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0
|
大学不知道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狼小咩
看完了,我一直在问自己,曾经或者现在追求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有多少又是仅仅想拿来炫耀的。
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是分不清“想要”和“炫耀”的。可能只是别人说好,或是别人有,所以我们就偏执地认为自己一定也要有。因为看很多牛人受到各种赞美,所以自己就也想成为牛人。殊不知,如果每个人都有机会变成牛人的话,那么,最后大家又都变成普通人了。
大三下,摆在眼前的就是考研和就业的选择。幸好对于我而言,一直就是抱着就业的念头。这本书更是坚定了我的信念。就业并不是随便说说的那么简单。书中有一点我非常赞同,就是绝大多数人(除却富二代、官二代等等)都要在社会先经历“低级阶段”。即便有人一毕业就能取得很优秀的“高级”职位,那也是他/她在毕业前就已经不为人知地度过了“低级阶段”。社会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不要妄想考一场试,一个分数,几张证书就能带你飞过它的沟堑。
归根结底,种种选择都是自己人生的规划。知道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才能拼劲全力地去争取。最不幸的人就是把自己的人生甩手给别人来决定,然后又陷入无穷无尽的后悔和自怨自艾。
详情
windym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我已经大四了,行将毕业,大学本科生活也将和我渐行渐远。或许我该说一些“相见恨晚,悔之晚矣”的话,才能凸显这本书的作用力。但是我想,这本书适合大学所有阶段的同学读,不管你是大一还是大四,作为毕业生,我要鼓励下我的同仁,心通则无悔。
具体地说:
1.本书是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大学生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比较一下彼此之间的经历和想法,确有惊人的相似。
2.作者从咨询师的角度,给予我们一些悟道之类的东西,当然点到为止。
推荐阅读时间:4小时
*************************************************
*************************************************
以下是自己的笔记和一些个人看法,只为记忆,不想剧透的话,不要继续看了。
1.得到同行的反馈,评价,认可和尊重,对于一般的学术研究是很重要的,除非你只是业余爱好,收藏或者只是个票友。
2.”你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但你为你喜欢的又做了多少?“&”花在痛苦上的时间太多,而为梦想准备的时间太少了“..........也许遗憾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不要遗憾。
3.”哲学不应该对那些根本不确定的问题给出答案,哲学的使命在于澄清问题本身。“...............爱这句话!(入门级莫奇)
4.生活并不缺乏创意,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创意的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持。
5.“自信就是对微小成功体验的大量复制,成功多了成就大了,自信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为之则难者yiyiyi!
6."文学可以让你隔离一些俗事”............如果有人问起的话,nice answer!
详情
will11
《大学不知道》——年轻时最重要的人生抉择与思考
作者:李令彬 Robin
上过新东方的同学都知道,住宿部附近总会摆着一两个书摊,以新东方出版的图书为主,兼有一些进口的英文原版图书。我遇到这本书的时间就在这个寒假,我在新东方上一个短短的十天的某营的课程。因为事先早有准备,带了足够的消遣读物,所以好几次经过书摊都坚持视而不见。没想到只坚持了两天,就举手投降,然后就是几乎每次经过书摊都要抱走一两本价格不菲的本本,直到荷包告罄才终于完事。
这本《大学不知道》就是在我第一次把头探进围着书摊的人群时毫不犹豫地买下的。
下面介绍作者。
李令彬Robin:资深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专家
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规划专家
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在吉林人民出版社从事图书编辑工作两年,开始涉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并结识徐小平老师;后转入新东方公关部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一年,其后担任徐小平老师专职咨询助理,主要负责应对当代中国青年在职业与教育发展规划方面迫切需求的咨询工作,至今已有三年多,有上千例的面谈和书面咨询经验。
作为著名人生规划师徐小平先生的助理和唯一认可的弟子,对徐氏咨询思想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其专注于“教育、职业与人生发展整体规划”,区别于以心理学专业为背景的心理咨询和以人力资源专业为背景的技术化的职业咨询,其特色是一种以哲学为背景的人生价值观与战略决策咨询,以应对来询者整体性的人生茫然。
