优先级安排的时间,一般不会小于8小时,这时候你就可以消除内疚感,因为虽然你拖延了,但是你没有浪费时间,达到了柳比歇夫的大师水平。
  
  在语文考试的时候,最正确的写作文的办法是拿到卷子的时候,先看一眼作文,然后再做前面的考题。因为在你答题的过程中,你的大脑已经在思考作文的素材,这样在你真正写作文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文如泉涌。拖延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你先把一件事发一边,后来再去做也许会有和考试时先看作文一样,有更好的效果。结合到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法,你可以在日志中记下,你拖延的事情在每天你头脑中出现的次数,和你思考这件事的时长,然后累加统计,这样过程是充满乐趣的。
  
  在你用柳比歇夫方法时,结构性拖延真的可以充满快乐。所以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是我用过最有效的解决拖延症的方法。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4 18:01 , Processed in 0.0564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