他是近几年来在全中国与大学生及年轻人对话最多的学长之一:无论是十几岁的小朋友还是七旬老翁,无论是北大骄子还是牛津妈妈;无论问题涉及的是留学、就业、考研,还是恋爱、网瘾、偷渡、逃婚……
他敢让全奖博士生退学,敢说哈佛对你没有意义,他敢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他大声说应试教育的坏话,但也认为顶尖人才从来不是批量生产,而是手工打造的结果;他畅谈学校里不能给你的人生思想,并说这不只是知识性的对话,而是沟通校园与社会两种价值体系的对话……
全书的结构:
上部:案例篇
第一编,一直优秀到没有出路;第二编,从不优秀到大有出路;第三编,站在命运转折点上
下部:理念篇
第四编,大学几年该如何度过;第五编,面向社会的就业思考;第六编,学校不教的人生问题
从买下这本书开始,我大概有连续三到四天的睡前时间都在看它。很多共鸣,很多感触,更多启发。这是难得的一本能让我这样一个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的浮躁孩子静下心来读得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对我来说,显得非常“合时宜”。
作为一个念着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并不能像理工类的同学们一样,在繁忙的课业压力中自然地排遣掉所谓的“人生的迷茫”。大一上的我和很多的孩子一样,在突然改变了的SITUATION下显得无所适从。迷茫的直接结果就是时时忙了一天,却觉得自己是在瞎忙。
刚进学校不久,我就看了那本据说很牛的《读大学,到底读什么》。看的时候的确有很大感触,到现在回想起来,那本书对我的最大影响是:本来是蠢蠢欲动的要考研要出国的心,现在变得平静理智许多。
可以说对未来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是我买下这本书的最大动力。
下文中对原文的摘抄,是我在第一次阅读时用笔滑下的对自己有启发让我有共鸣的句子。因为毕竟是“断章”,所以可能有些地方会表意不清,大家可以参考作者的原文。
之所以要做这个摘抄,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地去阅读去揣摩;而把摘记和笔记发上来,则是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毕竟所谓的“人生规划”,在我们这个年龄段几乎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
案例篇
第一编——一直优秀到没有出路
顾名思义,这一编收录的都是优秀的学生遭遇严重人生困境的案例,虽然我们不一定有他(她)们那样优秀,但是发生在他(她)们身上的问题一样很值得我们借鉴。
《拿三个博士后也抵不上一段幸福的童年》
她将不出意外地获得中国最高研究机构的最高学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她不会热爱自己,也不会享受生活,她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1、自信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但首先,你要从盲目地相信自己开始,这就是态度转变的问题。
2、不一样的外观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自我感觉。哪怕最初只是假象,但它确实是最速效的办法,常常立竿见影。
3、对于别人来说,一个自信的人的全部自信就是表现得自信。
4、焦虑、自卑、过于注重结果,这就是她的精神状态和她看待世界的方式。
感想:我虽然在优秀度方面于这个主人公差得很远,也曾在在一段时间陷入无可救药的自卑中,整天整些类似“残阳如血,仗剑天涯”的悲伤忧郁的状态出来。总觉得自己烂到不行,导致一个实在收不到我的悲观情绪的好朋友很无奈地送了一本《别让自卑毁了你》给我。
是的,我们自信心的确很容易就被某些特定的事件打倒,而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又往往在重建自信的时候显得那么的无力。这个时候,像作者所建议的那样,试着改变自己的外观,或者试着去做一件事,比如学车。作者就举过一个非常自卑的小女孩因为一次成功地学车经历而变得自信的例子。
制定目标,实施,达成目标!
我相信这世上不会再有比达成自己的目标的成就感所带来的喜悦更加让人开心的事情了!
《把优秀青年变成“问题青年”》
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标准化的好学生,她是如此优秀。但是,在我的大部分文字里,“优秀”几乎是一个贬义词。我们见过如此多找不到北的优秀学生,我们也见过如此多走投无路的优秀员工,到底为什么呢?
1、 很多优秀者的目标是基于对身边“牛人”的模仿,而不是作为个体的真实诉求。
感想:厄,突然想起刚进法大的时候听迪达尔马利克师姐在新生宣讲会上告诫我们,不要试图模仿,复制别人的成功范本,一定要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大学生活之路。当时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徘徊了好久,以至于她后面几句是什么我都没有听清,我当时在想的是,她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对于习惯了在树立榜样下你追我赶的生活的我来说,如果能成功地模仿一个牛人,那也是一个很大的成功了!!!后来得出的结论是:每个人的条件不同,环境不同,盲目模仿并不能带来一样的有效结果?
然后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好像有了更多的想法。在新东方上课的时候,中教讲过两句话“批量生产的教育是不能产生人才的,因为你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有效率的学习是自学。”第一句话告诫我们不要把过多的责任都推给学校的教育,第二句话则是勉励我们:行动起来,把自己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民国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大师们可都是自学出来的啊!
2、(关于考研。。。作者认为理工科或文科中的纯学术研究类专业、应用型的如法律、医学读研是又必要的)而对于更大量的实际工作而言,尤其是以跟人打交道为特色、跟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学科,Frankly speaking,更高级的学校教育并不会给人带来格外大得竞争优势。
感想:考研,这个问题后面有一篇文章还会谈到。
作为大一的孩纸,嘿嘿,先不讨论这个。
虽然大家都觉得“为了逃避社会而考研”这个想法很可笑,但是事实上抱着这样的想法去考研的人并不在少数,更多的人考研只是随大流(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不随大流的心理压力很很大的)。
然后女同学们还会考虑年龄问题……
3、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第一,最好的人才是自我教育的结果,而不是量化教育的产品。第二,做一个好记者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采访、写稿、发表(仅以平面文字记者为例)。第三,成为好记者的重要途径,就是采访报道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来影响社会现实。
伟大的记者来自于伟大的现实,来自于她(他)对这个时代的真像与真理的追问,这些都不是甜腻腻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光环能带给你的。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感想:记者,社会的良心啊!话说貌似法大有很多同学有志成为法制记者……同学们加油哈!
4、你没有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真正要害的事情上,而平均分散了你的优秀…你优秀,但没有好奇,只知道升学…没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来促成你敢于与众不同。
切记,不要为了承载优秀的盛名,而来不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感想:只知道升学,毫无疑问是12年应试教育在我们的头脑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我们一方面口口声声大喊着痛恨应试教育,另一方面却在进了大学之后还过分地甚至疯狂地追求考试、考证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习惯毕业、升学的轮回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在大学里,游戏规则已经变了!
最后一句话敲响了警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考虑:我们想要什么,因此我要放弃什么,努力去做什么。时间和精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啊!
《牛津妈妈的来信》
当我跟那些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交谈的时候,我从不会说:“把那玩意儿戒掉!”
1、游戏,的确可以发展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集体游戏还可以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团队精神等。
2、学习和游戏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在对一个人时间的占有上只不过是平等的竞争关系。
3、而是在异质文化中因不适感而造成的焦虑。
他们最初多半是因为无所事事才关在屋子里打起游戏,而不是由于有多大的游戏热情才弃绝了社交。
4、人确立自我的方式,更多不是在小黑屋子里冥思苦想,而是到人群中去,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家庭关系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在不同的多面镜里看清自我,认识生活的意义和责任。
感想:这几句话,相信作为大多数的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都有相似的感受。
打游戏(其实应该包括沉迷各种剧各种小说)并没有什么,但当你的现实生活变得比虚拟生活还没有吸引力的时候,你就应该开始反思了。
有一句话我一直觉得很经典:“当你的手机的来电铃声不再想起的时候,那么按下拨号键的时候已经来临了。”Love the world ,then it will love back。
《中科院见习孔乙己》
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前途困惑与就业迷茫,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自己,从未充分地发现过自己,从未在价值观和独特人格的层面确立自己,从未长大成人!
1、“我拒绝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奖励”——让-保罗-萨特
感想:因为这个理由,他拒绝了诺贝尔奖。毫无疑问,这是诺贝尔奖这项奖项的损失 Rather than 他本人的损失。
而我们呢,总是放不下太多名分上的,面子上的东西。为了那些,我们宁可牺牲很多事关生命质量的要素。我们的文化过于强调牺牲精神,仿佛想要成功,就只有苦苦苦一条路。仿佛只有把关于自由关于精神关于自己的渴望的什么的都牺牲掉,来适应一个所谓的什么“机制”、“规则”,才能获得所谓的“成功”。很多时候,我们走得太远,以致于忘了自己是为何出发。
2、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优势和特长,而注定一个人必将失败的才可能是他的弱点。
3、一个人要成功,靠的不是弥补弱点,而是发挥优势;对弱点永远不要去弥补,只需要进行恰当的管理。
感想:关于这一点,田忌赛马什么的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这就是高考录取只看平均分的最大问题之所在,因为在这种机制下,即使在考试科目这一个已经相当小的范围内(要知道很多人的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人的长项并不在考试科目范围内),还强调平均这样一个奇怪的概念。这完全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扬短避长”的行为。然后我好像就对上海不考文理综的制度有了更多的理解。
4、一个人思想的真正成熟,在于独特价值观的确立,在于个体判断力的形成。
感想:这两点,正是我在没有进入大学之前最渴望大学能够带给自己的。
的确,进入大学接触了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以后,可以明显感受到大学生活给他们在价值观和判断力两个方面所带来的改变。她们(厄,因为我接触的基本都是师姐)仿佛有特别多的观点,特别多的想法可以传授给我们。而反观我自己,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想要做出自己的判断的时候可能会连一个可以依据的恰当的价值标准都找不到。
是的,这条路还很长。但一定要走下去,甚至一定要走完!
5、你要去干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别人指定给你,你必须逆来顺受的事情。
感想:有的人可能觉得作者这句话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没有人会主动地去逆来顺受的。可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根本不清楚自己觉得什么事有价值;或者很晚很晚才发现那些有价值的事,以至于不得不先做些逆来顺受的事情。
《中科院博士的卖茶分析》
如果你真的特别喜欢茶馆的环境,你先去一家现成的高档茶馆或会所干干。你有没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
感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或观点的表面的冠冕堂皇,其实掩盖了它们背后的很多不那么光彩的,源自人性中例如虚荣、贪婪等弱点的原因。我自己就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我们要学会分析自己的想法,搞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自己到底是为什么想要。
《遇见三位忧心忡忡的母亲》
为了维系“优秀”之名,这类中国教育环境下的佼佼者,总怀有自己某一天会不够优秀的焦虑。考最有名的学校,读最热门的专业,留最时髦的洋学,将来进入最令人羡慕的行业,挤进全球500强中响当当的顶尖投行,做着高薪的光鲜职位。累还是不累她都能抗,因为这是父母师长一直以来的众望,身后则是同学们艳羡无比的目光。
1、发现爱好、增进特长、完成基本的人格成长,以及树立最初的职业目标,所有这些对相当多的中国名校大学生竟然是一种奢侈!
感想:大一上的表示对这一点体会还不深,欢迎学长学姐分享观点。
2、真正的优秀是自足的,而不是外在的。
感想:所谓心灵的宁静,心灵的满足。无关金钱,无关地位。想起《三傻》里的那句“学习是兴趣,工作是娱乐。”理想人生,莫过于此。
3、 真正可悲的事情在于从来没有失败过,从来没有尝试过。为了某种虚幻的目标而忍受着虚妄的痛苦,却永远看不到尽头。
感想:如果有想做的事,放下手头的事,义无反顾地去做吧。人生只有单程票,有些事就像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巴黎不浪漫——留法中文硕士前途的谜题》
如果你立志成为一名文学出版编辑,那么你的留学生活就应该这样度过:遍览法国及欧洲各地有影响力的书店,参加各种读书活动和文化沙龙,并且一定要去德国参加著名的法兰克福书展,在大学、在书店、在咖啡馆和各种文化会所广泛结交作家、编辑、出版经纪人和书店业主。
1、出版编辑的核心竞争力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就是市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
感想:建议对自己的未来已经有一个模糊性的概念的朋友们去看看这篇文章。我们不能总是叫叫我们十年后五年后要怎样怎样就完了,而是应该认真地问问自己,为了那个五年、十年以后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这样才不至于在DEAD LINE来临的时候,显得那么身不由己。
《留学恐怖主义》
她说喜欢金融,却从未涉足任何金融领域,没买过一支股票,从没为各种交易的行情涨落蹙过一次眉头;她仅翻过几页金融教科书,从没有见过一个活着的投资家。这就是所谓的至爱?
1、任何行当都深不见底,那些常幻想自己无所不能的人,其实可能一直是人生的旁观者和行业的门外汉。
2、当那些人生的失意者提到他“其实更热爱”某种东西时,他常常不是因为更了解它,而是因为更不了解这种他声称那是自己“更热爱”的东西。
感想:高考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声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但是事实是,我从未尝试着真正地去了解过那个职业(除非去医院看病和看看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也能算是一种了解——记得在高中的一次社会实践有去医院观摩手术的机会,我竟然因为选择去医院的人挺多而“大方”地让出了那个机会!),从未翻过一本真正的医科书,即使它们几乎出现在几乎每一个书店里(唯一一本解剖学图解还是父亲买来给自己看的,我更多的是带着好奇心翻完了那玩意,然后用我那典型的三分钟热度抄了第一页的人体的骨骼名,并用字典查出了它们的解释)甚至在最后抵制父亲对我的志愿的强加干涉的时候我也没有认真的坚持到底(虽然当时跟他吵得泪流满面,虽然事后我搬出种种借口来为自己的懦弱埋单——其实后来认真想一想,当时所谓的泪流满面也大半不是为了所谓的“理想”,只是因为经历了一些特定的事情而显得比较多愁善感而已)
可怕地发现,自己作为的理想,竟然这般地经不起推敲。
也许不过是用来安慰在现实中不大得意的自己而已。
所谓的冠冕堂皇的陈词,现在回头看来,几乎都是笑谈。
母亲后来说:“其实我在心里是支持你读医的,只是不好和你爸唱反调。但是你不一样,填志愿毕竟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喜欢读医,你应当坚持下去。可是你没有,可见你对读医并没有你自己所想象的那般坚定。”
上了大学以后,我还是没有改掉这那“更热爱”来逞口舌之强的毛病。我曾一本正经地在某学姐面前说:“我觉得自己对经济很感兴趣。”本以为她会评论指点两句。没想到她只是轻描淡写一句:“是吗?我并没有看出来。”
现在想来,自己的种种“更热爱”,真是可以拿来作为笑谈了。
3、请尝试爱自己,爱自己的选择,爱自己的恋人,爱自己的父母朋友,爱自己的业余生活,爱自己的形容打扮,世界就会为之一变。
爱自己的人,世界也会因此爱你,你的热爱本身就如同这个世界的阳光,照亮你周遭生活的晦暗与死寂。
恨自己的人,所有被他伸手触及的东西都会沾上那种可恶情绪的毒汁,变得邪恶起来。
感想:咳咳,表示木有恋人可以爱哈。哈哈,不过爱自己是很重要的。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都不爱或者爱不好的人会有能力去爱好别人。可惜这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经常忘了想起。
4、 那些把职业生涯弄得极其糟糕的人,通常都是生活的贫困者。不是说他们没钱,而是说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单一的学习或者工作。他们往往把事情搞砸,变得一无所有。他们的生活尚未展开繁华就已经随风飘零,他们从未真正深入地生活过、思考过、存在过。
感想:如果说中学时代的我们选择单一色调的生活是一种无奈,那到了大学,依旧只是满足于三点一线的生活(或者直接寝室NLC?),那简直是一种罪恶了。
《全奖博士退学记》
读博本来就是一条苦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奋斗需要格外的代价。这时候,假如你所研究的专业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甚至是本科四年以来就一直讨厌的,你还剩下什么?
1、如果你念某个专业极其郁闷,大一见到你时我会鼓励你赶快退学。大四见到你时我会劝你忍一下,受苦就当是成人礼了,先拿到学位再说。
2、自由,这是你可以直接和马上获得的实惠。你挣脱的是锁链(包括全额奖学金),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所有这些都会成为青春的沉重枷锁。而青春,而自由,还有什么是比这些更加可贵的东西?
3、不管留学还是读博都应该是为了更有尊严地生活,为了追求人生更高的价值与意义。
感想:最近人人上流传着一些关于“留学生活真像”之类的文章。作为一个没有出过国目前也不打算出国孩纸我表示我不好评论什么。只是希望不能回家过年的大洋彼岸的孩纸新年快乐,学有所成吧!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0 22:40 , Processed in 0.25784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